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这一章是戒除我们的傲慢。孔子在这里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孔子最敬仰的圣人,周公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辅佐武王灭纣兴周,然后制礼作乐。武王驾崩之后,又辅佐年幼的成王,周公摄政,为周朝八百年基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位圣人,孔子是最羡慕、最景仰,也向他学习,他一生就想做周公这样的人。孔子不想自己当皇帝,他只想做一个辅助天子的人。周公有贤才、美德,这个才是才艺,美是办事很完美。这里讲,如果有一个人像周公那样的,有周公的贤才,也像周公那样办事办得很完美,就是他能力强,但是『使骄且吝』,使是假使,假使他因此而骄傲,并且吝啬,『其余不足观也已』,其余,就是他的其它的善都不值得一观。那种善再大,也不会大到哪去,就是他的才和美再好也好不过哪去。
当然周公德行非常高,孔子绝对没有怀疑周公会骄傲、会吝啬,不会。你看周公,历史上记载,他在吃饭的时候,人家来找他,他立刻把嘴里的饭吐出来去接待,毫没有怠慢。洗头的时候把头发弄湿了,有人来找,立即把头发,过去的头发长,把头发卷起来,去会客,不怠慢客人。从这里可以看到周公的谦虚、恭敬,这才是圣德。如果是傲慢,对人怠慢、不恭,自己没有任何谦虚,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没把人看在眼里,这种人真的「不足观也已」。孔子讲到,他这是讲得很柔和,但是也很犀利。所以这是劝我们戒除骄和吝。
蕅益大师批注当中引用李卓吾先生的话,「卓吾云:无周公之才美而骄吝者,岂不愧死」,这话说得更厉害!孔子讲的是有周公之才美,要是骄和吝,那都没办法看了,看不上眼了。现在人没有周公的才美,他还骄慢、还吝啬,真叫惭愧死了,真叫一无是处。所以骄和吝这两个是我们的大戒,纵然自己有才华、有学识,有地位、有名望,也不可骄慢,也不能吝啬。吝啬是什么?别人需要我们帮忙,我们不肯,这就是吝啬。真正有圣德的人,爱心十足,只要人家需要我们帮忙,一定伸手,伸出援手。甚至别人没有开口,我们只要看见他需要,就立刻去帮助,那叫做大慈大悲。
而帮助别人,也绝不会生傲慢,甚至不会有要帮助人这样的一个相,没这个念头说我在帮助人,是你得到我的恩惠了,没有这个念头。他觉得帮助人是本分,不帮助就不应该。我们有才有美,就是拿来帮助人,来利益社会的。如果我们吝啬,这才美又有何用?这才美不是自己用来做骄傲的资本,如果这样,不如没有的好,没有的还不至于骄傲。所以特别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现在你看我们学《论语》,《论语》学会了,好像就有文化、有才华了,出口成章,讲话都是「子曰、子曰」,俨然是个君子模样了。如果因此而生傲慢心,那就是堕落了,不如不学的好。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说的一句话,说人没学圣贤教育还看得顺眼,一学了,这眼睛都长到头顶上去了,谁都看不上,傲慢心来了,那就是这里讲到的「不足观也已」。
江谦先生有一段补注,他讲到,「佛弟子周利盘陀伽,于过去世,为大法师,秘吝佛法,感愚钝报,阙于记持。佛以苕帚二字,使之记持。于一百日中,得苕忘帚,得帚忘苕。佛愍其愚,教持一偈,成阿罗汉,辨才无尽。以骄吝故,得愚钝报,故学者当发大心,学不厌,而教不倦也。」所以儒佛的经典,我们一起参照看,可以互补,互相充实。你看江谦先生他本身是通儒、通佛,他用这个故事,把这一章,举这个故事就是做为最好的解释。他讲佛弟子当中有一个人叫周利盘陀伽,这个人是佛一千二百五十五位常随弟子当中最笨的人,笨得出奇。为什么他会这么笨?有前因,因为他过去世做大法师,大法师讲法,法布施,这个果报应该是聪明智慧才对,为什么他会这么笨?是因为他在讲法的时候,自己还留一手,不肯全部拿出来跟人分享,这叫吝法,「秘吝佛法」。本来应该和盘托出,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才对,但是他吝啬。吝啬不外乎都是因为担心别人学了之后超过他,所以他不肯教人。就好像古谚语有一句话讲,所谓「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他怕这个。
