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四十讲:齐民运动的开端

作者:猴哥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第四板块、《史记》中的六波地理大开拓

  第四十讲、齐民运动的开端

  上一讲我讲了齐桓公与华夏世界的第二波地理大开拓。正如第一波地理大开拓的背后,隐藏着两京格局的奠基。这一次的地理大开拓,还催生了另一场巨变的发生,这个巨变就是“齐民运动”。

  齐是整齐的齐,民是民众的民,所谓“齐民”,就是打破贵族和平民的身份差异,实现民众身份的整齐划一。

  在分封制的体系里,人被分成贵族和平民,贵族世世代代都是贵族,平民世世代代都是平民。贵族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平民则几乎都是文盲,负责种地,出路非常狭窄。

  但是,在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剧烈变革之后,平民成功打破了身份等级的禁锢,逐步在文化、军事、政治等各个领域取代了贵族,这样的一场巨变,正是齐民运动。 如果要为这场巨变寻找一个源头,那一定要回到齐桓公当政时期,回到管仲改革。

  今天这一讲,我带你回到《史记》,给你讲讲,管仲改革是如何催生出影响整个春秋战国的齐民运动的。

  齐桓公的钱袋子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那就是作为齐桓公最倚重的大臣,管仲推行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推动底层平民身份解放,而是为了解决齐桓公的财政危机。

  上一讲我们说过,齐桓公用尊王攘夷的策略,通过国际会议的形式调解国际纠纷,并且身体力行,多次击退蛮夷势力的入侵,实现了华夏地理的第二波大开拓。

  表面上看,这是齐桓公雄才大略的胜利,但是深入一想,你就会发现,开会和打仗,无论哪一样都要花钱。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是很难完成这些事情的。

  但齐桓公刚接手齐国的时候,齐国的财政状况非常不好,国库空虚,国力在诸侯国里只能算二流。而最终,齐桓公之所以能一跃成为春秋霸主,还能不断开会、不断打仗,就是因为管仲通过改革,帮他解决了这个钱袋子的问题。

  管仲的眼光非常准,他一眼看出,想要解决齐国财政问题,核心在于“富民”,认为平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基于此,他为齐桓公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策略,通过让底层民众富起来的方式,来增加国家的整体可用资源。

  在当时,这种想法,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洞见。因为在春秋早期,时代的普遍现状是,贵族管理国家,而平民只负责缴税和耕作,没有资格参与国家事务。在城池的外面,也不设置行政机构。

  而管仲,不仅看到了平民的潜力,而且他为了富民,还制定了详尽的政策。比如,管仲在齐国大力发展“通货积财”政策,意思是,通过大力发展国际贸易,鼓励商业,增加国家财富。

  这里我多说两句,齐国作为沿海国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制造海盐。而盐,无论在何时,都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再加上按照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的记载,华北平原的食盐,主要来自海盐,而海盐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齐国。你想象一下,这里面的利润有多高。

  同时,齐国还可以获得丰富的水产品。所以,司马迁特意强调了这个“伸轻重鱼盐之利”的政策,也就是管仲还注重发展水产经济和海盐,注重开拓农业种植之外的新收入来源,对士农工商,各个行业都大力扶持。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彊兵,与俗同好恶。(《史记·管晏列传》)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伸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史记·齐太公世家》)

  管仲改革的出发点,虽然是解决齐桓公的财政问题,但政策对商业的重视,对士、农、工、商等各类行业的重点扶持,却在客观上,让底层平民在社会经济领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随着平民的社会价值逐渐凸显,管仲也开始强调,用人要看重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行,而不是出身。这样一来,一边是平民阶层中的优秀人才,获得了更多的上升途径;另一方面,是贵族中能力差的人逐渐降级,成为了有名无实的贵族。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贵族和平民的身份界限,逐渐不是那么壁垒分明了。平民的重要价值,第一次被看到。

  因此,我认为,虽然管仲改革的最初目的并不在“齐民”,而是在于缓解齐桓公的财政压力。但不得不承认,管仲改革的措施一经启动,客观上动摇了自周朝以来,牢不可破的身份等级结构,促成了齐民运动的诞生。所以,如果给齐民运动寻找一个源头,那么一定是管仲改革。

