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四讲、孔子补习贵族功课

作者:猴哥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第一模块、三十而立(15讲)

  第四讲、孔子补习贵族功课

  你好,这里是“猴哥带你读懂孔子”。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历史。

  在上一讲我们了解到,孔子虽然成了孔家人,但并没有完全被贵族阶层接纳。这是因为要成为一名贵族,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比如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还有贵族的社交礼节、行为规范等等。孔子生长在底层农家,以前一点都没接触过这些,所以他现在需要从头补课。

  众所周知,后来的孔子可是公认的有知识、有学问。那么,这些贵族的功课,他是怎么补上的呢?

  不仅后世的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孔子晚年的时候也经常有人想打听,因为那时候他的学问名声已经很大了。

  在《论语》里面,卫国的一个贵族就向孔子的学生子贡提问:孔子的知识都是跟谁学的呢?

  子贡的回答是:现在有点知识的贤人很多啊,孔夫子从谁身上学不到东西呢?难道非得有一位固定的老师才行吗?(《论语·子张》)

  子贡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所谓“圣人无常师”。

  这个回答,是不是让你想起了孔子的一句名言?就是我们中学语文学过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和子贡的回答其实是一回事,就是孔子一直在跟自己认识的各种人学习知识。

  春秋贵族的文化传承

  从孔子自己的陈述来看,他没有正式上过学,也没有固定的老师,全是靠零零星星的自学。那为什么孔子没机会上学呢?这个问题就复杂一点了。让我们先来看看孔子时代都有哪些受教育的途径。

  在比孔子早二三百年的西周王朝,朝廷已经设立了贵族学校。当时就叫“大学”,但规模不算大。到西周崩溃之后,王室的实力不行了,这种朝廷学校就没有了,孔子当然也没机会看到。

  除了朝廷的“大学”,还有另外两种贵族教育:家族传承和私家教育。这两种生命力比较强,在孔子的春秋时期依然存在。

  先说家族传承。在西周甚至更早的商朝,很专业的知识都靠家族内部传承。比如,负责给朝廷管理文件的官员叫“史”,它的字面意思就是书记官、文书官。

  这种文书官往往是家族传承,连续好多代人都担任同样的职务。他们有自家传承的一套学问,不仅能读写,还能观测天文、推算历法等等。比如在西周传承了好几代的“微史”家族,这个家族曾经有很多青铜器出土。

  说完家族传承,再来看私家教育。那时候的高级贵族为了教育孩子,会聘请有文化的小贵族担任家庭教师。孔子后来就曾经给大贵族当过家庭教师,我在后面会介绍。

  上面这两种教育方式,家族传承和私家教育,都是贵族阶层专有的,但孔子都没条件。因为孔家人丁稀少,本家里没人能教他,所以不会有家族传承。私家教师的话,他更请不起,他父亲没留下什么遗产,年轻的孔子也还不算富裕。

  所以,孔子只能搭搭便车,抓住各种机会请教别人,主要是请教那些有文化、又愿意帮助他的贵族人士。

  为什么十五岁才学习

  那孔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到处请教,自学成才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说法。按孔子自己的说法,是十五岁才开始。

  在《论语·为政》篇里面,有一段孔子对自己一辈子的总结。我们熟悉的好几个成语就出自这里,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这段话第一句是什么呢?就是: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原话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这十五岁好像有点晚了,以前很多学者都猜不透,觉得圣人从小就应该勤奋学习啊。结果孔子自己的陈述,完全不符合大家这种心理预期。

  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你可能也听过,说孔子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喜欢玩祭祖宗的游戏,这好像预示着他很早就开始学习了。

  这个说法来自《史记》,原文是:“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俎和豆,都是祭祀祖先时候用的礼器。

  你看,这就和《论语》的记载不一样了。在《论语》里面,孔子说自己十五岁才开始立志学习,还说他自己小时候没有什么学习条件。这两个不一致的话,我们当然首选《论语》,因为它产生得更早、更可信。

  其实,根据我们前面一两讲的课程来看,也是《论语》里的说法更可取。你想,孔子认祖归宗成为贵族,是在他十几岁母亲去世这年。这时候,他才突然发现了学习的重要性。

  以前,孔子作为一个底层农家的孩子,只要会种庄稼、养猪、捡野菜就够了,根本不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也完全没有学习条件啊。

  那是不是说司马迁的这个记载完全没有道理呢?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史记》的这句话。

  我们已经知道,孔子小时候跟着单亲的妈妈长大,他的家庭里完全没有父系亲属,也就没有对父系祖先的祭祀活动。所以看到别人家祭祖,他会很羡慕。那自己做个游戏,摆上几个盘子碗儿,磕头拜祭一下,这是一种本能的心理补偿。

