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大师挚(1)适齐,亚饭(2)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3)入于河,播鼗(4)武入于汉,少师(5)阳、击磬襄(6)入于海。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

  这一章《论语》所记的主要是鲁国当时的八位乐师,他们精通音乐,可是各人都离开了。因为当时,根据孔安国批注说是鲁哀公的时候,礼崩乐坏,所以这些乐师们都纷纷离去了。我们先看第一位『大师挚适齐』,这个字念太,「大师」是乐官之首,他是乐官之长,「挚」是这个大师的名。他当时离开鲁国去齐国了,因为鲁国没有他发挥特长的机会了。第二个『亚饭干适楚』,根据《白虎通.礼乐篇》,说天子一天吃四餐,诸侯一天吃三餐,每一餐都要有音乐来劝食,每一餐演奏的人就分为亚饭、三饭、四饭等等,当然亚是第二个,第二餐,当然还有一个早餐的,这里没说。「亚饭」是第二餐奏乐的人,这个人叫「干」,他到了楚国去,「适楚」就是往楚国了。『三饭缭适蔡』,「三饭」,第三餐的奏乐的乐师名字叫「缭」,他去了蔡国。『四饭』这个乐师叫『缺』,到了秦国。

  这里提到了四饭的乐师,根据《白虎通疏证》以为「鲁为周公之后,得备天子礼乐,亦得备四饭乐官」。这是因为鲁国在诸侯国里面很特殊,当时因为鲁国是周公之后,周公制礼作乐,所以鲁国要保存着天子的礼乐,不能够让天子礼乐失传。所以鲁君也是一天吃四餐,跟天子礼数是一样的,每一餐都有乐官给他奏乐。这里又没有说一饭,他直接从亚饭,第二餐开始。第一餐有的说应该是大师掌管,大师挚,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还有可能真的有一饭的乐师,但是那一饭的乐师没有离开,而二饭、三饭、四饭的乐师离开了。

  底下又说『鼓方叔入于河』,「鼓」是击鼓的乐师,他的名字叫「方叔」,他到了河滨居住。『播鼗武入于汉』,「鼗」是属于小鼓,「播鼗」就是在那里播摇小鼓,打小鼓的乐师,他的名字叫『武』,到了汉水之滨。『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这两位乐师,一个叫「阳」,「少师」是他的官名。击磬师,这是敲磬的乐师,叫「襄」,他们入于海边去居住。总共八个人,纷纷都离去了。

  这八个人有的批注说不一定是鲁哀公时期的人,还有可能是殷纣王的乐官,这有这样说法。也有的先儒的批注说这应该是周平王时代的人。众说不一,但是《雪公讲要》讲这八个人,他用《白虎通疏证》做考证,说应该是孔子同时代的人,春秋时代人。为什么这么说?《白虎通疏证》说,「孔子尝语鲁太师乐」,孔子曾经讲过鲁国的太师这个音乐。「又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若是纣时,无缘歌关雎之诗。说论语者,自当为鲁哀公时人焉」。这是考证出来的,因为「师挚之始,关雎之乱」这是在《论语》当中,我们看到的。孔子曾经说过「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这个乱,关雎之乱的乱是讲一个乐章的末尾。师挚之始是鲁国的乐师叫挚,他带着一些盲人登台唱歌,这是开始,一直到「关雎」这首诗歌做结尾,就是从头到尾这一场,等于像个音乐会一样。孔子赞叹洋洋乎,盈耳哉,这是讲非常的动听。洋洋是美的意思,这音乐太美了。所以从这里可以判断应该是这离去的八个人是跟孔子同时代的人,春秋鲁国人。

