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蘧伯玉』,是孔子那个时代卫国的一个大夫,姓蘧,名瑗。「蘧伯玉」是孔子的老朋友,孔子也非常的尊敬蘧伯玉。在卫国的时候,孔子曾经就住在他家里。那时候孔子,这章《论语》里面所讲的时候,孔子在鲁国,蘧伯玉派一个人,就是使者,到鲁国来拜访孔子,大概是来问候这位老朋友。
孔子就请这个人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请他坐了,跟他一起聊天,就问他,『夫子何为』,这个「夫子」是称呼蘧伯玉。这个话是孔子问,说蘧伯玉他老人家现在怎么样?使者就对答,『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这个使者应该是跟蘧伯玉学习的学生,他也称蘧伯玉「夫子」,夫子是老师,尊称。这个使者回答说,蘧伯玉老师「欲寡其过而未能也」。根据何晏的批注是讲,「言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无过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蘧伯玉天天都想减少自己的过失,天天都在改过自新,但是还没有达到无过的境界,无过是没有过失了。没有过失,那就是圣人了。
『使者出』,等到这「使者」辞别离开以后,孔子就说,『子曰:使乎,使乎』,这是赞美的话,赞美这个使者很会讲话。「使乎,使乎」,就是做使者的这个人真正是非常适合,很称职,蘧伯玉也是非常的会用人。夫子这样来赞美,赞美这个使者,实际上正是赞美蘧伯玉。根据《淮南子.原道篇》里面说到,「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这就是说明那个使者说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你看他到了五十岁,都看到自己四十九年里面犯的过失,这就是欲寡其过而未能。这使者讲的话是恰如其分,非常的谦虚,又同时显现出自己老师的德行。德行在哪?德行就在他改过。
《了凡四训》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专门提到蘧伯玉,我在这摘录下来跟大家分享。它说,「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这个讲的就是蘧伯玉,你看他二十岁时,就知道自己要改过了。天天改过,天天发现自己的过失,这叫开悟。发现之后,把它改过来,这叫修行。了凡先生当时也是这样过来的,天天对照功过格检点反省。我们用什么来改?对照就用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天天干,就跟蘧伯玉一样。等他到了二十一岁,蘧伯玉还知道前之所改未尽也,还没有改完,可能有些过失还会犯,还有一些新的过失,以前没注意到。到了二十二岁,再看二十一岁,还是在梦中,依然还有很多过失。
现在我也感觉到有这么样一个情况,学习传统文化,以前学得很浅,感觉到自己还不错,看看旁边的人,好像自己都比别人强。结果愈学深入了,发现自己真不行。所以别人问我,你现在进步很大,你用什么方法修?你现在境界提高了。我说,大概境界提高,就是能够发现自己过失了。过去,真的自己过失不知道,这叫麻木不仁。麻木不仁是中医上讲的话,这是讲人的手脚已经麻木了,就没有那个反应,感觉不灵敏了,这叫不仁。我们自己要是有过失自己不知道,没有感觉,那叫麻木不仁,就叫犹在梦中。所以愈学,惭愧心愈增加。如果一个人愈学愈没有惭愧心,愈发现自己不错了,肯定有问题了。忏悔的眼泪,如果三个月没流了,自己得好好想想,到底出现什么状况?这是曾经有一位大德居士这样告诉我的,说你学佛三个月没流眼泪,说明你没有真干,满身过失自己不知道。你看人家印光大师到晚年称自己「常惭愧僧」,绝不敢认为自己是什么大德,绝没有那种傲慢,只是不断的发现过失改正而已。
所以岁复一岁,递递改之,一岁又一岁,天天改、年年改。行年五十,到了五十岁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这叫真修真干,没有丝毫自欺,没有丝毫的因循、放逸,这样的人才能成圣成贤。蘧伯玉是孔子非常敬佩的人,真正是一位贤者。他的功夫得力处,就在于他不断改过。夏莲居老先生就说过这么一段话,说浑然发现自己满身不是处,这才是功夫得力处。觉得自己满身都是优点,这人就完了,堕落的开始。吾辈身为凡流,我们这些人身为凡夫俗子,过恶猬集,真的是满身过失,就像刺猬的刺一样,全身都是。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你想想过去所干的,如果你还不觉得那是过失,不用说太久了,就是看今天,一天下来,如果自己找不到过失,我这一天好像没干什么错误,不是说没错误,要真没错误就成圣人了、就成佛了,你现在是佛吗?你现在肯定不是佛。不是佛,那怎么能没过失?只是自己看不到,心粗而眼翳,太粗心了、太大意了,眼睛就像有蒙蔽一样,看不见自己。
