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大学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作者:佚名大学[挑错/完善]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朱子解释说,『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这个于不念鱼,这个字是写成于是的于,但是这里念乌,它是叹息的词,是叹美、赞叹,语气助词。这篇诗文是在「大雅o文王」篇。这里讲穆穆文王,「穆穆,深远之意」,深远是形容周文王德行高远,他的举止非常庄敬、深沉,所以讲缉熙敬止。缉,朱子解释是继续的意思,熙是光明的意思,敬止是「言其无不敬而安所止也」,也就是他能够做到处处恭敬,安止在哪里?安止在一个敬字上,一切恭敬,这是人当止的地方。所以底下讲,「引此而言圣人知止,无非至善」,圣人他安止在哪里?像文王那样庄敬、奋勉,而能够持续光大他的明德,敬守其所止的至善之地,这是我们应当效法的。

  朱子在下面一段话又说到,「五者乃其目之大者也,学者于此,究其精微之蕴,而又推类以尽其余,则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所止而无疑矣」。朱夫子把一些经文重新做了编排。他引用五处的《诗经》来诠释「止于至善」,所以讲五者。这五者都讲的一个纲目,大要的纲目,就是给我们提纲挈领而已。真正善学的人,明白这五篇《诗经》的诗文之后,推究它里面精微的韵味和义理,而能够推广,触类旁通,闻一知十,那么天下之事我们无一物不能够明了、知所止。这个所止,如果用文王的德行来说明,就是一个字,止于「敬」。

  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之道就是圣贤之道。有了诚敬之心之后,他对于一切人,不管是父母还是兄弟、还是君臣、还是夫妇、还是朋友,他都能用诚敬,这就是知其所止。最终他能够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他诚敬的功夫达到圆满。所以《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这是最精华的开示,十大愿王,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礼敬诸佛就是诚敬,对一切人都像对佛一样的诚敬,把一切人看作是佛,诚敬到圆满就是止于至善,心有所依归,归依到礼敬诸佛上。人知道礼敬诸佛,他一切的关系都能处理好,而自己也能懂得慎独、不自欺,他自然就能做到诚意正心。这是朱子提醒我们,从这些简短的经文里面,我们要反复的去玩味里面的义理,更重要的是要推广、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待人处事接物之上。现在的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一下,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大学》。刚才我们讲到《大学》、《诗经》的经文,「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对《大学》这段经文的解释,大师说,「文王,一人耳,对臣下,则名为君;对商纣,则名为臣;对王季,则名为子;对武周,则名为父。可见身是本,而所对皆末也,明德一理耳」。这段批注是对刚才所念《大学》整节的经文做个通释。这里引的《诗经》是讲到文王,「穆穆文王,缉熙敬止」,这是赞美文王的庄敬光明的德行。对文王而言,周文王他只是一个人,但是他却面对不同的关系,所谓五伦关系。五伦关系里面,在这里只讲到二伦,所谓君臣、父子。经文当中说,为人君,就是做国君,做国家领导人,要依归在何处?依归到仁,仁慈爱民、以民为本、以德治国,这是领导应当负起的义务。文王对他自己的臣下,他就是君的角色,所以他就需要行仁,关怀、爱护自己的部下、自己的百姓。古人讲,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作之君,是领导他们,把他们带上幸福美满之路;作之亲,是关怀爱护他们;作之师,是教导他们,让他们断恶修善,也能明其明德。「为人臣,止于敬」,臣就是臣下、下级,做臣下对上级要忠、要敬。忠就不逆,不会叛逆,叛逆的心是大不孝、大不忠,忠和孝是一不是二。对父母就言之为孝,对国君就说忠,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忠心、孝心是一。我们讲,对父母要孝敬,对于自己的领导也要忠敬,所以为人臣,他的心应该皈依在敬上。

