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这一章是赞叹尧,(对)尧赞叹得更加的明显,用的词句就更为的恭敬。孔子在这里讲,『大哉,尧之为君也』,这个「大」字,不是大小的大,大小那个大还不是真大。这个大是超越了大小对待,是绝对的赞美词,也就是赞叹尧帝为君,做为帝王那种德行,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都不知用哪个字来赞叹,所以用个大字,大哉,极其赞叹之词,这是总赞,用「大哉,尧之为君也」。下面是别说,说明为什么孔子会这样赞叹尧帝。『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个「巍巍乎」刚才我们上一章看到,也是赞叹尧帝这个德行极其高大。这里用天来做比拟,唯有天才是如此高大。要比高来讲,什么都比不上天高,天是极高、最高,所以用天之高大来比拟尧之圣德。「唯尧能则之」,这个则是效法,尧帝效法天,取法乎天而成就巍巍圣德,所以尧也如天之大。这是赞叹到极致,把人跟天合起来比较,这是最高的赞叹。『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这个「荡荡」是讲广大、深远、无际的样子。

  雪公引了《皇疏》,皇侃是南北朝的经学家,他有一个《论语义疏》,里面引用「王弼批注」。王弼是三国时代的一位玄学家,他是魏国人,曹魏,他跟何晏是同一个时期的人。他的批注当中讲,「荡荡,无形无名之称也」。荡荡,这里讲的无形无名,就没有办法去触及,它无形;无名,不可去表达。正如《道德经》一开端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名的就不是常名,可道的就不是常道。道,就是说得出来;名,是给它命个名。这个尧的德行都不知该怎么说,能说的都不够广大深远,不能说了,所以这里讲「民无能名焉」,民众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表达这种状况。

  《皇疏》引用的王弼批注说,「夫名所名者,生于善有所章,而惠有所存,善恶相须,而名分形焉」。一般我们讲的名,就是能够表达出来的,能够给它命名的,说得出这样的情况,那是有形的、可道的,这种状况「生于善有所章,而惠有所存」。这种状况是从哪来的?善有所章。这种善可以把它表达出来,就是它是有形的,你还能够见得到、触摸得到的。惠,恩惠也能够存留的,就是你能感知的。这种是「善恶相须」,就是有善有恶相对的,这种善可以把它讲出来,可以表达出来。为什么?用名可以把它分开,因为一讲话肯定是用对比,离开相对,讲不出来了;讲出来的,那都是相对的,是二法。一,没办法讲,所以常道、常名是讲不出来的。那么尧的德如天之大,这个讲不出来。这种圣德是所谓竖穷横遍。竖就是讲时间上,超越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统统涵盖。空间上,十方都涵盖,这就没办法说。

  王弼批注里面又讲,「若夫大爱无私,惠将安在,至美无偏,名将何生」,这个讲得好。「若夫」就是一个语气词,如果说。夫是语气词,若是假如。假如有这么一种大爱,大爱是无私的。无私就是每一个众生都能得到他的恩惠,这个恩惠是平等的,普及一切众生。所以每个众生他不会感觉到自己好像特别受到什么恩惠,因为它平等的。所以「惠将安在」,他们不感觉到有恩惠,好像恩惠哪里有,在哪?就譬如说天,天如果是降下甘露,普洒大地每一处都得到滋养。这雨水,特别是春天,春雨贵如油,遍洒甘露,大树、小草统统得到滋润。地上的众生,就没有感觉到好像天给它特别加以恩惠,因为每个人都一样,平等的,它没有偏私。又譬如说阳光普照大地,阳光是地球能量的来源,也可以说是生命成长的能量都是从这来的,包括我们人在内。我们的成长离开阳光,没办法了,它是能量的总来源。可是,我们从小到大长起来有没有想到,我之所以有今天全靠太阳,全靠阳光普照。你看,没想到。阳光的恩惠普及一切,但是我们没有感知,这是大爱。「至美无偏,名将何生」,至美,至是讲到圆满、究竟。这种美没有偏,圆圆满满。你要去讲它,讲不出来,名将何生?整个宇宙就是这样一体,没有任何的缺陷。它是哪来的?我们勉强说一个是道所生的,但是你说那个道只是一个名相,这个名相也不是它真的名,大道是无名。

