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这一章是讲曾子一生行孝,到自己去世前,真是毫无愧意,真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曾子有疾』,这个疾是很重的病,是临终之前得重病。我们知道曾子也是孔子一位得意的门生,他比孔子小很多,好像小三十多岁,这是个大孝子,「二十四孝」里面有讲到他。曾参,他名字是曾参,年轻的时候孝养父母,有一次上山砍柴去了,他母亲一个人在家,家里来了朋友。结果母亲不知道怎么招待,心里有点紧张,慌了神,想到自己儿子在山上砍柴,如何把他赶快叫唤回来,就想了一个方法,咬自己手指。过去又没有手机,没那么方便,他妈妈就想到咬手指。这十指连心,一咬手指就痛,曾子在山上感觉到心痛,就赶紧往家里跑,不知道家里发生什么事。回到家一看,才知道家里来客人了,他母亲告诉他,「我不知道该怎么把你唤回来,所以咬自己手指,让你得到感应」。你看看,曾子如果不是心地纯孝,跟他母亲心连着心,怎么可能有这种感应?现在人真的是,他父母要把他叫回来,打手机打爆机了他可能都不理会,更不要说咬手指了。所以真是看到曾子,愧死愧死!《弟子规》上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第一条,曾子做到圆满了,所以曾子至孝。孔子讲《孝经》专门对曾子讲,曾子是当机众,他有资格接受夫子的《孝经》大法,不是这样的孝子,怎么能传承孝道?

  你看他这里给我们做了榜样,一生行孝,到最后临走之前,有了重病,他知道自己要离开人世了,这种人心地纯孝纯善,所以他心都很清明,他都有预知,知道自己快走了,临走还要教育自己的学生,所以『召门弟子曰』,把这些学生们、门人都召来,跟他们讲,『启予足,启予手』,这个启就是开启,予是我。根据《集解》郑玄的批注,《论语集解》里头引了郑玄的批注说,「启,开也。曾子以为,受身体于父母,不敢毁伤之,故使弟子开衾视之也」。衾是棉被,曾子当时盖着被子,他让弟子们把被子掀开看看他的身体,看看他的手足,他还是那样完好无缺。这是《孝经》里面讲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行孝之始在于不毁伤身体,曾子一生做到了。要说做一年两年、一天两天,这不难,可是做一辈子就难了,为什么?身体就是父母的分身,身体是父母的,不是自己的,所以爱护自己身体就是爱护父母,就是孝敬父母,这是孝敬之始。爱敬身体,当然也爱敬自己的德行,自爱自重,这也是孝。不敢毁伤自己的德行,不能让父母蒙羞,曾子也做到。所以曾子他真正没有白听孔子的《孝经》,孔子告诉他,他全部落实,也跟颜回一样「不违如愚」,难能可贵。所以弟子们打开被子一看,看他的身体,果然没有被毁伤过,可见得他平时那么小心谨慎的来保护自己身体。

  他底下讲,『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三句,我们平常用得很多,它是出自于《诗经·小雅·小旻篇》。「战战」就是恐惧的样子,就像人打冷战一样,害怕得颤抖。「兢兢」是戒,所谓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两个是比喻戒慎恐惧的样子,就好像一个人站在千米的悬崖边上,如临深渊,你会很害怕跌倒,跌下去那是粉身碎骨。在薄冰之上,你小心翼翼,走路都要轻的,踏得重了可能就掉到冰窟窿里去了,这个意思。所以这是表示小心谨慎,战兢戒慎。这是曾子教育门徒,要行孝,自己身教,做个好样子来让他们看看,这叫三转法轮,叫示转,先示现好样子,我先做到了,然后告诉你,你也要做,这是言教,言教你要劝转,示转、劝转,最后是作证转。作证转是什么?他让这些门徒看一看,掀开被子看看,我真做到了,我说到做到,没有假的,作证。

  最后他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就是从今以后,我知道,「吾知」是我自己知道,可以免了。免了什么?就是行孝到这里就圆满了。《孝经》里面最后也讲到,孝之道,在父母离开之后,你能够常常祭祀,终生不改,这也就是尽到了孝道,孝子之义终了。最后还叫一声『小子』,就是呼喊弟子一声,意思是说,你们要记住。所以行孝,自始至终,一直到最后老死,曾子做到了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他的行孝,孝是仁之本,他以孝、仁为己任,一直做到终老。

  雪公在《讲要》里面还提到一段,是用佛法再给它提升,说「人皆有死,但有不死之性」,会死的是我们的身体,但是我们的灵性是不死的。曾子对这一点还并不是非常明了,他能做到世间大孝,但是他不知道人死了以后还会有,所以他会说「吾知免夫」,就是到我现在,我就可以免了。其实不能免,还得继续,行孝是生生世世无有间断。佛家讲的一直成佛,到成佛才能免。那成佛还是行孝,成佛度众生,把众生看作自己父母,所以这个是无止境,怎么能免?普通人不知道人有轮回,灵性不灭,所以他就不能够真正率性修道,《中庸》上面讲的率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那个性不灭,所以修道也不能停,怎么能免?

