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君子有三畏』,「畏」是敬畏,不是说君子真的恐惧,这个畏也不是讲他自己害怕恐惧,不是。前面我们读到《论语》,孔子也有一句话说,君子之道有三,君子道有三,所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仁、勇是君子的三达德。所谓达德,是圣人之德,也是自性中本来具足的德能,叫性德。君子是在修行当中的人,不断的把自己污染的习性去除,恢复本来具有的本性。所以他所修的智仁勇,是依这个三者,三达德而修的。勇而不惧,所以君子无所畏惧,不忧、不惧、不惑,没有迷惑,也没有忧虑,没有畏惧。
所以这里孔子又说「君子有三畏」,这个畏肯定不是指畏惧。因为君子无私无我,所以没有什么畏惧。如果有私心,执着这个「我」、这个身体,就会有贪生怕死的念头,这当然就会有畏惧。我们看到孔老夫子在陈蔡绝粮,绝粮七天,一般人这受不了了,马上就得死。可是你看孔子,真的是不忧不惧,还在那里弹琴唱歌,自得其乐。为什么他不忧不惧?他无我。真正明白了身体不是我,身体好像一件衣服一样,是可以换的,而灵性是不灭的。君子要追求的是恢复自己的灵性,回归到真我本然的境界,这是成圣人。所以对这个身体、这副臭皮囊,不会特别舍不得,不会,没有放不下的。所以能够做到杀身以成仁,即使是死了也不在乎,成就仁的品德,因此大勇而无惧。
孔子在这里讲三畏是什么意思?这个畏是敬畏,不是畏惧。敬畏什么?这里讲到三种,『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他所敬畏的第一个「天命」,这是第一个我们所敬畏的。什么叫天命?要讲得太深了,我们并不懂。《中庸》所谓的「天命之谓性」,这个「畏」可是讲到宇宙的本体了。《中庸》开篇说的「天命之谓性」,就是讲宇宙是怎么生成的。这个天是自性,自性纯真无妄。那命呢?命是妄的,真中起了妄,虚妄的念头起来了。妄念一起就产生境界,所以天命就是真妄和合而产生了宇宙万物。所谓的性就是指真妄和合的这个体,这个体佛家称为阿赖耶识。这个性做为宇宙的本体,现相那个根源,由什么而生的?由我们一念不觉而生。
所以畏天命那是什么?要处处觉照,不生妄念。知道一起妄念就堕入了境界当中,堕入了因果轮回的这样的一个规律当中。没有念头的时候一念不生,那你就是完全跟自性融合在一体,佛法称为常寂光。圣人证得这个境界了,这叫道,他要用道来证得这个境界。所以「率性之谓道」,随顺性德这叫道,随顺这个性叫道。「修道之谓教」,君子依这样的道而修,所修的是见性,回归到自性。因此起心动念不得不提高警觉,一念要是迷了,就在境界里面出不来了。讲这个或许很多人觉得很难懂,那我们换一个说法,讲得比较的通俗易懂一些。天命就是因果,只要念头一动,就有境界产生,境界一现那决定就有因果。因果怎么来的?因为我们有念念相续,所以境界在相续,因果在相续,循环不空,不可以不畏。造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得恶报,岂能不畏?《太上感应篇》开篇就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要畏。真正畏惧因果报应,这种人也是觉悟的人,他深信因果,必定能够大明心性。因果跟心性,它是不二的,要证得心性必须从深信因果下手。那么儒家讲求的因果,虽然没有道家、佛家讲得那么多,但是它也有讲到。
《何晏集解》,这是三国时代的经学家何晏,他有一部《论语集解》就讲到,「天命顺之则吉,逆之则凶」。这里的天命就是讲自性的性德。我们能够随顺自性性德,这就吉祥。如果我们逆着性德,违背性德,这就凶,所以可畏。因此起心动念就得想一想,我到底这个念头是顺性德还是逆性德,儒家讲的是顺天理还是逆天理。天理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个天理跟自己良心是相应的,要去学吗?其实不需要去学,它是自性本有的,每个人自己他就知道,这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谓的「致良知」。譬如说你能够爱人,能够尊敬人,这就是性德。你需要学习吗?这是好事,不用,一个小孩都懂得,你爱他,他给你笑脸看;你打他,他就哭闹,他就跟你起怨恨的那种态度,他就会反应,没人教他,他自然就会了,这叫性德,天生就懂。这是什么?人的良知,不用学就会的,本来就有的,叫天良。所以做一事的时候要问问自己的良心,这样做对不对、该不该?就懂了。你能顺着自己的良心,就能顺着天命,就是顺着天理。那么你能顺天命、天理,你自然就得吉祥,反之就凶。
《皇疏》举《尚书.伊训》来解释,《皇疏》是皇侃,南北朝的经学家,他有《论语义疏》,他这个疏,就是批注。他举了《尚书.伊训篇》这篇文当中的一句话来解释,「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刚才我们也提到。吉祥和灾殃,全在我们自心的感召,我们的言语造作的感召。假如我们身口意三业的造作都是善的,那你不用考虑了,肯定你会吉祥,这随顺天理。如果逆着天理做了不善的,那就肯定获得灾殃。这灾殃各种各样,天灾的、人祸的、意外的,等等。那么这种道理可以说不言而喻。我们冷静观察一下周遭的发生的人事,真的就很清楚了。