  这里讲,文王对商纣王而言是臣,因为文王当时在西周国,处于殷商王朝的西部。纣王是个暴君,荒淫无度,但是周文王对于这位昏君依然尽到自己为人臣的义务,对纣王还是尊敬、忠诚。尊敬他、忠诚他,不是无知,最重要的是帮助他断恶修善,而能够利益万民,否则他如果荒淫无度,那就是身陷不义。所以真正的忠臣是可以死谏的,死谏还是忠,不顾自己的生命来唤醒自己的国君。如果国君实在是不能回头,而使广大的民众深受痛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武力推翻。所以文王当时没有兴兵,一直到他的儿子武王继位以后,纣王实在是太不象话,而文王、武王的德行却是普天之下万民景仰,大家都想将武王推举为天子,所以在民众的呼吁之下、拥戴之下才起义师,结果推翻商纣王,那是势如破竹。历史上记载,武王的义师向东边去征讨,结果西边的百姓就不快乐,他们说,为什么武王不先来我们这边征讨?百姓都希望武王的义师快点到来,好让他们得到解救。这得人心者得天下,商纣王是失人心者失天下,因为纣王不仁,因此他失掉了民心。要知道圣贤人的理念是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真正的忠君爱国,那是为万民着想,以民为重,以民为本。所以国君如果能为民,自然得到民众的拥戴;国君如果不能为民着想,而追求自己的享乐,置人民于水火而不顾,那就被人民给推翻,历史上朝代的更替都是如此。所以这个敬,不仅是讲到敬自己的国君,更重要的是敬自己的国民,处处能够为民着想,这便是忠君爱国。

  底下又说,「对王季,则名为子」,王季是周文王的父亲,所以他是王季的儿子。那么为人子止于孝,做儿女要依止在孝敬上面,这是尽到孝敬的义务。孝是德行的根本,孝经上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如果人没有孝德,那什么德都没有了。文王对他的父亲极尽孝道,我们看到二十四孝里面讲到的「文王三省」,周文王非常敬爱他的父亲,每天都到父亲那里三次请安。早上一大早,就先更好衣,到父亲那里去请安、问候,问父亲昨晚睡得如何,如果父亲身体状况良好,文王就很心安;如果父亲身体不适,文王就非常的忧郁,甚至连饭都吃不下,这是出自于真心。那我们觉得周文王的盛德好像也不难做到,只是每天去问候父亲三次,这有什么难的?可是我们问问自己,我们能不能做到?这个事情说难也不难,去问候一下父母,不难,心里有父母,这就可贵;而能够永恒的保持这种孝心不改变,天天如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这样保持对父母的孝敬心,关怀爱护、照顾父母,这就不容易。这就是文王难能可贵之处,做一日、二日容易,做一辈子就难了。

  下面又说,「对武周,则名为父」,这里讲的武是周武王,周是周公,武王和周公是兄弟两人,都是文王之子,所以文王对他们而言是父亲。为人父止于慈,做父母,他的责任、义务就是慈爱,对儿女要照顾、要教导。如果不能够照顾儿女的生活,这固然是对儿女不慈爱;那么养育他们而不能够教导他们,这也是不慈爱。所以《三字经》上讲「养不教,父之过」,父亲就有过失。实在讲,这个父也代表母亲,父母都有过失。

