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第三板块、《史记》群星闪耀的华夏经典人格
第三十二讲、行侠仗义救人之急的侠义精神
这一讲的主题是游侠。
侠,几乎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的理想人格之一,他们不受世俗、规则的约束,而且武艺高强,仿佛是自由和正义的化身。也因此,侠成为文学里很重要的主题,比如李白就曾写《侠客行》盛赞侠的精神:“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而最早把“侠”这种人格挖掘出来的,就是司马迁的《游侠列传》。
今天我们都能够欣赏甚至是崇尚侠,但在司马迁和他之前的时代,侠可没有这么高的地位,甚至侠的行为本身就被认为不符合正义,儒家、法家都排斥他们。法家尤其讨厌侠,直接把侠树为社会的公敌。韩非子就写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意思是,儒家用思想文化议论法令,影响政府的权威性。游侠则用武力解决问题,触犯法令,不利于社会治安。
这两者都是法家眼中社会秩序的破坏力量。
但问题是,时至汉代,儒和侠的命运出现了不同。儒的精神一直传承下来,得到世人认可,而游侠却始终是社会的边缘人物,到了汉代,组织化的侠客集团更遭到官府的严厉打压。那么,为什么司马迁要特别为游侠立传?在这些边缘人物的身上,他捕捉到了哪些人性的闪光点?
接下来我们就走入《史记·游侠列传》,一起来看看中国侠义精神的源头。
布衣之侠
司马迁笔下的游侠群体,第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他们都出身社会底层。《游侠列传》一开始,司马迁就发表了一番议论,说秦以前的那些平民侠客,现在已经湮[yān]没不闻,他感到很痛惜,原文是“余甚恨之”。
为什么司马迁会特别关注这些出身社会底层的游侠呢?
因为他们虽然是平民,没有权势和财富,但靠着自身的人格和行动的吸引力,仍然有很多人愿意追随他们。
司马迁在这里举了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来对比。这些人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可以延揽天下贤人,扬名于诸侯。但是,那些出身底层的游侠,不依赖这些外在条件,也能赢来追随者,这岂不是更难得吗?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史记·游侠列传》)
这是《游侠列传》里特别凸显的部分:游侠虽然出身布衣,但仍然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几乎描写每一个游侠时,司马迁都会强调他们的影响力。
比如对游侠朱家,司马迁写到,整个函谷关以东的人都伸长脖子渴望和他结交。写游侠剧孟时,说大将军周亚夫把剧孟纳入帐下,说得到剧孟就像得到一个敌国那么重要。剧孟的母亲去世时,从远方来送丧的车超过了一千辆。
在写游侠郭解时,尤其如此。
郭解是司马迁在少年时代亲眼见过的人物,也是《游侠列传》中着重描写的一个人物。这个人从他的家乡轵[zhǐ]县——今天的河南济源市南部地区——到关中地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争相和他结交。人们仰慕郭解到什么样的地步呢?城中少年还有附近县的贤人豪士,经常半夜到郭解家来,用十多辆车,把郭解救助的人,接到自己的家里去,争着收容他们。
这就是布衣之侠的力量,而最终这种力量甚至惊动了皇权。
当时汉武帝担心地方豪强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所以强行把他们迁徙到长安附近。郭解虽然家产微薄,没有达到迁徙的物质标准,却因为社会影响力太大,也遭到强制迁徙。这个时候,卫青出来替他向汉武帝求情,说他家里贫困,不够迁徙标准。汉武帝回答说:“一个平民的权势大到将军都替他求情,这说明他不穷。”于是郭解家被迁走了。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史记·游侠列传》)
皇帝在意的是什么?是游侠聚拢人心的能力,虽为布衣,却俨然成为某种民间秩序的中心。
在《游侠列传》中,我们一再看到布衣之侠的影响力,其实也正突出了,无论汉代统治者如何打压他们,人们自然会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也就引向了一个根本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侠?侠到底有什么样的人格力量,可以让人如此追随?