譬如说如果一个人谋财害命,那他自己肯定是得到破家亡身的果报。我们冷静观察一下,事实就在眼前。有的是法律所不容他,他谋财害命,法律惩处他、制裁他,他就破家亡身了。有的可能他福报很大,法律没有办法制裁他,阳间的法律允许。我举一个例子,譬如说你是开赌场的,像这个很多地方是允许,像新加坡允许开赌场,澳门允许开赌场,这是法律允许,没有制裁。可是赌博业也是谋财害命,多少人来赌博到最后他跳楼,他倾家荡产。这不是谋财害命吗?所以你就看看那些开赌场的人,你就晓得了,他还没死,不用别人,他的那些儿女们,他的这些姨太太们,就把他的家给破掉了。他也会一样破家亡身。所以「作不善降之百殃」,最后即使是亿万家财,富可敌国了,又怎么样?走的时候还是空手而去,只留下无量的怨悔、悔恨。我们知道带着这种悔恨心去死的,肯定是到三恶道。而你去看看他的家财,绝对不超过一代就会败光,这叫凶财。你在旁边冷眼观察观察,你就都明白了。
《刘氏正义》,这是刘宝楠先生,清朝的大儒,他有一个《论语正义》,这是一部非常完整的关于《论语》注释的著作。他也举了《周易.坤.文言》,这是孔老夫子对坤卦的解释,说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话我们耳熟能详,积善的家庭必定有余福,庆就是福。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很有成就的人,你仔细推敲一下他的家族史,祖上必定是有德的人。如果他自己更能够好好的修德行善,他能够保持家业,并且能发扬光大。你看宋朝范仲淹先生,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的是一心一意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出将入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他把自己的俸禄统统拿出来布施、济贫,帮助那些穷苦的读书人。他办义学,还推动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到他自己走的时候,家里都布施光了,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可是你看他的四个儿子,全都做到了公卿侍郎,大官。范纯仁这是他儿子,做了宰相,跟他一样。八百年范家都不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那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余庆、余殃都是给子孙的。如果造作不善,自己的子孙要还债,父债子还,天经地义。所以如果是靠不善的行为发家的,后代肯定破家。一般讲富不过三代,更何况积不善之家?
曾国藩先生的外孙聂云台先生写过一本书,叫《保富法》,印光大师也鉴定过的。《保富法》里面讲了一个故事,这本书专门就是写聂云台先生所见到的所谓豪门贵族兴衰的这些故事。其中上海有一个盐商,而且是盐商领袖,姓周,叫周翁。盐商是很有钱的,他积攒的家财三千万两银子。当时清朝末年湖南出现灾情,朝廷下令让这些富商们都捐资赈济灾民。这个周翁他的湘潭分号的经理,就是湖南分公司的经理,就捐了五百两银子。结果周翁就很不高兴,怎么捐了这么多?自己家财万贯,连这五百两都不肯捐出去。人家问他怎么发家的?他只是说,积而不用。他就是积财,不肯布施。要知道那个时代的人很苦,人家处于饥寒交迫之中,我们竟然吃喝享受,家财万贯,那不仅人怨,连天都会怒。你看周翁死了以后,留下三千万两银子,子孙十房分了家,各人平均都有三百万两银子。结果不到十年,这每一家全部都当完了,个个都破家,没有一个能够留下来的。
所以什么叫不善?见死不救,不能够去帮助别人,这就是不善、不仁,为富不仁,所以必有余殃。这个余殃不用很久,十年之内就见到了。余,这个字用得很妙,余是对子孙而言。除了余之外还有那个根本,还有本庆本殃,那谁来受?他自己。怎么受?人都死了,还能受吗?能,人死了灵魂没灭,还会投胎,还在轮回,继续受他的灾殃,这叫本殃。余殃是给他的那一生的子孙受,那是什么?子孙都是感召来的,他所感召的都是没福报的子孙,给他家给败完了,没有德的、没有福的那些子孙就来了。要是真正有福有德的,他自己有福有德,感召的子孙也是有福有德,所以看到子孙受他的余庆。实际上他自己受的本庆本福,那才是大!所以这个「畏天命」是讲敬畏因果。人真正懂得了因果,他就有敬畏心,他就不敢造作恶业。所以因果教育比伦理道德教育还要有效果,帮助人防非止恶,因果教育更有效。伦理道德是让人耻于作恶,他有耻心,知道干坏事是可耻的。但是在大的诱惑面前,未必能够保得住。懂得因果他就不敢了,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善恶肯定有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有这个心,人怎么敢做坏事?他自然就能够慎独了,自然就能够修身正心。所以孔子教我们「君子三畏」,第一就是畏天命。
在二00七年九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温家宝总理的一首诗,叫做「仰望星空」。这首诗写得挺好的,其中有一句话这样说到,「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国家领导人提倡我们要生敬畏心,这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就是敬畏。「仰望星空」,它的意义很深远。在去年八月份,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当中就谈到,我们对传统文化要第一有敬畏心,第二有感恩心。我们很高兴看到领导人这么样来提出来。
