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读懂儒家思想第十八讲 儒家的四种圣人哪一种最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猴哥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读懂儒家思想》

  第十八讲、儒家的四种圣人哪一种最值得我们学习

  接下来这两讲,我来讲讲具体到每个人的修身之道。从哪里开始呢?就从讲圣人开始。这一讲,我就介绍孟子讲的四种圣人和四种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就是仁义之道。四种圣人就是圣之清者,圣之任者,圣之和者,圣之时者。

  这四种圣人之道不完全相同,我先说说相同的地方。

  孟子说:“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如果他们能有机会统治一百里土地的地方,他们都有经天纬地之才,能朝服诸侯,一统天下。人要归服于他,自然他得人心,得天下。而且他们都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如果要他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他们都一定不会去做。这就是圣人相同的地方。

  那不同的地方又在哪里呢?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四种圣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这就是圣之清者、任者、和者、时者的来源。

  先讲圣之清者,代表人物伯夷。

  清,是清高的清。清之圣人就是有道德洁癖,追求绝对正确,绝对正义,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圣人。

  伯夷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王的长子,他有两个弟弟,分别是二弟亚凭和三弟叔齐。老国王想要传位给小儿子叔齐。国王死后,叔齐认为继承王位的应该是大哥,把王位让给伯夷。伯夷不接受,认为这是违背父亲的意愿,是不孝,干脆自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接受,他认为这不该是自己的东西,也跟着逃走。

  别的兄弟为了王位自相残杀,他们为了让国而流放自己,这就是圣人了。

  兄弟俩商量去哪儿,听说周文王很有仁德,就去投奔周国。到了周国,文王已经死了,正赶上周武王出兵伐纣,两人上前拉住周武王的马头,说你这是以臣伐君,以下犯上,是不义之战。武王的左右要杀他们,姜子牙说,这也是义士,把他们拉开就是了。后来,周朝灭了商朝。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不吃周朝的饭),饿死在首阳山,这是守义而死。

  孟子说:“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闻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

  这也就是说,伯夷严于律己,眼睛不看非礼之色,耳朵不听非礼之声。不是可事之君,就不给他们做官;不是可用之民,也不领导他们。朝廷有横暴的暴政,民间有蛮横的民众,他不想住在这样的国家,唯恐连累了自己。和粗鲁的乡巴佬相处,他就像朝衣朝冠坐在泥土或炭灰上一样,浑身不自在,唯恐玷污了自己。

  伯夷就是中国历史上清高圣洁不妥协的原型人物。

  接下来讲圣之任者,代表人物是伊尹。

  任,就是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

  伯夷是随时一票否决,有一点达不到标准,他都不干。伊尹是不管啥条件都干,而且必须按我的方式来干,而且必须要干成。

  伊尹说:“哪个君主,不可以事奉?哪个百姓,不可以使唤呢?只要能让我来执政,就是我的君,就是我的民。”所以,他是治世也进取,乱世也进取,永远进取。

  伊尹又说:“上天生养这些百姓,就是要让先知来启蒙后知,让先觉来觉悟后觉。我,就是先知先觉之人,我就要用这天道,来让天下之民觉醒。”

  在伊尹的心目中,如果天下还有一个男子或女子流离失所,没有沾润上尧舜之德政的好处,他就觉得是自己把人家推进沟里去的。他就这么以天下为己任的。这就是第二种圣人“圣之任者”。

  伊尹不仅有这种精神,而且他有这个能力。他干了什么事呢?他是商朝的开国功臣,周武王统一天下靠姜子牙;商朝开国的时候呢,他就是商汤的姜子牙。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商汤的两个儿子外丙和仲壬,又辅佐商汤的孙子太甲。太甲荒淫无道,伊尹竟然将太甲抓了起来,软禁在商汤的陵园里,由自己与几大臣联合执政,而太甲则每天学习伊尹写的如何治理国家,做一个好君主的训词。三年之后,太甲真心悔过,改正错误了,伊尹再去把他接回来,还政于他,辅佐太甲成为一代明君。

