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雪公讲要》里面引《集解》,这里头引郑玄的话,郑康成他讲,「言此者勉劝人于学也。」这一章是劝勉人好学的,所以孔子他评论自己,实际上都是为了劝勉别人,这是循循善诱,是夫子的慈悲。他如果直截了当教你,「你要好学!」你有时候听了你还会逆反,那夫子他是说自己,给你做个榜样,我是这样好学的,我不是『生而知之』,我的根性并不是非常好,我只是好学成就。你听了,你就有振作、效法的这种倾向,这是他的善诱。

  雪公又引《皇疏》,皇侃的《论语义疏》,「知之,谓知事理也。孔子谦以同物,故曰,我有所知,非生而自然知之者也」,夫子讲我非生而知之,知什么?知的是事理,这事和理两方面都是我们求知的对象。圣人是把宇宙万事万理都搞得清清楚楚,都知了,没有一样不知,无所不知。孔子他曾经讲过有三种人,一种是生而知之,这是天才,生下来他就明白了;一种是学而知之,靠后天学习,逐渐逐渐的得知;第三种是困而知之,又不是生而知之,又不肯学习,那就会遇到很多困境,遭受很多折磨。经过了很多的苦难,他终于后来觉悟了,觉悟了他再学,也行,困而知之。等到知了,就一样了,不管你是哪种根性的人,知了,最后是一样的。这个知,不是讲我求知识,求知识那是向外去攀缘,这里告诉我们的无所不知,这是讲你本来有的德能,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你的本善,这是你的本觉,你本来就具足无所不知的能力。可是现在确实有所不知,什么缘故?就是因为我们执着了所知,一执着就是障碍,这就叫所知障。本来是无所不知,现在有障碍了,有所知,这是你执着你现前的所知,就有所不知。所以圣人教我们要学无知、学无为。无知,你才能无所不知;无为,才能无所不为。

  那无知是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叫无知,心里不要有念头,心要空,孔子讲空空如也,这才能够智慧现前,自性本有的智慧就现前了。只要一发生事情,他立刻照见,立即明了,是这样去知的。证得了这个境界,无知和无所不知是一不是二,无知是讲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根本智和后得智是一不是二。就是事物来的时候,你马上就知道了,那就是后得智;事物不在了,没有事的时候,你就无知,心里头一个念头都不生,那就是无知。这跟镜子一样,镜子照物,物体不在的时候,镜子没东西照,空空如也,这就叫无知;物体一来,它马上照得清清楚楚,这叫无所不知。

  所以古人教我们用心如镜,用心就像镜子一样,照见,不要用妄想、用分别、用执着。我们凡夫,事物没有来,去想、去预计、去推测,都是妄想分别。完了事物来了,还陷在原来的妄想当中,所以对事物的观察又不能细致,不能照见;事物离开了,又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留下这个印象是成为了业习种子,这全都障碍了我们的真知、我们的智慧。如果是生而知之的,他不用学,天生他就有这个能力,中国唐朝六祖惠能大师,可以算得上是生而知之的。你看,他什么东西都没学,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听五祖讲了半部《金刚经》,他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做祖师了,就是跟佛一样无所不知,他不用学的。

  释迦牟尼佛他示现的是学,学了十二年,那真的是求知,求知欲很强,代表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想搞清楚,学了十二年,全部学成了,他问题还没解决,就是轮回他还没出去。后来到了恒河边大树底下打坐,把平生所学统统放下,入甚深禅定,离妄想分别执着,他也大彻大悟,他的境界跟六祖惠能大师境界是一样,都证得了无知、无所不知的境界。两个人示现不一样,一个是学,学而知之;一个是生而知之。但是要真正知之,必须放下,学就学这个,学放下而已,这才是叫学道。老子道德经》里讲,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为学是讲像我们现在世间的学问,那你要天天增加你的知识学问。但是为道,修道那是要放下,日损,损是减少,天天减少,天天放下。放到最后,损之又损,而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这就是圣人境界。

  皇侃《注疏》里面讲,「孔子谦以同物」,他示现学而知之的样子,跟我们世间人没有两样,我们都不是生而知之的,都不是那个根性。像六祖惠能大师,我们恩师讲,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历史只有他唯一一人,生而知之,那我们没办法学他。孔子他示现的是我们能学的,这是他谦虚。谦虚实际上是慈悲,如果示现的境界太高,那我们只能望而生畏,现在他也是示现我并不是生而知之,跟你们一样。所以「故曰,我有所知,非生而自然知之者也」,所以他讲我所知道的,这个知当领悟来讲、来解。我所领悟到的宇宙人生真相,不是我天生下来就知道,是靠后天的修学。这是示现让我们能够学习,「我既不生知,而今有所知者,政由我所好古人之道,疾速以求知之也。」这孔子自己说,我既然不是生而知之,那现在为什么我有所知?这正是因为我好古人之道,好古就是好古人之道。这个话夫子至少讲了两遍,他在另一章《论语》里面也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好是爱好、仰慕,孔子爱好、仰慕古圣先贤之道,所以努力的学习。「疾速以求知之也」,疾速就是敏以求之也。敏是疾速的意思。为什么他疾速?他学得很用心、很快速,这是因为他志向立起来了,他真想成圣人,志在圣贤,他是真的,不是搞假的。

