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三十四讲、孔子没能当上小国之君

作者:猴哥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第四模块、周游列国(13讲)

  第三十四讲、孔子没能当上小国之君

  你好,欢迎来到“猴哥带你读懂孔子”。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历史。

  上一讲我们讲到,孔子团队得到楚国军队的营救,逃出了蔡国人的包围。接下来,孔子就要跟楚昭王见面了。

  他两年多的辛苦工作,也终于可以得到回报了。年轻的楚昭王非常大方,准备分封给孔子一块土地,作为他世袭的封邑。

  这可不得了。要知道,孔子之前在鲁国当过几年大司寇,又周游列国好几年,都没能获得一块封邑。这也导致,他“大夫”的贵族身份不是那么完整。

  那昭王为什么会这么看重孔子、要给他封地呢?而孔子的人生又会不会迎来一个大转折呢?

  这一讲,就让我们从昭王的打算开始讲起。

  七百里的封邑

  根据《史记》的记载,楚王跟孔子见面之后,决定把一块七百里的土地,连同生活在里面的农民,都分封给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

  如果分封的仪式完成,孔子拿到产权证,他就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世袭领地。这领地面积很大,至少有今天的两三个县那么大。

  而在春秋,这算得上一个小国了。孔子呢,也就可以凭借这块领地,成为一个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君主。从半吊子的贵族到国君,这简直是一步登天。

  当然,楚王这出手显得有点过于大方了,甚至让有的学者怀疑,这段记载是不是司马迁虚构的。不过我认为,虽然《史记》有时候的确不太准确,但它记录的楚王的这个打算应该是真的。

  这里有个细节很重要,以前的学者们都没有注意,那就是:孔子在见到楚昭王之前,其实已经为楚国工作了两年多。《论语》里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它可不是司马迁一个人能虚构出来的。

  好,既然孔子团队之前在蔡国当过卧底,受了不少风险,那昭王给他份大奖励,也就说得通了。

  再加上,他现在手里的情报,对楚王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楚国马上就要跟吴国打仗了,那时候蔡国那边的信息,尤其是蔡国和吴国的关系,当然非常关键。

  所以,别管是功劳还是苦劳,孔子都当得起这份犒赏。

  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在春秋时期,像楚国这样的南方国家,开发程度还很低,可以说是地广人稀,昭王给孔子的肯定也不会是太富庶的地段。

  所以,七百里这个面积,对当时的楚国来说,并不算太大。

  而且,别忘了,楚王是拿自己当“王”的,他觉得自己比中原列国的国君要高一级。而他册封的贵族,跟中原的诸侯国君是一个级别的,比如我前面提到过的叶公。

  这么说起来,孔子的待遇也就不算太出格。所以我认为,司马迁对封地的这段记载,应该是真实的。

  只不过,孔子最终并没有得到这一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这个方案一出台,楚国的丞相就表示了反对。楚国人管丞相叫令尹,现在的这位令尹名叫子西。

  他提醒楚王说:孔子可不是一般人,他的弟子很多,都是各个国家的能人。如果孔子真在楚国境内有了这么大一块土地,再加上这些弟子们,他很可能会成为楚国的后患。

  楚昭王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就暂时搁置了这个想法。

  其实呢,这并不代表完全没希望。因为楚王正在准备跟吴国打仗,如果将来打赢了,就能占领蔡国。到那时候,昭王还可以用新占领的土地去补偿孔子。

  但人算不如天算,没多久,楚昭王忽然得了重病,死在了前线。这下,楚国人也顾不上打仗了,他们得赶快确定下一任楚王是谁,先保证国内的稳定。于是,楚国人急忙撤军回国。

  这么一来,自然也没人操心孔子的报酬问题了,他的小国君之梦彻底告吹。

  而且,楚军这一撤走,陈国抵挡不住吴国的攻势,就投降了吴国。而孔子师徒现在已经被贴上了楚国的标签,也不可能继续在陈国住下去了。

  这样一来,孔子当初在陈国经营的人脉,也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对楚国君臣的印象

  好了,孔子给楚国工作的这段经历,我就介绍完了。

  如果你去看史料,会发现孔门弟子们留下来的相关记载,其实很简略,甚至有些遮遮掩掩的。这就导致后世的人一直没能猜透,他在陈国、蔡国、楚国到底都干了些什么。

  我这里呢,换了个角度,把孔子看作是在替楚国观察形势,不得不保密行踪。这样一来,很多史料记载里的细节,也就能解释得通了。

  那这两年多跟楚国接触下来,孔子对楚国君臣是什么印象呢?