  而且在教育儿女当中,母亲的责任比父亲更重,为什么?因为儿女跟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多,这是普通来讲。特别是古代社会,所谓男主外、女主内,主外的工作是挣钱养家,所以先生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主内的工作所谓相夫教子,帮助先生教育儿女,这是母亲的义务。古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说义务,先生和太太两个人比起来,哪个大?当然太太大,太太肩负的使命是为这个家庭培养后代,能够让这个家庭的家风延续不断,家业能够长久,这靠母亲为主。所以对儿女真正的慈爱,就是好好教导他们,如果养他们而不教导他们,那对不起他们。将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就要让他能够成就良好的人格,做个良民,进而做个君子、做个圣贤,这都是父母应尽的义务,这便是无量的功德。就像文王一样,他将武王、周公培养成为圣人,无量功德。这中间,母亲的责任不可忽视。记载中说,太任是文王的母亲,太任非常懂得教导儿女,她从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教导自己的儿女,这是胎教。她在怀孕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让自己的身心都处于纯净纯善之中。她自己能明明德、止至善,所以她所生的儿子便是圣人。文王的太太太姒,生武王、生周公,也是这样。周家之所以能够建立八百年王朝基业,成为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这是朝代开创的时候,三位女子功绩不可没,这三位女子是文王的祖母太姜、文王的母亲太任、文王的夫人太姒,周朝三太。所以我们现在讲到太太这个名词,实际上是非常尊贵的称呼。说一个人的妻子是太太,是在赞美她,也是在鼓励她,你将来可以把你的儿女培养成圣人,你是圣人的母亲,这是太太的意思。所以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明其明德,然后才能让儿女也跟着明其明德。文王给自己儿子做了好榜样,文王的太太给自己儿子也做了好榜样,身教而后言教。

  所以底下讲,「可见身是本,所对皆末也」。自己能够成就明德,修身圆满,那么身所对的一切物,包括这五伦关系里面的所有的人,包括一切万事万物,它们都是枝末,跟着我一起止于至善,这都是明德一理耳,讲到这个理,只有一个,就是明德。明德落实在五伦关系里面就有十义,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君仁臣忠、长惠幼顺。落实到五伦关系里面的每一伦,就是自己在这个关系当中所处的角色不一样,所尽的义务也不相同,但是都是明德在作用。明德在父子的关系上就体现出父慈子孝;在君臣的关系中就体现为君仁臣忠,如是而已。在心上只是一个心,就是爱心,所谓「仁者爱人」。能爱人就能够对人尽义务,就能够遵守自己的本分,所以对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都有这样的义务。五伦里面也讲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都是讲我们应尽的义务,这便是道德。人伦的关系这是「道」,能在这关系里面尽到自己的义务,这是「德」。所以这父子有亲的亲就是德,君臣有义的义就是德,夫妇有别的别就是德(别是讲男女分工不一样,各尽其义务),长幼有序的序是德,朋友有信的信是德,同是这一个明德的彰显而已。

  底下蕅益大师又说到,「对臣下,则名为仁;对君上,则名为敬;对父母,则名为孝;对子孙,则名为慈;对国人,则名为信」。这就告诉我们,明德它的作用、它的表现,在不同的角色上面就有不同的表现。所以这里讲到的仁、敬、孝、慈、信这五种德,不是分开的五个德,而是同一个明德有五种不同的表现而已,随着这个关系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可见无所不用其极,这就是讲到止于至善。所以古人教人以五伦做为圣学的纲要。清朝陈弘谋先生说,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你一切的学问都是什么?认识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这关系也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你学就是学这些,处理好关系而已。明明德、止于至善,也就是把这个关系处理到完美、圆满,你就证道了,这就无所不用其极。就是不管在哪里,不管对谁,都用的是明德,而不再用自己的烦恼、妄想、习气。因此这个极,讲「无二极也。极即至善,至善即明德本体。此文王自谦处,诚中形外处,皆由格物致知以诚其意,故能如此」。所以这个极讲到圆满,它是不二的,有二就不是圆满,有相对,有相对就是对立,不能够圆融,怎么能称为圆满?所以再次跟我们说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一不是二,这个极就是讲的至善,至善就是明德的本体。这就是文王修行圆满,真正证入了圣人的境界。自谦处,谦,是满足的意思,满足什么?满足明德,让明德圆满,让自性现前。诚中形外处,他内心中充满诚意,而外表自然就有这种庄敬光明的德行。他的功夫没有别的,就是由格物致知,而后能诚其意而已,所以才能够达到明明德、止至善。这是蕅益大师把这节经文给我们做了个开解,再次为我们点示出来,只要能明明德,一切都能圆满,便是止于至善。

大学
阅读全文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