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这一章我们看《雪公讲要》里面讲,在孔子着的这部《春秋》里面,就讲到「《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里孔子自己说,『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句话就是讲君子帮助人成就善事,不帮助人成就恶事。小人跟君子正好相反,『反是』,就是相反,也就是当小人见到人行善的时候,他就会生嫉妒,不欢喜,那就更不会帮助人成就善事;当见到人行恶的时候,小人就高兴、赞成。这种行为当然是天理所不容的,其果报当然也就会很不好。因为他喜欢的是人家成就恶事,不喜欢成就美事。当然,既然他喜欢恶事,恶事就常常会加到他身上;他不喜欢善事,善事就自然远离他。这就是因果报应。
《雪公讲要》当中引刘氏正义,这是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刘宝楠又引《大戴礼》(《大戴礼记》),《礼记》分为《大戴礼》和《小戴礼》,这是《大戴礼》。其中有一篇是「曾子立事篇」,说到「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君子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这个「与」,是赞许。「曾子立事篇」这句话是讲君子自己行善,也欢喜别人行善;自己有能耐,也欢喜别人有能耐。绝不会自己有了能力,就不愿意别人有同样的能力,怕别人超过自己,这是小人心量狭小,才会有这种心态。君子心量大,所以没有这种嫉妒心,人家有能力,人家行善,跟自己有能力和行善是一样。所谓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君子也不会去说人家的过失,不仅不说人的过失,甚至连别人的过失都不放在心上,不见别人的过失。因为君子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己尚且还有过失,怎么能够要求别人要一点过失都没有?对自己要求要严厉,对别人要宽厚。说人家的过那是刻薄,甚至心里想着别人有过失,这个心都是刻薄的心。君子所谓坦荡荡,心量广大,能够容人。「成人之美」,就是这里讲到的帮助人家成就善事。譬如说见到人家帮助大众,我们也应该参与协助,即使不能够参与,起码我们的心,有一种随喜的心,这就很好。「存往者,在来者」,这个意思就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往者就是过去,过去的是什么?一般说已经是过去所做错的事情,过去就由它过去了。我们既然已经不能再挽回了,我们就泰然处之、包容,这是存往者。在来者,我们是对将来,特别是别人犯了过失,将来他能改过,这个在跟存的意思是一样,我们也要给他机会,让他能改过自新。
底下两句,「朝有过夕改则与之」,这是别人早上犯了过错,到晚上就能改,那我们晚上就赞许他,这成人之美!当人家改过的时候我们赞许,这是给人鼓励,这是让他有信心,更加努力的去改过。「夕有过朝改则与之」,也是一样,他晚上有过,第二天一早他改了,他回头了,他能忏悔了,这就是好人,我们还是要赞许他,这叫成人之美。绝对不能够说别人犯了一点过错,揪住不放,过了很久还耿耿于怀,这让别人非常的难受。你不肯原谅他,他也就失去了改过的信心。当你给他机会改正的时候,他这个向善的心就能生起来,人都有这样的一种心态。换作是自己,自己有了过错,你是希望别人死抓住不放,狠狠批评你?还是他能够包容你、原谅你?你喜欢哪一种?你在哪一种情况下容易改过,你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去想一想,你就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能够换位思考,就能够成人之美。
蕅益大师在《批注》里面给我们点了一句,「请各各自思之」。每一个人都要用这句话自己细细的去反省、去思惟,《论语》每一句话都要回归到自己身上,不能要求别人做,只能要求自己做。因为你自己想做君子,你不想做小人。你想做小人,你就要求别人,自己可以不做。想做君子,那一定是反求诸己。尤其是这个嫉妒心,一般人都会有,很难放得下,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但是一定要把它放下。要是不放下,往往这种心态造业就很深。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大凡心有嫉妒的这样一些人,下场都不好。你看,战国时代庞涓嫉妒孙膑,这两个人是师兄弟,都跟鬼谷子学兵法。庞涓看到孙膑学得比自己好,心就嫉妒,是师门,大家都是跟一个老师的师兄弟,就互相嫉妒,然后使出这些暗计来谋害孙膑。确实他成功的把孙膑两条腿给砍了,让他成为废人。但是孙膑后来设计复仇,所以庞涓是死于乱箭,沙场上他自刎,都不得好死。所以为什么不去成人之美?我们嫉妒人,对人无损,没有多大损害,但是对自己损害可就大了。我们能够成人之美,能够随喜人家的功德善事,对自己无损,反而能够让自己福报增加。因为当别人做一件好事,他为人、为众生,你虽然没做,你随喜,你的功德跟他一样大,这是普贤菩萨教我们要随喜功德。
