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大学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

作者:佚名大学[挑错/完善]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这里讲到『小人闲居为不善』,这里说的小人就是迷失了自性、堕入了无明烦恼习气当中不能自拔之人。闲居就是在平常日用起居当中,常常做不善的事情。『无所不至』就是无所不为、肆无忌惮。这里讲到闲居,也讲独处,自己一个人在的时候、旁人不知的时候,当然也包括在大庭广众之下起恶念、起自私的念头,别人也不知道,甚至自己能够掩饰得很好,这个时候也都叫做闲居。见到君子『而后厌然』,这个厌就是消沮闭藏的意思,也就是他见到君子不好意思。因为人都有好善好德的本心,见到别人善,自己作恶,受到良心的责备,所以他会不好意思,他会把自己的恶掩藏起来,这叫厌然。『揜其不善』,这个揜就是掩盖、掩饰,把自己不善的行为掩饰起来,『而着其善』,把自己好的行为露给别人看。可是没想到,别人看自己,别人是谁?君子,看自己,把自己的心肝脾肺都看透了,内心里面起心动念人家都知道。所以掩饰有什么用?所以要『诚于中,形于外』,这是再次的提醒我们,『君子必慎其独也』,要慎独。

  朱夫子这一段的解释是这样说的,「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揜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揜其恶而卒不可揜,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这一段是说,「小人阴为不善」,阴是暗地里做那些不善的事情、起不善的念头,「而阳欲揜之」,阳是在表面上,别人看到的时候,我就要把这些不善掩盖起来,这叫小人。「非不知」,这是讲不是他不知道善之当为,连小人都知道应该为善;也不是他不知道恶之当去,他们也知道自己有恶习气恶毛病应该去除掉。他为什么知道?因为他本性中本具的良知使然,良心人皆有之。他何以成为小人?「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不是说他没有良心,良心跟我们一样,跟圣人一样;就是因为他知道不善,他不能努力的去做,知道自己有恶习气,不能努力的去改,这就变成小人。小人与君子在本性上没有差别,本性是本善,只是君子能实用其力,努力断恶修善,小人不肯断恶修善,他掩饰自己的恶。可是想要掩饰恶,最终还是不能掩饰。

  你看历史上记载了多少乱臣贼子的这些事情,他们做这些不善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可是最后都记载在史册上。像秦桧谋害岳飞,想要为自己掩饰,可以做到吗?不可能的。内心不善而做出恶事,最后落得个遗臭万年,他能够掩饰吗?「卒不可揜」,最终掩饰不了。他自己是卖国求荣,自私自利,而谋害忠良,背负千古骂名。「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想要欺诈大众,把自己显示出一个好像正人君子的样子,实际上这叫伪君子。他想欺人,实际上是自欺而已,日久天长,还是给人看出来,看出来之后变成一文不值。「则亦何益之有哉?」有何益?他想掩盖自己的恶,而欺骗公众,假装为善,这个没有用。

  因此,君子要「重以为戒」,以此为重戒,不可以自欺欺人,要慎独。内心里面真正是大公无私,真正是断恶修善,不搞假的,要真干。你真干就有真的果报,你就能够真正契入圣贤境界。这桩事情搞不得假的,别人对你的尊重,也是因为你真有德行。《弟子规》上讲的「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貌高是什么?搞假的,欺世盗名而已,日久天长,被人看出来,把肺肝都看到了,自己就一文不值。为什么不搞真的?真有德行,人家就尊重你,即使是开始可能被人误会,不要紧,日久天长,人心自现,古人所谓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欺骗不了。骗得了一天,骗不过三年,三年时间一般都能够看得出真伪。所以真实的德行重要。刚才这是朱子的解释。

  蕅益大师把这一段又提升到出世间法。其实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它是不二的,世间法的理也通出世法,出世法也涵盖世间法,只是它的境界不一样。我们希望要止于至善,这个至善是最高的境界,必须要既有世间法的基础,同时要提升到出世法的高度,圆融的来修学。蕅益大师说,「此明小人亦有良知,但不能致知,故意不得诚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他独处的时候任意妄为、肆无忌惮,不是说他没有良知,他也有良知,只是他不能致知,就是不能够推广自己的良知于万事万物当中。在独处的时候,他就不能够用他的良知来做他行为的指导,而是用什么?用他的欲望来指导他的行为,所以「意不得诚」,没有诚意了。

  「闲居,即慎独之独字,虽在大庭广众,亦名闲居」。这里讲到闲居的定义,它不是光指一个人在的时候,它跟慎独的独字意思是一样的,即使是在大庭广众当中,他内心中有不可告人之事,也是属于闲居,也是属于独处,就是所谓的「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有这些不可告人的事情,什么事不可告人?肯定是恶的,见不得人。有这些见不得人的事,他的意念怎么真诚?他的行为一定带有几分虚伪,他的气质决定就有不真诚。所以真正的君子,正如宋朝司马光所说的那样,「事无不可告人言」,他内心里光明正大,没有见不得人、说不出口的事情。见不得人、说不出口的那些事,正是我们要去除的恶事。

