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这是曾子评价什么人才能称作士人,士人还没到达君子的境界,士人是在求学的人,读书人。『士人不可以不弘毅』,这个「弘」是讲广大,这是见识学问要广大。「毅」,根据包咸的批注说是「强而能决断」这叫毅,刚毅、坚强,能够决断。决断什么?断掉自私自利,断掉名闻利养,断掉五欲六尘,断掉贪瞋痴慢,你才能够刚毅。有那些东西绑着我们,刚毅不起来。所以《易经》上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讲毅。所以士人不可以不弘毅,因为什么?『任重而道远』,责任重大、使命重大,而道路却很遥远。什么样的责任重大?这里告诉我们,『仁以为己任』,以行仁做为自己的任务、自己的使命,所以「重」。行仁这个使命是最重大的,不仅自己行仁,还要向社会推广仁道,让大众一起行仁。『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个大的使命我们一直要肩负着,一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止。这个「已」就是停止,所以这个是遥远,一生的投入。

  我们现在立志走这个圣贤道路,希望什么?也像曾子这里讲到的,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这一生也选择定了,真的没有任何的这些其它的考虑,就是一心一意来弘扬圣贤教育,尤其是佛法,还有儒家。而弘扬最重要的,自己行仁。自己要是没做到,那个弘扬很有限,仅是皮毛,不可能深入。所以「弘毅」第一表现就在于自己力行仁道,断恶修善,对圣贤教诲做到六个字:老实、听话、真干,这是你弘毅的表现。

  这章每每读起来,总感觉到一股正气生起来。曾子讲这个话,之所以有这种感染力,因为他本人做到了,他教导我们也像他一样去做。这个『弘』是讲自己见识学问一定要广大,这是从好学中得来。真正好学是天天不间断,时时刻刻都不间断,绝对不会堕自己青云之志,志在圣贤。不管是在通达的时候,还是在穷困的时候,志向都不改,这是讲到「临大节而不可夺其志」。这个『毅』就是讲自强不息,哪怕是普天下之人都不去行仁道,我还是要坚持,这就是毅力。他之所以有这分坚持,正是因为他有这种使命感,他负起重大的责任、任务。什么任务?在天下推行仁道,弘扬圣贤教育,而这条路很遥远,一生要坚持,所以这里讲『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这是真正一个士人他所做的事业。

  在古代一般人都有四类工作,所谓是士农工商。士就是讲读书人,士人;农是农民;工是这些工人、工匠;商是商人。那农工商都属于生产营利的人,而唯独士人不生产,那他做什么?他的事业就是全力在学道。学好了,他就去弘道,这是他的志向。所以这种人,在社会上最受尊重,他不为名、不为利,就一个目标,志于道,他自己修德立身,为世间人做好榜样,他的工作就是教学,把圣贤的道理教给大家,他做老师的,所以人们尊重他。他做老师,他也不收学费,天天教学教得很辛苦,一天上好几个钟点课,一分钱学费不收,全是义务。有想学的心的那些人,他们自己自动聚集,士人也不会去招生,因为圣贤的学问是师道,师道有它的尊严,就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他不会去招生,你不请他他自己去教,不会这样做。只有你来求学,你有求学的心,你才能学得到;你没有求学的心,我怎么样去教,教不进去。学者要有诚敬心,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就是师道。

  士人他不收任何学费,也不要出名,也不要利养。有的人是富家子弟,家里有条件,他还能供养一下老师。如果是没有条件,家里贫寒的,老师不仅不收他的学费,甚至会倒贴帮补他。因此,老师真正受世人敬仰。他这个德行做出来,不做出来怎么可能服人?所以古代士农工商,把士人排在第一位,跟现在不同。现在最尊重什么?有钱人,商人有钱,现在是倒过来了,商摆在第一位,过去商摆在最后,不一样。说老实话,现在真正的士人也没有了,上哪找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真有这样的人,自然大家尊重他,肯定会把他推到第一位,现在没有了。现在学校里的老师,他们都是要工资的,而且真的都要钱、都讲钱。我过去在大学里教书,也受了这种污染,出去一堂课讲一个小时,他们至少给我六千块钱,我才愿意干。你看这都是卖了,士人都变成商人,所以不受人尊重,这也没话说。现在?放下了。把那个工作辞掉,真正来学一下做士人,所以教学一分钱不收。我也不要钱,钱已经对我没什么用处了,我连银行账户都关掉了,没用。我跟恩师学习经教,因为我自己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跟着恩师当然也没办法给缴学费,恩师也不需要。甚至老人家有时候还给我一个红包,让我有点零用钱,还帮补我。