结果吝法的果报就是愚钝,这一生愚痴。愚痴到什么?他记不住,任何记忆力都没有,他记性是零。何以见得?本来他是跟着佛出家,但是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记不住,人家教他一些咒子、一些经文,什么都记不了。结果佛弟子们就劝他,你干脆别跟我们学了,笨得出奇,学什么都学不会。周利盘陀伽很伤心,后来佛安慰他,说你可以再留下来,还是好好学,我教你,你就念两个字,叫「苕帚」,这两个字,这是最简单的,其它的经咒你不会念,就念两个字,苕帚,让他记。结果他在一百日当中,念了苕忘了帚,念了帚忘了苕,这两个字都不能念全。你看笨得出奇了,这是他愚钝的果报。所以吝法,怎么能吝法?即使你做好事,你稍微有一点私心,有骄傲、有吝啬,完了,果报一样也是不好。
所以什么样的私心都要放下,有私就是恶,善是大公无私,这叫善。结果佛怜悯他这么愚笨,最后总算教会他了,念会了苕帚,还教给他一偈,他每天就扫地,念「苕帚」,念这个偈子,最后豁然证果了,成阿罗汉了。这是佛真是大慈大悲,不舍一人,像这种人,孔子恐怕都不教了。你看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会教他了,不能举一反三的都不教他,更何况像周利盘陀伽这种人。但是佛他的智慧高,他有对治的方法,还是帮助他成就了,他成阿罗汉。成阿罗汉了,辨才无尽,智能开了,业障消除了,他再也不会那么笨了,很聪明了,辨才无碍,很会说话。这个故事也是启发我们,「以骄吝故,得愚钝报」。你看,骄吝这不能有。
孔子讲这一章,他没有从因果上讲,只是让我们生耻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纵然有周公之才之美,但是如果骄吝,则不足观也,你这人就看不上,这是让我们生耻心,不要骄吝。但是江谦先生这一说,是用因果来讲,这我们就不敢骄吝了,因果教育让人不敢作恶,生畏惧心,两者互补。
最后江谦先生劝我们,「故学者当发大心」,大心一定是无私的。有私心,这心就小了,小心量。他不能够容纳一切众生,他帮助人还有所保留,这叫吝。别人比他差,他看不起人,这叫骄。看不起人是什么?他就不能容人了,他心里面强烈的人我、是非、对立这个念头,心量就小了。所以要发大心,破除骄吝。什么时候把骄吝能破掉?到无我,你就破掉了,真破掉了。你只要有我,骄吝还是有,即使是再少,还是有那一点点,它是随着我诞生的。这骄吝是叫做俱生烦恼,与生俱来的烦恼,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只要有一个我这个念头,这叫我见。有我见,那就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是我见,第二个是我爱,第三是我慢,第四是我痴,愚痴。我见是你有我的念头,这是错误的念头,真正事实是无我的,整个宇宙万物就是我,是我的法身,这才是真正的我。这身体是小我,不是我。但是你错误的观念产生了,你自然有我爱,我爱是贪,吝就属于我爱这个烦恼,贪吝。我慢,这是骄,傲慢。我痴是愚痴。贪瞋痴是俱生烦恼。
我们要断贪瞋痴,在事上去断很难,你断到什么时候?就如斩毒树,你要把一棵毒树给斩掉,你是从枝末上斩,一条枝、一条枝的去切掉,先剪枝条,剪完枝条再剪枝干,一点点的那么斩,斩到什么时候才能把树给斩掉?江谦先生告诉我们「当发大心」,这是从心上去断,就断根了。这一断根,树就死了。所以发了大心,无我了。无我了,跟这个我同生的烦恼,四种随行烦恼自然就没有了。这个断法方便、容易,就是不想自己,只想别人,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自己呢?忘掉了。忘了自己,那个「我」不用刻意断就断掉了,骄吝自然就没有了,这个方法好!
