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根据《雪公讲要》里面的讲解,『君』就是国君,『赐食』就是赏赐给孔老夫子食物,这个食是熟食,可以马上吃的,孔子『必正席先尝之』。「正席」是把这席位摆正,一摆正,心也就端正,油然生起恭敬心,然后「先尝之」。这个尝是吃一点,尝味道,这表示非常欢喜、非常恭敬的接受君主的惠赐。你看,跟刚才我们讲到的古礼都是一样的,像季康子送药那个时候,按照古礼本来应该先尝,但是药是不同,所以孔子说未敢尝。但是赐食,必先尝之。
『君赐腥』,「腥」就是还没有煮熟的那些肉,『必熟而荐之』,孔子就必定把它煮熟,「荐」就是先献荐于祖先,先把这个食品去供祖先,而不是自己马上食用。国君赏赐我们的这些食品,不仅自己要得到恩赐,也不能忘本,把这个荣耀还要归于祖先,所以在这里讲的先荐祖。我们问,为什么君赐熟食就先自己尝,赐生食把它煮熟了又先供祖先,为什么要分开两个不同的方式?雪公的《讲要》里面有个解释说,国君赐的熟食从外面带进来,一路上可能会有灰尘、有污染,所以就不敢供祖先。但是生食就可以煮熟了,这很干净,然后就供祖先,这也很有道理。你看,这么细节的行为,可以看出孔子对祖先的那种恭敬。
『君赐生』,「生」就是还活着的这些动物,孔子必畜养之,这个畜就是把牠留起来养着,而不是马上把牠杀掉吃了,孔子绝不能这么做。根据《礼记·玉藻篇》说,「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国君无缘无故,就是没有理由的时候,不能够杀牛,大夫就不能够无缘无故杀羊,士就是士人、读书人,无缘无故不能杀狗和猪。什么叫做有缘故?这个缘故都是在祭祀的时候,杀做为祖先的祭品。所以这个宰杀,都不能够非时宰杀,非时宰杀是严重违礼的,佛门更是犯大戒。
江谦补注里面就讲到,「君赐生必畜之,此即孔子之护生戒杀」。你看,这就很明显了,如果国君赐给他已经杀了的这些肉,他就吃;假如还是活生生的,必定是养着牠,这是护生,不愿意杀生。之前《论语》当中,我们讲到《论语》,我们看到江谦先生还有一段补注非常好,就讲祭祀是否要杀生的问题。虽然儒家它不禁杀,不明文禁止,但是从这些细节当中我们就可以得到启示,孔子本人肯定是一位护生戒杀之人,仁者。仁者岂能戕害生命?即使是祭祀用的牲畜,江谦先生做了个考证,说这种牲畜都是做象征意义的贡品,不一定要杀的。
我们曾经讲过《论语》当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饩羊就是专门来供祖、祭祀的供品,那个羊。子贡为什么提出要把祭祀时候用的羊去掉?根据郑康成的批注,饩羊,饩就是生的、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羊用来祭祀,不是杀了的羊,活生生的羊。所以,子贡不解为什么用活生生的羊来祭祀?祖先也吃不到,那不如把牠去掉,不用这个供品。但是孔子告诉他,说你爱羊,我爱的是礼。这个礼必须要有个东西做表法,不是让我们杀生,而是让我们用这个活生生的羊来,等于说供一下,做个表法就好了,不是让你杀掉。后人是假藉「祭神之名,充口腹之欲」,自己爱吃羊,所以他就说祖先要吃,就把羊给杀了。其实按照古制,祭祀的这些动物都得要生的、活的,不能宰杀。所以祭祀不能够用肉食,那只是个表法,最好就用素食。因为我们现在懂得三世因果,如果用血食供养祖先,只会加重祖先的罪业,你给他加杀业,这是害了他,并不是给他带来任何利益的。所以祭祀的时候,江谦先生提倡用素食,用洁净的蔬果来做为祭祀是最为合理的。这是补充讲一讲,祭祀的时候也要戒杀。
下面再看底下一节,『侍食于君,君祭,先饭』。这个「侍食」,侍是侍奉,这是鲁国的君王邀请孔子一起聚餐。虽然跟国君一起进餐,孔子是做为臣子,所以叫侍食,就是侍奉在君主旁边,等于陪着吃,随时都要进行服务。「君祭,先饭」,在古礼上面讲,吃饭前我们都先要行祭食之礼,前面我们讲到,这就是不忘本。我们今天有这饮食,我们把这饮食的少许,譬如说饭拿出七粒,我们祭这些天地鬼神,祭我们的祖先,供奉他们,普同供养。当君主在行祭食礼的时候,「先饭」,孔子就先为君主尝尝食物,君主现在正忙祭食,他就先代君主尝这个食物。按照古礼,侍君的时候,在君主身旁侍奉他吃饭,我们一定要先尝尝食物,看看食物可不可口,甚至如果有人想要暗算国君,说有毒,我尝了之后先做一个试验,确实没事,才能够让君主来享用,这都是对君主的忠心。所以每一样礼节我们要懂它的精神,这个仪式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肯定会有出入,会有不同,但是精神不能变。你掌握了精神,每一样礼你都可以灵活运用。这是表示忠诚的礼。