  现在做这个工作,还真有点像士人的工作了,以仁为己任,也是立志死而后已。一日不死,一日不休,天天就干这个,干得很来劲。天天,你看现在每个晚上两小时,逢二、四、六、日再加两小时,一天两到四小时讲课。在以前大学没这么多课程,我一个礼拜就上六个小时课。过去在大学里面很自在,礼拜六、礼拜天那肯定是放假,一个星期上两堂课,每堂三个小时,上完了,你爱上哪上哪。还有寒暑假,寒暑假加起来有三个月。那工资也不错,工资很高,而且可以到处旅游,我参加很多学术会议,那都是公家给钱。现在,真的是跟过去没得比。现在是没有星期六、没有星期天,天天都是工作日,星期六、星期天还特别忙,上四个小时课,又没有钱。人家看你这是何苦来?这是什么?人各有志!过去虽然是在大学教书,不能称为士人,没有资格叫士人。你看士人这里讲的,「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这才叫士人。现在有点像个士人的样子,在学着做士人了。所以心里面很欢喜,真正有点体验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味道。

  生活现在也很简单,每天吃两顿饭,都是早餐自己做,午餐是协会供给,晚餐也就不吃了,因为往往是晚上都要上课,也没工夫吃饭,也用不着吃饭,慢慢习惯了就断掉了。虽然生活很简单,住的很小的一个套间,天天生活是特别有规律。不规律不行,你得赶着那个时间点,天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但是不觉得枯燥、不觉得乏味。为什么?浅尝到一点法喜。夫子讲的乐在其中,颜子的不改其乐,真有点体会了。这种体验,觉得那种快乐,真的超过世间的名闻利养带来了快乐,那简直是不能比。名闻利养的享受那只能叫刺激,带给你的是让你有一种虚荣的感觉。但是学习圣贤教育里头得到内心的充实、喜悦,完全不一样,味道不同。两种味道比起来,那真是古人讲的「世味哪有法味浓」!真正尝到这个味道,真的不会停止了,叫欲罢不能,停不下来了。那肯定我们想到,这样下去死而后已是必然的,不到死都不会停。

  就像我们恩师一样,你看他干了五十多年,从学佛,二十六岁学佛,到明年整整六十,一个甲子,他还是乐此不疲,天天也上课,现在八十四高龄,天天上课不断。有时候我们做弟子的会劝导他,老人家别太累了,可以歇一天讲一天。「不行,这是我快乐的源泉!」停不下来,真正是死而后已。这个死而后已,不是说他觉得很苦,忍着那个苦一直到死为止,不是,他乐!他乐,他才能够做到长时的、长期的坚持。如果没有这种乐,那要坚持确实是不容易。所以,以仁为己任这个乐,不是世间人可以能够体会到的,而你真正得到这个乐,你就不会停止。

  曾子本身给我们做个好样子,雪公在《讲要》里面就提到他一生行孝道。这是前面一章《论语》就讲到了,本篇里面的第三章,他对弟子们讲,「启予足,启予手」。他是临终之前让弟子们把棉被打开,看看我的手脚、全身完好无缺,这是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得来的,一辈子行孝道,真正做到了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所以他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临终的时候才说「免夫」,免就是说以后可以免了,不用再做了,到了生命的尽头,死而后已,这是他行孝一生。