  铁制兵器的出现

  当然,正如我们刚刚所讲,齐民运动在管仲改革时期,至多只能算是一个萌芽。虽然借助管仲改革,平民已经开始在经济和生产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甚至有的平民积累的财富远超贵族。但是,平民在春秋早期,依然无法突破世袭身份的限制。

  而 齐民运动真正得到发展,还要等到春秋后期,铁制兵器的出现。

  齐民运动和铁制兵器,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讲到这里,我必须先给你补充一个知识点。那就是,在中国早期历史中,平民没有资格为国而战。参与战争,在当时代表着巨大的荣誉,长期被贵族垄断。战争中,高级贵族驾驶战车,低级贵族担任步兵。最低级的贵族叫“士”。这个“士”,就是战士的士。相反,平民就很少能参与战争了,因为身份不够,没有资格。即便平民参与战争,也只能打打杂,做做饭,帮助贵族运东西,打扫战场什么的。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兵器的昂贵。

  从商周时代到春秋中期,最先进的军事机器,是战车和青铜武器的结合。战车和青铜武器,在当时都是工艺复杂、造价高昂,难以大规模量产的武器。尤其是战车,不仅造价高,使用成本也高,要掌握战车的使用,需要旷日持久的训练。

  这就导致了一种精兵政策——相对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国家没办法,也不需要动员太多的人去作战。大国之间发动战争,一次最多也就是出动七八百辆战车。但是,这个情况到春秋后期,开始发生变化——铁制兵器开始替代青铜兵器,大量出现在战场上。

  相比于青铜兵器,铁制兵器的造价要低廉很多。结果就是,从春秋后期开始,大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一场会战经常要投入数千辆战车。这个时候,仅仅靠贵族,明显在人数上就不够用了。

  如果一个国家只靠贵族打仗,而另一个国家发动平民,那么后一个国家光凭人数优势就能将贵族制军队的国家,打得一败涂地。所以,手持铁制兵器的步兵,在战争中的规模和重要性提升迅速,平民逐渐成为战争的主力军,也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有了启用底层平民的动力。到后期,更是出现了平民凭军功就能加官晋爵,成为新贵的政策,彻底打破了贵族和平民身份的最后一层阻碍,齐民运动蔚然成风。

  庶民的崛起

  在这一过程中,底层民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平民的影响力,也逐渐从生产领域,发展到战争领域,接着就扩大到了文化领域。诸子时代的百家争鸣,首先是平民学术繁荣的表现。随着齐民运动的深入,贵族阶层开始没落,庶民阶层开始崛起。最终出现,刘邦君臣以底层编户之民的身份,开创新王朝的历史事迹。

  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 (《史记·高祖本纪》)

  正如两京格局的影响力超越了分封制,齐民运动的影响力也远远超越了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在这场从管仲改革开始,贯穿了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汉代的齐民运动中,平民们证明了,自己不仅可以成为好的生产者和好的战斗者,更可以成为好的研究者,甚至是好的统治者。

  中国早期的社会结构因此发生了巨变,从此一路走向了一条平民皇帝、草莽将相的兴汉之路。

  总结

  好,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结束了,我来给你总结一下。

  首先,我给你介绍了管仲的经济改革,改革的目的虽然是为齐桓公积累财富,但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却让底层平民的力量第一次得到了释放,成为齐民运动的萌芽。一直到春秋末期,铁制兵器的出现,为齐民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平民彻底挣脱枷锁,实现阶层的跃升。在齐民运动的大浪潮之中,贵族逐渐没落,平民逐渐崛起,中国从周朝开启的封建社会,一步步过渡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作业:请你谈谈,你觉得富民与强国有什么联系?民富一定代表国强吗?欢迎你跟大家分享你的想法。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成语字数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周易起名三字成语先秦诗人立春古诗词考题属鼠元旦祝福语春天诗句搬家吉日古诗十九首五行缺什么四字成语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雨水属牛小年祝福语柳树诗句战争诗句读书诗句惜时诗句婉约诗句山水诗句写山诗句写水诗句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四十讲:齐民运动的开端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