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四十三讲:秦始皇和第四波地理大开拓

作者:猴哥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第四板块、《史记》中的六波地理大开拓

  第四十三讲、秦始皇和第四波地理大开拓

  今天这一讲,我要继续带你从地理开拓的角度读《史记》,我给你讲讲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说到秦始皇,你肯定知道,他生平最著名的一件事情就是扫灭六国,结束了华夏大地上持续了几百年的乱世。但是,在我看来,这个事情虽然影响巨大,可如果从地理大开拓的角度来看,实在称不上秦始皇最大的功绩。

  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这主要是因为,战国七雄是从周帝国内部分化出来的,他们的地理范围基本是在周的疆域基础上,略有扩大,主要还是在黄河流域,再加上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因此,秦始皇统一六国,对华夏地理世界来说,在空间层面没有什么明显的大变化。反而是秦始皇灭六国后,继续扩张,在短短几年内,向北进攻匈奴,将华夏世界的北部疆域扩展到了阴山山脉沿线;向南,征服了南部的众多部落势力,将统治范围从长江流域推进到珠江流域,极大扩张了华夏世界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周王朝的版图。

  在我看来,这才是秦始皇给华夏地理世界带来的巨变,而这个“巨变”,又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北击匈奴,南平百越。

  今天,我就借助《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来给你具体讲讲,由秦始皇开启的第四波华夏地理大开拓。

  北击匈奴:耕牧分割线上的争夺战

  先说北击匈奴,这件事乍一听,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在中国历史上,中原跟匈奴起过无数次冲突,大大小小的战争更是数不清,为什么我会将这一次的开战,看成是华夏世界的第四波地理大开拓呢?

  原因就在于,秦始皇这一次北击匈奴,不仅开拓了疆土,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成功将耕牧分界地带纳入了中原王朝的控制范围。这个耕牧分界地带,大概就是从河北北部的燕山到阴山,再转向南到甘肃省的临洮,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

  那么,这个地带是怎么出现的呢?

  如果你还记得,我在讲齐桓公与第二波地理大开拓 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原地区,既有农耕文明,也有游牧文明,而且双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随着中原农耕势力的逐渐壮大,游牧势力被迫向远方迁徙,中原逐渐成了纯农耕世界。但农耕的生产方式,受降雨量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无限扩张。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耕牧分界地带,过了这个地带,就无法进行农耕,而只能游牧。

  这个中间地带,就是农耕和游牧两方势力的必争之地。

  对游牧民族来说,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大量的优质战马,常常依赖着精兵良马南下掠夺生存资源,而这个分界地带就是他们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

  而对于农耕文明而言,控制住这个分界线同样重要。作为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农耕可以最大化地推动经济发展,但农耕文明的地理形态却不适合饲养马匹。而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和马,就是最重要的两种战争资源。战争的力量,主要来自就人和牲畜的肌肉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兵强马壮。其中,战马的作用尤其重要,一支没有战马的军队,即便数量占优势,战斗力也常常居于劣势。

  因此,分界地带对农耕文明就有了双重作用。一方面,控制住耕牧分界地带,相当于扼住了游牧民族的咽喉,有效阻止游牧势力南下。而另一方面,这个分界地带本身就是游牧-农耕的混合经济区,中原王朝也可以在其中发展自己的战马养殖事业,从而变成一个既富又强的混合型国家,更有效地对抗外来侵略。

  但是,在秦始皇决定北击匈奴之前,这个分界地带其实是在匈奴势力手中的。

  战国时代中原各国忙于内斗,没有精力对付北边的匈奴人。结果匈奴人趁机控制了这个分界地带,还以河南地(内蒙、河套一带)为据点,直接威胁着中原王朝的首都。从这里出发,匈奴的轻骑兵,只需要一天一夜就可以杀入关中。

  刘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所以,秦始皇平定六国之后,迅速对匈奴发动军事进攻,本质上就是要消除这个巨大的威胁,夺回耕牧分界地区的控制权。

  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史记·秦始皇本纪》)

