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对他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这一段话就是教我们礼,教我们言语。这是一个非常小的例子,《论语》里面特别把它记录下来。当然这里头也有深义,我们会把它讲到。在此章开头就讲『邦君之妻』,前面没有讲子曰,或者孔子曰,所以后儒有的怀疑这段话不是孔子讲的。但是依孔安国注,孔安国这是西汉的经学家,他也是孔子的后裔。他的批注里面讲,他认为这是孔子讲的。他说「当此之时,诸侯嫡妾不正,称号不审,故孔子正言其礼也」。当时,就是孔老夫子讲这个话的时候,诸侯等他们的这些夫人、妻妾名分都不正,所以称号也就没有办法经过严格的讲述,所以比较乱。孔子为了把这个礼正过来,所以正言其礼也。当时真的如果没有人教我们,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样子称呼。称呼也是一种礼节,《常礼举要》里面专门有教我们怎么称呼人的。称呼的不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就不符合礼了。所以这一章,孔老夫子是他的教导,这是孔安国的意思。
《雪公讲要》里面也是赞成这种意思的。他又引到程树德《论语集释》,特别有一个评论,认为这一章在《古论》、《鲁论》里面都有(就是《古论语》、《鲁论语》里面都有),所以不是后人任意的附记在此地的。所以「邦君之妻」,这就是国君的妻子,邦就是国,国君的妻子。『君称之曰夫人』,国君称自己的妻子叫夫人。夫人对于国君,『自称曰小童』。「小童」是指未成年人,这是谦词,对自己都很谦虚。你看这礼的精神就在这,对人称呼要恭敬,自称要谦虚。哪怕是夫妻之间互相称呼也都应该是这样。所以国君,那是一国地位最高的,称自己的夫人都叫夫人,夫人是很尊敬的称呼。夫人对国君自称叫小童。
『邦人称之曰君夫人』,「邦人」就是这一国的人,国君的臣子们称国君的妻子就叫「君夫人」,这也是尊称。所以我们称对方就称某某夫人,现代称某某夫人,这也是很好的尊称。譬如说李先生的太太,我们称李夫人,或者李太太,现在大家都晓得,不能说李先生的妻子,这听起来有点好像隔路了。底下『称诸异邦曰』,「诸」,是之于的合音字,就是称之于「异邦」。这是本国的臣民向外国人称呼自己本国国君的夫人,称什么?叫『寡小君』。寡字,那是指对自己本国的国君。君也称寡人,国君自己称是寡人。所以臣民们也就称他的夫人叫「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外国人称我们国君的夫人,也叫「君夫人」,这也是尊重。
这一段《论语》表面上就好像教我们怎么称呼,没什么特殊的东西。而且现在也不会这么再称呼了,因为也没有国君了。那我们能从这里头能学到什么东西?其实要学的内容就多了,我们要懂得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我们看江谦先生的批注。蕅益大师在这没有评注,江谦有个补注。他说,「一邦君之妻耳,而各各称之不同如此,可悟性一而名与相万殊之旨。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其为致良知一也」。这引申得非常好,所以读《论语》,会读就不一样,读出的意思都可以极其的深广。所以我们读《论语》有没有像江谦这样读出这种味道?
