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这一章是讲『子疾病』,这个疾病是病得很严重,孔老夫子有一次得了重病。『子路使门人为臣』,门人是孔子的弟子,因为子路在孔子弟子里面他是比较年长的,跟着孔子也比较久,他资格比较老,大家都尊重他,所以子路就擅自做主,他「使门人为臣」。什么意思?子路开始要替孔子考虑后事。因为孔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大夫,他做过大司寇,大夫可以有家臣,就是大夫家有家臣。但是孔子只做过很短时间的大夫,后来就没有了,所以孔子他当时的身分是士人的身分,他不是大夫,曾经做过大夫,但现在不是了。可是子路却是想着为孔老夫子准备以大夫的丧礼来为孔子治丧,就是行丧礼。当然子路是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敬,但是这种尊敬是不符合礼的,因为孔子不是大夫,就不能够以大夫的丧礼来行丧。可是子路他没管这些,子路的性格也比较的豪爽直率,甚至有时候莽撞,想事没有想得很周全。于是他就凭着他的老资格,叫其它的弟子们就为孔子治丧,充当孔子的家臣。这种做法,我们一般人看了好像不觉得什么,因为孔子的弟子,又没有叫外人,叫孔子的弟子来充当孔子的家臣,来行大夫的丧礼,现在我们觉得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什么错误。可是没想到孔老夫子批子路批得很狠,深深的责备子路,这是违礼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那种尊礼的心,那么真诚,毫不违犯。

  我们看下去,『病闲』,这个「闲」,有一些古书上写着「闲」字,就是门里头一个木头的木,但是都是读间,意思都是一样的。这个意思,闲就是稍微间断和减轻了,病减轻了,这是在好转了,这个叫病闲。孔子疾病减轻了之后,他就说,『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孔子病稍微好转之后,他得知子路竟想要让自己的门人为臣,来用大夫的丧礼来行丧,于是就说「久矣哉」,这个久矣哉,是讲孔老夫子已经不做大夫很久了。因为孔子得病,一定都已经是在晚年了,他早年做过大夫,很久都不是大夫了,也没有家臣了,所以不可以用家臣来治丧,应该以士礼,士人的礼来治丧。这个士人的士,读书人的那个士。所以讲「久矣哉」。

  「由之行诈也」,由就是子路的名字,叫仲由。老师称呼自己的弟子可以直呼其名,还有父母可以称自己的儿女叫他的名字,但是别的人不能称名,只能称字。我们一般只能讲子路,我们讲仲由就不妥当,因为仲由是他的名。连君主、皇上对人都称字,不能称名的,这是对人的尊重。唯有父母和老师可以称名,这是古礼,所以父母跟老师地位是平等的。孔老夫子见到子路这种违礼的行为,所以责备他责备得很厉害,你看,说他的行为是欺诈,「诈也」就是欺诈。他说「无臣而为有臣」,我已经没有家臣,不是大夫了,你却用大夫之礼来治丧,让我有家臣,我的家臣也不是真的家臣,是自己的弟子,说你是欺骗我吗?你欺骗谁?你欺人欺不了,你难道是欺天吗?你看这讲得很严重了,欺天就是欺心。

