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红楼梦讲解

第二十四讲、《红楼梦》中“荒唐言”“辛酸泪”真正想探讨的是生命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作者:猴哥红楼梦讲解[挑错/完善]

第五板块:哲学大观

第二十四讲、《红楼梦》中“荒唐言”“辛酸泪”真正想探讨的是生命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在文学版块我已经讲过,《红楼梦》第1回非常重要,而这一回里有一首定场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按说,一部小说,把故事说好、人物写好就已经可以引人入胜了。但红楼作者用大量的象征和隐喻,给读者设置下了重重谜题,通过前面的讲解,你已经有很深的体会了。连作者自己都说是“满纸荒唐言”,担心读者不能解其中真味。

为什么要写“荒唐言”?那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你也许听过一种解释,说清代文字狱太厉害,作者只能把真正的主旨埋得很深。

也有人说,曹雪芹是要拿一部“大旨言情”的小说,来对抗“存天理灭人欲”的宋明理学,可是怕不为世俗所容,所以不得不曲折隐晦。

我觉得,从规避文字狱和对抗宋明理学来看《红楼梦》,就把作者的野心看小了。

我的解释是,作者搭建出这么宏大的一个哲学架构,是想用尽全力,通过小说来求证一个命题:生命的存在,究竟意义和价值何在。

首先,有必要为朱熹正一正名。其实曹雪芹不但不是他的对立面,反而跟他有心意相通之处。

你可能会说不对啊,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跟《红楼梦》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这句话的确是朱熹说的,前半句“存天理”倒不难接受,但是跟“灭人欲”这三个字放在一起,就有点儿惨绝人寰的味道。主张灭绝人性的朱熹,怎么可能跟曹雪芹心意相通呢?

我首先要说,这样来认识朱熹,真是一个千古奇冤!关于什么是该存的天理,什么是该灭的人欲,你该听听朱先生自己是怎么说的,他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这话说得很明白不是吗?天理和人欲之间,差别只在于“度”!

在中国的哲学里,从地根儿起就有着天人合一、天人不二的观念。合理的、正常的人欲就是属于天理范畴的。而不合天理的所谓人欲,是过度的非分之欲,比如说贪欲、嗜欲等等。

所以,在朱熹的本意,灭人欲,是要节制欲望,跟我们今天反省奢靡浪费、反对暴殄天物差不多。

但是,无论如何,误会发生了,这六个字,成了朱熹老先生给自己挖的一个巨坑,被后世痛骂了几百年。

其实,反倒是曹雪芹,比较能心平气和地对待朱熹。比如这句话,曹雪芹就听着很顺耳——朱熹说:“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但是,曹雪芹又觉得这话还没完全说到位,所以,他就挥洒大笔,改成了:“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一旦得了知己,就极灵验的。”

这是第77回,宝玉对着袭人说的,这是《红楼梦》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哲学观点,只可惜被袭人当作了痴话,一般读者也基本都忽略了。

思想太丰富,竟成“荒唐言”

天下之物,不但有理,而且有情,其实这既是曹雪芹的自然观,又是他的生命观。他想对全天下人说:生命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有情,有真情、有深情,而这种生命之情,是自然的、正当的,是跟天理合一的!

前面几讲,我曾经拿《西游记》和《红楼梦》来做比较,其实,我觉得曹雪芹倒挺像齐天大圣的。

首先,他对世界、对生命充满了好奇心,儒道释这个强大的价值观体系,就是他为生命建立起来的坐标系。但是同时,他又气魄非凡,多强大的外部思想都不能网罗他、绑架他。

所以,无论孔子、老庄、佛陀,不管名头多大,曹雪芹对他们都敬而不畏,取我所取,用我所用,但是绝不闭着眼照单全收。

他像那只胆大包天的猴子一样,上天入地,从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人性论各个方面,把古往今来的智慧翻腾了个遍,来开辟自己的精神版图。

然后,那些跟他的生命产生了化学反应的智慧精华,被他吃进肚里,融进血里,跟他自己生命里的悲欢离合发酵在一处。

他这么拼,就是想拿出一部带着自己的生命温度的大书来,要从自己的肺腑里掏出一份宇宙人生的答卷来!他的这份答卷,对儒道释既各有所取,又各有所弃,最终熔炼为一炉。

作者从儒家里取来立足人本、提倡仁爱,从道家取来天人合一、万物有情,这都是佛学无法提供的。

但是,儒道两家都重生不重死,刚好,佛家 “成住坏空”的宇宙观,可以弥补中国本土哲学对死亡思考的不足。

所以你现在看到《红楼梦》的哲学架构,是儒道释三家从社会观、自然观、宇宙观三个向度构成的三元互补的价值体系。

你看,《红楼梦》机关重重,并不是作者有意为难读者,而是他所借助的思想资源太过丰厚,作为小说家,他又不肯机械说教,自然就有了种种“荒唐言”。

曹雪芹的“破空立情”