你看他怎么说,一邦君之妻耳,我们现在讲这称呼就称呼的同一个人,一国的国君的妻子,就称呼这个人。而各各称之不同如此,同一个人,外面不同的人称呼这同一个人,名号就不一样。国君称她叫夫人,国民称她叫君夫人,她自己称自己叫小童,你看都不一样。向外国人称是寡小君,国民向外国人称自己的君夫人叫寡小君。名号都不同。虽然不同的名,可是同一个人。那我们从这里悟到,性一而名与相万殊之旨,旨是旨趣、宗旨的意思。可悟这个悟,就是你要开悟,要有这个悟性。有悟性的人听到一点他能触类旁通,不是只是读这些名相,读完了枯燥无味,「有啥意思?跟现在有什么关系?」读完就算了。这是没有悟,没有悟性,读古圣先贤的典籍,很难入境界。往往这些典籍的言语所含的意思,都是意在言外。
江谦读懂了一点,这点了不得,知道性相之理了。性是讲宇宙的根源、本体,性就是一,就是本性、自性,这就是一个。而且所有的众生都是同一个自性,这自性的名号也很多,名有万殊,相也是万殊。殊是不同,各异。这名,你看,我们称这个自性,叫它什么?自性、法性、佛性、真如、本体、根源、道、天命等等等等,儒释道三家。这宗教里面称为上帝、神、耶和华、安拉,那个名都不一样。但是讲的都是一桩事,都讲这个自性。名虽不同,我们明白它是讲的同一个事情。就好像邦君的妻子,同一个人,她有不同的名号。虽名号不同,还是这一个,所以我们不能执着那个名。《道德经》上讲,「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常名常道,是不可名不可道的,讲不出来的。讲出来的那都是近似的,形容。所以我们又不能离开那个名来谈这个事,但是又不能执着这个名来悟这个事。你懂了吗?所以读经典,这叫会读。
马鸣大士在《大乘起信论》里面,他教我们一个原则,读经该怎么读。三个原则: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要离开这些言语文字,不仅离开言说名字,还要离开心缘相。这个心缘是什么?你起心动念、你思考,你在那研究,那也要离开。这才能够悟到自性。为什么?自性你不可能用言语能说出来,更不能说你能够想得出来,它是六根接触不了的。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前面五根是讲身体上的,眼耳鼻舌身,这个意是思想上的。也就是说你不仅身体接触不到,而且你想也想不到,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闻也闻不到,摸也摸不着,想都想不着。所以叫离言绝虑、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这才能够到那个境界。
可是圣人教我们也不可能离开言语,离开言语无话可说。无话可说那我们怎么能明白?那始终是不明白,他明白了,我们都始终不明白,他还得说。可是他说,我们要会听。会听的人不会执着那个语言名相,也不要动念头。所以大家听课,怎么个听法?今天教你们孔老夫子的心传,颜回当时就是这么听,他听懂了,悟了。你们也会听的话,你们也能悟。那你听会的,不是知识,真的是你入境界了。不会听的,只能增长知识,好像「这个我听过了,我知道了」,你实际上根本没懂、没悟。所以该怎么听?专心的听,不要去起心动念去想。我在这讲你能听明白就明白,你要没听明白,别去想,愈想愈不明白,愈想愈胡涂,为什么?愈来愈远。你一想就不是用悟了,你是用思想,用意根。而圣人告诉我们,意根是达不到自性的,心行处灭,你这个心(念头)是达不到的。所以你能想到的,只能是知识,变成有限的皮毛的学问。
圣人所希望你的是要悟入,用悟,不能用思想。就这样用直心去听,真诚的心去听、去领受。听一遍,你听不懂怎么办?再听第二遍。现在技术方便,你把它光盘拿来,可以一遍一遍重复去听;或者从网络上下载下来,你听不懂,你就重复的听。古人讲,「读书千遍,其意自见」。自己现出来的,那个意思不是你自己想,想明白的,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圣人的意思。你不去想,你才有可能悟到圣贤的意思。圣贤的意思也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意思,完全是自性性德流露。他开悟了,他讲出来的,性德流露。你也开悟了,你马上就懂他的意思。为什么?这也是你性德流露。一落到想当中就是分别执着,就变成有漏的知识,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那不叫智慧。
所以听课、读经都是要注意这个方法,用诚敬心去领受。你心愈诚敬,领受的就愈多。由这个名相,你悟入真实了。在禅门里面修学,就是让我们破除文字相,这个非常的重视。因为你不破除,就变成所知障,那反而是障碍。不仅不能帮助你悟入真实,反而障碍你悟入。禅门里面有一个很著名的公案,叫指月之指。你看,我告诉你上面的月亮。你晚上可以走到外面看月亮,我指给你看,「你看,那是月亮」。你看到了,你是怎么看到的?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你就看到天上有月亮。如果你执着文字,是什么意思?你以为我这手指是月亮,「你看这是月亮」,你把我这手指认为是月亮。你说这是月亮,好,我就把你这当作月亮,那你真的就看不到月亮,你只能看到手指。这不是圣人的意思,圣人是用手指帮你指月亮的,你得顺着手指看,不是让你固执在这手指上。圣人讲的这些经典也是如此。讲这些经典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帮助我们悟入真实。但是它本身不是真实,它本身是指月之指,你这明白了?
