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这也是讲命,命就是因果,你看夫子《论语》当中这是不离因果。『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公伯寮」是个人,姓公伯名寮,字子周,是鲁国人,他跟子路同在季氏家做家臣。季氏是鲁国三家之一,势力最大,专权。有的说公伯寮是孔子的弟子,譬如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还有马融的批注都这么说,但是《孔子家语.弟子解》里头就没有讲到公伯寮。有的古注就认为公伯寮不是孔子弟子,大概就是因为在这里「愬子路」,就被除名了。这个愬,根据马融的批注就是讲进谗言,愬就是谮也,谮愬就是进谗言毁谤,说子路不好的。公伯寮在这里背后毁谤子路「于季孙」,就在季孙那里背后毁谤。
『子服景伯以告』,「子服景伯」这也是个人,是鲁国的大夫,根据孔安国的批注,他是子服何忌。子服景伯他这个人听到这个事情,公伯寮在那里毁谤子路,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孔子,就说,『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根据郑康成的批注,子服景伯这个话是「吾势能辨子路之无罪于季孙,使之诛伯寮而肆也。有罪既刑,陈其尸,曰肆也」。郑康成对这段话的批注就把子服景伯的意思说出来了,他跟孔子讲吾势能辨子路之无罪,就是我能给子路辩护,让季孙大夫知道子路是无罪的。所以他讲的「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这个夫子就是指季孙,惑志就是迷惑了,听了公伯寮的话就迷惑了,以为子路有罪,所以子服景伯说他可以为子路辩护,然后治公伯寮的罪,因为他毁谤人。所以「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就是使之诛伯寮而肆也,就是让季孙大夫把公伯寮给杀掉,治他的罪杀了他。而肆,肆就是什么?人有罪服刑,就是被斩首,陈其尸,尸体摆在外面叫肆。
市朝,有的说这个朝是朝廷,在朝廷上陈尸。《雪公讲要》里面讲这个应该不是很妥当,因为当时市朝两个字应该是合在一起的,它不是分开讲。在古代,大夫以上死罪才可能陈尸于朝,在朝廷那里陈尸;这个大夫以下的,士人、庶人,不可能陈尸于朝,只能陈尸于市,在外面,在大庭广众下陈尸,就是犯罪,这样来处置。那公伯寮他不是大夫,只能是士人,所以这里应该说肆诸市就好了。这个诸就是之于,就把公伯寮的尸体陈尸于市,朝只是后面连着的话。这个话意思就很明了了,就是子服景伯听到子路被毁谤、被冤枉,很不服气,要替子路伸冤雪恨。
那么我们再看底下孔子怎么回答。『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夫子很坦然、很泰然,对这个话,对子路被冤枉的话并没有很在意。当然夫子知道自己弟子子路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当时子路被误会,很可能是因为子路帮助夫子堕都。孔老夫子曾经建议鲁君把三家的都城给堕掉,这叫堕都,为了是削弱三家的实力,就让鲁君能够重新把权力收回来。子路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干这个事情特别的来劲,配合自己的老师。结果后来这个计划还是破灭了,不能成功。这个时候大概平常跟子路有怨结的,趁机就来毁谤子路了,所以公伯寮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夫子就说,「道之将行是命也」。这个道,我们一般讲大道,具体而言,夫子很希望推行周公之治,也就是周公之道、圣贤之道。
当时鲁国是大道不行,就不讲礼了,三家专权,鲁君没有实权,这个是不符合礼的,君不君臣不臣。那要恢复这样的大道,当然众生要用福报才行。虽然有圣贤出世,孔老夫子当时极力的在推动,把国家的这种纲纪能够恢复,但是虽然他不遗余力,依然未果。这是什么原因?众生没有福报,这是整个国家的、社会大众的因果,所以叫命也。所以道之将行这是命,道之将废也是命,夫子靠一人的力量没办法转移。所以圣人也没有办法扭转人的因果,一定要每个人自己去扭转自己的因果。如果说圣人真能帮助人扭转因果,那就方便了,我们不需要自己断恶修善,圣人来帮我们扭转就行了,给我们福报,我们造恶也无所谓了,那怎么可以!圣人给我们的保佑、加持,就在于教育我们,让我们明了因果的道理,让我们知天命。你知道天命、知道因果,你就会断恶修善,自己改造命运。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你看他的家族被琉璃王几乎是灭族,这是过去生中的怨。佛跟我们讲,很久远之前,释迦族是在一个村庄里面的村民,他那村庄旁边有个大湖。有一天村民们把这湖水都给掏干了,鱼全部一网打尽,全部都吃掉。其中有一条最大的鱼王,大家最后吃牠。那村庄里有个小孩,看了这个鱼王,没吃牠,只是用手去敲了牠脑袋三下。结果后来,这无量劫到了释迦牟尼佛那一世,这群鱼变成了琉璃王的军队,轮回转世又变成人了,那个琉璃王就是鱼王,带着这些军队来侵略,把释迦族人是斩尽杀绝。释迦牟尼佛是谁?就是那一世那个小孩,没有吃鱼,所以他不落这个因果,但是他那时候还头痛三天,为什么?当时敲了人家脑袋壳三下,自己头疼三天。连成佛了还有因果,也不能改变自己族人的因果,改变不了,这叫定业难逃。释迦牟尼佛知道这是命也。结果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弟子,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看到琉璃王军队杀过来了,不忍心,他用神通把五百族人装到他的一个钵里头,那个碗钵,那神通很大。然后把这个钵送到天上去,等到这场灾难过了之后,再把这个钵拿下来,这一看,这五百族人在钵里面已经化成血水了。很不解,为什么会这样?来问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就告诉他,这是定业难逃。所以知天命,那是明信因果,真正想说将来不要有恶报,现在不能造恶因。