  这个是学道成败的关键,看你立志了没有,学贵立志,志要是不立,就没有着力处,你用不上力,这是我们自己也要好好反省。《论语》我们学到这,学了三分之一了,自己反问反问自己,到底自己立志了没有?是不是志在圣贤?孔子教我们志于道,真有这个志向吗?我真想成圣人吗?如果是真的,那必定是依教奉行。我们恩师讲的六字真言:老实、听话、真干。那你就是「敏以求之者也」。你能老实、听话、真干,你成就一定快速。最怕是那些想法很多、怀疑心重,到底这样学能不能成就,管不管用?甚至他怀疑,做圣人到底好还是不好?有什么利益?这就难了!这个就属于《弟子规》里讲的自暴自弃。所以圣人他是真正立志了,因此好学。那我们对于圣贤典籍不能不学,这是敏而好古。

  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批注,说「卓吾云,都是实话」,这是李卓吾先生讲的,孔子这个话都是实话,讲得很实在,并没有讲得很玄虚。老实就告诉你,我是这么成就的,夫子跟你讲得很清楚,你想不想象我一样成就?你想的话,那也要跟我一样,因为我跟你的根性本来是一样的,都是非生而知之者,只能靠学而知之。那我为什么能成就?因为我好古敏以求之,我好学,我真正仰慕古圣先贤,所以我很努力、很精进的去落实圣贤教诲,我成就了。那你们呢?所以讲这个实在话,激励我们好学。

  「方外史曰:不但释迦尚示六年苦行,虽弥勒即日出家,即日成道,亦是三大阿僧祇劫修来的。」蕅益大师又引他同时代的学者方外史先生的话,说不但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示现六年苦行,这六年苦行是学什么?学外道。外道不是骂人的话,外道是讲心外求法,这叫外道。释迦牟尼佛当年他是出离心切,很希望能够证得出离三界,不再生死轮回,所以他广学多闻,到处求学,跟这些外道的修行人学习、学苦行,非常勇猛精进,真正是敏以求之。传记上讲,他打坐一天只吃一根麦杆,在树下枯坐,但是他最后没有成就,为什么?还是有没放下的,后来他明白了,苦行也不能够成就,这是过度苦行、无谓苦行也不行,要行中道。所以他就到恒河边大树下打坐,一切放下,只要放下了,他立刻成就。可是他的成就,前面这个基础很重要,如果没有这六年苦行的基础,那他对自己的身都放不下。苦行是至少我放下身了,不怕吃苦了,这个很好的根基。所以只要找对了方法,一下子就证悟。证悟不是说偶然发生的,是有它的必然性的,要通过好学成就。

  弥勒菩萨,这是佛预言的,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贤劫是我们这个大的时劫,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第五尊成佛的是弥勒佛,他现在在兜率天弥勒内院,等觉菩萨,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他下生成佛,经上预言他成佛的时候,「即日出家,即日成道」,他的福德因缘殊胜,当天出家,当天他就成道了、就成佛了,也就是他放下得快。一出家,你看,他不像释迦牟尼佛要六年苦行,十二年的修学,他当即就放下,当即就成佛。但是这个成道前面还是有基础,这个基础是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阿僧祇是指无量,无量劫的修学。阿僧祇是个数目字,翻译成中文就是无量,实际上它是有量的无量,只是数字太大了,做为一个数目的单位,三个阿僧祇这么多的劫数修得,这个基础厚,所以「即日出家,即日成道」。

  所以佛也是通过长期好学得来的,都不是偶然的,无量劫的修持才有那一天的成就。那我们?我们问问自己到底修了多久了告诉诸位,你们在座每一位也是修了无量劫,修了无量劫为什么现在还不成就?那是因为你还不肯放下,只要你肯放下,你也是即日成道。纵然不能这一生就能成佛,你只要放下娑婆世界,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你也就能成佛了,都是当生成佛的。大家如果能够信极乐世界,能够念佛求生极乐世界,那我肯定的告诉你,你们在过去生中所修的不止三大阿僧祇劫,是无量无量劫修积的善根福德,这一生你能相信,你能发愿求生净土,念阿弥陀佛。但是现在这次遇到这个法门最重要的,你得敏以求之,你得真干、你得精进,你要真放下,那你就所求必得。

  【评析】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论语,述而第七
阅读全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