趋人之急
用四个字来总结游侠的核心特点,那就是“趋人之急”,在人最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
因为人的一生总会遇上紧急的困难,就连伊尹、吕尚、管仲、孔子这样的先贤也会遭受困境,何况是普通人呢!司马迁在这里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感叹。而游侠能救人于危难,这其实多少弥补了命运的不公。
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史记·游侠列传》)
因此,在《游侠列传》中,司马迁特别强调了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
比如,他笔下一位住在鲁城的,名叫朱家的大侠。因为鲁城人大多接受儒家的思想教育,但是朱家却不同于主流,他以行侠闻名,生平救助过的落难豪杰数以百计,在这些人里,最著名的就是季布。
季布本人就曾经是一名豪侠,后来成为了项羽手下的大将,在战争年代,多次追击刘邦,让刘邦非常窘迫。所以刘邦最痛恨的人之一,就是季布。
项羽兵败后,季布四处逃亡。这个时候,没有多少人敢出面救季布,但是朱家却收留了他。朱家还通过夏侯婴,让季布得到了刘邦的特赦。
这种救人于危难之际的做法,司马迁在《史记》里反复提及。不只《游侠列传》,在夏侯婴、季布各自的列传里,也多次写到朱家救季布的事迹。
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不过,游侠还不光是急人所难,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不求回报。
朱家在最困难的时候救了季布,成了季布最大的恩人。而季布成了汉朝的官员后,朱家却从来没有谋求过回报,甚至为了躲避季布报恩,他故意躲藏起来,终生不再见季布。
而且朱家不仅对季布是这样,他帮助过的所有人,无论是季布这样的名人,还是最普通的老百姓,朱家都不求回报,而且他最怕的就是遇上自己帮助过的人。
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史记·游侠列传》)
听起来有些刻意,但实际上这里隐藏着游侠的无奈。
就像前面说过的,游侠影响力越大,皇帝就越担心。皇帝总是不希望底层人太有力量。尤其是汉朝,刘邦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当过游侠,这反而导致汉朝更加注意防范游侠。
游侠的厄运
从《史记》里我们也能看出这一点。
在写游侠济南瞷(jiàn)氏、陈地周庸时,司马迁写到,他们以豪侠而闻名,景帝知道以后,派人将他们都杀死了。这就透露出了当权者对游侠的态度。
更典型的例子是郭解,他最终被当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以不符合法律程序的判决杀害,而且是被残忍地灭族。而公孙弘之所以非要杀郭解不可,理由是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侠,行使权势,在当权者眼里,这罪过比杀人还严重。
所以郭解非死不可,这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是在于他有能力做什么。
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史记·游侠列传》)
写完郭解的死,司马迁紧接着写到,从此以后,号称侠的人特别多,但是大都是傲慢而不值得称道的。
所以,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其实是一部游侠的挽歌,是为那些逝去的英雄,做一个历史性的追悼。
而更大的悲哀其实还在于,很多人分不出游侠和豪强的差别,以为他们都是拉帮结派,以武犯禁,就归为一类人。可是豪强只是为了满足私欲,培植势力,而真正的侠,却是“为死不顾世”,可以为大义而死,而不顾及自身现实的。这部《游侠列传》,也可以看成是司马迁对游侠的正名。它让世人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游侠。
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史记·游侠列传》)
也正因为司马迁的这曲挽歌,这个正名,让游侠的精神涅槃重生。侠从此不必然和武功、暴力相关联,而成为一种精神的力量。
总结
好,我来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今天这一讲,我梳理了司马迁笔下的游侠群体。从中你会发现,司马迁的《游侠列传》,首先是对那些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游侠们的哀悼。同时,更是对侠义精神的正名。正是司马迁的努力,形成了全新的游侠精神。侠,从此彻底告别战国时代靠拳头吃饭的形象,成为侠义精神的传承者。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你愿意行侠仗义,救人之急,你就是侠。这就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
最后,再留一道思考题:你觉得,中国历史上有侠义精神的人里,最能打动你的人是谁?欢迎和大家分享。
83年猪女40岁后命运开始好,40岁的猪命最好
4-2983属猪的人十年大运
4-2983属猪的一生婚姻外遇
4-291947年的猪寿终是哪年
4-291959年属猪的是什么命,属猪人运势好不好
4-291971年猪十年大运预测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