蕅益大师在批注里面讲到,「子服眼中有伯寮,孔子了知伯寮不在子路命外。伯寮自谓愬得子路,孔子了知子路之命差遣伯寮。可见圣贤眼界胸襟」。这个话讲得太好了!你看一方面讲因果,这是下学,同时也上达,上达是天命,是自性。前面我们讲到一切法不离自性,都是自性所生所现,我的心变现这个宇宙,这宇宙里面的一切万物、一切众生,不离我的心。所以我看到你,那实际上是什么?我的心变现出来的,你是我心性中变现的现象;那我又在你的心性中,你的心性又变现出我,各人变现各人的境界,我们这些境界交融在一起了,好像互相能见到,互相能够感应到,可以接触、可以交往,这叫共业。实际上还是个人的别业。你眼中看到的我,那是你心性中变现的我,我存不存在?根本不存在,是你心性变现的。反过来对我而言也是,你存不存在?你不存在,是我心性变现出来的,所谓变现出来的,当然就不是真的。就像梦境一样,梦境你真看到了,不是假的,在梦境里面你有真实的感受,可是梦境哪是真的!假的,作梦而已,梦从哪来的?就从你心性变现。因为你有念头,所以你能变现梦境,没有念头了,就没有梦境。
所以蕅益大师在这里讲子服眼中有伯寮,公伯寮对子服景伯而言,那是子服景伯自己心中所现的物,是子服他自己心中变现出来的,他眼中所看到的还是自己心现识变。这个公伯寮,子路也心现识变,孔子他眼中有伯寮也是心现识变,各人变现各人境界里头的公伯寮,但是各人的悟性不一样,就对于宇宙人生真相认识的程度不一样。子服不认识,他不了解这公伯寮实际上是自己心性中变现的公伯寮,是自己梦中的人,是梦境里头的人。子路也是子服梦中的子路。孔子比子服要有智慧,子服他心现识变出来了这个公伯寮,他不认识这是自己心现识变的,孔子知道,他了知伯寮不在子路命外,这个命就是讲心识。
《中庸》「天命之谓性」,这个天命就是能现能变的那个主体,就是宇宙的本体。孔子知道公伯寮哪里是说在子路心识之外的,也是他心识之内的。过去生中子路造作的跟公伯寮的这个恶因缘,到现在因缘成熟了,公伯寮来报复他。在事相上讲,我们就是指因果;在理上讲,那也是子路自己心现识变,当然也是子服自己心现识变。每个人都变现这样的境界,刚好这两个境界很相似,其实是两个不同境界,两个感应在一起了。所以子服景伯就看了很不服气。为什么?他忘记了这个境界实际上是心性变现的,他就在这境界上做功夫了,他就说他要去给子路辩护,然后把公伯寮除掉,要报复、要雪恨。孔子了知,所以心很泰然,知道万法皆空,只是一个因果相续的虚幻相,所以就讲这是命也,一切就是个命也。从理上讲,这个命就是心现识变,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别当真、别生气,更不必去报仇雪恨、去怨恨报复,不需要,从事相上讲这是因果。
底下讲伯寮自谓愬得子路,孔子了知子路之命差遣伯寮。公伯寮自己以为愬得子路,就是他能够毁谤子路,把子路给毁谤成功了,让子路披上这个罪名了,得手了,哪知道这还是个因缘果报而已。孔子了知子路之命差遣伯寮,这个命是什么意思?业力感召,差遣,差遣就是感召。这缘碰上了,子路跟公伯寮过去生中结下恶缘,这一生这个缘又相遇了,子路的业缘,这种业力差遣伯寮毁谤他,伯寮的业力也是差遣他自己毁谤子路,就碰上了。公伯寮、子路、子服景伯都是迷惑中人,迷惑颠倒,不认识天命的道理,所以在那里生烦恼、生怨恨,怨天尤人。孔子真正不怨天不尤人,知道一切都是因缘果报。所以佛经里面讲,「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纵使经过百千劫这么长的时间,所做的业不会消亡。远的,就像刚才我举的琉璃王灭释迦族这个业力,那是久远劫前延续到现在,过去那个因在无量劫之后结果了,业力没有亡,因缘会遇的时候果报就自受。从近的来讲,就是子服景伯看到公伯寮毁谤子路,因缘会遇就产生业因果报。
所以圣人跟凡人不同的,他了知,了知是明了,知道透彻了,所以在这些境界现前,他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可见圣贤眼界胸襟,他的眼界胸襟就在这里,智慧高人一等,心量大,大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从哪得到这样的功夫?没有别的,就是「不昧因果」四个字,对因果完全深信不疑,明明了瞭、清清楚楚,没有丝毫疑惑。所以我们真想入圣贤的境界,必须要深信因果,对因果的道理透彻的了解、通达,你才有可能得圣贤眼界胸襟。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又一次谈到自己的天命思想。“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愬:音sù,同“诉”,告发,诽谤。
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谥号。
肆诸市朝: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
83年猪女40岁后命运开始好,40岁的猪命最好
4-2983属猪的人十年大运
4-2983属猪的一生婚姻外遇
4-291947年的猪寿终是哪年
4-291959年属猪的是什么命,属猪人运势好不好
4-291971年猪十年大运预测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