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论语·述而篇第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为: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学习的人,人家有优点我可以学习过来,人家有缺点我可以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成就事业,就必须努力、全面地学习。学习首先应从《诗》《书》开始,“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其次,还要学习国家的法规法典,“不学礼,无以立”(同上)。这些知识都是通过书本文献学来的,这些知识是个人在社会上待人接物、行为举止的基础,是人成为社会一份子的必要条件。孔子早年即开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他自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学而篇第一》)对于《诗》《书》《礼》《乐》等文献典籍他都悉心钻研过,并对它们作了大量的考订整理工作。然而,孔子认为,学习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它不仅是学习文献典籍、书本理论,还包括不断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不断完善个人的社会活动能力。“讲学”“修德”“改不善”是他时常提醒自己学习的内容。(见《论语·述而篇第七》)他在学习时保持谦虚慎谨、不耻下问的态度,他曾盛赞臧文仲,说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实际上,他自己正是如此。
在一生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孔子特别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为此,他以极其实在的态度向一切值得自己学习的人和事学习。孔子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篇第七》)有一种人,不懂装懂,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多听多看,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即是这种学习态度的生动说明。这种全面学习、随时学习的态度贯彻着他的一生,他常常“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篇第四》)。对孔子而言,无所谓固定的学校,也无所谓专门的老师,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众人就是自己的老师。卫公孙朝曾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孔夫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回答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孔夫子到处学习,哪里值得学习就从哪里学习,又何必有专门的老师呢!这就是“学无常师”。事实确如子贡所云,孔子曾问官于郯子,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善于从别人那里学习知识,又善于把知识传授给别人,正是凭着这种好学敏求、能者为师的精神,也正是凭着这种随时学习、随处学习、全面学习的态度,孔子终于成为中国古代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成为古往今来自学成材的典范。
83年猪女40岁后命运开始好,40岁的猪命最好
4-2983属猪的人十年大运
4-2983属猪的一生婚姻外遇
4-291947年的猪寿终是哪年
4-291959年属猪的是什么命,属猪人运势好不好
4-291971年猪十年大运预测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