  接下来,为了巩固这个成果,秦始皇又在战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长城。秦始皇修建的这条长城,相当于是压着游牧势力的大门出的一条分割线,把可耕可牧的分界地带,都划入了自己的范围。中原王朝则依托长城,既可以进行防御,又能主动出击。

  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於匈奴。其後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後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巉谿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馀里。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史记·匈奴列传》)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难明白,我为什么说,秦始皇的北击匈奴,对华夏地理的开拓是一场巨变了。北击匈奴,不光向北开拓了华夏大片的疆域,更是通过划定耕牧分界线,修建长城,为农耕世界打造了一个可攻可守的战略布局。

  现在,秦始皇在耕牧分界线上的事业算是说清楚了。接着,咱们再看秦始皇在南边的开拓事业——南平百越。

  南平百越:海岸线的统一

  跟北击匈奴相比,“南平百越”这件事,可能有些同学并不熟悉,我在这里给你简单介绍一下。

  这里面,“百越之地”指的是长江以南,到东南沿海的部落势力。而所谓“南平百越”,是说秦始皇在称帝后不久,立足长江流域,对珠江流域发起的全面扩张。在秦始皇的时代,南方并不发达,政权分散。秦始皇没费多大力气,就征服了百越地区的部落势力,并设置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三个新的郡,遣送罪犯去戍守,也就是把今天的湖南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广东、广西这几个地方纳入了统治范围。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史记·秦始皇本纪》)

  从地理开拓的角度来看,通过这一行动,秦始皇将华夏世界的范围,从黄河、长江流域,进一步扩展到珠江流域,这就极大地开拓了华夏世界的南部边界。

  而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秦始皇第一次探明了中国东南沿海的海岸线。而控制中国东南沿海漫长的海岸线,意味着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海洋资源。说到海洋,很多人总会觉得,海洋是到了大航海之后才凸显重要价值。其实不是这样的。

  在中国古代,沿海交通和近海经济,向来具有重要意义。古人很早就发现了,他们不仅可以从海洋中获得各种食物,还能制造海盐。而盐在古代是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资源,通过对盐的控制,可以有效实现社会资源调配,迅速聚集大量财富。像之前我给你讲过的管仲改革,特别注重发掘齐国的海洋资源,在短期内帮助齐桓公积累了巨额财富。

  与此同时,海洋在古代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价值。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的最大威胁,是来自亚欧大陆腹地的游牧势力的入侵,沿海地区反而相对安全,不会遇到远方来的大规模入侵。所以,沿海地区意味着大后方。海岸线越长,不仅意味着能够掌控的海洋范围越大,还意味着后方越大。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让海岸线对古人有了特殊价值。

  而第一个探明并统一了中国大陆地区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的人,正是秦始皇。

  同时,正是在这个“冲向大海”的过程中,秦始皇为了保障南进的物资供应和兵员调度,又开凿了著名的人工运河灵渠,实现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联通。这个灵渠,也就成了邗沟运河 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战略级运河工程。

  秦始皇通过北击匈奴,南平百越,控制了耕牧分界线,开拓了海岸线。而这两条线,自从秦始皇划定以来,贯穿了中国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在秦始皇的基础上,立足这两条线进行战略布局。

  总结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来总结一下。今天这一讲,我给你介绍了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平百越这两个动作背后的地理开拓意义。然后,我运用地缘战略分析法,揭示了农业文明时代,中原王朝最重要的两件大事是控制耕牧分界线,以及开拓海岸线。因为控制了耕牧分界线,所以让富和强结合在了一起。因为开拓了海岸线,所以让陆和海融合在了一起。这就是华夏世界的第四波地理大开拓。

  最后,再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从海岸线这个角度,你认为海岸线对古代中国还有哪些重要价值?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成语字数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周易起名三字成语先秦诗人立春古诗词考题属鼠元旦祝福语春天诗句搬家吉日古诗十九首五行缺什么四字成语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雨水属牛小年祝福语柳树诗句战争诗句读书诗句惜时诗句婉约诗句山水诗句写山诗句写水诗句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四十三讲:秦始皇和第四波地理大开拓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