  「故则天成化,道同自然」。尧他这个圣德,取法乎天,来完成他的教化,就像阳光普照大地,平等施教,而润物细无声,像天降甘露雨润物细无声,道同自然。自然而然,道法自然。为什么能做到自然?不起心、不动念,这就能做到。如果不起心、不动念,当然不会有分别执着,这就完全顺应自然。利益众生无量无边,但是没有起心动念,你想想这种至德。在《楞严经》里面,「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就讲到观音菩萨成道,也就是他成佛,成佛之后,这个佛,用天台家讲的是分证即佛。实际上在圆教里面讲,他是初住菩萨,但是已经等于佛,他可以示现佛身教化众生。他成道的时候证得两种殊胜,一种是上合诸佛本妙觉心,与一切诸佛同一慈力,慈悲力;第二种殊胜,下跟众生合起来,跟一切众生同一悲仰。这个悲,就是慈悲,我们现在讲同情,佛菩萨同情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仰靠诸佛慈力来救护。观音菩萨成道,上跟诸佛合为一体,下跟众生合为一体,用诸佛慈力来普救众生,而众生得到这样的普度,没有感觉到这是观世音菩萨救度他。那这种至德是什么?初住位以上才能够达到。孔子这样盛赞尧,从这个境界上我们去揣摩大概也是初住位以上大菩萨,佛经里面称为菩萨摩诃萨,那真正是道法自然。为什么?他没有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断掉了,这才能做到。

  「不私其子,而君其臣。凶者自罚,善者自功。功成而不立其誉,罚加而不立其刑。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然,夫又何可名也」。这种至德,当然完全是无私的。「不私其子」,尧帝他把天子之位让给了舜,没有给自己的儿子,这是不私其子。「而君其臣」,其臣就是指舜。舜原来是尧的臣子,他为尧服务二十八年,帮助尧王治理天下。尧看到舜真正是一位大德,「二十四孝」里面讲到舜,真正是对自己父母至孝。父母要多次杀害他,他都能够恒顺,而自己心中没有丝毫怨恨心,还是这样孝敬他们,最后把他们都感动。不仅感动他们,感动了乡里,感动了国人。传说里面也感动了鸟兽、大象都出来为他耕田,小鸟都为他播种,这是感动天地。尧请他出来,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让自己九个儿子跟舜做朋友,那也是观察他。二十八年下来,真正看到他是一位圣人,所以把帝位让给了舜。「君其臣」,这个君是动词,以其臣为君,让他做天子,这就是圣德。你看毫无为任何的私心,他不会把天下据为己有,真正就是希望天下百姓受到恩惠。舜他能行,我就让给他,自己没有丝毫的嫉妒心,没有控制占有的念头。一般凡夫做不到,不要说天下能够让,就是自己一点点的权力,你让他让,他也不肯。即使有人比他还行,他不肯让,自己把持住,这种人太多了。这是看到尧,让我们真正是佩服到五体投地,所以孔子盛赞他有道理。如果不是圣人,怎么能做得到?

  下面,「凶者自罚,善者自功」。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天子、领导人,他有这个责任来惩罚凶暴的人,奖励行善的人。奖善惩恶才能够匡扶社会正气,可是尧他需不需要这么做?他不需要,换句话说,在尧的那个时代,国家不用法律,说老实话,也不用礼法。礼是后来周朝建立之后,周公才制礼作乐。尧的时代,礼乐都不需要,那法律是更不需要了。人们自动自觉就断恶修善,为什么?这个是天子德行的感化,这真叫无为而治。如果社会中有凶恶的人怎么办?凶者自罚,他自己就会得到惩罚。什么惩罚他?因果报应,这天地间永恒不变的真理就是因果定律。所以见到凶恶的人,我们需不需要起心动念去惩处他?不需要,他自有因果制裁。但是我们有必要把因果道理讲出来,让大家知晓,大家就不敢作恶,知道作恶必有报应。行善?行善自有上天的奖励,这也是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这个因果就是自性本然的规律。尧王证得了自性,叫率性而为,率性就是顺着本性。顺着本性,自己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才能率性。所以完全随顺因果,领导人民断恶修善,离苦得乐。

