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孔子思想

民无信不立

作者:佚名孔子思想[挑错/完善]

语出《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说治邦强国之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足食”,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安定,要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基本生活有保障。二是“足兵”,武备坚固。能够做到“足食足兵”,还要使人民信赖政府和执政者。子贡就说,假使受时代的环境限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在这三件事之间少做一件的时候,应该先去掉哪一样?孔子说,先去了军备。子贡又问,万一碰到还不能维持足食与立信这两项的情况下,又应该先去哪一项?孔子说,那宁可去兵去食,乃至没有饭吃都可以,但政府对人民必须坚守一个“信”字。朱熹解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准备,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因为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统治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了一根高三丈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便赏赐十两黄金。老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大家议论纷纷,却没有人前去搬木头。商鞅于是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黄金。”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上前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信守诺言,赏给了他五十两黄金,以此表明没有欺骗百姓。商鞅的这一举动,在秦国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后,都渐渐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老百姓十分信任政府的法令,都能做到令行禁止。秦国在变法后,一跃而成为战国中的强国,其中商鞅立柱取信的举措功不可没。

孔子思想
阅读全文
《民无信不立》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民无信不立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