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第三板块、《史记》群星闪耀的华夏经典人格
第十八讲、千古名相萧何
上一讲,我给你讲了司马迁笔下刘邦的人物形象,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刘邦身边的这群开国功臣。第一个要讲的,就是萧何。
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手下文臣武将不计其数,其中萧何、张良、韩信居功至伟,被后世人称为“兴汉三杰”,刘邦亲口承认“此三者,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而如果说张良是这个团队的超级大脑,负责出谋划策,韩信负责领军出征,攻城略地,那么萧何就是这个团队的最强辅助。他为人恭敬谨慎,能力极强。在战争年代,萧何负责稳定后方,为刘邦管理后勤,被刘邦列为第一功臣。而在和平年代,萧何则辅佐皇帝治理天下,汉王朝初期的法令制度,就是萧何主持制定的。
但是,翻开《史记》你会发现,位列“世家”的萧何,出身并不高。在《萧相国世家》的最后,司马迁给萧何的一生做了总结,说他一开始是刀笔吏,也就是县里掌管文书的小官,而且“录录未有奇节”,意思是平平无奇,没有什么作为,后来跟随汉高祖刘邦,才建立了功勋。
那么,萧何是如何从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官,跃升为汉朝丞相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回到《史记·萧相国世家》,看看萧何的人格形象。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籥,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史记·萧相国世家》)
择主而事
据司马迁记载,萧何也是沛县丰邑人,和刘邦是老乡。萧何不仅比刘邦年龄大,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内,萧何的级别、影响力也比刘邦高。但是,萧何却没有因为自己的官职大、年龄大,就小看这个小老弟。
《史记》里记载,刘邦还是普通平民时,萧何就常常关照、保护刘邦。等到刘邦当了泗水亭长,司马迁又用了一个词,叫“常左右之”。“左右之”,有陪伴、辅佐的意思,一般下级对上级会用这种词,而此时萧何是以“上级”的身份,去辅助刘邦这样一个“下级”,这是很不寻常的。
还有一个细节也值得注意,刘邦担任亭长的时候,一次他奉命押送刑徒修骊山陵墓。按照当时的惯例,同僚都要封个红包送行。大家都是按普通标准,每人给了刘邦三百钱的红包,只有萧何给了五百钱。司马迁这独特的一笔,已经是在告诉我们,萧何其实很早就赏识刘邦,而且有意跟刘邦交好。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史记·萧相国世家》)
后来,萧何因为工作能力出色,被秦朝御史看中,准备提拔他到咸阳任职。但是面对升迁,萧何却再三推辞,坚持不肯进入咸阳当官。而这个拒绝了秦朝御史的萧何,却唯独看好刘邦。在沛县起义的时候,萧何和曹参一起,推辞掉成为领袖的机会,大力推举刘邦担任领袖,甘心做刘邦的下属。
要知道,刘邦当时在沛县并没有什么威信,很多人不愿意做刘邦的手下。其中,有一个豪杰叫王陵。这个人当年曾经是刘邦混社会时的大哥。刘邦成为领袖后,王陵愤怒地离开了沛县,单独组织自己的队伍。不过,王陵的事业并没有成功,最后还是不得不回头投奔刘邦。
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史记·高祖本纪第八》)
事实证明,从放弃平步青云的机会,坚持在小地方当一个小官吏,到在一群草莽之中选中刘邦,萧何的选择一直是正确的。也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位千古名相的第一大特点,那就是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智,能在乱世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后来,秦朝覆灭,乱世中,刘邦乘势而起,最终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帝王,而萧何也在楚汉争霸的时候大放异彩,最终成了西汉的开国丞相。
政治能力
不过,当年像萧何这样,心甘情愿追随刘邦的人很多,但只有萧何是被刘邦钦点的丞相。萧何为什么能够坐上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呢?在我看来,其原因就在于,萧何有极强的政治能力,能够辅佐刘邦,更好地贯彻君权。