  从《论语》跟《左传》来看,他对楚昭王的评价很高,丝毫没有中原人对所谓蛮夷的偏见。

  比如,在《左传》里,孔子说楚昭王这个人“知大道”。这是称赞昭王知晓很宏大的道理,有很高深的智慧。

  要知道,孔子管自己信奉的政治理念就叫“道”。而他辛辛苦苦周游列国,也是为了寻找能推行“道”的君主。

  这么来看,孔子给楚昭王的评价是非常高了。像齐景公、卫灵公这些国君,都给过孔子不错的待遇,但孔子从来都不说他们的好话。

  这么一对比,就更能体现楚昭王在孔子心中的分量了。

  但是,对于楚国的令尹子西,孔子就表现得很纠结了。子西也是个很有作为的人物,在史书记载里也很正面。但是他把孔子的封邑搞泡汤了,这不仅是利益,也是事业的损失。

  如果孔子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小国,他就能治理民众,就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设想的那样,当个“哲学王”,实践一下自己的政治理想。

  所以,对于孔子,得不到封地,最大的损失其实是在这里。

  《论语》记载,后来有人问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那个人怎么样?孔子夸也不是、骂也不是,只能说:那个人啊,那个人啊!

  原文是:“彼哉!彼哉!”

  在我看来,这个回答表明,孔子对子西意见很大,但又实在是说不出口。

  总的来说,在孔门弟子后来编写的文献里面,别管是楚昭王,还是叶公、子西这些大臣,形象都比较正面,完全没有中原人对南方蛮夷的歧视。

  这也说明,当时过境迁之后,他们对楚国这段工作印象还不错。

  南面之君不遥远

  说完孔子对楚国君臣的印象,接着让我们来看看,楚国人带给孔子的影响。

  虽然他跟楚昭王的册封失之交臂,但这也让孔子开始意识到:成为一个小诸侯国君,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

  在《论语》里,孔子表扬过一个叫冉rǎn雍的学生,他说:“雍也,可使南面。”这个“南面”的意思,就是当国君。

  因为在当时,只有国君和王上朝,才坐北朝南。其他贵族在自己家,都是靠着东墙坐,把西边留给客人。后世管主人叫“东家”,管客人叫“西宾”,就是从这儿来的。

  所以,孔子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冉雍就是当个诸侯也够格!”

  孔子说这话的具体时间,史书里没有记载。但从他的经历来看,很可能是在他跟楚昭王打过交道之后。

  因为这次经历让他看到,当个小国君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事情。他曾经离这个目标只有一步之遥,所以后来也才会念念不忘,甚至还拿来称赞自己的学生。

  夷狄有秩序

  同时,在跟楚国上层打了这些交道之后,孔子意识到,中原人对蛮夷的各种歧视,比如说他们不讲信用等等,其实都是偏见,并没有什么依据。

  《论语》记载,孔子对一个叫子张的学生说:你只要说话守信用,做事踏实,在蛮夷的地盘上也能成功;你如果说谎话,干坏事儿,就算在你老家能行得通吗?

  《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你看,孔子认为蛮夷的道德标准,事实上跟中原没有什么区别。

  而在政治方面,楚国、吴国这些所谓“夷狄”国家,事实上比中原国家还有规矩,更适合孔子发展。

  比如,吴、楚两国的王都是非常有权威的。这一点,周天子以及中原列国的国君都比不上。在吴国跟楚国,贵族都不敢凌驾于王室之上,更没有出现过像三桓、七穆那样的世袭寡头。

  这样的君臣秩序,正是孔子想建立的,他之前在鲁国就是朝这个方向去努力的,只是最终没能成功。这么看来,孔子应该考虑去楚国发展啊。

  事实上。他也不是没动过这个心思,但在《论语·八佾》篇里,孔子比较蛮夷和中原政治的时候,他说:蛮夷国家有君臣秩序,中原没有,但我还是觉得中原更好一点儿。

  《论语·八佾[yì]》: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你看,孔子虽然很欣赏楚国,可他还是下不了决心去那里发展。这也能理解,毕竟楚昭王刚去世,下一任楚王还没有确定,未来完全无法预测。

  而且,孔子这时候已经63岁了,没有太多尝试的时间,他不敢再拿自己的未来搞政治投资了。如果时间倒回十年、二十年前,孔子可能真有这种勇气。

  小结

  好,这一讲,我们看到了孔子给楚国人打工的结局。很遗憾,只差一步,他就可以拥有七百里封地,甚至还能当个小国国君。

  孔子经历了危险、兴奋和失望,看到了很多人性共同的东西,这让他对所谓蛮夷不再抱歧视的态度。

  但是,随着楚昭王的去世,楚国势力收缩,南方已经待不下去了,孔子还能去哪里呢?我想请你来猜一猜,然后在微信群跟大家分享讨论。

  而答案呢,我会在下一讲为你揭晓。

  我们下一讲继续。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成语字数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周易起名三字成语先秦诗人立春古诗词考题属鼠元旦祝福语春天诗句搬家吉日古诗十九首五行缺什么四字成语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雨水属牛小年祝福语柳树诗句战争诗句读书诗句惜时诗句婉约诗句山水诗句写山诗句写水诗句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三十四讲、孔子没能当上小国之君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