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经典
四书五经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诗人大全
成语大全
周易
八字命理
论语
四大名著
搜索
首页
国学
古诗词
诗人
名句
成语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医家类。《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
凡刺之法,必察具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无闻人声,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刷,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鼻衄,喉痹,肩前臑痛,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溃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
足太阴气絻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
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
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宜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实则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上曲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
黄帝问于歧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
歧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
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
歧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于胆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
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
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
歧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
黄帝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量度乎
歧伯答曰:其可为量度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恻,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
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
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
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
歧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榖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
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
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
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
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
黄帝曰:愿闻脉度。
歧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
黄帝曰:跷脉安起安止,何气荣也?
歧伯答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
黄帝曰: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
歧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
黄帝曰: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
歧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
歧伯答曰: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
歧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歧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
歧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
歧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榖者,常并居于胃中,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榖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
歧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黄帝问于歧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
歧伯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
温虐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肤胀,为五十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
徒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水,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
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
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之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苦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喑气□,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聋气蒙,
臂阳明有入□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
五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也;背三;五藏之腧四;项五。此五部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癫疾始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
治癫疾始作,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
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血
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
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阴表里、足少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苦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
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抵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看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
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俛,干唇口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
热病溢干多饮,善惊,卧不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
热病数惊,瘈瘲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
热病头痛,颞颥,目瘤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叁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胳(络)得
热病挟脐怎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盛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去病,脉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
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
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
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
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癃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
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厥头痛,贞贞头痛而重,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
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
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远
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
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
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
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肠中有虫瘕及蛟有也。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肠痛,□作痛,脓聚,往来上下行,
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
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谷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
病注下血,取曲泉。
风痹淫砾,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
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
厥挟脊而痛至顶,头沉沉然,目吭硫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榖榖,便溲难,取足太阴。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阳。衄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腘中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阳。中热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
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
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腹满食不化,腹满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心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
颌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黄帝问于歧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
歧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
歧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
帝曰:善。刺之奈何?
歧伯答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
歧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歧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
歧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
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
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
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
黄帝曰:愿闻口传。
歧伯对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
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
歧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
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
黄帝曰:人之唏音,何气使然?
歧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补足太
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
黄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明,一
黄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荣眉本,一曰眉上也。
黄帝曰:人之亸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
黄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
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
黄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熬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
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
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
凡此十二邪褚,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
黄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肾主为欠,取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唏者,阴与阳绝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
歧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
黄帝曰:顺之奈何?
歧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
歧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
歧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
歧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
歧伯曰:便虍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凄,暑无汗出,食饮者,热无灼
黄帝曰:本脏以身形,支节,䐃肉候五脏六腑之小大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
歧伯曰:本身形支节者,脏腑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黄帝曰:五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而知阅之,奈何?
歧伯曰:五脏六腑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
歧伯曰: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骨有余,以候heyu。
歧伯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大小。
歧伯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
歧伯曰:肾者主为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黄帝曰:善。愿闻六腑之候。
歧伯曰:六腑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及容,鼻隧以长,以候大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
歧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
歧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
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
歧伯曰:榖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
歧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
歧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
歧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
歧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榖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榖之多少,奈何?
伯高曰:请尽言之,榖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
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
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
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尺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榖三斗五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榖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
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榖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榖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榖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榖之数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
歧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
黄帝曰:以人应之(四海),奈何?
歧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榖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黄帝曰:远乎哉!夫子之合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
歧伯答曰: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荥输所在,四海定矣!
黄帝曰:定之奈何?
歧伯曰:胃者,水榖之海也,其输上在气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
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
歧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
歧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
黄帝曰:余已闻逆与顺矣!调之奈何?
歧伯曰: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歧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黄帝曰:何谓相顺?
歧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夏秋冬,
黄帝曰:何谓逆而乱?
歧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
歧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黄帝曰:善!愿闻其道?
歧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
黄帝曰:补写奈何?
歧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之气
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
歧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黄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胀也?