下面,『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这个「疾」就是孔子染上疾病,国君来探视他。「东首」,因为孔子卧病在床,不能够完完全全行臣见君之礼。因为按照古礼,臣见君的时候,必须穿朝服,面向北方,北方为尊。所以君是坐北朝南,面南而立,面南来临朝;臣子是向北方,面向北来觐见君王。可是孔子现在有病卧床,只能是什么?东首,就是头向着东方,头向着东方,右侧而卧,那就是面朝着北,所以只能是躺着来见君。又不能够立刻起来穿朝服,所以「加朝服」,就是把朝服当被子一样盖在身上,表示已经穿上朝服。「拖绅」,就是束着朝服的那个叫绅带,拖在上面,也表示把朝服穿上了。从这里我们看到,孔子虽然在疾病当中,病得很重,起不了床,但是这个时候,尊君之礼都没有丝毫的疏忽,真正是克己复礼,处处都不违礼,这是真正的圣贤。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国君命令召见他,孔子立刻就动身,这是《弟子规》上讲的「父母呼,应勿缓」,国君呼,也应勿缓。这个「俟」是等,不等那个车备好,自己已经先走了。郑康成批注里面说到,「急趋君命,行出,而车驾随之」。为了赶时间,君命不敢怠慢,所以急趋,就是马上急急赶路去赴君命。行出就是往外走,步行往前走,驾车的人才把车赶上来。可见得他对于国君的召唤,真的是一丝毫的怠慢都没有,这个不是刻意造作的,真正的自然,他有这样的一种忠心、敬心,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这样。所以我们慕贤当慕其心,我们要学礼,最重要是在圣人存心处来学,而不是只做个形式,做个形式不可能长久,你肯定会有违反,你肯定有懈怠的时候。你像重病的时候,你还能不能够一丝不茍的来行礼?真正有这种为礼而献身的精神,就能做得出来。
佛家重视戒律也是这样,古大德劝勉我们,宁为护戒而死,不因犯戒而生。所以戒律看得比身命还要贵重,你有这样的心,你就绝不会犯戒。确确实实,戒是护我们的慧命,慧命比身命要贵重得多,身命这一期终止了,还有下一期,生生世世舍身受身,永无休止。可是慧命却不容易成长,要得到佛法的滋养才能够成长,但是要遇到佛法那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所以知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你就肯不惜代价来深入学习佛法,为了护持佛法,怎么护持?自己真正做,这就是护持,以身护法,为了护法不惜生命。你有这样的存心,你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你这一生决定成就圣贤。
【评析】
古时候君主吃饭前,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孔子对国君十分尊重。他在与国君吃饭时,都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礼的遵从。孔子患了病,躺在床上,国君来探视他,他无法起身穿朝服,这似乎对国君不尊重,有违于礼,于是他就把朝服盖在身上。这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会失礼于国君。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腥:牛肉。
荐:供奉。
东首:头朝东。
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论语,乡党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