  末后两段,『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与其死在家臣手上,这个家臣是什么?孔子弟子们充当的,不是真的家臣,孔子没有家臣。所以与其我以这种假臣替我治丧,我死在假臣之手,不如,「无宁死于」,无宁就是不如,不如我死在二三子之手,二三子就是讲自己的弟子们。反正都是同样的人,让他们充当假臣,不如就是实实在在的弟子,我宁愿死在弟子手里,我也不愿意死在假臣手中,就是这个意思。说明孔老夫子恪守《周礼》,绝不违犯,而且绝没有那种虚夸的,讲求那种虚浮的形式。我们对子路的行为我们能理解,因为他想着我们的老师曾经做过大夫,虽然现在不是了,我们也要非常的光耀、非常的风光的来办我们的丧礼,没有家臣,我们弟子们来做家臣。但是夫子说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要真实,我们不要沽名钓誉,不要搞那种虚浮,实事求是,这才是对老师真正的尊重。老师一生都在推行礼,结果你的弟子治丧的时候,都不依礼而行,那你不是把老师的名誉毁在一旦吗?所以一定要讲求实际,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下面又说到,『且予纵不得大葬』,就是说况且我,予就是我,纵然我就是没有家臣来给我举行大葬礼,难道我也会死于道路吗?我不会死在道路上,不会尸首没人收的,总是会有人收我的尸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孔老夫子遵守礼制,这是本章最重要的意义。我们看到孔老夫子的弟子曾子也是做到了恪守礼制。曾子到自己死之前,当时有大夫,好像是季孙氏,给曾子送来一张大的席子,这个席子是大夫才能用的席子,但是曾子不是大夫。曾子病重了,不知道,睡在这个席子上。后来他家的童子提醒了曾子,说你怎么睡在大夫的席子上?曾子才警觉,立刻叫人换掉这个席子,说我不是大夫,不能睡这个席子。你看看,对礼这么样的尊重。席子刚换掉,他就断气了。曾子真的是最后死也恪守礼制,这是真正的儒者。所以正法跟人情两个比起来,正法更为重要,不可以把正法当人情。你看子路这种做法,他是限于什么?师生之间的情义,想要表示对老师的尊重,这个心是好心,但是做法有差,他忘了礼教,孔门弟子怎么能够不依礼而行?像子路这样,如果是用大夫的葬礼来葬孔子,你尊重的是他的肉身而已。但是你依礼而行,虽然用士人的礼来葬孔子,你尊重的是他的法身,不可以把法当作人情,这一点我们要懂。

  我们看蕅益大师批注,《蕅益解》,「子路一种流俗知见,被夫子骂得如此刻毒」,这是讲到子路他是流俗知见,为什么?讲人情,讲情感的,没有用理智,所以忘失了正念。虽然这个事情,我们一般人看不是大事,也是他的一分好心,但是夫子骂他很刻毒,骂得刻毒是让他印象深刻,不能忘记,真正的君子即使是临死也要守礼。子路终于听明白了,所以你看后来子路死的时候,他是在别的国家遭受兵变,被叛臣军士乱刀剁成肉泥,死得很惨,子路。可是他在临死之前,他说什么?君子,他的衣冠,冠帽不正,他对那些要杀他的军士说,「你先等一等,君子死的时候,头上戴的冠一定要正」。他把冠扶正了,然后再受死,子路终于记住了礼。所以夫子骂也是对他的爱心,让他永远记住,临死都不忘礼。

  学佛的人守戒也是一样。如果学儒的不讲礼,儒就没有了,充其量你只是搞儒学,懂得一点知识皮毛,儒家的心法真传你得不到。为什么?你看孔老夫子教颜回,怎么样为仁?就是克己复礼为仁,所以礼很重要,没有礼就没有儒。学佛也是,没有戒就没有佛,佛家讲戒为无上菩提本,毘尼在世,佛法寿命,毘尼就是戒律,戒律在世间,有人在持戒,这就是佛法住世一天。如果这个世间没有人持戒了,佛法也就灭了。虽然有经典在,甚至也有人在讲佛法,佛法的活动搞得很兴旺,道场人很多,没人持戒的话,这佛法也就是名存实亡了。所以我们真正如何护法,那就是护自己的戒行,你把自己的戒律能够做到,佛法就在世,因你而在世。儒家的君子就是守礼,这世上还有人守着儒的礼,这儒就在世,否则也是名存实亡。所以学儒和儒学区别在此地,学佛与佛学区别也是在有没有戒。

  戒我们先要从根本修起,根本戒,根本戒是五戒十善,我们要持好。那五戒十善还有根本,下面有基础,那是什么?我们恩师讲的,儒的根《弟子规》,道的根《感应篇》,这两个是佛戒律的基础,戒律的根本,我们要做到。《弟子规》做到了,你儒基本的礼就有了,那你才能叫学儒,你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君子、成为圣贤。《感应篇》做到了,你才能真正在学道,你有一天才能成仙,道家的目标是成仙。佛家目标是成佛,那要把十善业道完全落实,十善做到圆满就成佛。你看《十善业道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十善业道能够圆满菩提。所以历代的祖师大德都非常重视戒律,没有戒律真的就没有佛法。虽然是小小戒,好像是很皮毛的戒,我们都要非常认真的去受持它,不可以马虎,佛制不可违犯。

