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第四模块、周游列国(13讲)
第三十四讲、孔子没能当上小国之君
你好,欢迎来到“猴哥带你读懂孔子”。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历史。
上一讲我们讲到,孔子团队得到楚国军队的营救,逃出了蔡国人的包围。接下来,孔子就要跟楚昭王见面了。
他两年多的辛苦工作,也终于可以得到回报了。年轻的楚昭王非常大方,准备分封给孔子一块土地,作为他世袭的封邑。
这可不得了。要知道,孔子之前在鲁国当过几年大司寇,又周游列国好几年,都没能获得一块封邑。这也导致,他“大夫”的贵族身份不是那么完整。
那昭王为什么会这么看重孔子、要给他封地呢?而孔子的人生又会不会迎来一个大转折呢?
这一讲,就让我们从昭王的打算开始讲起。
七百里的封邑
根据《史记》的记载,楚王跟孔子见面之后,决定把一块七百里的土地,连同生活在里面的农民,都分封给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
如果分封的仪式完成,孔子拿到产权证,他就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世袭领地。这领地面积很大,至少有今天的两三个县那么大。
而在春秋,这算得上一个小国了。孔子呢,也就可以凭借这块领地,成为一个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君主。从半吊子的贵族到国君,这简直是一步登天。
当然,楚王这出手显得有点过于大方了,甚至让有的学者怀疑,这段记载是不是司马迁虚构的。不过我认为,虽然《史记》有时候的确不太准确,但它记录的楚王的这个打算应该是真的。
这里有个细节很重要,以前的学者们都没有注意,那就是:孔子在见到楚昭王之前,其实已经为楚国工作了两年多。《论语》里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它可不是司马迁一个人能虚构出来的。
好,既然孔子团队之前在蔡国当过卧底,受了不少风险,那昭王给他份大奖励,也就说得通了。
再加上,他现在手里的情报,对楚王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楚国马上就要跟吴国打仗了,那时候蔡国那边的信息,尤其是蔡国和吴国的关系,当然非常关键。
所以,别管是功劳还是苦劳,孔子都当得起这份犒赏。
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在春秋时期,像楚国这样的南方国家,开发程度还很低,可以说是地广人稀,昭王给孔子的肯定也不会是太富庶的地段。
所以,七百里这个面积,对当时的楚国来说,并不算太大。
而且,别忘了,楚王是拿自己当“王”的,他觉得自己比中原列国的国君要高一级。而他册封的贵族,跟中原的诸侯国君是一个级别的,比如我前面提到过的叶公。
这么说起来,孔子的待遇也就不算太出格。所以我认为,司马迁对封地的这段记载,应该是真实的。
只不过,孔子最终并没有得到这一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这个方案一出台,楚国的丞相就表示了反对。楚国人管丞相叫令尹,现在的这位令尹名叫子西。
他提醒楚王说:孔子可不是一般人,他的弟子很多,都是各个国家的能人。如果孔子真在楚国境内有了这么大一块土地,再加上这些弟子们,他很可能会成为楚国的后患。
楚昭王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就暂时搁置了这个想法。
其实呢,这并不代表完全没希望。因为楚王正在准备跟吴国打仗,如果将来打赢了,就能占领蔡国。到那时候,昭王还可以用新占领的土地去补偿孔子。
但人算不如天算,没多久,楚昭王忽然得了重病,死在了前线。这下,楚国人也顾不上打仗了,他们得赶快确定下一任楚王是谁,先保证国内的稳定。于是,楚国人急忙撤军回国。
这么一来,自然也没人操心孔子的报酬问题了,他的小国君之梦彻底告吹。
而且,楚军这一撤走,陈国抵挡不住吴国的攻势,就投降了吴国。而孔子师徒现在已经被贴上了楚国的标签,也不可能继续在陈国住下去了。
这样一来,孔子当初在陈国经营的人脉,也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对楚国君臣的印象
好了,孔子给楚国工作的这段经历,我就介绍完了。
如果你去看史料,会发现孔门弟子们留下来的相关记载,其实很简略,甚至有些遮遮掩掩的。这就导致后世的人一直没能猜透,他在陈国、蔡国、楚国到底都干了些什么。
我这里呢,换了个角度,把孔子看作是在替楚国观察形势,不得不保密行踪。这样一来,很多史料记载里的细节,也就能解释得通了。
那这两年多跟楚国接触下来,孔子对楚国君臣是什么印象呢?