学习传统文化什么内容?归纳归纳,一个是伦理,一个是道德,一个是因果,还有哲学、科学,这五大内容。前面三条是做人的基础,伦理道德因果,那是教做人的,哲学和科学帮助人性的提升。懂得伦理道德,他就会生感恩心;懂得因果,他就能生敬畏心。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浦东等三大干部学院开学典礼上面说到,说「当干部的」,当干部的要做君子,君子包括在位的人,和不在位的人,那尤其是在位的人,那就是当干部的,「要有敬畏之心」。这李部长说,「第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第二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第三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这三条是组织部部长提出来的。这是跟孔老夫子讲的三畏就很契合,组织部部长也讲到三畏,异曲同工。所以首先要敬畏因果,然后做事、动念就不敢造那个恶的业了。那么这是第一条,敬畏天命。
第二「畏大人」。这里顺带提一句,我前天在北京应公安部邀请,对消防武警部队的一千多名官兵做了一场演讲,讲孝道的课程。在跟那里的领导谈起来的时候,忽然他们提出一个词,我感觉到很新鲜,他说「要做一个君子干部」,这个太好了!干部如果都是君子,这社会肯定就太平了。就是过去讲的做官,做干部就是做官,做官的都要做君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只想到自己的道义、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使命,能够舍己为人,他不想自己的利害。小人只是关心自己的利害,所以小人喻于利。那做君子要有这个畏心,敬畏心,君子有三畏。《论语》里面教我们如何做君子,讲的内容很多。将来我们有机会可以把它归纳一下,凡是《论语》当中提到君子的,都把它合在一起,可以出一本小册子,教你如何做君子。譬如说君子有三达德,这里讲君子有三畏,「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把这些都归纳起来。至少我们学完一部《论语》要懂得如何做个君子,才能够谈得上如何做圣贤。所以《论语》是用来给我们做的,不是读一读,挺有意思的,念念就过去了,要用到自己的生活上,待人处事接物上。
那么第二个「畏」是畏大人,大人是指在位的人。《刘氏正义》引郑康成的批注说到,「大人,谓天子诸侯为政教者」。这是属于大人,换句话说,国家领导人,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当然这是为政者,还有为教者。教是什么?从事教育行业的人,为人师表的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这是为教者。自古以来,中国的历史,我们看到各朝各代其实都是政教合一。这个教不是宗教,是教育。为政者他所肩负的使命那就是教育。《礼记.学记》上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国家领导(君位),到民间普通老百姓,君到民都是以教学为先。一家你要管好,你要教学;一国要管好,你也得教学。用什么教?就是用伦理道德因果来教,最重要的是教育者本身要做到。所以教育者先受教育,自己要是做不到,那你用语言来教没有什么效果,所谓「身教则从,言教则讼」。你身教带个好头,做个好榜样,大家就跟从你了。如果你光用语言,不用身教,你没有做到,你只是叫别人做,自己不肯做,那对不起,只能引来争讼,大家只会互相对立、互相指责。所以教育一定是从我做起,尤其是为政者,在位的人。
曾经季康子问政,孔子告诉他,「政者正也」。为政是什么?就是正,把自己修正就行了。「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是孔老夫子讲的,你自己做一个正的表率,谁还敢不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你自己正了,下面就正了。这是为政之道,所以为政也是为教,政教合一。我们看到历朝历代,凡是那个皇帝英明的、自律的、奋发图强的,孝亲尊师的,仁民爱物的这种人,他治理天下可以说是垂拱而治,不用他很操心,天下就太平了。从远古看到,尧舜禹这是大同之治,天下为公。为什么?领导者自己大公无私,他们都是圣人。大同之治到了后来,禹的儿子启继位了,就变成家天下。夏商周小康之治,这三朝代。到周朝文武之治,周文王、周武王,他们都是圣人,他们都孝亲,都爱民,因此都是天下大治。
到汉朝文景之治,汉文帝对他的母亲特别的孝敬,《弟子规》上讲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就是指他,汉文帝。他妈妈是薄太后,他妈妈本来不是正室,是后宫里面一个很不起眼的女子,结果生了汉文帝。汉文帝很多兄长都没有办法继位,德不配位,结果大家都拥戴着汉文帝继位。所以汉文帝把他的母亲立为太后。他母亲病了三年,汉文帝衣不解带,侍奉床前,令文武大臣都非常感动。所以整个朝廷自上而下都是孝治,汉文帝用孝心来治理天下,天下大治。他的儿子景帝,文景之治。