  蕅益大师举出一个例子,大师是戒律方面研究极深的,在当时,他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很多人把他称为是律师,戒律这方面的大德。他在戒律上用的工夫是一生中最多的,三十年深入戒律。他在律藏里面,这是《大藏经》三藏,经、律、论,律藏里面他从头到尾认真的看了好几次,摘录出来,好像是七卷还是多少卷,我忘了,戒律这些方面的经文,这是等于律藏的一个小的缩影。要是想深入《律藏》,他的这部书是很好的教材。他这里举出一个例子,「今有禅门释子,开丧戴孝,不知何面目见孔子?不知何面目见六祖?不知何面目见释迦?」出家的人,禅门释子,禅门是代表佛门,因为当时在中国唐朝以后都是禅宗最兴盛,一直到明清都是这样,禅门释子,释是释迦牟尼佛这个释,释子就是出家人。出家的人已经出家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看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父母,他没有自己的分别、情执。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出家人,他出家之后精进求道,甚至都没有回家看父母。为什么?断自己的情执,同时这样真正以自己的道行帮助父母提升,用自己的功德来供养父母,这是真正的供养。父母因为我们的修行而得福,他有福,那你不在他身边他都有福;你要是不认真的去修行,你不能断你的情执、你的烦恼,你来到他身边,他还是没福。

  像当年世尊的弟子目犍连尊者,他母亲堕到饿鬼道,没福,目犍连想给她送一钵饭,目犍连都已经成阿罗汉了,用神通送一钵饭给她吃,供养他母亲,他母亲吃不了,饭到嘴边都变成火炭,为什么?没福。没福你供养她,也是没福,她受不了,没办法受用,只能你精进修道的功行回向给她,她才能真正得利益。所以出家修行,我们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人情,人情味没有了,但是这是真正修行,真是给父母带来利益,真正的孝心,用理智的,不是用感情的。所以父母死的时候,出家人不必给父母戴孝,这是佛制。既已出家,那就要誓做天人师,成为三界之英雄,对父母行丧就不必了。这是佛制,如果违犯这样的戒律,那也是对不起佛陀。

  这是用一个很小很小的例子,你看蕅益大师说出来,那大的就更不用说了。用这一个例子说,说明什么?我们要是违犯佛制、违犯戒律,那就没有面目见孔子,也没有面目见六祖,六祖是六祖惠能大师,是我们禅宗的祖师,也没有面目见释迦如来,我们的本师。你看,小的佛制都不能违犯,那大的更不用说了,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这五戒,根本戒。根本戒要是违犯了,不仅没有面目见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一生决定堕恶道。所以犯了怎么办?犯了深刻忏悔,后不再造,那还有面目见释迦。如果犯了不肯改,那恶道是决定等着我们了。没有犯的,绝不能犯。古德告诉我们,宁为持戒而死,不因破戒而生,持戒跟生命哪个重要?持戒更重要。孔子在这里就给我们表演了,礼重要还是生命重要?礼更重要。如果真正有这样的一种心态来持戒,你一定能持得好,你能放下,把身心世界都放下了,你能不持戒吗?你肯定持得很好。所以菩萨六度里面,第一讲布施,第二讲持戒,持戒是建立在布施的基础上,什么叫布施?你放下叫布施,你要是放不下,你持戒就很难持,连生命我都敢放下,你持戒肯定能持。

  【评析】

  儒家对于葬礼十分重视,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对于死去的人,要严格地按照周礼的有关规定加以埋葬。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安葬仪式,违反了这种规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反对学生们按大夫之礼为他办理丧事,是为了恪守周礼的规定。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为臣: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

  病间:病情减轻。

  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

  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论语,子罕第九
阅读全文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全唐诗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宋词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