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这个意思是讲大众厌恶某人,这个『之』没有特定,我们就说某人,大家都很厌恶他,可是他不一定真的是可恶,『必察焉』,必须要考察一下,这个人是不是确实可恶,然后你才能够下结论。『众好之』,这反过来了,大众都爱好某人,那这个人也不一定是好的,你还要考察一下,他是不是确实是好,所以『必察焉』,然后才下结论。这是讲很客观、很公正的来评判人。

  因为如果某人大家都厌恶他,或许是因为这个人自己有一种个性,特立不群,他不能合群,可是他可能有特殊的美德,他不愿意跟众人同流合污,所以未必不是贤人。所以我们不能够以众人的观点做为自己的观点而轻信,还要自己考察考察。大家都喜欢他的,那也可能是他很有交际的手腕,能够跟大家打好关系,做了个老好人,每个人都跟他不会有什么过节,甚至他给很多人都有利益,甚至他结党营私,跟这些人在一起狼狈为奸,那你就不可以只相信众人的话。大家说他好,你也要细查一下,看他好在哪里,这是要有知人之明。就是刚才我们第二篇里面那章《论语》讲到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你去观察观察,然后才能够评判一个人。

  蕅益大师批注里面给我们龙点睛,他说「上句,为豪杰伸屈」,这个豪杰有时候可能被众人所厌恶。譬如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全社会的人都习惯于漏税,偷税漏税,有一个人偏偏坚持自己要缴足税,那大家可能都很厌恶他。为什么?他给大家带来经济的损失,所以都说他不好。但是你要好好考察一下,他的心地是为公还是为私,你这考察清楚了,能够为豪杰伸屈,他可能被委屈了,你要给他平反,要倡导正气。「下句,为乡愿照胆」,乡愿这个是指那些老好人,好好先生。这些人真有,在一乡当中跟每个人关系都很好,所以大家也都喜欢他。可是这种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退却,不敢坚持正道,或者是同流合污。譬如说,整个社会都在搞贪污受贿,行不正之风的话,他也就跟着大家一起,他不会鹤立不群、洁身自好,他不会,所以大家都说他这是好人。但是豪杰之士反之,他宁愿冒着大家的批评、毁谤,但是坚持正道。

  所以「众好之,必察焉」。这是第二句,是为乡愿照胆。这个照胆,相传秦朝咸阳宫中有个大方镜,一个镜子,能够照见人五脏的病患。如果女子有邪心、有邪念,这个镜也能够照出来,可以看到胆、心那种动态。所以说照胆是比喻明镜可鉴,照得很清楚,逃不出明镜所照的这种真相,不能够逃避。这个是什么?真正贤人、圣人,他有知人之智,他知道谁是豪杰、谁是乡愿。孟老夫子讲「乡原,德之贼也」,那个所谓的好好先生跟人同流合污,绝不跟人反过来唱反调的,这种人不能坚持原则,叫德之贼也,贼就是偷,会偷,把道德偷走了,这社会就没有道德。而往往豪杰之士有铮铮的性格,刚正不阿,他这个心地是正直的。所以孔老夫子在这里教导我们如何去识人,当然能够识人最重要你自己要做到,自己要做豪杰,不能够做乡愿之士。你是豪杰你才能够认得豪杰,这肯定是这个道理。

  【评析】

  这一段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阅读全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