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第十二讲、学习《易经》的四个宗旨意识

作者:猴哥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

  第一篇、读《易经》前的思想准备

  第十二讲、学习《易经》的四个宗旨意识

  学习《易经》有四个宗旨意识。

  第一个宗旨意识是以和为真。

  《易经》讲阴阳相合,即宇宙是大和——大和谐。

  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就是和。中国哲学是以和为正。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不一样,西方哲学说要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但中国人对真理没有兴趣。外在的真理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是以“和”为真理。比如说社会的真理、家庭的真理,有没有社会的真理,有没有家庭的真理,没有。以家庭为例,家庭有什么真理?家庭以和为贵,夫妻相和,父母儿女相和谐,就是家庭的真理,家庭没有另外一个真理。西方的哲学讲真理就是要想从人以外去追求一个客观的真理,所以他们才会讲上帝。中国的哲学里,外面没有一个客观的真理放在那里让我们追求。这个真理就是在内心的和谐。所以《易经》整个就是一个“和”字,“和”字影响整个中国哲学。我们讲天道,不是说人之外有一个天在那里,有一个道在那里。

  道存在于万物,存在于我们的人心。这个“和”是中国哲学,也是《易经》的第一个基本原则。

  第二个宗旨意识是以义为利。

  《易经·乾卦·文言传》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讲的是大利。大利是什么?“利者,义之和也”(《易经·乾卦·文言传》),定义下得非常精要。这个“义”字我们现在常常指正义,把“义”变成了一个客观的标准,即所谓的公理正义。

  其实,“义”本身是适宜的宜,义者,宜也。义对每个人都是适合的,不是对你一个人有利,是对大家都有利,大家都有利就是义。所以我们不要只想着自己的利。对我个人有利,损人利己也不在乎,这不是《易经》讲的利。《易经》讲的是利己利人,两方面都受利。以义为利,儒家有义利之辨,变成了迂腐的儒家。《论语·里仁》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什么事情都以义为考量,就是考量对别人是否有利。小人只讲小利。诸位注意,后来把小人看作没有德行的人。其实在《易经》里面,小人只是一般的人,古代老百姓都自称小人,而称为官者为大人,到后来小人才变成败德之人。如果一般的人做事情以利益为目的,这也没有错。他们不能做大事业,为了利益,为了全家的生计,做点小利事情,有什么错?所以义利之辨分得太清楚,这是错误的。利中有义,义中有利。《易经》的利就是义,是该不该做。我们占出某一个爻,无论是吉凶,都告诉你如何去做,对自己有利,对别人有利。这才是《易经》的教训。

  第三个宗旨意识是以诚代占。

  《系辞下传》称“知几其神乎”,知道任何事情发展到最微妙的时候,就有神的作用。孔子接着说“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和神有什么关系?和上面的人交朋友,上面的人有钱有势,你不要谄媚;和下面的人做朋友,不要轻视他,所以上对下都要一致。都要一致,这就是诚。你把握诚,就有神的作用。这个神是“几”,就是“动之微”, “几”是动的开始。这个思想后来被老子拿去用了,老子的无为就是在事情发展的开端,把它解决了,就不会导致后来变成大问题,即老子说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还没有乱的时候,先把它治理好,将来就不需要动刀动斧地大肆改革,这就是知几,也是一种智慧。

  在孔子的话里,“知几”落实下来就是一个“诚”字。“诚”字,在春秋时候很少用到,《论语》里面出现过一两次,《老子》里面也只用了一次,都不是哲学意涵的“诚”字。只是到了《孟子》《庄子》,还有《中庸》,才出现很多次,变成哲学上很重要的字,也是中国哲学修养发展方面很重要的字。《易经》讲的诚,则是另外一个字——“孚”,这个字的出现频率比较多。“孚”字,上面看像鸡爪,下面是儿子的子,是鸡蛋,即母鸡孵蛋,用它的爪子抱着蛋,大概二十几天,母鸡就会孵出小鸡。小鸡在蛋壳里面长成,向壳上敲一下,母鸡听到声音就把壳啄破,小鸡就出来了。母鸡听到小鸡在里面敲,有一个专用字,即啐。这个字和禅宗的一个故事有关。

云门大师

 