歧伯曰:阴为藏,阳为府。
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邪,藏府之内乎?
歧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
黄帝曰:愿闻胀之舍?
歧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黄帝曰:藏府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
歧伯曰:夫胸腹,藏府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
黄帝曰:愿闻胀形?
歧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气满而喘欬;肝胀者,胁下
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
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
歧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
黄帝曰:善!何以解惑?
歧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
黄帝问于歧伯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写,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
歧伯对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缄不陷盲则气不行
黄帝问于歧伯曰:水榖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
歧伯曰:水榖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
五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
中热则胃中消榖,消榖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五津之榖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气者,五藏之使也,五时
歧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阅也。
黄帝曰:愿闻其所出,令可为常。
歧伯曰:脉出于气口,色出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经气入藏,
帝曰:善!五色独决于明堂乎?
歧伯曰:五官以辨,阙庭必张,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
黄帝曰:愿闻五官?
歧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
黄帝曰:以官何候?
歧伯曰:以候五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
黄帝曰:五脉安在?五色安见?其常色殆者如何?
歧伯曰: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墻,墻下无基,垂
黄帝曰: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藏之气,左右高下,各有形乎?
歧伯曰:府藏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
歧伯对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
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
歧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堀决卫,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
黄帝曰:日愿闻人之黑白、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歧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
歧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
黄帝曰:刺常人奈何?
歧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
黄帝曰:刺壮土真骨者,奈何?
歧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
歧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
黄帝曰:临深决水,奈何?
歧伯曰:血清、气浊,疾写之,则气竭焉!
黄帝曰:循掘决冲,奈何?
歧伯曰:血浊、气涩,疾写之,则经可通也。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
歧伯曰: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
歧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
黄帝曰:何以明之?
歧伯曰:五官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乃可明逆顺之行也。
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
歧伯曰:血络是也。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
歧伯曰:脉气甚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
黄帝曰:相之奈何?
歧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写之
黄帝曰:针入而肉著者,何也?
歧伯曰:热气因于针则热,热则肉着于针,故坚焉!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
歧伯曰:人之血气苟能为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
黄帝曰:余闻一人,非问天下之众。
歧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众,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
歧伯曰:受榖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
歧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甚乎?
歧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
歧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之(阴)者深而留之,刺阳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
歧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
歧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
甲主左手之少阳,已主右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丙主左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
黄帝曰:以治奈何?
歧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
黄帝曰:五行以东方、甲乙、木、主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令
歧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阴阳,有名而无形,
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炙、熨、
歧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黄帝曰: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今余已闻阴阳之要、虚实之理、倾移
歧伯曰:要乎哉问。道,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与俱成
黄帝曰:何谓日醒?
歧伯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黄帝曰:何谓夜瞑?
歧伯曰:喑乎其无声,漠乎其无形,折毛发理,正气横倾,淫邪泮衍,血脉传溜
黄帝曰:大气入藏奈何?
歧伯曰: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
黄帝曰:愿闻淫邪泮衍,奈何?
歧伯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
黄帝曰:有余不足,有形乎?
歧伯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阴阳俱盛,则
厥气客于心,则梦见邱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以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
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
黄帝曰:其时有反者,何也?
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
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
黄帝曰:善,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愿闻其数。
岐伯曰: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
黄帝曰:愿闻五变。
岐伯曰: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为牡藏,
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
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
黄帝曰:诸原安和,以致六输。
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
黄帝曰:何谓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愿闻其故。
岐伯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
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
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
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
岐伯曰: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
黄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
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
少俞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
黄帝日: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
少俞曰:善乎哉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木之阴阳,尚
黄帝曰:以人应木,奈何?
少俞答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黄帝曰:何以候之不坚也?
少俞答曰:腘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
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黄帝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
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
黄帝曰:何以候柔弱之与刚强?
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肠,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
黄帝曰: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
黄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坚脆,色之不一也?
少俞答曰: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皮肤薄而其肉无□,
黄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
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黄帝曰:痹之高下有处乎?