具体落实学不厌、教不倦,这是圣人天天干的事情。像孔子、释迦牟尼佛,他们是圣人,他们天天做什么?办班教学。自己学,学而不厌,厌是满足,他不满足,真正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好学。真正好学,才能成就圣贤。孔子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十室之邑,就是十户人家这么一个小小区,必能找到像孔子那样的,丘是孔子自称,他的名是丘,像孔子那样忠信之人,有孔子那样德行的人。但是,不是每一个忠信之人,都能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圣人。为什么?不如孔子好学。孔老夫子一生就在学圣贤的典籍,学而时习不亦悦乎,他不会满足,他愈学愈快乐,愈学愈来劲。你看到晚年了,还开始学《易经》,还说一句,天要是给他五年、十年寿命,他再学《易经》,他可以无大过。你看看,这么好学。学了之后肯定是教人,就是跟人分享,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也不疲倦。学不厌,这是自觉;教不倦,是觉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觉是自己有智慧,觉他是慈悲,智慧和慈悲,叫悲智双运。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主要就是这两条。
他的学不厌,不是只学一个文字,他真正在自身上落实,落实就是改过。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学了,就知「道」了,就知「义」了,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对的,他晓得了,然后断恶修善,勇于改过,这是真正在学,这才是好学。你看夫子讲颜回好学,怎么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这不是一般的讲法,说我生气了,我不会把我的怒气转向别人,那叫不迁怒,这讲得浅了,真正不迁怒是什么?我们的这个怒是指烦恼,烦恼不迁移,怎么不迁移?第一念是烦恼,第二念就把它灭掉,不让它迁移到第二念上,这叫不迁怒。念头刚起,立刻觉悟,「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这叫不迁怒。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一觉悟了,立刻就把念头放下,不再有烦恼,贪瞋痴慢这些烦恼不会起现行,而且永远不起现行,叫不贰过。只起一次,第二次不会再起来了,这叫好学。颜回的好学,就在于他改过勇猛,念头精纯。这个好学到了极致,真正做到了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颜回做到了。这是《十善业道经》里面佛教菩萨的,那孔子教颜回,他自己学不厌、教不倦。他这个教不仅是言教,更有身教,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动止语默,全是教学,无时无刻不在教。
所以我们要学这个。怎么学?先从浅处开始,我们学不厌,就是先要从扎根教育开始学,把《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儒释道三个根扎好,天天就拿这三个根对照自己的心行,反省、检点、改过,这就叫学不厌,天天干。曾子,你看「吾日三省吾身」,他也是天天干,每天都干。教不倦,我们天天学习圣贤经典,一有机会我们就跟人家分享。如果有这个发心,专门来弘扬圣贤教育,这固然是最好的。
我现在就走这条路,这是在恩师的鼓励下,我天天也在教学。教学实际上最重要是教自己,像我讲《论语》,我自己得备课,备课得认真,不认真,那上台就下不了台了。讲课,我们现在讲了一百多个小时了,就是《论语》,一堂课不落的,恐怕只有我一个人,其它人恐怕都会缺课。自己,真正自己受益,自己讲给自己听,自己提醒自己,自己劝勉自己。我这里对面的摄影机,底下有三个屏幕,前头这个屏幕看的是课室里面诸位,两边就是自己的形像。这是什么?你看,对自己要讲多的,对别人讲少,对自己讲。自己对自己这样提醒,提醒多了,慢慢的那个毛病习气就改掉了,教人就是利益自己,自己最大的受益,所以教怎么能疲倦?要是教疲倦了,说老实话,那学也就厌了,就厌学了。学不厌的自然就教不倦,所谓教学相长,这是肯定的。
那么年轻人如果能发心,走我们这条路子,我们很需要志同道合的人,走这条路子的人少,发心真正一生弘法利生。就是像曾子讲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士人就是读书人,我们读书,读圣贤的书,要肩负弘大的使命,就是为了把圣贤教育普及推广,利益社会,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大使命,这是仁以为己任;一生不改,这是锲而不舍;自强不息,这是毅,弘毅的毅,一直到死才算完成任务。说老实话,死还没有完成任务,往生到极乐世界了还得重来,乘愿再来,还得干这个事,尽未来际。假如说不能够专门干讲学的,护持讲学的也是一样功德。弘护一体,弘法、护法功德一样,都是为了扶持正教,弘法利生,这也是在教。不一定上台才叫教,在台下待人处事接物,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都是在教学吗?都是在给大家做好榜样,这就是教学。
83年猪女40岁后命运开始好,40岁的猪命最好
4-2983属猪的人十年大运
4-2983属猪的一生婚姻外遇
4-291947年的猪寿终是哪年
4-291959年属猪的是什么命,属猪人运势好不好
4-291971年猪十年大运预测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