往往这样的人,他很爱看别人,他眼睛都往外看了,那个人有过失、这个人有过失,就没看自己有过失。所以常常挑人家毛病的人,就是这种人,不见自己有过,专看别人的过。六祖惠能大师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儒家讲的君子,佛门里讲的菩萨,他们只会看自己的过,就像蘧伯玉一样,天天改自己的过,这是古之学者为己,为己就是他改过。学了圣贤之道对照自己,绝不看别人,这种人能成圣人。你想想,他真正一心一意的去发现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过失,他就没有那个闲工夫去看别人有什么过失了。
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一定放松,一定有宽恕,一定能包容,就不会跟人家有矛盾。矛盾发生了,他只会发现自己的过失,找自己的毛病和原因,绝不埋怨对方;即使别人都认为是对方的错,而君子他只会认为自己是错的,这叫反求诸己,我自己德行不够,没感化他,才会让他对我这样。他会这样想,矛头都指向自己。当看人家错,指责别人,你看,你的手指一指别人的时候,一个指头指别人,三个指头指向自己。所以看到别人有一个过错的时候,自己同时三个过错就有了,三倍。见人恶,就是恶,而且是恶再乘上三倍,大恶。所以,当你指责别人,你马上看看你自己的手指,是指向谁的,就懂得回光返照了。
蕅益大师批注当中说,「千古圣贤真学问真血脉,不亿使者一言点出,真奇真奇」。蕅益大师这里是总结得很好,千古圣贤真学问真血脉,就在于这句话。什么话?「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就这句话,这一句话才能使人成圣成贤,古今圣贤都是这样成就的。能够寡其过,这叫好学,这叫勇猛精进。「知耻近乎勇」,知耻是什么?就是知道自己过失,有过失就是可耻,这就是勇,大勇。知过才能会改过。而发现自己还有未能改之过,所以会更加精进努力的去修正自己。修到最后真正没有过失了,没有过失,不仅是自己没有过失,是自己跟一切众生都没有过失,这叫真正无过了。如果看到是我没有过失了,别人还有过失,对不起,你的过失多着!首先,你人我这种分别执着还很深,那就是最大的过失,那是造业根源之所在。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都从这个根源里产生的,人我的分别。
所以到成佛了,刚才我们不是讲,成佛了他会发现众生跟我皆是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同成佛道。那就叫止于至善了,就没有过失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之道,就是圣贤真学问。大人之学,在什么?在明明德。明德是性德,自性中本具的,你把它显明出来了,这叫明明德,也就是你成佛了。成佛,不仅是自己明明德,还要帮助别人、帮助众生明明德,这叫亲民,帮助别人。最后自己也明明德,别人也明明德,自己跟众生都圆满的明明德,这叫止于至善。那个时候就无过了,那叫大圆满。
所以真学问、真血脉,这血脉在古圣先贤那里传承下来,原来就这么简单,就这一句话,不断让你改过而已。所以我们能不能够真正继承圣贤血脉?你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继往开来,绍继圣贤血脉,靠什么?没别的,勇于改过而已。没想到,不亿使者一言点出,不亿就是没想到,那个亿通竖心边的忆,这个字古今通用,就是竖心边那个忆,就是没想到这个使者一言点出。孔子所赞叹的,不光是赞叹这使者很会说话,也不光是赞叹蘧伯玉是个真修行人,赞叹什么?圣贤真学问、真血脉,但是又给这个使者一言讲出来,真奇真奇!所以这种赞叹真是发自由衷的。孔子没听别的人这样讲过,一个不很起眼的人,蘧伯玉派来的使者,居然能讲得出来。古圣先贤的心法给他点出来了,这叫奇哉奇哉。就像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他也讲「奇哉奇哉」。
蘧伯玉:蘧,音qú。人名,卫国的大夫,名瑗,也孔子到卫国时曾住在他的家里。
83年猪女40岁后命运开始好,40岁的猪命最好
4-2983属猪的人十年大运
4-2983属猪的一生婚姻外遇
4-291947年的猪寿终是哪年
4-291959年属猪的是什么命,属猪人运势好不好
4-291971年猪十年大运预测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