  「功成而不立其誉」,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大家安居乐业,而大家也并不感觉到帝王在统治他们,这是真正最高超的统治,无为而治,人民都不感觉到帝王的存在。帝王根本不需要用什么威势,更加不需要用什么国家机器,什么军队、警察,都不需要,无为而治。「功成」就是实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而不立其誉」,人民没有感觉到是他干的,这叫润物细无声。「罚加而不立其刑」,这就是讲到有因果定律,需不需要我们用刑罚去惩处?不需要,他自有报应,我们根本都不需要去管。我们只需要什么?把因果定律说明白,教化天下百姓,大家明白了,自然就断恶修善。所以帝王他所做的工作是什么?只有一项工作,就是教学。教什么?把因果、道德、伦理教好了,天下太平。最重要的教是身教,自己先做到。他做到了,百姓跟着效法就行,所以得天下大治。「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然」,他们得到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还不知道我是怎么得到的,不感觉到帝王对他的恩惠,这是最高超的。感觉到了,已经是次一等,人民百姓赞叹,「咱们的帝王真好,你看我得到他很多恩惠」,这已经次一等了。这是什么?堕到可名、可道,他那个是不可名、不可道。「夫又何可名也」,这个就点得很清楚,把尧的这种圣德很详尽的给我们说出来。这里讲「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焕乎,其有文章』,他的成功,成就了帝王这个功业,这个功业用我们现在话来讲,和谐社会。这个和谐是圆满的和谐。「焕乎」,焕是光明的样子。「其有文章」,文章是尧帝当时各种的典章。成功是讲他的事业,文章是讲他的典章制度,这些都是焕明出来,就是大家可以看得很明显。这个文和章具体来讲,就是文是讲他的教学事业;章是讲规矩、规章,所谓有章而不乱,这也是教学。所以把人民教好了,真正是天下太平无事,而且人民安然受帝王之恩惠而不知,这正是帝王了不起的地方。

  在史书上记载的,当时尧帝出游去看看自己天下的百姓,到了庸衢这个地方,就有一位老人击壤而歌,他是耕种的人,击壤就是敲着土地在那唱歌,唱什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日出而作」,太阳起来了,我就出来耕种;太阳落山了,我就休息,你看天天多么的惬意。「凿井而饮」,我们凿个井,就有饮水;「耕田而食」,天天耕种,到时候有收成,他说帝王对我又有什么恩惠?我没感觉到皇帝对我加以什么样的力量或者恩惠,他不感觉到,说明他多么的安然自在,心里一点压力都没有,这就叫圣治。所以孔子对尧王的赞叹到了极致。

  蕅益大师批注当中引李卓吾先生的话说,「卓吾云:末节,正是则天实际处」。末节,是讲到这一章末后有两句,「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这两句。这两句是「正是则天实际处」,尧取法于天,实际处,就是我们讲效果,他的效果是什么?他有高显的事业,我们讲和谐社会的事业成就了。有光明的典籍、典章和教学,规矩和这些文化教育事业非常的显明,这都是什么?尧法则于天,他得到的效果,这个天就是讲自然。《中庸》里面一开端讲,「天命之谓性」,这个天就是讲我们真如本性,也是整个宇宙的本体,万法的法性。所以「则天」就是随顺着自性,那圣人已经证得自性,他才能真正随顺性德,这个效果就是巍巍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这个巨大的成就。

  江谦先生补注里面讲到,「此二章,便是尧舜禹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证据」。这是讲到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分别是讲尧、舜、禹三位圣王,他们的圣表现在哪里?「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两章是证据,他们做到了。「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尚书》里的话,后人把这两句当作儒家的心传,这个心传跟佛家的心传是一样的。天台宗里面讲到,「一心三观」。这一心是讲我们的真心、自性;三观,是空、假、中三观,圣人做到了空假中三观。这里底下讲到,「亦即佛法空假中一心三观之实现也」。这个「惟精惟一」,惟精就是假观,你能专精的,这个惟是思惟,专精的思惟这些我们所思惟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假的,但是你要把它看清楚、看透。惟一,这个一是讲的本体,是空观。