那么,从哲学上来讲,作者所理解的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曹雪芹选择了一位最合适的人,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太虚幻境的主人,也就是《红楼梦》哲学空间的最高主宰者——警幻仙子。

第5回,在太虚幻境,梦中的宝玉听到警幻仙子说,她对宝玉的期待是:以情悟道,守理衷情。

注意,这里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里的三个重要概念:情、理和道。

可以说,《红楼梦》哲学核心的核心,在这儿出现了。曹雪芹心里有一种理想化的期待: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能把“以情悟道,守理衷情”当成一辈子的大学问来作。

情是生命的根本属性,同时,深情也是通向真理的道路,这就是“以情悟道”。

那么什么是“守理衷情”呢?它指的是,属于普遍共性的天理, 当然应该被遵守;但是,属于个人的情感,也应该得到尊重和珍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代的小说《红楼梦》跟明代的戏剧《牡丹亭》有精神上的传承关系。

一般人对《牡丹亭》的认知,更接近一个公子佳人的爱情戏,但在汤显祖那里,这部剧却几乎是一种哲学的努力。也就是说,杜丽娘这位弱女子,其实是一个哲学性的存在。

杜丽娘,为了心里的一往情深,不但生而可以死,甚至死了还能复生,这多么荒诞!但是汤显祖说,我就是故意要用这种荒诞的方式,来讨论一种纯粹的、哲学性的生命真情。就是要用“情”,来挑战那些道学先生的“理”。

你看,汤显祖在用情反驳理;曹雪芹呢?守理衷情,他在努力建立起情和理之间的中和关系。

是时候回到小说第1回,我们看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背后,关于宇宙人生,曹雪芹到底想说什么?

你看,求法的空空道人,经过大荒山青埂峰,读过刻在石头上的《石头记》之后,三观尽毁,不再叫空空,而改名叫情僧。

以情字取代空空,这是曹雪芹的“破空立情”。他在告诉你,不管经历怎样的人世沧桑,都不要让自己沦入虚无。人间最有价值的是,爱、深情和温暖。

我前面讲过,《红楼梦》的主题是二元性的,证空与证情。但是,空和情是对立的,最终到底归于空,还是归于情呢?

《红楼梦》的哲学版块讲到这里,你应该知道,作者最终有破有立,破空而立情,从理性认知要洞悉一切归空,但是从生命信念上要坚守深情。在这个意义上,《红楼梦》的另外一个书名《情僧录》,确实有点破主旨的作用了。

大荒山那座山峰的名字,叫青埂峰。作者命名这座山峰,是要用谐音告诉我们,天地之间以情为根。人类的深情就是立在天地洪荒间的一根擎天柱。

罗曼罗兰有句名言: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从这句话的标准来看,曹公当得起罗曼罗兰眼中的英雄。感受过生活的艰辛,目睹过繁华散尽的曹公,想必比任何未尝声临其境的旁观者更有感悟。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既是读者酣畅淋漓的文学盛宴,又何尝不是作者试图走入自己内心的孤胆英雄之旅。一人一马,毫不畏惧地向人生的残酷底色发起冲击,残酷散尽,仍有真情,头破血流,也仍相信人间有情。这也许是中国式的堂吉诃德向生活发出的挑战。 情感与理性,我认为是天平的两端,需要保持平衡。理性提供冷静的视角,情感提供有温度的支持,缺乏情感的理性有时候让人不寒而栗,没有理性的情感则可能变得歇斯底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人生就是学会调和两者的过程。

小结

最后,我们对比一下张爱玲和曹雪芹,算作总结。

张爱玲一生痴迷《红楼梦》,她的作品字里行间,也往往带着《红楼梦》的印记。但是,他们之间却隔着一道鸿沟。

张爱玲也目睹繁华谢尽,最终她的眼里,只剩下荒凉和残酷。但是曹雪芹,见证过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可是他仍然含着泪、带着笑,无不接纳,无不包容。

和你分享我喜欢的一句话:“不患于死,不患于生”。真正强大的人格是,不仅释然于死,而且,释然于生。

思考题

对于眼前这个世界,你觉得理性与情感,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欢迎在微信群里分享你的看法。

下一讲,我们进入课程的最后一个版块,从社会学角度观察《红楼梦》。

红楼梦讲解
阅读全文
《第二十四讲、《红楼梦》中“荒唐言”“辛酸泪”真正想探讨的是生命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第二十四讲、《红楼梦》中“荒唐言”“辛酸泪”真正想探讨的是生命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