  曾子也是非常讲礼的,在生死关头也丝毫不失礼。记载里面就讲到他在病重的时候,鲁国的大夫季孙子为了表示对曾子的敬意,你看大夫们都很敬重曾子,前面一章,第四章,孟敬子去探望他,季孙子也问候他,给他送来一张大夫专用的竹席。曾子他不是大夫,按礼来讲,他不能够用大夫专用的竹席,这是违礼的。可是他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人家给他铺上,他睡在上面,结果被他的一个侍童看到了,指着这个席子问他的学生,「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吗?怎么这么光泽、华美!」他的学生就讲,「你别说别说」,想瞒着老师,因为这个竹席肯定是比较舒服,做学生的想让重病的老师睡得好一点。结果那学生想制止侍童这样讲,还是被曾子听到了。曾子听了之后非常吃惊,说「这个席子是季孙赐给我的,但是它是大夫用的席子,我现在要把它换下来。我现在已经坐不起来了,没有力气换席子了。」于是他就让儿子帮他换席子,他儿子对他说,「父亲,您病情这么重了,身子不便移动,等明天天亮了再换吧!」曾子对儿子说,「你爱我不如侍童!君子爱人是用德,小人爱人才只顾眼前的舒服,赶快把这个席子给我换下来,让我能够守礼而终,就足够了」。他儿子只好遵照父亲的指令,给他换去了席子。结果把曾子抱起来,换好了,准备要让他躺下去,没等身子躺稳,曾子已经去世了。你看,在临终的时候还守礼。最后他是没有违反礼,他走也走得安详,这真的叫死而后已,一生做到了仁,做到了孝,做到了礼。所以他老人家讲这句话,自己是给我们做出好榜样来了,感动力就强,让我们看了之后,就让我们生起效法的心,生起浩然正气。

  现在士人简直是凤毛麟角了,到哪里找?打灯笼都找不到,与其希望别人做士人,不如自己做,自己真正要做到以仁为己任,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要有使命感。我在二000年,我还在美国教书的时候,跟母亲从美国飞到新加坡,拜访恩师上人。老人家见到我来很欢喜,在他的小寮房,在那个小圆桌上,那圆桌只能坐三个人,很小,请我们(我和母亲)吃汤面,晚餐是汤面,他不吃晚餐,陪着我喝水。我们俩就吃汤面,那汤面是很稀的,就是非常清淡的晚餐。之后大家一起聊天,我向恩师请问,我是抓住时机赶快请教,我问老人家,我简单的报告了一下我的近况,「现在博士毕业了,在美国大学教书,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学习?」恩师对我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话,说「要有使命感」,二000年说的这个话,十年前,印象非常深刻。

  什么使命?「仁以为己任」,要有这个使命感!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来做这个事的。在这个世间,我们自己成就,还要弘扬圣教,帮助社会大众一起成就,那最重要的是自己先立志。这个「弘」,我们也可以解释为弘大的志愿。正如佛法里讲的,菩萨四弘誓愿,第一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我们修学的推动力;第二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因为有立志,所以断烦恼就天天不间断。每天我们就做反省、改过的功夫,天天不离圣贤的教诲。在我跟恩师认识十多年来,真的基本都做到天天不离经教。虽然不离经教,还是很多烦恼习气。要是离了经教,那真的就不是人了,自己都已经没法想象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了。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全非」,那是在古代的社会,还比较清净,没那么多污染。现在是一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全非,我真正是有很深的感受。

  这一段时间来,读圣贤书,深入经教,天天听经,进步比较快。好了,有一段时间停下来了,可能会很忙,或者种种原因,听得少了,立刻就掉价了,那退步,比原来的起点还差。然后要重新用圣教洗刷自己的这些过失,改过、忏悔,再慢慢上来。这修学是进进退退。为什么进进退退?因为这个力度不够,到现在我还深感觉到这一点,现在我基本上一天有十个小时不离圣教。就拿今天来讲,我讲课就四个小时,还有听我们恩师两个小时,这就六个小时;完了自己还读经,我读《无量寿经》一小时;还拜佛,基本拜一个小时,你看这就八个小时了;然后还备课,备课得有四个小时,十二个小时,这样干,还勉强能够看看自己的样子,不至于面目全非。现在这样专职干,还是有习气,不能够完全克服,念头里头。虽然说身体不造作恶业,口里也不说那些恶语了,我除了讲课以外,其它时间基本不讲话,恶行、恶言基本断了,恶念还有,贪瞋痴慢疑等等的这些恶念降伏不住。所以你看没有大剂量的熏习,成就不容易!恶念一起来的时候,立刻就要把它对治,放下。但我相信这样功夫用得久了,虽然自己业障习气重,还是能够有一天把这些习气降伏住。先断恶念、执着,最后把分别断掉,妄想也断了,你就成就了,你就是圣人了。所以这个讲毅力,弘讲的是志向。毅是真正锲而不舍,在修学的当中,起起伏伏,但是不退心、不气馁,屡战屡败,还要屡败屡战,降伏自己的习气,就好像跟千万敌人做斗争一样,你要不战胜它,就被它战胜。格物的功夫,格就是格斗,跟自己物欲、烦恼、习气格斗,把这些念头格除尽了,我们的心地才恢复纯净纯善。