  在孔子后来的学术思想里面,特别重视家庭伦理和祭祀礼仪,这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他家庭生活的缺憾。

  这样的话,孔子小时候的行为就算不上是有意识地去学习礼仪,和他说自己十五岁才有志学习也不矛盾。

  晚学者的发愤图强

  跟其他的贵族相比,孔子开始学习的时间晚了很多,他自然要努力补课。《论语》里就有这样的记载,说孔子进了鲁国的太庙,见到每个陈列品都很好奇,都要问问别人:这是什么东西?那有什么来历?原文是:“子入太庙,每事问。”

  我先解释一下:太庙是鲁国国君的祖庙,也是国君家族的纪念品陈列馆,有点像现代的国家博物馆。在春秋时代,下层人没有机会进入国君的祖庙,只有贵族才行。所以当孔子有了进太庙的机会,他看东西什么都觉得很新鲜,急着想要补课学习。

  《论语》里还说,孔子的这种表现,让贵族圈子里一些人不理解。有人就说:“谁说那个陬人家的孩子懂礼啊?他看见什么都要问!”

  这里说的陬人,就是早已去世的孔纥老爷,因为孔纥管理过陬这个地方。那时贵族们互相称呼,喜欢用官职、封邑或者管理过的地方,这样显得体面。所以孔纥就被称为陬人,孔子就成了陬人家的孩子。

  说起来,孔子母亲也是陬这个地方的人,但这里的“陬人”跟她没关系。因为那时候,底层农民是得不到这种体面称呼的。

  我们回到参观太庙的孔子。听到有人说他不懂“礼”,孔子自然要给自己辩护。他说:我这样做才符合礼啊!

  这其实是说,我本来不是贵族圈子的,没这种学习机会。现在看到什么学什么,努力做一名合格的贵族,这就是在遵守“周礼”啊。

  毕竟,人家这么批评,就等于已经承认他是“陬人”孔纥老爷家的孩子了。孔子当然高兴,他学习起来也更有动力了。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这贵族身份嘛,不能给陬人孔纥老爷丢脸。

  《论语》的这个记载很生动,但它没写当时的孔子多大年纪。后世曾有人猜测,这是孔子五十多岁时候的事情。理由是,五十多岁的孔子已经是鲁国的大司寇了。

  按常理来推断,只有很高级的官,才有资格进国君的祖庙嘛。如果是十几岁就去的话,好像小贵族的身份不够格啊。

  这个理由并不能成立,因为它把太庙误解成一个戒备森严、高不可攀的地方了,只有高级官员才能进去。但其实孔子那时候的太庙并不是这样的,春秋各国国君的宗庙,对于普通的士人贵族都是开放的。虽说春秋时代的底层人没有参观太庙的资格,但对普通贵族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再说,五十多岁的孔子已经很有名了,别人谈论他的时候也不需要再提他父亲的名字。这里称呼孔子是“陬人之子”,就因为他还是个不知名的少年。

  这种现象在现在也很常见:在老家的熟人圈子里,大家都习惯管年轻人叫作谁谁的儿子或女儿;等这些年轻人混出名堂后,人们往往就会直接叫他们的名字了。

  从太庙这件事我们也可看到,少年孔子的学习欲望非常强。本来孔子做人各方面都很低调,但学习起来就不低调了,可谓是发愤图强的典范,所以他后来才成了大学者。

  小结

  总结一下,在贵族垄断文化的时代,孔子没有家族传承,也请不起私教,在学习上只能靠自己。再加上他起步晚,十五岁才开始正式学习,能有后来的那番学问,全靠自己刻苦努力、到处求学。

  这一讲介绍了孔子成为贵族之后要怎么学习,那他都需要学习什么呢?这就多了。作为一名春秋贵族,要能文能武,还要了解整个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历史背景等等。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看课程里的背景知识。

  至于刚成为贵族的孔子,他在学习之余,还得想办法养活自己。既然不再当农民了,他就需要找一份适合贵族身份的工作。那他第一份工作是干什么的呢?我们下一讲见!

  划重点:

  1. 孔子出身低微,无法接触到贵族阶层独有的家族传承和私家教育,他能有后来的学问,全靠自学跟四处请教别人。

  2. 孔子是十五岁成为贵族后,才开始正式学习的。因为以前他只是个底层农民,既不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也完全没有学习的条件。

  3. 因为学习起步的时间比其他贵族要晚,孔子不但学习欲望很强,看到什么都会问,同时也格外刻苦。

       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成语字数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周易起名三字成语先秦诗人立春古诗词考题属鼠元旦祝福语春天诗句搬家吉日古诗十九首五行缺什么四字成语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雨水属牛小年祝福语柳树诗句战争诗句读书诗句惜时诗句婉约诗句山水诗句写山诗句写水诗句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四讲、孔子补习贵族功课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