  蕅益大师评注当中说到,「凄怆之景,万古堕泪。亦可助发苦空无常观门」。虽然《论语》当中这一段话很平常,但是你细细琢磨琢磨,为什么这八个人这么好的乐师会纷纷离去。国家无道,礼崩乐坏,这些人才都离开了,所以礼乐也就不能传下去了。礼乐不传,圣贤的政治就不兴,人民将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所以蕅益大师在这里发出感慨,凄怆之景,很凄凉,悲怆,令人看到了这种情景都流下眼泪。万古之后,后世之人(我们)现在读到这段《论语》,想象当时的那种悲凉的惨景,我们也感觉到很难过。这也是蕅益大师说苦空无常,世间一切法都是苦空无常,没有长久,苦,没有乐。纵然像孔老夫子说这音乐「洋洋乎,盈耳哉」,但后来这些乐师也都纷纷离去了。当时的乐更让看到他们离去之后的心情觉得更苦,所以当时的乐已经是苦之因。空,一切法空,无常,不可能长久。即使是再美好的乐章呈现出来也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

  从这里我们去联想到我们人生、社会,一切的富贵、一切的荣华,那都是苦空无常。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宴席即使是再丰盛,最后也要散去。人命也是无常,短短几十年,转眼功夫,时不待人。古德提醒我们「渐渐鹤发鸡皮」,渐渐是不知不觉,自己已有到了鹤发鸡皮的年代。看到这个要觉悟,世间法一切都是无常的,都如梦幻泡影一样,要放下。这世间即使是再快乐的事情,那也是暂短,而且乐极生悲。所以在这世间如果企图要寻找什么快乐,企图要保住长久的荣华富贵,这些念头都叫痴心妄想,不可能的。所以要入这个观门,观就是看破,把人生百态看破,你才能够发心学道。发心学道就是前面一章讲的做一个逸民,放下世俗种种的一切的享受,追求永恒的真理。道是不生不灭的,那就是回归到本性,真正的自己的面目是自性,它是不生不灭,它是真常。我们眼前所见的一切法、一切现象都是无常,那是相,相都有生灭,性是不生不灭的,学道之人就是离一切相而回归到性上。凡人忘失了自性,而攀缘在相上,希望这相能永恒,最后只会得到忧悲苦恼。所以第九章《论语》里面这段话,孔老夫子没有评论,但是这个里头的意思其味无穷,真正觉悟了之后要发心学道。

  江谦先生在补注当中说到,「此周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之实录也」。他说的这个是周朝末年,应该就是夫子同时代的时候。天子失官,官就是代表职守,天子丧失了自己的职守,官学散落在四夷之地。夷,这是古代讲外族,文化落后的地方,叫四夷,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这章《论语》可以就说明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这个现象。「古者百官各专其学,各世其官,赖有世禄以养之也。周东迁后,王政不行于诸侯,所入不足以养官,而散在四方。百官之学,遂变为百家之学,而古学渐衰矣。读班固艺文志,可知其大略也」。在古代,就是周朝兴盛的时候,百官各专其学,这个官是讲礼乐各种专长的人才为朝廷服务,他们各有所长。他们各世其官,就是他们的后代世袭这个官位,所以他们这个学问父传子,一直传下去。因为有世袭的制度,所以他们能够不用为生活而去奔忙,可以专心在他们的学问上,赖有世禄以养之,他们就可以专心来学习。所以学问都很精良,技艺都很高明。

  结果后来周东迁之后,周朝我们知道,西周最后周幽王无道,犬戎叛乱,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从镐京,大概是我们现在西安附近那个地方,迁都到河南洛阳的地方,这是东迁,建立了东周。东周建立之后就一落千丈,王政不行于诸侯,所入不足以养官,国力衰弱了,诸侯开始专权,天子失位。所以这些百官他们的俸禄慢慢就少了,很多的这些家族也就没落了,经济基础没有了,他们的学问,他们的技艺也就开始零落,散在四方,百官之学就变成百家之学。原来官那都是为天子服务,后来变成了为大夫服务,这是古学渐衰了,古代的这些礼乐学问慢慢就衰落了。这个在汉朝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里头我们可以看得到介绍。