  《易经》,孔子注《易经·系辞传》上有这么两句话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气是讲父精母血,这个受精卵,这是物质的,这是个生命的载体。但是光有这么一个物质,如果没有灵魂,也不能叫生命,所以「游魂为变」,这魂投进去了,就入胎了,这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然后他慢慢长大,出生了,最后成长到终老。然后死的时候,这个游魂又从身体离开了,又找另外一个身体了,舍身受身,这就是轮回的现象,生生世世我们都干这个。你看孔子他也承认有轮回,他讲「游魂为变」,生生世世就是这样的变迁。所以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怕死了,知道人根本不会死,也根本没有死,只是变换身体。身体就像衣服一样,穿了几十年,穿旧了,不能再用了,把它脱下来换一件新的衣服。旧的衣服一把火烧掉了,火化了,新的衣服又从头来过。

  所以真正明了的人,他不怕死,他只怕损道。曾子这里给我们示现的,他是把道看作比生命还重要,临到死之前,还不忘孝道,给弟子们做好榜样。所以孔子讲,杀身以成仁;孟子讲,舍生以取义。真正明白了,知道身命不足惜,因为只有一次,那是应该珍惜。可是,你生生世世无量次了,它就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是什么?成仁取义,修道,这个重要。所以曾子他爱护身体,不是珍惜自己的那个身体而已,不是为自己打算,他是为了圆满孝道,自始至终都是在行孝、在修道。《孝经》上讲,以不敢毁伤身体为始,以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为尽孝之终,曾子也做到了。这是曾子,你看,临到最后一口气,还不忘教学,那种慈悲,也跟他老师一样,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蕅益大师批注当中讲,「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哲保身,明是明白,哲是智慧,有智慧,人有智慧,人明白事理,他才能够保全其身。这个身,不光是指自己的肉体这个身,是自己的德行,「修身」那个身是一个意思。修身不是只要保养身体,不是这个意思,修身是行道立德,用智慧,明白道理了,好好的来行道立德,圆满孝道。蕅益大师下面又说,「推而极之,则佛临涅盘时,披衣示金身,令大众谛观,亦是此意。但未可与着相愚人言也。」这个明哲保身,就是孝道。这个道理把它推广至极,讲到究竟圆满,那无过于是佛。曾子在临终前示现自己身体是完好,以全孝道。佛在自己涅盘之前,也是跟曾子差不多,也给大家看,也做个示现。佛临涅盘的时候,我们一般讲是去世之前,涅盘实际上是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是佛要回归无余涅盘,真的离开这个人世了,在这世间教化的缘已经尽了,该度的人都度了,任务完成了,所以佛要准备离开这个世间。当时也是所有弟子们都非常悲痛,大地都在颤抖,天人无不觉得悲伤,不希望佛离开人世。但是这个缘分尽了,佛要离开。实际上佛是不生不灭的、不来不去的,他这种示现只是让我们自己看,我们这些凡人看到佛怎么有来有去,入涅盘,也有生死?那是佛随顺我们众生示现这些样子,不坏世间法。但是真正明白的人,他懂得不需要悲伤,为什么?佛根本没有生灭,不生,哪里有灭?不过,值得悲伤的是那些众生,因为佛在世,众生有得度的因缘,佛不在世了,众生就如同在漫漫长夜一样。正如孔子,古人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真的。所以这些弟子们,其实他们的悲伤,不光是一个情执问题,他真正是为众生失去这位至圣的导师而悲伤。

  佛在临涅盘的时候,他披衣,佛当时在世,只有三衣,生活极其简单。他们的衣,其实就是一块布,有五衣、有七衣,还有二十五条衣。五衣是短的,劳动时候穿的;七衣是一般做佛事的时候就可以穿,但并不是非常正式的场合。如果很正式的场合,要搭二十五衣,二十五条衣,就是袈裟。为什么叫二十五条?那时候佛和弟子们自己没有衣服,怎么得到衣服?把别人遗弃的、扔到垃圾桶里头的那些布料一块块捡起来,把它缝在一起。那不同颜色就很难看,把它染成一个颜色,叫染色衣。由五块拼在一起的,叫五衣;有七块拼在一起的,叫七衣;二十五块拼起来的,叫二十五条衣,这是袈裟。所以你看现在的袈裟只是个象征性的,它是搞成一条一条的,有格子的,二十五条,那是象征性的。佛在世真的就是拿那些碎布拼起来,这个叫袈裟。袈裟叫染色衣。

  佛入灭,他是在双树林,披上二十五衣,示现金色身,而且放光,让弟子们都看到,「令大众谛观」,谛观就是看得真实、真切。「亦是此意」,这什么意?告诉大家,佛身庄严相好,是佛无量劫来修来的,你们也想得到像佛一样的色身,那也要修。所以佛在临终的时候留下的遗言是劝导大家,勤修正法,捐弃贪淫,贪婪、淫欲,能够遵依佛教,精进行道,这是佛最后的遗命。这跟曾子给弟子们遗命也是一样,让大家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戒慎恐惧的来修身,以全孝道,这个意思我们要懂。

  但这里又讲,「但未可与着相愚人言也」,着相的人叫愚人,愚蠢的人,他会着什么相?曾子原来他也爱自己的身,那我爱自己的身,我也可以搞自私自利了。譬如说要帮助别人的时候,要很累,我就不要去帮了,我要保身;遇到要救人的时候,也不肯去救人,害怕危险。你看,变成自私自利了,这是着相,把话都听错了,意思弄错。人家不是让你爱惜身体,就是不帮助别人、不救人了,不是这意思。是让我们爱惜身体的意思是想到父母,爱父母、敬父母,不能让父母因我而蒙羞。还是修道、修身的事情,我们要听,意思要听准确,所以圣人不是教我们执着这个身,而是应该修道立身。

  【评析】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免:指身体免于损伤。

  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论语,泰伯第八
阅读全文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