  蕅益大师批注当中说,「弘毅二字甚妙,横广竖深,横竖皆不思议」。蕅益大师赞叹曾子用这两个字,弘毅。弘是讲弘大,弘大是讲在横面上的、空间上的。广,广是广大无边,横遍十方。竖是讲时间上的,竖深,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深讲到念念不离圣教,念念好善好德,这是跟佛法里面讲的,菩提心里面的深心是一个意思。深心就是好善好德。「横竖皆不思议」,这不思议是无边的、无际的,涵盖整个宇宙一切时空。这讲我们的志向广大,修行功深。下面又说「但死而后已四字,甚陋」,蕅益大师评价得很中肯,赞叹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这个讲得好,但是「死而后已」讲得就不够那么好了。这是因为曾子所学有局限性,他学的是世间的学问。世间学问到他这种地步,可以说很圆满了。这世间只讲一世,从生到死而已,所以他只讲死而后已。已,就是停止了。那实际上死还不是已,死了还没停止,这一生死了,还有来世,生生世世,生生世世都不已,这才是真正的弘毅。

  所以菩萨四弘誓愿,发的愿,那可不是一生一世,是尽未来际,无量无边劫都是这个誓愿。刚才讲到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是讲到修行的功深;「众生无边誓愿度」,是讲的志向之广大;「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也是讲弘,所以学问、见识要弘大;「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也是讲毅。四弘誓愿头两句和后两句,各讲一个弘毅。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是佛,中国人讲圣,圣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圣是出世间大圣。尽未来劫,不成圣道那我不罢休,这个叫做弘毅。所以哪是死了以后就停了?这四个字用得不好。蕅益大师在这里把这个意思往上提升,所以佛法帮助儒家提升。

  他讲「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便是死而不已」,所以曾子还没到孔子的境界。孔子能说出「朝闻道,夕死可矣」,曾子他没有真正体会。什么道?这个道就是自性真如之道,《中庸》里面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那是知道不生不灭的本体了,这个本体就是我们的性,灵性不灭。我们的肉体会死,肉体是一个暂时的,也不是自己,身体不是我,它只能说是我所有,像一件衣服一样,它老了,不能再用了,就把它换下来,再换一个新衣服,但是我们的自性是不灭的。所以你真正了解自性才是自己,这叫闻道,你就不会执着身了,那夕死可矣。闻道了之后,立即死都没有问题,为什么?根本没生死,你已经了解生死的是这个身体而已,我们真正的自性不灭,不生不灭,那叫了生死!了是明了,你真正明了了,哪有生死!自性是如如不动,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这是我们真正的自己。所以孔子闻道,他也就超越生死。所以「死而不已」,这个死是讲身体,身体死了,他求道还是不已,不停止,生生世世常修圣道,直至圆满成大圣而后已。

  「又云:『未知生,焉知死』,便是死生一致。」这个话是孔子对子路讲的。子路有一天心血来潮,向夫子请问,「敢问死」,死的学问很少听夫子讲,他突然想了解了解死了以后是怎么办。夫子回答他,「未知生,焉知死」,你生的学问还没弄清楚,还想弄清楚死的学问,换句话说,死的学问比生的学问更大,那是轮回。真正什么在生死?只是你肉体在生死,你舍身受身而已,还有一个不死的,不死的在哪?就在你那个生死的身中,在你那个能生死的身体当中有一个不生不死的,你才了解原来死生一致,生死都不二。为什么不二?因为根本没有生死。这个身体你看到有生死,但是它的性是不生不死,真正你能做到生死一致、生死不二,你就超越生死了。所以这是什么?出世间的学问。