到了唐朝我们看到贞观之治,唐太宗他自己也是非常能够修身自律,很好学。你看他叫自己的这些文臣,魏征、褚遂良这些大臣,给他编了一部《群书治要》。唐太宗十六岁就带兵打仗,帮他父亲打天下建立唐朝。所以他继位之后他想到,他二十七岁继位,想到自己原来读书不多,我现在要治理天下,我得要学习。所以命魏征这些大臣,给他把所有古圣先贤经典里面的关于治国的大道这些经文,全部摘出来,摘成一套书,包括经、史、子三部分。经典类的,圣人讲的,史类的,从上古时代一直到隋朝的历史,还有诸子百家的,经、史、子三部分部共五十卷,六十五篇经典,《群书治要》。现在师父老人家非常提倡这部书,让大家,特别是治国治家的人,你当一个老板,当一个领导的,需要看看这部书。我们也参与做文字编辑工作,将来有机缘,我们也来提倡,我们也要讲这部书,给大家来参考。所以唐太宗好学,之所以有贞观之治,得力于这部书。所以从历史上我们看到这些皇帝,只要是英明的,他自己修好了,这天下也就修好了。
一直到清朝,你看康熙、雍正、乾隆,康乾之治,这些皇帝都是很了不起的人物,都是热爱学习古圣先贤的文化。那么大自天子,小到诸侯,乃至大夫、士人,不管你是做什么样级别的领导,乃至你是领导一个小小的团体,乃至是一家的家长,都要懂得这些道理,就是自己要行得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老夫子教给我们的。
那么这些是大人,在位的人,他们是领导,所以君子对他们敬畏,不能够干犯领导。如果是干犯天子,这就让天下动乱。要知道自己行一事,出一言,都是会影响社会的。假如我们对领导不恭敬,那就会为社会带一个负面的头,造成负面的效果。尤其是现在的媒体,它这个影响力是特别大。譬如说现在如果我们骂国家领导人,你看台湾,我们就看到很多人骂他们的领导,议会里面也是常常吵吵闹闹,畏大人的心就没有了。对大人没有敬畏,对领导不敬畏,那每个人他的贡高我慢的心就很强,谁都愿意当领导,结果到最后谁都没有领导,社会就变成散沙。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国家领导人要有敬畏的心,他在位,他在为国为民服务,我们就要敬重他,不管他做得怎么样,我们都要敬重,他在其位。如果是在其位而且有德,那我们更要敬畏。这是讲第二个,这是显现一个敬上尊贤的榜样。
对于社会上贤能的人,我们也要对他敬畏。譬如说我们见到恩师,我相信每一个人见到他自然就生起那种尊敬的心,这是他老人家德高望重,那个威德摄受大众,人家一见到他就生敬畏。那我们敬畏他,其实自己得到利益。向他求学,最重要的要有诚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我们对这些长老、贤人没有诚敬心,你跟着他在旁边也学不到东西。所以畏大人这个「畏」字也是个关键,要恭敬,十足的恭敬,乃至于好像是有畏惧的感觉,实际上不是畏惧。譬如说在《周礼》里头就讲到,《礼记》里面就讲到,说在老师面前,在尊长面前,孩子不能够笑,大人对小孩可以笑,小孩不能对大人笑。从小培养这个敬畏心,一笑就等于是放肆了,不恭敬。这种细节,我们就能够看到古人对孩子培养敬畏心,你看真是尽了苦心,规定得那么细,这都是有道理的。不是说禁锢儿童、禁锢年轻人,不是,是让他们从小培养敬畏。
第三是「畏圣人之言」,《皇疏》就是皇侃的《义疏》,有解释说,「圣人之言,谓五经典籍圣人遗文也。其理深远,故君子畏之也」。圣人是已经觉悟了,已经见到本性的人,恢复了性德,证达了天命。他们所说的话都是真理,这个真理是他的自性自然流露出来的,他不是靠学的,他是自己亲证的境界。那么后人把他所说的话记载下来就是经典。儒家圣人孔老夫子,他是集大成者,孔子他说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所说的都是古圣先贤所说的。所以孔子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所讲述的尧舜的道理,他所提倡的文武的礼法制度,都记载在五经当中,儒家的五经。再广泛一点有十三经,再广泛有《四库全书》,都有这个典籍,很丰富,圣人的遗文,圣人遗留下来的教学。他的道理非常深远。这些道理都是真理,也就是说亘古不变的,超越时空的,古今中外必须要遵守的。如果谁要是违反了这个真理,他自然就会有灾祸。你能够随顺这种真理,自然就能够得到幸福吉祥。所以君子不得不畏,敬畏是不敢违背。这是讲君子的三畏。
我们现在对古圣先贤的典籍要有一颗敬畏、诚敬的心来学习,不能够把这个文化、这些典籍当作一般普通的书籍来看。更有甚者,有的人把学习这些传统圣贤文化当作一种消遣,把文化当作一种自己用来享受,耳目享受的一种东西,而没有对于文化产生敬畏的心理。这就不是君子了,君子畏圣人之言。有的还要批判圣人之言,那就更加大错特错了,说什么「这些圣人的话都已经是过时了的,都什么年代了,还要搞那个老旧的、封建的、迷信的」,他全都不懂,不知道自己说这些荒唐话,造作多少的罪业!那就不是君子,是小人。
所以下面说『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老子《道德经》上讲,「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是讲的因果,这个定律那是错不了的,即使人犯了罪,能逃了国法,但是逃不了天理的惩处。所以天的网比国法的网要更加严密,真的疏而不漏。作恶的人没有能够逃脱天法的,所以懂得这个道理的君子,怎么敢随意妄为?只有小人没有道德、没有学问,他不知天命,也就是不知因果,所以他不畏天命,他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等到果报现前,他就害怕了,可是害怕已经晚了,来不及了,报应现前,只有去受。所以小人畏果,君子畏因。小人他造作恶因的时候他不怕,他不想到后果,等到后果现前了他就害怕。君子反之,他在因上防范,不敢造恶因,自然他就不怕有恶果。即使是过去生中恶因所感召的恶果现前,君子也不忧不惧。就像孔老夫子陈蔡绝粮七日,这不是他这一生造作的因感来的果,不可能,肯定是前生。譬如说又遇到宋国司马桓魋要杀他,结果孔老夫子幸好逃离得快,这些孔老夫子都不忧不惧。果现前了,那甘心承受就好了,君子畏的是因,不是畏果。