  读到这里我们也想到当今,传统文化也是衰落到极点了。在古时候,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有帝王来推动弘扬,所以这教化能够非常兴盛,真正能够利益广大的百姓。自从满清末年国力衰弱,尤其是慈禧当政,国家不重视文化教育。过去前清时代,你看康熙、雍正、乾隆这些帝王,天天都请国学大师到宫廷里面讲课。我们在《四库全书》里面就看到有一套叫日讲诸经解义,这是什么意思?帝王天天听这些国学大师给他们上课,讲这些经典,把这些讲义会集在一起。每一部经典都有,譬如说「日讲孝经解义」、「日讲论语解义」、「日讲礼记解义」,这诸经,每部经典它都有人去讲,有这些讲义留下来,会集在《四库全书》当中,代表着当时清朝的学问到了一个高潮。满清末年传统文化衰落,自从鸦片战争开始,民不聊生。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民国,民国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而今,从满清被推翻到现在整整一百年。这一百年当中,传统文化都没有得到复兴,现在这个场景,确实比当时春秋时期孔老夫子所见到的场景更为凄惨。

  直到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中国政府对传统文化开始重视,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口号,为传统文化复兴打开了门。但是要真正把它复兴起来,非常不容易!为什么?这文化断了那么久,一般来讲我们的祖父辈都没有正式学过,一百多年了,可能得曾祖、高祖他们才有学过,现在这些人也不在了。现在要把它复兴真的是步履维艰,需要有真正立志的年轻人,以圣贤为己志,以复兴文化为己任,去努力学道弘道。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关键要有人!没有人,道不可能复兴,道不是只是在经典里。经典现在有保存下来,四书五经、十三经都有,道家的老庄,佛家的《大藏经》统统都在,但是有没有人真正体会得,能不能够入孔孟、老庄、释迦牟尼佛的这些境界,不是说对这些经典我能读得多、背得多,还能讲、还能注释,这就叫做能弘扬,那不是。真正要入这个境界才行。你要学《论语》得得孔子的心学,心法;你学《道德经》,你要得到老子的心法;你学佛经,要得到释迦牟尼佛的心法。得到一家之心法,每一家的心法都得到了,为什么?心是一,没有分别的。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佛的心都是一个心,都是真心、本性,也是你自己的心。

  那你怎么能得?你要放下。你不肯放下,学得再多都不管用。不仅世间名利、欲望、享受统统放下,连传统文化里面的这些语言文字你也要放下,这才能够行中庸,这才能得到道。世间法,你看孔子给我们做榜样,他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饭,粗茶淡饭;喝的是清水;睡觉枕头都没有,曲着手臂,叫「曲肱而枕之」,他乐在其中。颜回也是在箪食瓢饮居陋巷的贫苦生活当中不改其乐,能耐得住这种贫穷寂寞的生活,安贫乐道。还对世间名利有执着,放不下,那你就不是孔颜家中之人。这是世法要放下。你学道了,你真以为有个道可以学,这又是执着了,成了所知障。所以夫子告诉你,他是「空空如也」,心是空的,什么都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说「予欲无言,天何言哉」?你说我说了什么法,我没说法,天有说法吗?告诉我们什么?要息心绝虑,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才能见自己本性!这又是上一个层次,这种人那才是真正有资格弘道,他得道了。光放下世间的名利,还没有得道;真正得道的人世间法放下了,出世间法也放下了,真正是空空如也了。但是你放下世间是第一步,放下世间这些种种名利,那你是有资格学道,没有证道,可以学道。学成功了,那你就证道了。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1)大师挚:大同“太”。太师是鲁国乐官之长,挚是人名。

  (2)亚饭、三饭、四饭:都是乐官名。干、缭、缺是人名。

  (3)鼓方叔:击鼓的乐师名方叔。

  (4)鼗:音táo,小鼓。

  (5)少师:乐官名,副乐师。

  (6)击磬襄:击磬的乐师,名襄。

论语,微子第十八
阅读全文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