  空观观照的是本体,本体是空,这个空不是说真的没有,它是有但是叫空,为什么?我们的六根没办法接触到,眼不能见,耳不能闻,舌不能尝,鼻不能嗅,身不能触,连我们的意都不能想,叫不可思议,那是讲的自性,这个惟一就是自性,叫空观。自性叫空寂,就是因为六根接触不到。眼前的境界完全是自己自性所变现出来的,所以眼前的这个叫假相,我们要明白,假相当体即空。它是自性所变现的,它没有实在的体性,就好像作梦一样,梦境的一切现象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它没有体性,你醒了之后它就没了。你把那梦境拿给我看看,拿不出来,它是假的。可是你在作梦的时候你又真正看到,所以它那个相还是有的,假有。性是空的,所以你当下从相上能看到它是假的,又看到它的性空,本性是空寂,这叫做空、假两个观。

  然后还有中观,中观是允执厥中。「允执厥中」,允是我们讲应该;执就是所谓捉住,捉住什么?中道;厥是代词,就是其中的意思。允执厥中就是执中,执其中的意思,不偏空也不偏假,我们拿住中道,这就是允执厥中,所以这就是空假中一心三观的实现。这个实现就是证据,就是蕅益大师讲的实际处,就是效果。那么我们平时要学着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随地提得起来空假中三观,眼前境界知道那是假相,不是真的,就是梦幻泡影,是我们的念头所变现的。现在量子科学家也证明这一点,他们说宇宙中根本没有实实在在的物质。物质它分析到最微细的程度,他发现它是由振动产生的,由振动产生了夸克和电子这些基本粒子。然后基本粒子再进行组合变成原子、分子,变成物质,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千世界。宇宙都是什么?分析到最底层就是振动。什么振动?我们意识心的那个念头波动产生的,科学家现在也都发现这一点,了不起,跟佛法讲的已经非常相应。所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未来科学发展要依赖佛教,真的没错,佛教给他做指导。你看他们现在发展出来的理论,慢慢证实了大乘佛法里面所讲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了解这个情况,知道眼前境界就是念头振动产生的幻相。你有念头,所以才会发现眼前有这些境界;没有念头了,眼前境界立刻消失。就好像人作梦,突然梦醒,境界立刻消失。你还在那里沉迷,你作梦的念头不断,那梦境就不断。所以眼前这些境界是什么?假的,不是真的,它的体性是空的。就好像作梦,作梦的体性是我们能作梦的心,可是作梦的心你拿给我看看,在哪?你是觅心了不可得,你找不到,假的、空的。但是虽然说空,它是真有,如果没有,它不会起这个作用,他不会作梦,还是有,但是空的。所以眼前境界就是这样,念头所生。可是念头不可执持,没办法把这个念头拿得出来。而且弥勒菩萨在《菩萨处胎经》里面讲到,我们的念头,念念生灭速度极快,是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那是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一弹指,太快速度,所以念头不可执持,它也是空的。念头是体,它所现的相,当然更是空的、更是假的。你如是观察,你就不执着眼前的相,你还会因这些假相而生烦恼吗?还会生得失的心吗?还会有控制、占有的念头吗?都不会有,知道是假的,作梦。只有愚痴的人他才会生那些烦恼,患得患失。

  有一个笑话,但是这个也很有寓意的笑话。有一个酒鬼很喜欢喝酒,那天喝不到酒,晚上作梦梦到自己有一瓶好酒,他高兴得不得了,在梦中赶紧叫他的太太把这酒拿去温热,回来喝那个味更加美味。结果他太太把酒拿去温热,他等啊等,还没回来,这一下急了,醒了,他觉得很后悔。他说早知道刚才不要叫太太去温酒就好,就可以把那酒喝了。你看,这个醉汉真的是迷惑颠倒,把那个梦都当真了,我们凡夫就是这样,你眼前的境界都是梦,但是你就把它当真了。所以你在这些得失当中,你会患得患失,生烦恼。有了就要控制,害怕失掉;没有的,就想贪求,这些都是什么?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你用空观、用假观,帮助你放下,这有好处,这是惟精惟一的意思。