这里讲到小人不知天命所以不畏天命,换句话说,他的症结在哪里?就是在「不知」,不知所以成了小人,所以知就很重要。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圣贤之道,为什么要一起深入研读圣贤经典,就是求知,做一个知书达理的明白人。这个达理的理,我们把它改成天理那个理,道理的那个理,知书达理,这是明白人。明白道理了,懂得天命了,就不甘心做小人了,就乐意做君子了。所以知是最重要的,君子和小人不是说天生下来就分开,不会,没有人刚生下来就注定做小人的。你看看在医院里刚刚生下来的婴儿,你能鉴别哪个是君子、哪个是小人吗?你看不出来,人本性本善。那为什么后天出现有君子、有小人之分?那是因为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君子知了,知天命了,所以他做君子。小人不知天命,所以做小人。所以受教育就十分重要。
我们从小可能没有受过这种教育,或者所受的教育甚微,现在就得补课,亡羊补牢,未为晚矣。现在不补课,还是胡里胡涂的,那就是做小人做一辈子了。我想一个有志气的人绝对不会甘心。所以难得大家能够一起这样学习,证明大家是不愿做小人的,愿做君子。下手处就是求知,就是好学,学而不厌,没有厌足的时候。听这些圣贤的教理,没有说「这是讲得这么腻味,不爱听,算了」;或者说「这个古文那么难懂,读得那么拗口,不要读了」。那就等于什么?自狭其量,自拒其福,你自己把自己的这个量给限制住了,很狭小,把福报都拒绝在外。本来你这个量很大,你能装那个福报,圣贤教诲你能够力行就有福报。现在我们不学,更不能干了,不能照做,所以没有福报。所以听经闻法就非常重要,我们这个「知」掌握了,就能够做君子、做圣贤。
圣贤之道是知难行易,知很不容易,是很难的,行起来很容易,你只要一明白,你就知道该怎么做。那就是你日常生活,你把心态转了,那你就是君子、就是圣贤。不是让你改变现前生活境界状况,你就在现在的状况境界当中你就能做君子、做圣人。但是会不会转你的心,会不会转凡成圣,就看你知不知。那么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也要晓得,自己要学而不厌,还要诲人不倦,自己知了还得让大家也知,先觉觉后觉,这是圣贤事业。《大学》里面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自己明白了,把明德显明了,就是恢复你的性德,你成就了,你还要亲民,也就是让大家也一起来明明德。你自己跟大家一起都觉悟,都明明德了,你就止于至善,就圆满了。所以教育这个事业就很神圣,护持教育的这个事业也就非常伟大。现在我们的社会看到很多人不懂得做人,原因也不能怪他,他不知,他不明白,所以做胡涂事。他只要明白了,怎么可能做胡涂事?所以我们现在真正帮助社会,最重要的就是推广、传播圣贤教育,让大家都知了,小人就少了,君子就多了。
下面又说『狎大人』,这个「狎」字是狎侮,就是轻视、忽视的意思。「狎大人」就是对大人的轻视无礼。见到大人,就是在位的人,在高位的,这个高可以是位高,也可以说是德高、名高、年高(就是年龄比较大的)等等,这些都属于大人,我们的尊长,都应该去敬重他们。但是小人却是轻侮他们,对他们显得傲慢无礼,内心里没有真正的尊重。那么大人,真正的有德、有学问的人,他不会在乎这一点,见到你无礼,他知道你没学过,你无知,他不会跟你计较。所谓人家是器量大,不跟你一般见识,也不得罪你,只是笑笑算了,修养很好。那自己就没有办法改进,对于这些尊长、老师没有诚敬的心,他怎么能学到东西?君子好学就在于对每一个人都有一分诚敬心,所以三人行就必有我师。三个人在一起走,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跟我在一起,三个人,那两个都是我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有诚敬心,我好学。见到善人,我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见到那不善的,我要内省,我不会去责怪他、批评他,不讲他的是非,而是反求诸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跟他同样的不善。如果有,赶快改;没有,谨防不要再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是君子的存心。所以君子到哪里都是学习,到哪里都是保持那种恭敬心。小人因为不知天命,所以他也就看不起大人,不知道这个因果之重。忤逆长上,这个因果很重,就跟不孝父母一样的罪。对老师如果是背师叛道,这个罪业就跟杀父害母没啥两样,将来都是堕地狱。