所以经要不要读?要读,很认真的去读,读,又不能去执着那个名相。有的人真的很执着,一个名字一个名词,应该这么解,不是那样解,搞很多训诂学。当然没啥不好,但是你要执着了,对不起,你可能永远不能见性。你执着了名字相,你只能成为一个训诂学家、经学家,顶多如此。拿《论语》的博士,可以当《论语》的教授,写论文,做为世界的所谓学者专家,但是孔颜心法你得不到。历代的大儒很多都是这样,他没得到圣贤心法,他执着文字了。所以江谦先生这里有蕅益大师之风,他在这里也是给我们破除这些学习的障碍,教我们不要执著名相。
那么我们悟性一而名与相万殊,这个名、相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名是讲它的名字,相是现象。性是宇宙的本体,我说本体,大家不要再执着有个本体,这一执着又是名字相。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万法从自性而生。这万法,一切现象,就叫相。山河大地、地球月球、太空宇宙,这都是相。一切万物从哪来的?从这个性而生的。儒家、道家把它称之为道,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德经》上讲的。万物就是宇宙万物,从道而生的。道,无形无相,就是自性,六根接触不到,但是它真有。因为六根接触不到,所以佛法也称它空。所以《心经》上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是讲自性,色是讲物质(万物)。万物不离自性,万物是自性所生的,所以「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异是不同,它俩没啥不同,两个是一不是二,空和有是一不是二。离开了性找不到相,离开了相,你也不能悟到自性,这两个就是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一切万物既然从自性所生,它就是当体即空,因为自性都是空的。
现在量子力学家已经用科学方法证实这点。你看普朗克博士说,普朗克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德国的物理学家,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奖。他就说,这世上根本没有物质,这是他几十年对量子的研究表明,世上没有物质。这物质哪来的?物质一般说由量子组成,量子是最小的微粒。好比现在讲的夸克、电子,甚至比这还小,小光子。这些最小的物质单位又是由什么组成的?普朗克讲这些都是由意识振动而生。振动,什么动?念头动。意识就是念头,心在动,心要是不动,不会产生这些物质现象。因为有了动,才会有这些物质现象。最细微的波动产生了量子,这些粒子、夸克、电子等等。由它们又组成了原子、分子、物质,山河大地,宇宙万物。这才明白,真的《心经》上讲的没错,「色即是空」,物质就是空,它就是一种动相。「空即是色」,由这个真空当中因为一振动就起了色相、物质。所以真的是性相不二,空有不二。所以性是一,相是无量无边的。这就是我们要悟的道理,性一,性只有一个,而名与相万殊。
佛经把这个道理讲得最清楚,其它的宗教都只是讲个大概。宗教里面都讲这是神创造了万物。这神是什么?就是自性的代名词。自性创造万物,怎么创造的?动。量子力学家讲的动相,动产生了万物。不动,没有万物,没有相,叫常寂光。懂得这个道理,你就知道真的宇宙原来是一体的,全是我这自性动相所现的境界。心一动就有这个相,所以所有的相都是跟我一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山河大地、宇宙星系,跟我是一体,是一不是二,从一个根源出生的。既然是一体就得爱它们,爱它们就是爱自己。不爱它们也是不爱自己,因为是一体的。就好像我们人身,人身所有的细胞跟自己是一体,细胞很多很多,连头上毛发有多少都数不清,细胞就更多了。我们现在这个人体(人身),就好像宇宙这个大人体当中的一个小细胞。我们现在只是迷了,误把我这个身体当作自己,身体以外的这些境界就不是自己,这是错误的想法,这是迷惑颠倒。
就好像这里讲的,你认为君夫人就是这个人,寡小君就不是这个人,错了,君夫人是她,寡小君也是她,都是她,一体的,名号不同。所以,我这锺茂森是我,那你们在座的也是我。你们各自有各自的名号,这些名号都是我。包括你们的身体也是我,你们的思想也是我,统统都是同一个我,这个我是真我。你这个我,也是我这个我;他这个我,也是我这个我,同一个我,这个我叫法身。所以十方一切佛,共同一法身,这个佛包括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是现在还迷惑的众生,我们就是未来佛,全是一个法身。只是我们不认识我们有这个共同的法身,把我们现在这个肉身当作自己,然后就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迷惑造业。你看多么渺小、多么冤枉、多么可悲!