  你看,伊尹能把天子抓起来,可见他权势之大。但是他并未篡位或另立新君,而是真把他改造成了明君。伊尹干的这件事情,五千年历史只有这一回。他当得上是圣之任者,以天下为己任,而且真能负责到底。

  第三种圣人叫圣之和者,代表人物是柳下惠。

  就是那个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是讲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在城门洞里留宿,遇到一个无家可归的女子,柳下惠怕她冻死,叫她坐在自己怀里,又解开外衣把她裹紧,抱着坐了一夜,都没有发生非礼行为。这他肯定是圣人了。

  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他的风格跟伯夷完全相反。遇到卑污的君王,他委身事奉,也不以为耻。给他多么小的官位,他也不觉得委屈自己。他不愿意隐藏自己的才能,但是,他一定按自己的原则办事。自己被遗弃,也不怨恨;穷困潦倒,也不忧愁;和乡巴佬在一起,也能打成一片,还舍不得离开。

  柳下惠谁都侍候,但他可不是听领导的话办事,他是坚持按原则办事,因此总是得罪权贵,曾经三次被降职。不过他无所谓,降到哪个职位,就干哪个职位的工作,绝不觉得委屈了自己,绝不挂冠而去。

  第四种圣人,是圣之时者,代表人物是孔子。

  孟子说:“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接淅(淅,是淘米)而行。当时,齐景公跟孔子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马上决定离开。决定走的时候,家人正在淘米做饭。吃完饭再走呗?不,把米捞起来,漉干水就走。

  而离开鲁国的时候呢,因为鲁定公接受齐国女乐,不理朝政,疏远孔子。孔子要离开鲁国,但又非常留恋,希望鲁定公醒悟,来追他回去。走的时候,就一步三回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

  所以,孔子处世,不拘于一偏,不拘于一节,该快就快,该慢就慢,可以退就退,可以进就进。

  伯夷是圣之清者,清高到极点,只接受完人,有一点缺点他都不接受;伊尹是圣之任者,舍我其谁,毅然担当;柳下惠是圣之和者,量容天下,视天下无不可之人,什么人都可以共事;孔子是圣之时者,变化推移,顺应时势,无可无不可。

  比较这四种圣人,孟子总结说:

  伯夷是择君而事,择民而使。他认为不配做他的君王的,他就不事奉;他认为不配做他的子民的,他也不治理他们。遇到明君治世,他就出来做事;遇到昏君乱世,他就避世隐居。

  伊尹则是任何君主都可以事奉,赶上哪个君主,就事奉哪个君主。任何人民都可以使唤,能使唤上谁,就使唤谁。慨然自任,以救世安民为心,舍我其谁。

  柳下惠是不看君主,不看跟谁共事,只按自己的原则办事。

  而孔子呢,积极进取,又顺其自然。可以做官就做官,应该辞职就辞职,可以久留就久留,不觉得赖着谁;该离开就马上离开,不会忿忿不平。把自己的学问留下来,传下去,成为万世之宗,这是孔子之道。

  那孟子愿意学谁呢?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他先排除了伯夷和柳下惠,他说伯夷太狭隘,柳下惠又不恭敬,而对伊尹、孔子呢,他说自己没那个水平。但是如果一定要去做的话,他愿意学孔子。

  我经常跟企业家朋友分享这四种圣人之道,因为我觉得他们的毛病在于个个都想做伊尹,都是舍我其谁,都是非干不可,我就希望他们学学孔子,无可无不可,可以进则进,可以退则退。进不觉得有什么荣耀,退也不觉得有什么丢人。就像之前孟子说的,君子本性自足,事业大小,无所谓。

儒家思想
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成语字数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周易起名三字成语先秦诗人立春古诗词考题属鼠元旦祝福语春天诗句搬家吉日古诗十九首五行缺什么四字成语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雨水属牛小年祝福语柳树诗句战争诗句读书诗句惜时诗句婉约诗句山水诗句写山诗句写水诗句

猴哥带你读懂儒家思想第十八讲 儒家的四种圣人哪一种最值得我们学习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