  但是明知它是假,你还得要用中。用中是什么?你现在在梦境里面,你觉悟了,知道眼前境界都是假的,但是该做的事还得做,你还得敦伦尽分,你还得孝顺父母,奉事师长,该尽的责任得尽到。做父母的,要养育儿女;做太太的,要相夫教子;做先生的,要有恩义、道义、情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德行都要去努力做到。这梦中,这是什么?表演,表演出来是为了度众生的。所以你该做的,你做得很努力、很认真,你不会因为这是假的就不做了,那不是,演戏,你要把梦中的戏也得演好,这叫用中,你不会偏空。所以空假中一心三观,这叫允执厥中。尧正是做到这一点,他也应该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真正是大圣人。但是他还是这样每天该做什么做什么,做众生的好样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没有说,「都是假的,我就不要做了」,他遁入山林,就像前面讲的巢许遁入山林,那还是偏空,佛法讲小乘阿罗汉就是这样。他这样做说明他还没真正觉悟,他还不是用一心三观。

  江谦先生的补注还讲到,「有而不与,民无能名,空观也」,这里解释空假中三观。「有而不与,民无能名」,这是有天下而没有把天下当作是自己的。不与,用朱子的解释是不相关,他就没把这个当作自己的,有也是无,有而无,无而有,他没有起那个念头说自己有,没有占有的念头。「民无能名」,人民没有办法去表述他那种伟大的功业和德行。实际上,不能名的才是常名,那就是自性,那就是真道。但是你讲自性,自性这两个字也不是它的真名,都是假名,真名是不能名,这叫空观。你知道它都是空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可思也不可议的,这是自性。「有成功,有文章」,是假观。虽然自性本空,但是还是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尧帝建功立业,施行教化,这些成功和文章是他的功业,这是属于假观,这是相,相是假的。事上有,理是无的;相上是有,性上是空的,这是假观。

  「菩萨发大悲愿,普度众生,皆从假观出。若偏于空观,则罗汉而已」,江谦先生这里是劝勉我们发大乘心,修菩萨道。菩萨发大悲愿,普度众生,像地藏王菩萨发愿,众生不尽,誓不成佛,要一切众生都度尽,我才成佛道,这大悲大愿。众生属于假,假观。如果舍离了假观,就不见有众生。他不离假观,正是他的大悲心的作用。如果偏于空观,那就变成阿罗汉,他是不见有众生,他也不会起那个心要度众生,自己安住在涅盘当中,他不要出来。实际上,这个属于偏空,偏真涅盘,不是真正的大涅盘。涅盘是讲没有烦恼的境界,他那是偏真涅盘,佛所证得的才是圆满的大涅盘,那是空假中一心三观实际处的效果。

  这章用佛法来诠释就把它提升得很高,也只有用佛法,我们才能真正明了尧之圣德,那确实不是我们凡夫可以去达得到的。但是我们知道有这样的境界,向往之,心向往之。那怎么达到?有一种特别法门,释迦牟尼佛讲的,你好好念阿弥陀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现前你就入这个境界,那个理非常非常深。要讲,可不是短短的时间可以讲得出来的,这就是前面讲的「可使由知,不可使知之」。我们大家可以去行,念佛谁都会念,行起来很容易,但是不可知之,知太难了。这个理论要真正深入《华严》大教,才能够明了。说明了,还不是全明了。为什么?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讲的,这是「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九界包括六道众生,还有声闻、圆觉、菩萨。菩萨还不能够完全明了,是诸佛的境界。这一句佛号念下去,净念相继,你就成佛了。为什么?因为整个境界全是你念头在作用,念佛时,就成佛时,这个道理连菩萨都不敢相信。他要修得很辛苦,怎么念几句佛居然就能成佛,这真的。关键在于你能净念相继,你能够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这样来念,你就净念,那决定能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就开悟了。开悟了,现前证得尧舜禹的境界,比他们还要高,经上讲这叫阿惟越致菩萨,那是七地以上的菩萨。

  【评析】

  尧是中国传说时代的圣君。孔子在这里用极美好的语言称赞尧,尤其对他的礼仪制度愈加赞美,表达了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则:效法、为准。

  荡荡:广大的样子。

  名:形容、称说、称赞。

  焕:光辉。

论语,泰伯第八
阅读全文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全唐诗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宋词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