所以圣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告诉我们什么?就是把这个真理告诉我们,让我们开悟,认识一体。所以曾经有人问过我,我在新疆参加论坛,讲完一场讲座之后,当地的报纸记者来采访我,他问了我一个大问题。他说,「你讲的要认识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真相到底是什么」?我就告诉他,就是一切万物一体,这就是宇宙人生真相。这一体也不是个实体,是自性所变现出来的,也是虚妄相,但是先要认识它是跟我一体的。在《楞严经》上举一个比喻,自性好比大海,大海只有一个,我们每一个众生就好比一个小水泡。大海一起伏就会有水泡出现,水泡很多很多,无量无边,就好像众生无量无边一样。这个小水泡不仅是它自己,而且是什么?其实包含它自己所认识的世界,它所认识的宇宙都在这小水泡当中。我们其实认识的就是这么渺小。现在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宇宙,能够看到一百五十亿光年之外的那个太空,很大,但是还是这小水泡,这小水泡当中的宇宙。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小水泡当中。什么时候把水泡打破了,你发现你原来就是大海。这就认识自性,佛家讲明心见性。
所以我们要怎么修?修,首先第一个把心量扩大,不要只想自己,不要只想自己一家。想到身家太渺小了,小水泡当中还要再执着这里头的这么一点点小的水分子,以为那个就是你,错了!把心量扩大,这就是仁,孔子讲的仁,仁者爱人。如果没有大心量,不会爱人,只想自己,怎么会爱人?《弟子规》上讲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才叫仁。那么天地实际上还是在这小水泡当中,先从这开始爱起,爱你自己的天地,你天地当中所有的人。这整个宇宙就是你的天地,先从这爱起。然后再扩大心量,要知道宇宙是重重无尽的。《普贤行愿品》里面讲,一个微尘里头都有圆满的宇宙,大世界。每一个世界里面你看微尘有多少?太多了,微尘,我们现在讲基本粒子,那数量无量无边。每一个基本粒子里面又有圆满的宇宙。这样一重一重的下去,是立体的,一重一重,无量无边,这真是个大海,我们都要爱,因为那都是自己。
现在我们在这个人间,要遵守人间的道。刚才我讲的道是宇宙的道,宇宙的道在人间就显现出人间的道。人间是什么道?五伦大道。五伦是讲五种人际的关系,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这也是道,道的显现。我们要敦伦尽分,要和谐五伦关系,尽到自己的义务和本分,这也是《大学》里讲的知止。所以江谦补注里面讲到「止」,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这是君臣。君仁臣忠,忠表现就是敬。君是什么?君是领导。臣就是被领导的,下属。君臣关系,只要有一个团体就会有君臣,很普遍,不仅是国家。国家领导人是君,我们老百姓是臣,公务员是臣,干部是臣。一个团体里面也有君臣,像一个协会,协会里头有总干事,这是君,底下帮忙的人要服从总干事的领导,这是臣。学校校长是君,这些老师们是臣,还包括学生们都是臣,被领导的。所以君止于仁,止是他的心住在那,住在仁道上,仁爱。为人君不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不是的,那就不是为君之道。君是什么?像父母一样关怀底下的人,这是仁,所谓爱民如子。而且这个仁是平等的,没有分别、没有偏私。偏私就不叫仁,那叫偏爱,那反而就会起冲突,会有不服了。为人臣止于敬,对君要敬重,要致敬,要全心全意的来服务,要无私的奉献。这讲究义,君臣要有义。