  有一次,有人问禅宗的云门大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云门回答说是“啐啄之机”。也就是说,学生成熟的时候,像小鸡一样在里面啐,禅师在外面啄,两人相碰,就悟了。如果学生没有成熟,禅师无论怎样教他都没有用。就像母鸡,如果里面的小鸡没有长成,它在外面啄破蛋壳,小鸡反而死掉了。这也说明母鸡有信心,知道蛋壳里面有它的孩子,它有耐心在壳外面花二十几天工夫等待。所以,诚和信是一体两面。《易经》的“孚”字我们常会碰到,诚是内在的,信是外在的。整个《易经》就是讲诚信,没有诚,你占卜没有用。要占卜,就要有诚。不能说先有成见,想得到什么答案,一旦答案和自己的意思不符合,就再占一次,希望得到和自己意思相合的答案,这就是有成见。《易经》的“孚”字我们都用“诚”字来解释,因为孚不常用,是《易经》里面的一个专用字,故以诚代占。《易经》里面有“未占有孚”一语,“未占”就是不要占,“有孚”即有诚。有诚就不需要占。孔子在《论语》里面说“不占而已矣”,你要是能够恒,能够诚,就不必占。占卜是一个方法。你有诚,通过占卜,然后到了某一个爻,才有感应,没有诚怎么会有感应?所以,这是一个基本原则,要有诚。

  第四个宗旨意识是用《易经》注“我”

  《大学》,第四章有这么一句话:

  《诗》云:“缗

  缗 - 拼音

  

  mín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诗经里头有一句诗,描写的是一只黄鸟,停在一个山坡上。孔子看见这句诗发了一个感慨,说鸟都知道该休息的时候休息,为什么人们总是贪得无厌,追求欲望而不知道停下来呢?

  我看到这里,觉得孔子真不愧是大佬。这么普通直白的一句话,立马让他解释到了一个新高度,上升到哲理的层面上了。

  但,我也有疑问,写诗经的作者,是这么想的吗?

  我想应该不是吧。一直鸟停在山坡上,诗人看见有感而发,写一句美丽的句子,应该没有太多其他的想法。如果换做是一个猎人看见了,能想到的无非是中午有肉吃了。哪会有那么多的情怀?

  由此,我想到了国学内容一个重要的词汇:格物致知。

  这也是《大学》里的词,历史上有两个大佬一个是朱熹,一个是王阳明都曾解释过。

  朱熹说:人要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上的认知。

  王阳明说:人要先认识到自己的本心(物)然后做到知行合一。

  一个有点唯心,一个有点唯物,哪个说的对哪个说的不对呢?

  我觉得,也许谁对谁错不重要吧,重要的是这两个人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都解释的非常好,非常有见地,都能给自己的受众带来很好的启发。(我从内心更偏向王阳明)

  说了这么多,好像都是说的《大学》里的话,那么回到我们的易经学习话题。

  我发现,易经的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结论也是不同的:有的用乘承比应的方法理解,从易经中分析到了义理,如易传;有的用老庄的思想解易,从易经中悟到了玄学,如王弼;有的从象的角度观察,从中看见了易象,如易林;有的从数的角度思考,推算出了易数,如邵康节……

  即便是占卜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用铜钱六爻起卦的,有用数字卦占卜的,有古代相传的大衍筮法,有康节先生的梅花易数,等……

  无论是研究还是易占,都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存在的道理,也许都没有错,但也没有人全对。就好像盲人摸象,每个人只是摸到了其中一部分,谁也不能说自己摸到了真正的内涵。

  易传有句很好的话: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也许就是这样吧,重要的不是书上写的是什么,而是你从中领悟了什么!

  你通过我的学习方法,找到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易经的内涵,或者找到你自己的“本心”。

  记得不少人曾经说过,易经的经典之处在于不能改变每一个字。

  我想不是这样的,不是我们不能改变,而是我们没有必要改变。

  通过上边的例子您也许感觉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核心的研究方法”其实不是注解经典,而是用经典注“我”。每个大师都是在借用经典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已!

  任何人看易经这本书,只要你有所领悟,并且你所领悟到的东西是用至诚之心获得的,那都是收获,都能给自己启发,同时也可以对别人有启发。这就是正确的学习原则。

  有的人不是只看乾坤两个卦,就可以写成一本很好的书吗?这已经是很好的榜样了。

  所以,一定要能从学习《易经》过程中感悟到自己的人生智慧,这才是最最重要的原则。

猴哥带你探索易经
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成语字数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周易起名三字成语先秦诗人立春古诗词考题属鼠元旦祝福语春天诗句搬家吉日古诗十九首五行缺什么四字成语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雨水属牛小年祝福语柳树诗句战争诗句读书诗句惜时诗句婉约诗句山水诗句写山诗句写水诗句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第十二讲、学习《易经》的四个宗旨意识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