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孔子思想

作者:佚名孔子思想[挑错/完善]

指聪明,有智慧,亦作“知”。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这里,“智”与“仁”、“勇”并列,可见智已被孔子纳入了其道德规范体系中,并把它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予以强调。“智”的作用有如下几点:第一,“知者不惑”,这是智最基本的作用。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事物的判断与分析,所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因为“知者不惑”,能把握自己,才能“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论语·学而篇第一》)。孔子把“智”作为进行道德修养的基本条件而予以重视的,将智视为成为君子的内在因素。

第二,智者不失人。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失人”即错过了人才,而错过人才的原因是因为不能知人。樊迟曾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他进一步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这就是说,要举贤必须先知贤、识贤。而知贤、识贤就是智。

第三,智者不失言。“失言”即“不可与言而与之言”(《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这是不智的表现,所以子贡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孔子从智的方面对人们言论进行规范和要求,智者能知言,所以智者必不失言。

第四,“知者利仁”。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篇第四》)所谓“仁者安仁”,即有仁德的人以实行仁德为安心,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所谓“知者利仁”,即聪明人认识到仁德对他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因此而实行仁德。智是行仁的手段,如果没有智慧,认识不到行仁之利,也就不会行仁了。智者凭借其智慧,既利仁而行,又能通权达变,“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篇第十八》),“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对朋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子游也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篇第四》)这里所说的通权达变,是指智者在不违背仁的前提下,所采取的灵活多样的利仁而行的方法。

孔子重视智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同样,他也重视智的培养。他认为要做到“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篇第二》)。即对待事物的态度要诚实,内不自诬,外不自欺,也不以华丽的语言来掩盖自己的无知以欺人,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聪明、智慧的表现。

其次,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篇第三十一》),即强调学习对于智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同上)。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人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而完善自己,因此,好学是智的前提条件。

再次,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这里的智、愚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智、愚是可以根据国家的政局而人为转化的。邦有道则应智,应仕;邦无道则应愚,应隐,即“卷而怀之”,这样的愚实际上是以智为愚,虽愚犹智,因而也是常人所不可及的。孔子曾问子贡憎恨什么,子贡说:“恶徼以为知者”(《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徼以为知”即窃取别人的成绩以为己有,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聪明,这种做法无异于欺世盗名的小人,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智中也包含了诚实无欺的内容。

总之,孔子十分重视智的作用,肯定人人皆可以成为智者的可能,这对提高人的素质,完善人们的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也应看到,孔子所论之智,仅仅限于道德范围,没能充分展示智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阅读全文
《智》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