那么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这讲父子的关系,五伦当中首要的。父子有亲,这是爱心的原点。我们说爱整个宇宙的一切众生,这个爱,大爱、博爱。从哪生起来的?首先要对父母爱,父母跟儿女之间的这个爱心,没人教,天生就会,这种孝慈。为人子的,做人儿女的要孝。孝的含义也是非常深广,在这里我们就不展开了。展开那可以说四十个小时,我曾经讲过《孝经》四十个小时,大家可以去看看,参考参考,就讲这一个孝字。孝的层次很深远,一般讲从事亲开始,侍奉父母,然后事君,然后立身,孝的三个层次。对父母,要懂得养父母之身,还要懂得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从哪落实?从《弟子规》落实,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这个慈不仅是养他,还要教他,「养不教,父之过」。这个父涵盖了父和母,父母。而且对教养孩子来讲,母亲的责任更大。儿女不好好去教,那是父母的大过失。不仅对他自己是过失,对家庭是过失,对整个社会、整个天下都是过失。印光大师讲,「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之根本」,专门讲了这一篇文章。
我是一月份到马来西亚,在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给他们上课讲了这个专题,这天下太平的根本。所以这个慈最重要的是教。孟母之所以永垂青史,就是因为她善教孩子,慈母!所以现在听说大家都有提议,要把孟母的生日,农历四月初二,做为中华母亲节。因为我们现在过的母亲节,西方人的母亲节。现在应该有中华母亲节,应该用孟母,我非常赞成。中国的母亲,特色在哪?在善教儿女。不仅是爱儿女,爱儿女,说老实话,畜生里都有,母鸡都会爱小鸡,光是溺爱不行,最重要善教。所以孟母之所以伟大,在于她能教出一个孟子,这是真正的慈。
下面说与国人交止于信,跟国人、跟这些朋友、邻里乡党交往,止于信。信是外表,内心是忠,忠信。「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这是基本做人的品格,言而有信,要有道义,不能够自私。你看,这是《大学》里面讲到的「知止」,这是举出五伦当中的三伦,君臣、父子、朋友,当然还有夫妻,还有兄弟。夫妻之间,夫义妇听;兄弟之间,长惠幼顺,这都是知止,这都是随顺道。通过修这个道,修这种德,你就能够真正悟入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就是真正的道。这些相,包括五伦都是相,都是道的一种显发。随顺道就是修德,所以其为致良知一也。这种相是很多,那实际上都叫致良知。《大学》里面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个致知,就叫致良知。良知就是本性本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把本性本善显发出来?显发了,就叫致良知。怎么去显发?你随顺道来生活,来待人处事接物,这都是致良知。等到你致良知了,一也,你到达这个境界了,同一个境界。圣人所得的都是同一个境界,这叫证道。
你看这第十四章这么简单,就讲了怎么称呼一个君夫人,江谦先生给引申了这么多。所以这会读《论语》不一样,一闻千悟。
【评析】
这套称号是周礼的内容之一。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名分制度,以达到“名正言顺”的目的。
83年猪女40岁后命运开始好,40岁的猪命最好
4-2983属猪的人十年大运
4-2983属猪的一生婚姻外遇
4-291947年的猪寿终是哪年
4-291959年属猪的是什么命,属猪人运势好不好
4-291971年猪十年大运预测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