  生死与不生不死都是一不是二,这叫「死生一致」。比方说,菩萨有能力重回生死来度众生,在六道里面度众生,他要示现生死。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他示现有生有死。可是你看他有生有死,他是不生不死,生死和不生不死不二,他住在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而幻现出一个生死的身相。那实际上,你说他真有生死吗?没有!那是幻现的假相,他的性如如不动。如果这个很难理解,我们举一个比喻,像诸位现在都在看这个荧屏,看到这个形像,锺茂森在这讲课。我们的讲课两个小时,刚才锺茂森出生了,现出来在荧屏上;两个小时之后他死了,离开荧屏。你看到这两个小时,譬如说这两小时是锺茂森的一生,他有生有死,那是你看到的相,那个相是假相,不是真相。

  你看到的是什么?实际上屏幕上那些电流把那种光子显现出来,你的荧屏上显现出一个由无数的光子形成的这么种图案,就像电视机,电视机是那电子打在屏幕上。你现在看的是投影,投影是光子打在屏幕上,屏幕才是你真正看到的。屏幕有没有生死?屏幕没有生死,它一直都在那,两个小时之后屏幕上不显现影像了,可是它还在,它没有变化。我们用屏幕代表不生不死的自性,用我这个锺茂森的人来代表生死的身相,你就了解了。你看到他生死,他实际上没有生死,自性如如不动。自性虽然能现相,像屏幕现出这个相,但是不会随着那个相而变化,不会随着那个能生死的相而去生死,它不会变化,本不生灭,本无动摇。而它上面,即使现相的时候,跟您讲它还是自己没有相,还是清净的。我锺茂森不会一下蹦到那个屏幕上,没有。你看到的那个只是个假相,屏幕还是屏幕,你去摸一摸,它没有增加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不增不减,本自清净,虽然现相也是清净,不现相也是清净。你看本自清净,但是它能生万法,什么相它都可以现,随着你的心、随着节目内容它会现相。节目是哪来的?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宇宙万法是我们的心,我们的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每一个种子现一个相,就是这样而已。

  你真正明了了,这叫闻道。闻道之后,夕死可矣!真的,你还会害怕死吗?实际上就根本没有死,这叫死生一致!那孔子他入了这个道,曾子还没有,「故知曾子只是世间学问,不曾传得孔子出世心法」,他没有得到孔子真正的出世心法,那谁得到了?只有颜回得到了,蕅益大师讲,「孔子独叹颜回好学,良不诬也。」孔子说这个话的时候,颜回已经去世了。有人问孔子,说你的弟子里面谁最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说现在没有了。你看孔子讲这个话曾子在,孔子有三千门徒,他谁都不赞叹,只赞叹颜回好学。孔子了解弟子,每个人的境界他了解,谁真正得到他的心法?真的只有颜回,「良不诬也」,这是讲的实话,没有骗你。颜回不仅得孔子世间学问,也得孔子出世心法,所以讲到儒家,这两个人都是圣人,孔颜二人,师徒二人都证得这个境界了。什么境界?不生不灭境界。曾子还没证得,但是已经很难得了,他是世间的圣贤,但是还没有出世,也就是说,他没了生死,没出三界六道。像他这样的人,一定是在人天善道,不会堕落恶道去。

  江谦补注就讲到,「横遍十方谓之弘,竖穷三际谓之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谓之重。死而不已,谓之远。」江谦老人家把这个弘、毅、重、远四个关键词做了个解释,解释得很好,这是根据蕅益大师的理路下来的。蕅益大师可以说得孔颜心法,江谦先生也得到了,江谦是跟蕅益学了,可以说江谦是蕅益的私淑弟子了。江谦是民国时代,蕅益是清朝初年,相隔好几百年,但是都成就了,江谦先生最后念佛往生净土。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论语,泰伯第八
阅读全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