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在孔门四科里面,他是擅长于文学。孔门四科是讲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子游和子夏都是擅长文学。夫子在这里是提醒子夏,那也是提醒我们,学儒应该以什么样的目标做为我们学儒的方向。这里讲到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个「女」就是你,通那个三点水旁的那个汝。

  什么叫做君子儒、什么叫小人儒?我们来看李炳老的《讲要》,「儒者,其学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里面讲到的八目,这是学儒的人的修学内容。格物,物是代表宇宙万物,格是正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将宇宙万物都格正了。那万物为什么不正?你要知道原因,物由心生;心要不正了,物也就不正。所以格物,实际上就是要格心。让自己的心正,外面的物自然也就正了。这个物包括什么?身、家、国、天下,都属于物。那心如何不正?心有烦恼就不正,心有自私自利就不正,心里有贪瞋痴慢就不正。

  格物,就是要把心中的这些烦恼物给格除掉。只要把这些烦恼、欲望格掉,心就正了。心正了,一切物都正。所以格物,就讲到我们致知、诚意、正心,致知诚意正心就是格物。致知,知是良知,致良知。在我们待人处事接物的时候,我们要用良知。良知人人本有,但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没有用良知?我们用的是烦恼,因为内心中有这些烦恼物。所以致知在格物,把这些烦恼、欲望格掉,自然你的心大公无私,心地光明,良心全体现前。所以待人处事接物当中自然就用良知,那么意也就诚了。有自私自利,意就不诚。现在没有自私自利,大公无私,诚意就做到了。诚意做到了,正心也做到了。心里面没有烦恼,完全是智慧。

  你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身也就修好了。修身的内容就是前面这四条,格致诚正。身修了,自然就能够有家齐、国治、天下平。我们现在讲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就是治国平天下,所以根本在修身、修自己。修身在于修心,把心中的烦恼、欲望去除掉,那你就修好了。这是儒者所修学的内容,大学之道。我们学儒可不能学偏,儒家讲究的是治身的学问,非常切实,并不玄虚。一部《论语》,就是教我们落实这「大学之道」。

  下面说「君子儒者」,什么叫君子儒?「为治国平天下而学,以利天下人为己任。因此,须学大道」。君子儒,完全把自私自利给放下。他为什么要学儒?他是来治国平天下,为天下苍生造福,他为这个学的,不是光为自己学。他的心量是大的,这是佛法称为大乘学人。他不是搞小乘,小乘是只顾自己,没有去顾一切众生。所以君子儒他是为治国平天下而学的,以利天下人为己任。「大学之道」一开头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个欲就是他的志愿。古之人立志是明明德于天下,就是让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显明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名词,明德就是我们自性中本有的性德。但是现在显明不出来,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自私自利、有贪瞋痴慢的烦恼,不能修身、不能正心。君子,他自己明其明德,又帮助天下人明其明德,自己跟天下人同成圣道,这是大学之道,所以「须学大道」。这个大,不是说到大小那个大,这个大道是究竟圆满之道。我与一切众生同成圣道,这叫圆满。如果只有我成圣贤,别人没有成圣贤,那个不叫大道。

  那说老实话,如果你没有发大心来帮助一切众生成就圣贤,你也自己成就不了圣贤,圣贤人一定是发广大心。佛法,你看学菩萨道就要发菩萨愿。首先第一条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发广大心,这是欲明明德于天下。然后怎么修?「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自己就断烦恼。所以《大学》里面讲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断烦恼。把烦恼断尽了,你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身修好,自然也就家齐、国治、天下平,众生也就度尽。我与众生同成佛道,《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君子儒,这是大道。

  小人儒是「学为自己正心修身而已」。他求学、修学,只是帮助自己正心修身,他没有真正帮助众生,这个是属于小乘。所以小人儒也不是指那种恶人,或者是虚伪的人,他不是,他自己也真正在踏踏实实的修正心、修身的功夫,但是他的发心很小。他只想到为自己成就,不想到为众生成就,这不是孔子所希望的。所以孔子他实际上也是大乘菩萨,他念念是为众生着想,为治国平天下着想,不光是为自己。

  孔子这个话对于子夏来讲,因为子夏擅长于文学,孔子希望他进而学道,让他进步。进步是怎么进步?发广大心,志于道。我们前面看到冉求他擅长于政事,技艺精良,孔子也在点化他,希望他进而学道。子夏这里擅长于文学,也是这样点化他,让他以资利益人群。大概是那个时候,像子夏这类的弟子,是专在文学当中搞到儒学上了。做学术做得很好,但是对于无上道、大道,对于利益人群这方面他疏忽了。所以孔子在这里指示他,要把心量扩大,要发心真正求无上道,这是真正学儒,不是搞儒学。

