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三讲:《史记》中本纪、世家、列传代表华夏文明的三波浪潮

作者:猴哥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第一板块、《史记》总览

  第三讲、《史记》中本纪、世家、列传代表华夏文明的三波浪潮

  在前面两讲里,我讲了谁是司马迁,以及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这两天我来带你看看《史记》的目录。

  在我看来,一本书的目录,展现的是这部书的整体结构。就像我们去看一个建筑,如果提前掌握了整个建筑的总体结构,就不会让细节迷惑,并且常常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细节。

  当你从这个角度,翻开《史记》的目录,你会看到,全书被司马迁分为五个部分,本纪十二卷,表十卷,书八卷,世家三十卷,列传七十卷,共一百三十卷。其中,写人的本纪、世家和列传这三部分,合计一百一十二卷,占了全书的90%。而《史记》成为纪传体史书的开创者,主要就是和这112卷有关。

  不过,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本纪、世家和列传,不是自古就有的分类,而是司马迁人为地、主观地把历史人物分成了三类。换句话说,这个分类,是司马迁的一个创举。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划分?他的划分标准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传统观点

  对于划分标准,很多书会告诉你,司马迁是按照历史人物的政治等级,分出了三组人物。

  比如,本纪写的是帝王级别的人物,如黄帝、尧、舜、周武王、秦始皇、刘邦等等。而世家写的是比帝王低一个级别的历史人物,主要是分封的王侯,以及影响力等同王侯的人物,像齐太公姜子牙、周公、孔子、萧何、张良,都在这一部分出现。

  列传则是政治地位更低一层的人物。有庙堂上的公卿将相,也有江湖上的寻常百姓。像变法的商鞅,搞合纵连横的苏秦、张仪,当刺客的聂政、荆轲,以及作为学者的老子孟子韩非子,都出现在这一部分。

  但是,顺着这个思路,你很快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按道理说,如果司马迁是按照人物的等级身份来进行划分,那么无论这些历史人物分成几级,每一级的人物都应该是从轩辕黄帝的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的时代结束。换句话说,本纪、世家、列传,这三部分的时间开始点和结束点都应该是一样的才对。

  但事实上,结束点倒是一样的,但开始点却都不一样。

  本纪是从轩辕黄帝开始,到汉武帝结束,最完整地覆盖了,司马迁笔下的整个三千年历史。

  世家则是从黄帝一千多年后的吴太伯开始,而列传的开始时间更晚。

  这就很奇怪了。难道说司马迁认为,吴太伯之前只有帝王才值得记载?春秋之前,只有诸侯才值得记载?没这个道理啊!

  因此,认为司马迁是按照人的政治地位给《史记》中的人物进行的分级,这样的观点其实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在我看来,本纪、世家、列传这三个部分的开始点,另有深意。起始点的不同,意味着另一条划分标准的存在,我将这条隐藏的标准归纳为“华夏文明的三波浪潮”。

  哪三波浪潮呢?咱们一条条来看。

  华夏文明的三波浪潮

  华夏文明的第一波浪潮,指的是华夏世界秩序的形成。关于这个秩序的形成,不同时期的不同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比如,有人会从尧舜讲起,有人会从黄帝讲起,还有人会从伏羲女娲讲起。虽然选择不同,但一定要有这么个开始。在《史记》里,司马迁选择的是黄帝作为华夏世界秩序的开始。

  这个秩序发展到周朝,发生了一个变化,那就是分封制的建立。

  周王朝以家族为基本政治单位,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共同体。一个大家族带领若干个小家族,组成了一个个诸侯国。不同的诸侯国代表不同的地区,一起组成天下。周天子作为这个大家庭的总家长,协调各地区的各家族,互相帮助,一起发展,华夏文明因此而枝繁叶茂。因此,周的分封,掀起了华夏文明发展的第二波浪潮。

  这个浪潮的结果是,让中国人的家族归属感和地域归属感空前强化。这种归属感,保障了个体,但也束缚了个体。

  等到周的制度崩溃,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天下大乱,但束缚个体的力量也消失了。于是,一方面是底层的庶民阶层开始崛起;另一方面,个人开始挣脱家族和地域的局限,形成鲜明的个体人格意识。原来拘束在不同地域和家族中的人,随之开始在更大空间内自由活动。

  整个社会结构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庶民阶层开始取代原来的贵族阶层。因为这个巨变,刘邦才有可能以草莽英雄的身份,成为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这在分封制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在这个挣脱家族和地域的束缚的过程中,形成了个体觉醒的浪潮,就是华夏文明的第三波浪潮。