底下说『侮圣人之言』,这个「侮」是侮慢,欺侮。小人不知因果,自己无德无学,又自以为是,所以不知道圣人的话是真理,因此侮慢圣人。说圣人的这些教导已经是封建迷信过时的了,要破四旧,要把它打破。这都是欺侮圣人,那么他自己必定会感来灾殃。如果一国的人都是在欺侮圣人之言,那这一国就肯定有灾难。《雪公讲要》里面就提到,说民国以来,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华民国是一九一一年建立,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现在整整一百年。一般的文人都在讲什么?要破四旧,废弃经书,文化革命,打倒孔家店,等等,这都属于侮圣人之言。现在可以说是否极泰来,慢慢的我们看到转机,国家现在也在提倡要复兴中华文化。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的报告当中就明显提到,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否极泰来。那么中华文化果然能够复兴的话,中国将来一定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汤恩比博士,伦敦大学的历史学家,学术界的泰斗,他就讲到,「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必须靠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孔孟学说、大乘佛法就是圣人之言,所以我们要心存敬畏来学习。
这章前后两段,前段是讲君子,后一段讲小人。前面君子的三句都是有个畏字,「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后面这段小人,句法就有变化,仅仅说「不知天命而不畏」,然后接着就说,「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个句法的变化让我们得到一个启示,就是什么?天命、大人、圣言,这三者是连在一起的,一而三、三而一。譬如说大人,过去讲大人是天子,替天行道之人,就叫天子。古代帝王,尧舜禹汤、文王武王那都是圣人,所谓「一言而为天下法」,他说一句话,大家都要效法学习。所以大人跟圣言实际上是不能分开的。如果说这个帝王他自己吃喝玩乐,追求享受,不去管人民生活疾苦,这是昏君。昏君注定要灭亡,他也就叫德不配位。每个朝代的末代帝王都是如此,德不配位,所以就被人给推翻了,他也不能称为大人。所以大人是有德、有学、有位的人,他们的言语都叫圣人之言,这都是出于天命,对宇宙人生的明了,所以他能够讲出圣人之言。小人就是因为没有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不知因果,所以不知又不畏,因此对大人、圣言也不知不畏。从这里可以看到,个君子三畏实际上一而三,三而一。这是《雪公讲要》里面所提到的观点,非常的好。
我们再来看蕅益大师的批注,「天命之性,真妄难分,所以要畏」。首先讲天命,为什么要畏天命?他的这个讲法跟我最开始讲的《中庸》的那段是一样的,我讲的也是根据蕅益大师这个意思。天命之性就是宇宙的本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中庸》头三句话,开篇就讲到。那么天命之性就是讲本体,真妄难分。天是讲天性,自性是真,纯真无妄,命是妄念,就产生了。真妄和合,所以叫难分,妄离不开真。那么真妄和合体称为阿赖耶,做宇宙本体,万法之本源,这产生宇宙人生了。这是我们真正的根源之所在,当然要畏,要敬畏。许许多多的宗教讲敬畏神、敬畏上帝,实际上它的这个根本的来处就是这种对于天命之性的敬畏,对宇宙本源的敬畏,而把这个本源拟人化,认为这是一个上帝,这是神。伊斯兰教讲安拉,基督教、天主教讲耶和华,这都是不同的名称,讲的是一桩事。要敬畏。
第二个,「大人,修道复性,是我明师良友,所以要畏」。这都是敬畏的意思。大人,这里蕅益大师讲的大人都是讲圣人,圣贤人物,他修道。道是什么?帮助你恢复自性的方法,他就恢复自性,修道复性。所以这个道一定是顺着自性修才能修成功。所以《中庸》第一句是「天命之谓性」,第二句就是「率性之谓道」,率性就是循着、顺着本性而修就叫道,修道。「修道之谓教」,圣贤教育就是圣人之言,就告诉你修道怎么个修法。大人是已经成就了的人,是我们的明师良友,所以对他们要敬畏。「圣言,指示修道复性之要,所以要畏」,这第三条是讲圣言,圣人之言。它指示的是如何修道,如何恢复本性的这种纲要,这种方法。我们也要敬畏,这是敬法。
底下蕅益大师又说,「畏天命,是归依一体三宝」,对天命我们敬畏,这个敬畏就含有皈依的意思,他把三宝联系在这里讲,很好。一体三宝是讲自性三宝,三宝一般讲佛、法、僧,六祖惠能大师讲觉、正、净,讲得就更加贴切。这是讲到自性当中的觉悟,正知正见,还有清净,清净心,这是自性三宝,性德。一而三,三而一,所以称为一体三宝。真正明了了宇宙人生真相,也就是见性了,就知天命了,这叫真正皈依一体三宝,真正叫做明心见性。「畏大人,是归依住持佛宝僧宝」。我们现在是凡人,还没有明心见性,皈依一体三宝没有下手处,怎么办?我们先皈依住持三宝,住持三宝佛法僧,这里讲出两个,佛宝和僧宝,那么大人是讲佛,还有僧。释迦牟尼佛已成之佛,当然是大人,大德之人。那么后世跟佛学习,跟圣人学习的这些弟子们,历代的祖师大德,都是大人。他们都能亲证佛所说的境界,我们对他要敬畏。像孔老夫子、孟老夫子,这些都是大人。「畏圣人之言,是归依住持法宝也」,圣人所留下来的话语,是法宝。这里讲到的住持三宝就全了。天命是依自性三宝,大人、圣人之言是住持三宝。