  蕅益大师下面说,「为不善者,即是妄起我法二执。二执,为众恶根本,故一有二执,便无所不至」。这里讲到「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这个「不善」究竟的定义,就是「妄起我法二执」,有我执、有法执,这就不善。有丝毫我法二执,止于至善就不得圆满,它障碍了自性,障碍了明德,所以二执要去除。二执为什么要去除?因为它是众恶根本。简单的来说,迷失了自性,这是众恶的根本。迷失自性的样子是什么?就是起我执、起法执,一念堕入了无明当中,不能够朗照,不能够随顺自性。这就会造业,造业就要受报,所谓的惑业苦,这个是轮回。惑是什么?迷惑,一念迷失自性就是迷惑,迷惑的样子,在境界里面,你会起心动念,你会分别执着,这就属于我法二执。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就是造业,造业造得重的是执着,妄想是最轻。执着里面恶业就有恶的果报,善业就有善的果报。这个果报不是从外面来的,完全是自己内心起的念头所现出来的境界,这就叫报。

  所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只要你有念头就会有报。这个念如果是恶念就有恶报,自作自受,丝毫不爽。所以分析到最后,众恶的根本,也就是苦报的根本就是二执。所以一旦有了二执,「便无所不至」。这个无所不至就会造业,而在造业里面就受报,受报又加深了迷惑,迷惑深了造业更深,苦报更深。惑业苦,一直是恶性循环,无所不至,一直堕到了深渊里面,不能自拔。所以诸佛圣贤看到我们凡夫干这个东西,叹息说可怜悯者,真可怜,全是因为迷惑颠倒所致。

  底下一句说,「见君子而后厌然,正是良知不可昧处。揜不善而着善,是不能诚于中。如见其肺肝然,是不能形其外,故使人得窥其中也」。小人作恶,见到君子之后很不好意思,生起惭愧心,这个惭愧心是他的良知,他知道自己做得不对,虽然口头还不肯承认,甚至要为自己文过饰非,包藏自己的罪恶,不肯改过,但是他总是觉得自己不如人家,所以又厌然,不好意思。这也正是我们检点自己修学境界的个好方法,见到君子、见到善人,我们会不会觉得不好意思?会不会觉得惭愧、甚至无地自容?有这种心态,那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什么?你的良知还不昧,你还没有昧掉良心,好,惭愧是好的。佛法里讲五十一心所,分析我们的心理作用有五十一种心所,惭愧是属于善心所,人能够惭愧就说明有救,要是无惭无愧,那完了,没得救了。一则以悲,悲虑的是什么?自己内心里还是有很多不好的念头,有很多恶,所以见到君子不好意思。这个时候正要从惭愧里面求上进,努力断恶修善,以君子为榜样,向他学习,改过自新,而能够最后自己作君子。这是什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自性,不可昧良知,昧是蒙蔽了自己的良知,那叫不自爱,那叫不自重。

  「揜不善而着善」,就是小人掩饰自己的不善,把善的那方面张扬出来给别人看。这个着善就是向外面去显露,把光明的一面显给别人看,希望别人赞叹自己,说自己是个善人。有这个念头,要知道已经是不善了,已经堕到小人的地步了。这就不能「诚于中」,中是指内心,意念就不诚。为什么?你已经有私心的念头,有我执了,有这种着善的念头,让别人赞叹我、恭维我这样的一个念头,已经堕到了自私里头,堕到了我执里面,即使你做再大的善事,也都没有诚意。

  在过去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法,见到梁武帝。梁武帝做了很多的善事,推广佛陀教育事业,建了很多寺院,有诗赞曰「南朝四百八十寺」,他修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帮助十万多人出家,这是佛门的大护法。梁武帝见到达摩祖师之后,炫耀自己,问达摩祖师说,我的功德大不大?结果达摩祖师给他浇了盆冷水,说了四个字,「并无功德」。梁武帝一听,很不高兴,不护达摩祖师的法了,达摩祖师只好走人。达摩祖师讲的错了吗?没错,就是这里讲的他着善,炫耀自己的善,没有功德。功德是什么?诚意就是功德。诚意是清净心,心里没有这些我执的念头,也没有我在做很多很多善事、帮助很多很多人、修了这么多的寺院,这些是法执,没有这些念头。我法二执能放下,这才称为诚意。梁武帝对别人都炫耀自己的善,着善了,严格的来讲,这里讲他还是小人,他不是君子,他没有达到诚于中。但是他当然是做善事,做善事有没有好报?有好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丝毫不会有差错的。可是他没有功德,他也没有诚意,所以也不能说正心,也不能修身,也不能称为治国平天下,他做的这个不圆满。当然他行善总比作恶要好,行善有善报。行善而不执着善,这就是功德,所谓三轮体空。什么叫三轮体空?我在做这个善事的时候,没有我的念头;也没有我在帮助谁、在利益谁这个人的念头;也没有我在怎么帮助他、我给他布施什么东西、在做什么样的善事,这中间物的念头也没有。无我、无人,亦无中间之物,这样的布施、这样的行善叫三轮体空,这是真正的功德,这就是诚意。

  「如见其肺肝然」,君子见到小人,看到小人掩饰自己不善、把自己的善的这面彰显出来,可是君子看透了,小人怎么能掩饰得了?所以肺肝是讲他的内心深处,这些起心动念都瞒不过君子,君子有智慧,他的境界比小人高,所以小人瞒不过君子,小人只能瞒境界比他低的人,境界比他高的瞒不过,好像肺肝全部露出来一样,不能够形其外。这里讲形其外,是讲装饰自己的外表,小人想要装饰自己装饰不来,不可能。自己内心中没有诚意,外表怎么装都不像、都不真,所以让人看到他的内心深处,反而彰显出来的是什么?自己的虚伪而已。所以古人讲得好,「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君子诚于中而形于外,从内心到外表都是一致的,都是善;小人内心里有恶,外表还装出个善的样子,结果被人看出来了笑话,冤枉做了小人。

大学
阅读全文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