  我们师父也是提出相似的理念。他让我们要学儒,不是儒学;要学道,不是搞道学;要学佛,不是搞佛学。这两个字一调换过来,就天壤之别。学儒、学道、学佛是学做圣人,志于道,真正利益人群。如果是搞儒学、道学、佛学,那只是搞学术。纵使你精通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四库全书》,你还是只是搞学术。真正利益人群的心,没有真正发出来的话,你是小人儒而已。甚至于可能小人儒还够不上。为什么?小人儒也切切实实的在下修身的功夫。那我们有没有真正去修身、有没有真正断烦恼?如果没有,连小人儒都没有,就不能称为儒了。所以这是我们听到孔子的教诲,要细细反省。

  我们再看蕅益大师的批注,说到「从性天生文章,便是君子儒。从文章着脚,便是小人儒。即下学而上达,便是君子儒。滞于下学,便是小人儒。若离下学而空谈上达,不是君子儒,亦不是小人儒,便是今时狂学者」。这个开示很有针对性。「从性天生文章」,性天就是我们自性,《中庸》里面称为「天命之谓性」。如果用佛法来解释,什么叫「天命之谓性」?天就是自性,真心本性,也叫真如。真如本自清净,本不动摇。那命?命就是起了念头。在自性中,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有念头就生出境界来,这是讲到命。所以性,「天命之谓性」是讲到真如本性,跟妄念和合,佛法里称为阿赖耶识,这是宇宙的本体。宇宙是从「天命之谓性」当中变现出来的。《华严经》所谓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就是讲天,唯识就是讲命。「天命之谓性」,就是性识、就是阿赖耶识,这我们就明白了。

  「性天」,这说明没有动念之前,那个真如本性。从这里出生的「文章」,就是自性、性德的流露,这便是君子儒。换句话说,君子儒,蕅益大师讲到最高的标准,是你明心见性。你已经证得了本性,所以从本性中流露出性德,这个「文章」代表性德。文章不一定是我们写的那个文章才叫文章,凡是表现出来的,你看得见的,你感受得到的,包括人的威仪、举止言谈,都是属于文章。那孔子他已经是圣人,圣人必定是见了性,所以他能够性德流露。他的文章统统都是跟性德相应,他是君子儒。「从文章着脚,便是小人儒」,是讲还没证得自性的。没证得自性的,只能「从文章着脚」,就是从文章入手来学习。像孔子讲的「礼」,礼是可以表现出来的,这是文章。

  我们学礼,实际上是学圣人的行为言动。我们现在没成圣人,但是得先学个样子,礼是圣人的样子。所以这礼,不是说圣人制造出来一套行为规范来约束我们的,不是。那是什么?你证得自性之后,你的行为言动,自自然然就是这样的,不是刻意的,自然流露,那就是礼。可是我们现在没证得自性,还没成圣人,得从这个表面功夫做起,先学礼。你行为都能够符合礼,你是克己复礼,这叫为仁,这叫做跟性德相应。久而久之,你做习惯了,你就有一天能够见性。因为你的方向,你指向的就是自性,你所做的跟性德相应,总有一天你可以开悟见性,你能够成圣人。那么还没有成就圣人之前,我们从文章着脚,这叫小人儒。换句话说,我们现在都是小人儒。为什么?没见性。这是君子儒和小人儒最高的标准。蕅益大师他这个门坎很高,一下设到是以自性做标准。我们没办法做到,那么先从礼上下手,先从文章着脚。先认认真真的修,做个小人儒,小人儒也是真干。最后有一天,我们也能成就君子儒。

  下来我们又看,「即下学而上达」。下学,是讲人事上,人间的学问,人情练达,进退应对,这属于下学。上达,是达天命。「即下学而上达」,就是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待人处事接物里头悟入境界,悟入圣人的境界。知天命,达天命,这个达天命也就是见性。见性,不是说离开我们日常生活见性,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能见性。因为眼前的境界没有离开性,全是自性变现的。如果你离开境界去寻觅自性,那是了不可得,找不到。就是从境界上悟入真实,明心见性。这是讲「即下学而上达」。没有离开下学而能够达天命,达天命就是见性,这是君子儒。「滞于下学」,你停滞在下学,学儒里面你只学一套人间学问。待人处事接物,你很懂礼,真的是文质彬彬,但是你只停滞在这境界当中,你没有再提升,那叫小人儒。我们想象子夏可能是这类人。你看他的学问确实是很精良,但是他没见性、没开悟,这是小人儒。所以小人儒并不是贬义的,能做到像子夏一样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小人儒。