我记得我在十年前,好像是二000年的时候,那时我还在美国大学教书。暑假我陪我妈妈一起来新加坡拜访师父上人,老人家很高兴,请我们喝茶。当时我自己向老人家请教,我说跟老恩师您学了这么久,要修行改过,但是有时候自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过错,身在庐山不识真面目,局外的人看得清楚。所以请问恩师,看看我还有什么毛病需要改的,请老人家提点提点。老人家听了半晌不说话,然后才跟我讲,慢慢的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话,说要放下嫉妒心。我当时一听这个话,还并没有马上回光返照,但是挺吃惊的,老人家为什么能看到这点?回来之后自己寻思,发现这个心里面确实有嫉妒。从小到大都是在很顺利的环境下成长,学习也好,能力也比别人要强一些,都比较一帆风顺,比较有竞争的心理,看见别人好,我要跟他比一比,这是好强。
现在这个社会都讲究竞争,我们也受了不少污染。所以自自然然就养成一定要我比人家高,心里才欢喜,人家要是比我高心里就不欢喜,这就是嫉妒。在竞争社会里面,最容易产生这样的一种烦恼。即使自己确实比别人差,也不服,不能够随喜。幸好师父上人这样的提醒,然后我就细细的,内心深处检点,从念头上改。像俞净意公经灶神点化,他也是有嫉妒,知识分子恐怕都有这个毛病。你看古人都有一句话,讲「文人相轻,同行相嫉」,学文的人知识分子,比较容易互相轻慢。相轻是傲慢心使然;同行相嫉,就是嫉妒,有傲慢的人一定有嫉妒。当我比别人高的时候,就生傲慢;当自己不如人的时候,那就生嫉妒。这两个基本上是姐妹,形影不离的,同一个心。所以自己每天早晚课都在提醒自己,要放下嫉妒、傲慢、贪欲,这三大重障,你学圣学贤的重障,重大的障碍。
如是过了五年,在二00五年,当时净宗学院邀请蔡礼旭老师去讲「幸福人生讲座」,讲《弟子规》。当时蔡老师刚刚出来讲课,也很多人不服他。我们老恩师大概也知道大家的心理,所以亲自上阵在座下,他坐第一行听课,带着大家听,听《弟子规》。大家看到老恩师都在前面听,大家也不好意思不听,就这样听。从头到尾四十个小时,当时我也在场听。大概是老恩师看到我听得很认真,还做笔记,听到感动处还泪流满面,大概是在场的流泪最多的是我。然后老师就叫我写一篇听后感,学到些什么,有些什么体会。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圣贤教育的闪光」,呈给老恩师看。这文章大概就是说自己在学了传统文化、学《弟子规》的时候,那种感动,忏悔自己的过错,赞叹教育,赞叹讲这课的人。老人家看了之后很欢喜,我想这是老人家给我一个考题,看看这么多年来我的嫉妒心放下放得怎么样。这个算是考试合格了,确实已经没有嫉妒心了,会随喜、会赞叹,这是由衷的,不是故意。
所以老人家在讲经里面特别提到,说锺茂森写了这篇文章写得很好,说这个功德跟蔡老师功德一样大,这叫随喜功德。当时我听了还是觉得挺愕然,为什么老人家这样说?后来明白了,不是赞叹我,是提醒大家要学随喜功德,要成人之美。这个事情,当时老人家布置这个作业,我也明白老人家的心思,所以也有一点刻意,就心里面有印象,有这个意识去随喜功德。这个功夫虽然比以前提升了很大,但是还留了痕迹。换句话说,这个功夫还不够炉火纯青。你这成人之美,还是有意识的去成人之美,不能够成人之美之后,你不够自然,于是继续加功用行。这是二00五年。
完了之后到了今年,又过了五年,六月份的时候,老人家带我去印度尼西亚。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那边的华人企业家,请了老恩师跟我做企业家讲座,给他们讲传统文化。老人家做了个开场白发言,然后主要让我主讲。我上台讲的时候,这开场白,原来也没想到该怎么说,上了之后,我一般都是上课不太怎么准备,非常自然的一种向大家学习、交流的这种态度。上了台之后,自我做介绍,很多人那边印度尼西亚的企业家还不太认识传统文化。做了自我介绍以后,跟大家讲,说跟老人家、老恩师学习的学生,其实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比我优秀的有好多位,像胡小林老师、蔡礼旭老师,这都是比我更优秀的。只是我这次恰好跟老恩师来,到日惹去参加一个国际和平会议路过此地,所以老人家让我跟大家结结缘,讲得很自然。
这回头想起来,这个心当时是挺真诚,对着同门的师兄弟,非常的随喜赞叹,自己也就知道了,又比五年前又有所提升。你看看真不容易!师父十年前提醒我要放下嫉妒心,整整用了十年功,每天在佛菩萨面前去祷告,自我的提醒,逐渐逐渐把这个烦恼算是降伏住了,做得比较自然。现在基本上是可以说,看到人家行好事,我们的心里是由衷的欢喜。成人之美,要养成这样的品德,还是真正加功用行,才能够办得到。所以蕅益大师教我们,「各各自思之」,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评析】
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83年猪女40岁后命运开始好,40岁的猪命最好
4-2983属猪的人十年大运
4-2983属猪的一生婚姻外遇
4-291947年的猪寿终是哪年
4-291959年属猪的是什么命,属猪人运势好不好
4-291971年猪十年大运预测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