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为士师(1),三黜(2)。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柳下惠』在鲁国是位贤者,孔子也很赞叹他,他名字叫展禽。「惠」是他的谥号,就是他去世以后给他封的号,是他的太太给他封的。当时他在鲁国做典狱之官,叫『士师』,做这个官不大。『三黜』,「黜」就是被罢黜,被废了官。三次无罪而被废官,被贬下来。别人就会跟他讲,『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可以离开鲁国?你都被罢官了,国君都不要你,你虽然这么贤德,不贪污、不受贿,正人君子没有得到赏识,还被人排挤,你为什么不离开鲁国?既然这里没人用我,我就干脆换一个地方,「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也很有道理。那一般人听到这种劝谏可能心就动了,那就走吧。

  可是柳下惠没走,他怎么说?他说『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焉」这个字当何字讲,这个「枉」当曲字讲,「枉道」当曲道的意思。因为当时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世人的念头都不正,都邪曲。如果有人用直道来事君,他正直不邪曲来事奉君主,「焉往而不三黜」,就是何往而不三黜?到哪一个国家不会被三黜(三次罢官)?换句话说,到哪里都一样。在鲁国被三次罢官,那到哪个地方不会被三次罢官?别人都邪了,就你一个人是正直的,那你肯定也是被罢官,同样的命运。那「枉道而事人」,就是你舍弃了直道,心地不正直,而去谄媚、巴结、阿谀奉承,以曲道事人,就是事君,那在鲁国也不会被罢黜,在其它国家不会被罢黜,在鲁国不也一样吗?那何必要离开,「去」就是离开,「父母之邦」?父母之邦就是指鲁国,鲁国是柳下惠的故乡。你看这个话说得真的很有见地,这世间人都邪曲,我不必改换环境,到哪都是一样,只要坚守着直道,到哪都会被废黜,都会不如意,既然如此我何必离开鲁国,反正我不会以曲道事君。这个话显示了柳下惠坚定不移的德行。

  所以他死后他的妻子用「惠」字来做为柳下惠,就是展禽的谥号,就是因为他被三次罢黜都不离开鲁国。这种心实际上是救国救民的心,不愿意舍去鲁国的这些人民,还是希望在那里为他们服务,这真是一位忧国忧民之士。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也当之无愧。他曾经说过,「油油之民,将陷于害,吾能已乎」?就是天下苍生,自己国家的人民将要受到陷害了,为什么?礼崩乐坏,世间就乱了,受害的是老百姓,那我有没有能力停止这种局面,就是不让民众受其害?你看,忧国忧民。所以当他死了以后,他的妻子知道他的德行,亲自给他写了一篇诔文,就是人去世之后给他的一种评定,往往是一种称颂。有几句话,这诔文当中的词是这么说的,「蒙耻救民,德弥大兮。虽遇三黜,终不蔽兮」,这就是跟这章《论语》讲的是一致的。被废黜这是一种可耻的事情。人有面子,一般人要面子的被罢黜了,他就离开了,我这么有才华,这么有德行,你还不用我,我换个地方。这么想,跳槽。柳下惠没离开,这是在蒙受耻辱,为了什么?为了救民。因为他知道他的存在对鲁国就是一个希望,如果他都离开了,那鲁国可能没有人救了,所以他不忍离开,这个德太大了!虽遇三黜,三次被罢黜,终不蔽兮,他没有去隐居,所以他的德行比那隐士德行还要高。他不是自了汉,不是小乘,是大乘。所以他的妻子给他这个谥号,用个「惠」字,惠就是恩惠,对人们百姓的恩惠大!这个字他当之无愧。

  那我们再想想孔老夫子一生不也是这样蒙耻救民吗?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就希望能够为这些诸侯国君效力,而能施展他的抱负,复兴礼乐之治,这是救民。每一个国君最后都没有用他,这对一个士人来讲,就是读书人、有骨气的人讲,那何尝不是一种耻辱?甚至更有甚者,还有很多人故意羞辱他,就像鲁国的阳虎,我们上一篇刚刚学到,阳虎对他傲慢无礼,孔子能忍受。到了卫国南子召见他,南子名声不好,召见孔子,孔子还是去见她。他是为自己名利吗?为了在卫国求得一官半职吗?不是为自己,真的就是为救民。乃至公山弗扰、佛肸这类小人召他,孔子都想去,想去的目的没有别的,就是找这个机会能够帮助百姓,所以这个德太厚了!所以在乱世里头要想真正做出救世救民的工作,那要忍大耻辱的,很多人会说闲话,甚至你看子路、子贡这类人,最忠实的弟子了,都会对老师起疑惑,因为他没达到老师的境界,那你要不要忍?要,不忍怎么能成就大德!

  时至今天,我们再看看我们的恩师一生,何尝不是蒙耻救民?很多人也是对他误会,还有毁谤,这一生不知经历多少,但是他老人家还是这样的不卑不亢,顽强坚毅来推动圣贤教育。圣贤教育可以救世救民,这个德也是太大了!虽然现在人很多对他不理解,有毁谤,看看百千年后,历史是会公正的,那一定是会给他最高的荣誉。就像孔老夫子当年没有知己,没有人能够用他,他没有气馁,依旧是这样做,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结果他自己也没想到,到了汉朝,汉武帝听了董仲舒的推荐,启用孔子的思想(儒家的学派)做为整个天下考核科举、考核公务员的这么一个教学内容,把儒家做为真正的国学。自此以后儒家就成为了中国主流学派,历代帝王都尊孔,都用儒家学问来治理天下。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所以蒙的耻辱愈大,后福愈大。在这个世间又何必惧怕耻辱?何必要把耻辱摆在心上?

  我们恩师常常提醒我:你在现在走圣贤教育的道路不容易,会困难重重,人家的毁谤甚至陷害,你都会要遭受。当然这是老人家非常慈悲提醒我、告诫我,可是我不害怕、我不担心,知道这一切都是考验而已,就得要接受考验才能成就大德,真金是要经历过火烧,钢铁是要在熔炉里面炼成的。如果你惧怕,你不干了,回避了、退缩了,那你就成就不了大德。

  蕅益大师批注当中又引卓吾先生的话,「卓吾曰:有见有守」。见是见地;守是持守、操守。有这样的见地才有这样的操守,才有这种行持。「方外史曰:惟见得真,故守得定」。只有是见地真实,这是智能,这可不是知识,是智能,是你的境界。这不是从别人那学来的、听来的,记问之学不可以为人师。这个见,是你真正体验到的,证得的,你这个见地真,你就守得定。定和慧是相应,见是智慧,定是你的定力,有一分智慧就有一分定力,有一分定力也就有一分智慧。有定力的人不怕人嘲笑,不怕人羞辱,抱定一个仁心,立定为天下人服务这种志愿,无论人家怎么说、怎么障碍,都不改其志,不变心。那这种行持必定是要你自己把一切名闻利养统统放下,把个人得失乃至身家性命都完全放下,不放在心上,你才能做到。还有一丝毫保留,还有一丝毫放不下,没看破。没看破,到时候就守不定。别看说现在我没问题,我很定,我不怕诱惑。假如内心里还夹杂着一丝毫名利心,在高名厚利的诱惑面前就会倒下,就会堕落。因为见得不真,所以守得不稳。所以学者必须是自己从内心深处把这些名闻利养、自私自利的污染,洗除得干干净净,那你的境界才会真实,你能够一帆风顺成圣成贤。否则那就古德讲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个完全是自作自受,骗不了人的,更不能骗自己。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1)士师:典狱官,掌管刑狱。

  (2)黜:罢免不用。

论语,微子第十八
阅读全文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