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视其部。
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
黄帝曰:余闻病形,已知之矣!愿闻其时。
少俞答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道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
歧伯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䏚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䏚引季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歧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够骷者,心高;骼骷小、短举者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胸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
黄帝曰:善。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扰大恐
歧伯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扰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
歧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
黄帝曰:应之奈何?
歧伯曰: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
脾应肉,肉䐃(jùn)坚大者,胃厚;肉䐃麽者,胃薄。胃不坚;肉䐃小而麽者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
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
歧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
黄帝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问也,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
雷公再拜而起曰:请闻命于是也,乃斋宿三日而请曰:敢问今日正阳,细子愿以
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书曰:慎之慎之,磿为子言之
雷公曰:此皆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也。
黄帝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
雷公曰: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
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
雷公曰:愿闻为工。
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
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
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
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
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
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
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
黄帝曰:外内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间甚,奈何?
黄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
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
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不病而卒死?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
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
雷公再拜曰:善乎!其死有期乎?
黄帝曰:察色以言其时。
雷公曰:善乎!愿卒闻之。
黄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
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
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搏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其
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黄,
黄帝问于少俞曰: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
少俞曰:帝问何急?
黄帝曰:愿尽闻之。
少俞曰:春青风夏阳风,秋凉风,冬寒风。凡此四时之风者,其所病各不同形。
黄帝曰:四时之风,病人如何?
少俞曰: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
黄帝曰;黑色不病乎?
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长
黄帝曰:夫人之忍痛与不忍痛,非勇怯之分也。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见难则前,
少俞曰:夫忍痛与不忍痛者,皮肤之薄厚,肌肉之坚脆,缓急之分也,非勇怯之
黄帝曰:愿闻勇怯之所由然。
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长冲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
黄帝曰;愿闻怯士之所由然。
少俞曰: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
黄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脏使然?
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剽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
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
歧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
歧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正之,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
黄帝问于少俞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
少俞曰: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焫亦然。
黄帝曰:其耐火焫者,何以知之?
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爇。
黄帝曰:其不耐针石之痛者,何以知之?
少俞曰: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焫亦然。
黄帝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
少俞曰: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黄帝曰:人之胜毒,何以知之?
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骨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
歧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
歧伯曰:血气以和,营卫以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
歧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
歧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
歧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
歧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
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
黄帝曰:候之奈何?
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之,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
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
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
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
黄帝日:营卫之行奈何?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
伯高曰:请尽言之。五榖:杭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
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杭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杭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
黄帝问于歧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
歧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
歧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
鼓胀何如?
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肠覃何如?
歧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
石瘕何如?
歧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
歧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
歧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
歧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
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
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
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
伯高对曰: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
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
黄帝曰:病形何如,居之奈何?
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骨有属。
黄帝曰:愿闻其故。
伯高曰: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在臂胫诸阳分肉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
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究,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
黄帝问于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温寒,有老壮少小,别之奈何?
伯高对曰: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
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
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
黄帝曰:别此奈何?
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
伯高: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
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
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
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
黄帝曰:众人奈何?
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
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
歧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
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
歧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
黄帝曰:其已形示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
歧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
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
歧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
黄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
歧伯曰:其在逆顺焉。
黄帝曰:愿闻逆顺。
歧伯曰: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
黄帝曰:诸病皆有逆顺,可得闻乎?
歧伯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
黄帝曰:夫子之言针甚骏,以配天地,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内别五脏,外次六
歧伯曰: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黄帝曰:余闻之,则为不仁,然愿闻其道,弗行于人。
歧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如饮酒使人醉也,虽勿诊
歧伯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
黄帝曰:上下有数乎?
歧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
歧伯曰: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
黄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请着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
歧伯曰:禁其不可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
歧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
歧伯曰:补泻无过其度。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
歧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
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
歧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宜。
黄帝曰: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
歧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头,无发曚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
黄帝曰:何谓五夺?
歧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
黄帝曰:何谓五逆?