「不知天命,亦不知大人,亦不知圣人之言。小人既皆不知而不畏,则君子皆知,故皆畏耳」。小人是不知道天命,对自性是一无所知,对因果也不相信,他也不知道谁是圣人,看不起圣人,他要知道那是圣人,他当然就不会轻慢他。当然也不知圣人之言,所以竟敢斗胆批判。经典拿来说看不懂的,就说这是糟粕,把它扔到垃圾箱里,这是对圣人之言大不敬,轻慢圣教。这个人肯定是要堕落,后果必定是三恶道。《地藏经》里讲「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所以就是因为他不知,小人既然不知他就不畏,你看知多么重要。所以我们能够接受到圣贤教诲,这很幸运。我们能知就得利益,就能够生起敬畏的心、好学的心。君子皆知就是既知天命,又知大人,又知圣言,所以皆畏。
底下蕅益大师又说,「不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能戒慎恐惧,是不畏天命。妄以理佛,拟究竟佛,是狎大人。妄谓经论是止啼法,不知慧命所寄,是侮圣人之言」。这结合佛法来讲,就特别精彩。这小人,关键我们看自己,不要看别人。小人就是佛法里称为凡夫,不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这就是凡夫。我们的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一切法皆是唯心所现。那么所现的境界,如果你觉悟,就是佛;如果你不觉悟,你迷了,就变成众生。所以佛和众生就看你是觉还是迷,这觉和迷就是你这颗心。所以觉者不是说你现在要改变你的生活环境,不需要,你当下觉了你就是佛,迷了你就是凡夫、就是众生。
觉悟什么?这里还得点一下,首先第一个觉悟,宇宙一切万物跟自己是一体的,你要有这个觉悟,这叫做天命,天命是宇宙的本源。儒家讲的仁,仁是两个人,你看人字旁一个二,合成一体那就叫仁。这两个人是谁?一个是自己,一个是自己以外的所有的人、所有的境界,都是一体的,这叫仁。仁是不二,是归一。那么自然你就会爱人,所以仁者爱人,为什么爱人?知道他跟我一体,我爱他不就是爱自己吗?他跟我是一不是二,所以你自然就有仁,就有爱心。这个爱心称为是一体的爱心,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缘是条件,没有条件的慈悲。为什么不讲条件?跟自己还讲什么条件?你说你身上如果器官有病痛,假如左手病了右手去抚摸它,难道还讲什么条件吗?它左手是还要给它多少钱右手才干吗?不可能,一体的,帮助它连帮助这个念头都没有,一体的爱心,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本来就应该这样做,这叫性德流露,自然而然,道法自然,这种人就是觉悟,这就是佛。
我们如果再问,这些宇宙万物既然是一体的,它从哪来的?这个也要觉悟。佛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听了总是有点好像很玄,现在量子力学给我们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科学家用数学推论,论证。你看普朗克博士,这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就说,他几十年对量子的研究发现,这个世界根本没有物质存在。没有物质,这宇宙万物怎么来的?这不就是物质吗?量子力学家告诉你,那是你的妄念错觉。这些物质怎么来的?所有物质都是分子、原子组成,这个我们了解。那原子又是里面有原子核,外面绕着电子。那原子核里面有质子、有中子,这又更微细了。再往下分,质子、中子都是夸克组成。那一般说,夸克和外面的电子,在这原子里头的,属于最微小的单位了,物质单位,叫基本粒子。一切万物是基本粒子组成的。
那基本粒子又怎么来的?这个物理学里面有弦理论说明,这些粒子都是振动产生,好像一根琴弦,你拨动它一下,它就发出音符,振动发出音符。这音符好比是基本粒子,它由振动就产生了粒子、电子、夸克,然后它们又组成了原子、分子,乃至物质、乃至宇宙万物。普朗克博士又说,这一些振动是来源于意识的振动,意识就是念头。这不是跟佛法讲的「一切法由心想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样的吗?你念头动了就产生宇宙万物,整个宇宙就是你这念产生的。没有念头就没有宇宙,有念头就有宇宙,这叫天命之谓性。天是什么?没有念头的状态,那叫自性常寂光,一个念头不生。忽然起了念头,产生境界了,宇宙现前,它一现就是整个宇宙同时现的,这叫命,是妄念。真妄和合产生宇宙万物,这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真心,识是妄心,妄心和真心合在一起,形成宇宙万物,这个是真正的觉悟。