  分类的深层含义

  立足这三波浪潮的新认知,再看《史记》的目录,你就会发现,本纪、世家和列传,正好对应着这三波浪潮。

  首先,本纪的起始点,也是《史记》全书的第一篇《五帝本纪》,写了黄帝、颛顼(zhuān xū) 帝喾(dì kù)、尧、舜等五个传说中的帝王。虽然司马迁自己也说,这些人的事迹,尤其是黄帝的事迹,很多是不可信的。但司马迁仍然从轩辕黄帝写起,正是因为在司马迁的时代,黄帝是各地区人民都认同的早期君主,代表着华夏文明世界的秩序源头。

  所以,整个本纪部分,强调的就是宏观的天下秩序的转移,只要是主导了某个历史时期天下秩序的人物,都可以写入本纪。比如项羽,他虽然没有当皇帝,但他曾经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号令天下。吕雉也不是皇帝,但她以太后的身份主导朝政。所以,这两个人都写入了本纪。

  接着你再看世家。

  世家部分的第一篇是《吴太伯世家》,只看名字似乎是吴太伯的个人传记。其实不是。这一篇写的是作为诸侯国的吴国,整个的宗族的发展谱系,司马迁只是用吴太伯这个始祖人物进行了命名。而吴太伯之前值得记录的人物,都放在了本纪的相关部分,合并叙述,而没有写入世家。

  正是通过对分封时代各大家族的记载,司马迁展现了分封制的兴起和衰败。所以,在写完周代的诸侯之后,司马迁紧接着写了两个很特殊的人物,孔子和陈胜。孔子开启了私家讲学传统,陈胜代表了平民起义传统,进一步揭示了分封制的崩溃。

  在孔子和陈胜的之后,司马迁又写了很多汉代分封的诸侯。但是,这些诸侯已经只有诸侯的名分,而没有诸侯的实质。而且,这些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平民出身。这就意味着,分封的时代消失了,新的时代开始了。这个新的时代,就是个体觉醒,庶民崛起的时代。

  最后,你再看列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百川汇海的集合,也是全书的主体部分,是司马迁最浓墨重彩书写的篇章。这个部分的核心就是个体的觉醒和庶民的崛起。

  你看列传的第一篇,《伯夷叔齐列传》。伯夷、叔齐,这两兄弟本来是孤竹国的王子,因为不愿意卷入继承人纠纷,所以主动离开了自己的家族,浪迹天涯,而且没有再开创新的政治家族,这两个人也就成了最早的,彻底挣脱家族和地域束缚的代表人物。

  但是,这两个人生活在武王伐纣时期,也就是分封制大发展的时代。所以,这两个人的选择,等于是一个过于超前的选择,注定无法成为主流。要等到春秋战国,随着分封制的崩溃,才真正掀起个体觉醒和庶民崛起的浪潮。

  所以,列传的第二篇,司马迁一下就跳过了四百年的历史,直接选择了春秋人物,管仲和晏婴。在我看来,这个跳跃和选择,正是司马迁对历史的独特把握。

  而管仲晏婴之前的历史人物,则属于家族化、地域化的组织中人,所以司马迁把其他人都归并在 “世家”部分,那些代表不同地域的家族之中,而不再写入列传。

  中华文明的人格基因库

  有了这些新认知做基础,再看《史记》,就很容易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你会发现,《史记》的本纪、世家和列传这三部分,对人物的选择和划分,绝对不是按照人的政治等级进行划分,而是立足个体的觉醒,对华夏世界的三波巨浪进行了回应。

  其中,“本纪”记录的是文明秩序的溯源和变迁;“世家”记录的是地域的开拓与家国的绵延;“列传”记录的是个体的觉醒与人性的光辉。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很多人格类型,因为司马迁的发现和再发明,成为了华夏文明史中,影响深远的经典人格。这就是为什么,我把《史记》称为中华文明的经典人格的基因库。

  总结

  好,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全部结束了,我来给你总结一下。今天,我带你仔细看了《史记》目录中分量最重的三个部分,本纪、世家、列传,给你分析了这三部分背后的隐藏线索,指出了司马迁眼中华夏文明发展的三波浪潮。而这三波浪潮,最终走向了庶民崛起和个体觉醒。司马迁正是扣住这一点,深刻挖掘了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经典人格。

  作业:请你谈谈,你在阅读的时候,有先看目录的习惯吗?听完这一讲,你对一本书的目录有什么新的看法?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成语字数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周易起名三字成语先秦诗人立春古诗词考题属鼠元旦祝福语春天诗句搬家吉日古诗十九首五行缺什么四字成语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雨水属牛小年祝福语柳树诗句战争诗句读书诗句惜时诗句婉约诗句山水诗句写山诗句写水诗句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三讲:《史记》中本纪、世家、列传代表华夏文明的三波浪潮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