从《论语》跟《左传》来看,他对楚昭王的评价很高,丝毫没有中原人对所谓蛮夷的偏见。
比如,在《左传》里,孔子说楚昭王这个人“知大道”。这是称赞昭王知晓很宏大的道理,有很高深的智慧。
要知道,孔子管自己信奉的政治理念就叫“道”。而他辛辛苦苦周游列国,也是为了寻找能推行“道”的君主。
这么来看,孔子给楚昭王的评价是非常高了。像齐景公、卫灵公这些国君,都给过孔子不错的待遇,但孔子从来都不说他们的好话。
这么一对比,就更能体现楚昭王在孔子心中的分量了。
但是,对于楚国的令尹子西,孔子就表现得很纠结了。子西也是个很有作为的人物,在史书记载里也很正面。但是他把孔子的封邑搞泡汤了,这不仅是利益,也是事业的损失。
如果孔子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小国,他就能治理民众,就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设想的那样,当个“哲学王”,实践一下自己的政治理想。
所以,对于孔子,得不到封地,最大的损失其实是在这里。
《论语》记载,后来有人问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那个人怎么样?孔子夸也不是、骂也不是,只能说:那个人啊,那个人啊!
原文是:“彼哉!彼哉!”
在我看来,这个回答表明,孔子对子西意见很大,但又实在是说不出口。
总的来说,在孔门弟子后来编写的文献里面,别管是楚昭王,还是叶公、子西这些大臣,形象都比较正面,完全没有中原人对南方蛮夷的歧视。
这也说明,当时过境迁之后,他们对楚国这段工作印象还不错。
南面之君不遥远
说完孔子对楚国君臣的印象,接着让我们来看看,楚国人带给孔子的影响。
虽然他跟楚昭王的册封失之交臂,但这也让孔子开始意识到:成为一个小诸侯国君,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
在《论语》里,孔子表扬过一个叫冉rǎn雍的学生,他说:“雍也,可使南面。”这个“南面”的意思,就是当国君。
因为在当时,只有国君和王上朝,才坐北朝南。其他贵族在自己家,都是靠着东墙坐,把西边留给客人。后世管主人叫“东家”,管客人叫“西宾”,就是从这儿来的。
所以,孔子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冉雍就是当个诸侯也够格!”
孔子说这话的具体时间,史书里没有记载。但从他的经历来看,很可能是在他跟楚昭王打过交道之后。
因为这次经历让他看到,当个小国君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事情。他曾经离这个目标只有一步之遥,所以后来也才会念念不忘,甚至还拿来称赞自己的学生。
夷狄有秩序
同时,在跟楚国上层打了这些交道之后,孔子意识到,中原人对蛮夷的各种歧视,比如说他们不讲信用等等,其实都是偏见,并没有什么依据。
《论语》记载,孔子对一个叫子张的学生说:你只要说话守信用,做事踏实,在蛮夷的地盘上也能成功;你如果说谎话,干坏事儿,就算在你老家能行得通吗?
《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你看,孔子认为蛮夷的道德标准,事实上跟中原没有什么区别。
而在政治方面,楚国、吴国这些所谓“夷狄”国家,事实上比中原国家还有规矩,更适合孔子发展。
比如,吴、楚两国的王都是非常有权威的。这一点,周天子以及中原列国的国君都比不上。在吴国跟楚国,贵族都不敢凌驾于王室之上,更没有出现过像三桓、七穆那样的世袭寡头。
这样的君臣秩序,正是孔子想建立的,他之前在鲁国就是朝这个方向去努力的,只是最终没能成功。这么看来,孔子应该考虑去楚国发展啊。
事实上。他也不是没动过这个心思,但在《论语·八佾》篇里,孔子比较蛮夷和中原政治的时候,他说:蛮夷国家有君臣秩序,中原没有,但我还是觉得中原更好一点儿。
《论语·八佾[yì]》: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你看,孔子虽然很欣赏楚国,可他还是下不了决心去那里发展。这也能理解,毕竟楚昭王刚去世,下一任楚王还没有确定,未来完全无法预测。
而且,孔子这时候已经63岁了,没有太多尝试的时间,他不敢再拿自己的未来搞政治投资了。如果时间倒回十年、二十年前,孔子可能真有这种勇气。
小结
好,这一讲,我们看到了孔子给楚国人打工的结局。很遗憾,只差一步,他就可以拥有七百里封地,甚至还能当个小国国君。
孔子经历了危险、兴奋和失望,看到了很多人性共同的东西,这让他对所谓蛮夷不再抱歧视的态度。
但是,随着楚昭王的去世,楚国势力收缩,南方已经待不下去了,孔子还能去哪里呢?我想请你来猜一猜,然后在微信群跟大家分享讨论。
而答案呢,我会在下一讲为你揭晓。
我们下一讲继续。
83年猪女40岁后命运开始好,40岁的猪命最好
4-2983属猪的人十年大运
4-2983属猪的一生婚姻外遇
4-291947年的猪寿终是哪年
4-291959年属猪的是什么命,属猪人运势好不好
4-291971年猪十年大运预测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