  下面又说,「若离下学而空谈上达」,如果离开下学而空谈天命,自性之理。这个是什么?夸夸其谈的人,喜欢谈玄说妙,离开我们日常生活去讲究一番玄虚的理论,不契合实际。那这种人「不是君子儒,亦不是小人儒,便是今时狂学者」。真的有一类人是这样,儒道佛三家都有这种狂学者。这个狂慧,他的智慧不是真的,是虚狂。真智慧是什么?他真正脚踏实地,能落实。即使开了悟,那还是悟后起修,起修从哪修起?儒,肯定从《弟子规》修起。离了《弟子规》,空谈性与天道,那个是狂学者,没用,他得不到圣贤分毫的受用。

  所以我们师父、我们恩师,有一次跟几位教授座谈,谈到什么?《弟子规》,如果你把它印在一张纸上,两面,也就是一页纸。这一页《弟子规》,把它放在天平的左边,右边放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四库全书》,这个天平是平衡的,两边分量相同。那教授听到我们恩师这样讲法,很吃惊。《弟子规》怎么能跟四书五经、十三经,还有《四库全书》等同?我们恩师就跟他讲,他说《弟子规》是落实四书五经、十三经。四书五经、十三经讲的是理,这讲的是行门。没有《弟子规》的基础,四书五经、十三经变成空谈,没用。

  好比建楼房,我们要有地基,《弟子规》是地基,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建在上面的楼房。你的地基愈稳固,你的楼房才建得愈高。假如说没有地基的楼房,建不高的,建二层、三层也就要倒了。又好比一棵树,《弟子规》是根,四书五经、十三经是枝叶、花果。根,你是看不到,它埋在地底下,但是那个很重要,它决定了树木的生命力。枝叶花果,你看得到,它很好看。你要看到一个人会讲四书五经、十三经,真的不错,了不起的大儒,我们现在讲是国学大师。你要看看他有没有《弟子规》的根?是不是真正做到《弟子规》?从哪看?从他的一切言谈举止,从他的待人处事接物上看。这是属于下学。

  下学很重要,下是根,没有下怎么有上?一层楼,一个楼房如果没有下面一层,就有上面一层,那就成空中楼阁了。所以不能离开下学而空谈上达。一定是什么?有很好的下学的根基,就是《弟子规》的根基。夫子讲的下学而上达,他没有跟我们讲得很具体,我们恩师给它具体化了,就是讲《弟子规》。《弟子规》是什么?就是《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是对这一章进行演绎,教我们具体如何落实。

  这下学也很重要,离开了下学,空谈上达,那连小人儒都不是。狂学者,我们老师讲了个好听的名词,叫搞儒学的,那实际上就是狂学者。你问问他,「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论语》第一章他有没有得到,他有没有不亦悦乎?还是不亦烦恼乎?一天到晚还烦恼,还生气、傲慢,这就是烦恼。那不亦悦乎就得不到,圣人的法味、法乐没尝到。更何况君子儒,更是遥远。所以,下学一定要有根基,但是又不能够仅停滞在下学。你譬如说《弟子规》你做得很好,不能只停在《弟子规》上。

  下学还要上达,上达就是你真正知天命,你明心了、你见性了。所以夫子《论语》中有一句话讲得好,「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他不怨天、不尤人,是因为他知道因果。因果,这是前生造作的因,这一生得到的果,有什么要怨,没得怨。所以绝不怨天、绝不尤人。像孔子,他的命运并不是很好。周游列国,都得不到国君的真正信任和赏识,不能施展他的政治抱负;自己的儿子又早他而死;最好的学生、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是早死。这些一般人心里都会有怨气,会怨天尤人。可是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他知天命,就是知因果,所以心安理得。

  「下学而上达」,对于人世间的学问通达了,而仍然锲而不舍的努力,上达就是达天命,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见性。所谓「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所以「知我者其天乎」,那真正只有天才知道孔子的境界。这天是什么?代表证得自性的人,跟天合而为一了。所以,这是我们学儒的目标。那具体怎么学法?我们恩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三年扎根,十年专修。扎根就是在下学上打好基础。这个扎根不仅是儒的根《弟子规》,也包括道家的根《太上感应篇》,这教我们因果;还有佛家的根,《十善业道经》,这是下学,很重要。不能离开下学,空谈上达。扎好根之后,十年专修,这是要提升了,上达。选一部经,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是在一部经上下手,专精,这容易达到自性。专精,精到极处了,你就能够见性。见性没别的,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

  专精,容易放下,其它都放下了,就是这一门。学到最后,妄想分别执着会自然脱落,你就上达了。你就真正入孔子境界、入老子的境界、入释迦牟尼佛的境界,这是我们学儒真正的目标。学儒,就要学得跟孔子一样,做现代的孔子;学道,要做现在的老子;学佛,要做现在的释迦牟尼佛。果然这个世间有几个这样的圣人出现,那我们这个社会、这地球就有救了,众生就不会那么苦了。这个事情不要求人,求自己,我自己要这样做。能不能做到?一定能!「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论语,雍也第六
阅读全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全唐诗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宋词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