你知道这个道理叫知天命。知道它有什么好处?知道它你就绝对不会有烦恼了,你就能放下了,知道人我一体,一切宇宙众生都是跟我一体的,你还跟人起对立吗?不会了,就好像你身体上各个细胞,细胞与细胞之间怎么会起对立,我这个身体就是其中一个细胞,其它的众生都是其它的细胞,不会对立的,只会和谐共处。我知道这一些整个宇宙万物全都是由自己的念头所生的,你就知道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念头你找都找不到,你拿个念头给我看看,长得什么样?什么形状的?你念头动完了马上就没了。那么你念头没了,境界也跟着没了。马上起第二个念头,第二个境界又起来了。就这样念念相续,所以你这些境界在相续,停不下来。所以你才看到我们这个生命还有一段的延续期,宇宙万物都有它的寿命。其实是你的念头在相续,在支持它相续。所以一切法皆空。《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假的,不是真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的是如此,就是你作梦。梦境怎么来的?不是你念头生出来的吗?谁会制造一个梦境?造不出来的,作梦了,梦出来的。在境界当中你是看到真有这些境界,山河大地都有,可是那是假的,作梦,眼前的境界就是如此。你明白这个道理,叫觉悟。念念保持这个觉悟,你就是佛。忘失了这个道理了,就迷了,迷就是众生。所以心佛和众生三者没差别,就看你是觉还是迷,觉也是这个心,迷也是这个心,心是一样的,没有差别,因此说佛和众生也没差别。
下面又说,「不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能戒慎恐惧,是不畏天命」。这是给我们定义什么叫不畏天命。蕅益大师在这里引了《尚书.大禹谟》当中的一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后面还有两句,「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个话什么意思?总共四句十六个字,这是被中国古人称为大舜传给禹王的修心之法。尧舜禹都是圣人,尧传给舜,舜传给禹,传什么?就传这个心法,是中华经典上面记载的最早的一种心法。孔子所传的心法也不外乎这个心法,乃至释迦牟尼佛、老子等圣人,他们所传的也都是这个心法。所以古人称这十六个字叫「十六字心法」,圣贤心法。
什么叫人心惟危?这个人心,一般讲有灵知心,有妄想的、分别的、执着的心,还有一个是肉团心。灵知心就是讲他的自性,自性本来具有。如果我们迷了,迷了就产生妄想分别执着,这叫缘虑心,这是《三时系念》里面讲到的缘虑心,妄心,在境界当中起妄想分别执着。第三是肉团心,肉团心是我们的心脏,那个没啥用处。现在讲这个人心,主要是讲妄心。妄心惟危,危是危险。为什么危险?因为人在声色货利的这些欲望追求上,在五欲六尘境界上,产生了种种分别执着,妄想尘劳、贪瞋痴慢,这就会危害到我们的至善本性。这就会把我们的真心覆盖住,我们的灵知心给遮蔽了,我们变成昏昧的凡人,所以这种人心是很危险。因此学圣学贤就是把这个缘虑心、妄想心把它去除,拨云见日,回归到本性。这个道心就是讲灵知心,也是本性。这个时候微是微小,道心已经逐渐微小,就像乌云挡着太阳,把太阳几乎遮蔽起来,最后剩下一丝的光芒,很微细很微细,最后甚至整个都把太阳给覆盖住,你看不见,太阳好比自性一样。所以常常是做出很多违背性德的事情,贪瞋痴慢等等,造作罪业。所以我们修行没别的,就是把那个妄心去除,把道心显发,这叫明明德。
底下说「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惟字是讲思惟,我们思惟要精一,就是思想要集中。老子所谓的「抱元守一」,元是元神,就是精神,一就是一心,把妄念放下,专注、回归到一心上。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吾道一以贯之」,你回归到一上,由一你能够回归自性。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首先归一,才能够入道。允执厥中,是讲你的作用,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起用。这个厥字是虚词,厥中是其中的意思,允执就是讲平心静气执守自性。这个四个字简单来讲就是执中,中就代表自性,中庸之道。我们的心守一,而用中。在用的时候还是守着自性,如如不动,这个是圣贤心法。古圣先贤传下来的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大道,这个叫做你能够知天命。所以在日用平常能戒慎恐惧,生怕守不住这个一,守不住自性,这叫畏天命。
最后蕅益大师又说到,「妄以理佛,拟究竟佛,是狎大人」。理佛是在道理上你明了了佛是什么境界,但是你没有证得,以为自己证得了,这是错会了佛的意思。这不是指说不学佛的人,学佛的人错解如来真实义,这叫狎大人。特别是自以为是,大妄语,未证言证,这是轻侮大人、轻侮佛。「妄谓经论是止啼法」,止啼是孩子哭闹的时候,你拿个小黄叶子给他弄一弄,他看到这个叶子动来动去他就止住哭了。其实黄叶没什么,都是用来帮助他止啼的。那经论是什么?止啼法。你止住了,经论就可以放下,就像过河要依靠那个船,过了河,船也得放下,不能带着走。那经论是船,帮你渡河。但是我们对经论要尊重,不能只是当它一个过河工具,不恭敬三宝、经典。你不知此为慧命之所寄,法身慧命就寄托在这个经典上,对经典欺慢,叫「侮圣人之言」。所以对经典,我们要尊重。古人有以血书经典,写一个字洗一次手,这么尊重,那是字字都是性德作用。那么有这分诚敬心,你必得大利益,你现在是君子,将来能做圣人。
83年猪女40岁后命运开始好,40岁的猪命最好
4-2983属猪的人十年大运
4-2983属猪的一生婚姻外遇
4-291947年的猪寿终是哪年
4-291959年属猪的是什么命,属猪人运势好不好
4-291971年猪十年大运预测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