歧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歧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歧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
歧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
歧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逄大寒,
歧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
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
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
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
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
少俞曰:苦入于胃,五榖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
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
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
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
歧伯曰:悉乎哉问也,此先师之秘也,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
黄帝避席遵循而却曰:余闻之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之,余
歧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歧伯曰:慎之慎之,臣请言之。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
火形之人,比于上征,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䏖、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
黄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
歧伯曰: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形色相得者
黄帝曰:其形色相当胜之时,年加可知乎?
歧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
黄帝曰:夫子之言脉之上下,血气之候似知形气,奈何?
歧伯曰: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
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
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气少则恶眉,面多少理,血少气多则
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手阳明之下血
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手少阳之下,
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多须,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手太阳之下,
黄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约乎?
歧伯曰: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
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
歧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通者,此于身皆为
右征与少征,调右手太阳上,左商与左征,调左手阳明上。少征与大宫,调左手
上征与右征同榖麦、畜羊、果杏,手少阴藏心,色赤味苦,时夏。上羽与大羽,
大宫与上角,同右足阳明上,左角与大角,同左足阳明上,少羽与大羽同右足太
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
歧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
黄帝曰: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
歧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内荣故须不生。
黄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
歧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
黄帝曰:善乎哉!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
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
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歧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歧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黄帝曰:其成积奈何?
歧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
歧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忿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
歧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
歧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
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
歧伯曰: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
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
歧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
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者也。
歧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
歧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
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
歧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粗之所败,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
歧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
歧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而刺之,毋过三行,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
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
歧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
黄帝问于歧伯曰:寒热瘰□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
歧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
歧伯曰: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
歧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
歧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
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
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
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扞皮开腠理,奈何?
歧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
歧伯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
黄帝曰:手太阴之脉,独无俞,何也?
歧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
黄帝曰: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
歧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
歧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
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
歧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
黄帝曰:扞皮开腠理奈何?
歧伯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
歧伯答曰:以候五脏。
歧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
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
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
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
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
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人和而不发,不务于时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
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
少师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
黄帝曰:夫五态之人者,相与无故,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何以别之?
少师答曰:众人之属,不知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
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
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䁢(xuán)䁢然,豆豆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
歧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
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
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
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
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歧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视人之目窠上微痈,
尺膏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泽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俛有加,立死。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
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闻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食,脉小手,手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
歧伯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夫知其意。
歧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府输,去府病也;去爪者,刺关
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
歧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
黄帝曰:善。取之何如?
歧伯曰:取之天容。
黄帝曰:其欬上气穷拙胸痛者,取之奈何?
歧伯曰:取之廉泉。
黄帝曰:取之有数乎?
歧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
帝曰:善哉。
黄帝曰:刺节言发蒙,余不得其意。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
歧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
黄帝曰:善。愿卒闻之。
歧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
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
歧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
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肢络,愿卒闻之。
歧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
黄帝曰:刺节言撤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
歧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
歧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
歧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
歧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
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
歧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
黄帝曰:刺五邪奈何?
歧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痹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
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脆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剽其通,针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
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其不得
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
黄帝曰:官针奈何?
歧伯曰: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才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
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
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
歧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
歧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榖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
虚邪遍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
虚邪入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痛肉枯;热胜其
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
歧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
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
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
歧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
歧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
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
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筒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
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故为
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留不
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
歧伯曰:一曰铁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
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
歧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于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
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
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瘅;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邪入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
黄帝问于歧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
上一页
下一页
国学推荐
难经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英文版 The Art Of War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英文版 The Tao-te Ching
三十六计
鬼谷子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世说新语
菜根谭
庄子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韩非子
弟子规
易传
伤寒论
了凡四训
唐诗三百首
古诗词鉴赏大全
古诗三百首大全
宋词三百首
先秦诗人
古诗词考题
古诗十九首
两汉诗人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小学古诗大全
魏晋诗人
小学文言文大全
南北朝诗人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初中古诗大全
隋代诗人
初中文言文大全
唐代诗人
楚辞
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