《史记》中,最经典的一幕就是,刘邦攻入关中后,将领们都忙着抢金银珠宝。只有萧何,一头扎进秦王宫的档案库,把里面的重要文件、地图和各种统计数据全部搬走,给刘邦保留了重要的战略数据。
正是靠着这个数据库,刘邦在跟项羽对战的时候,才能根据既有信息,做出有针对性的战略部署——哪里适合防御、哪里适合进攻、哪个县征多少兵、征多少粮最合适等等,都尽在刘邦的掌握之中。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也是因此,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萧何虽然没有像韩信、曹参等人那样在前线冲锋陷阵,但他留守关中,安抚民众,通过高效的行政管理,不断将粮草、兵员补充前线。用刘邦的话说,就是“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无论刘邦输多少次,萧何总能再集结新的部队送上前线,源源不断地给刘邦提供支援,这才是刘邦与项羽一直耗下去的资本。对此,刘邦看得非常清楚,所以在西汉开国,论功行赏的过程中,刘邦力排众议,认定萧何是第一功臣。
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史记·萧相国世家》)
而萧何的第三大功绩,常常被人忽视,那就是等到汉王朝建立后,萧何又辅佐刘邦,对秦王朝的法令制度进行改良。刘邦团队中,只有萧何了解并重视法制的建设。而由萧何编订的《九章律》更是一经编定,便成为汉朝的基本大法,一直沿用到东汉时期,影响非常深远。
恭谨忠诚
当然,作为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光有高超的行政能力还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掌握与帝王的相处之道。而萧何,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起义之初,到汉朝建立,刘邦对萧何不是没有起过疑心,但每一次,萧何都通过自己的谨慎和忠心将其化解了。
比如,楚汉争霸时期,刘邦与项羽两军在荥阳对峙。刘邦深陷险境,连吃败仗,却多次派人慰劳萧何。萧何手下,一个姓鲍的学者看出了问题,他提醒萧何注意,越是前线吃紧的时候,越要适当表忠心。于是,萧何为了化解刘邦的猜忌,主动将家族里的青年子弟,都送到前线,变相给刘邦送人质。
再比如,韩信被杀之后,刘邦怀疑萧何有不臣之心,不断给萧何封赏,还加派护卫。这一次,萧何意识到了刘邦的怀疑之后,倾尽家财犒赏三军,又躲过一劫。
萧何遇到最严重的一次“信任危机”,发生在刘邦的晚年。当时,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领军出征,让萧何看家。为了让刘邦放心,萧何主动出钱充军费,没想到,这仍然不能让刘邦放心。
这一次,在幕僚的提醒下,萧何选择了以自污的方式化解危机。自污,就是故意在自己身上制造污点,将把柄交到帝王手中,以示自己别无二心。据司马迁记载,当时,萧何在都城大肆买地,闹得长安百姓怨声载道。刘邦回城时,得知此事,表面上非常气愤,实则对萧何放下心来。毕竟,一个不受爱戴的萧丞相,才没有威胁。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史记·萧相国世家》)
讲到这里,相信你也就明白,为什么司马迁说萧何“素恭谨”,素就是向来,一贯。恭谨就是恭敬、谨慎。这既是萧何的工作风格,也是萧何为人处世的风格。
正是因为具备了长远的战略眼光、强大行政能力以及恭谨忠诚的性格,萧何成了刘邦、刘盈,两代皇帝都无法离开的左右手,一代辅佐者的典范。
总结
好,现在我来总结一下本讲的内容。
今天这一讲,我给你讲了司马迁笔下,萧何身为一个辅佐者的人物形象。他为人谨慎,又有自知之明,甘愿辅佐刘邦成就大业。他具备强大的政治能力,不仅能够在战争时期帮助刘邦打好后勤,更是在和平年代辅佐刘邦治理国家,被刘邦钦点为丞相。同时,身处高位,即便遭到猜忌,萧何也是任劳任怨,做到了善始善终。
最后,再给你留一道思考题:除了萧何,你觉得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具备辅佐型人才的品质?欢迎说说你的理由。
83年猪女40岁后命运开始好,40岁的猪命最好
4-2983属猪的人十年大运
4-2983属猪的一生婚姻外遇
4-291947年的猪寿终是哪年
4-291959年属猪的是什么命,属猪人运势好不好
4-291971年猪十年大运预测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