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博学于文者」,我们来看雪公的《讲要》,『君子博学于文』什么意思?「博学于文者,多念书也」,就是讲学文。学文,多念圣贤书。「学问载于书籍,书皆是文。博学者须将一门学通,再学另一门,愈学愈博也。」这里跟我们讲到一个博学很重要的理念,博学不是说什么书都看,同时看很多书,这个就错了。这里讲到的「须将一门学通,再学另一门」,书很多,一本一本的看。《弟子规》上讲的,「此未终,彼勿起」,你一门未通,不要开第二门,掌握一个一门深入的原则。你同时多门的话,学不好,为什么?心力有限。

  我们恩师曾经向教育工作者们提了一个这样的建议,说我们现在的正规学校,譬如说小学上的科目,他这方法是什么?一年级譬如说读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二年级也是语文、数学、英语,三年级也是语文、数学、英语,同一时间读三门甚至更多门。那么对孩子是不是利益是最大的?不见得。你看《三字经》上面讲的,「教之道,贵以专」,教学的方法「贵以专」,专就是学一门。一门学通再学第二门。他没通,不要开第二门,这是贵以专。所以我们恩师讲,看看能不能做一个实验,用古人的方法、用贵以专的方法。

  你譬如说学语文,你就专学语文,不要学其它门。这六年的语文课我全在这一、二年里面学完。我课时是一样,但是只是什么?我先学完语文,再学英语,再学数学,课时一样,但是我们学了一门再一门。最后六年级毕业的时候考试,看看这样贵以专的这种学法的学生是不是成绩会更好。应该会是,为什么?因为当我们学一门的时候,那个心力是集中的,人专心,他领悟力就强,记忆力、领悟力都比较强。现在的孩子其实看起来挺苦的,你看上学背的书包里面好多门课的那些教科书,书包也很重,这是已经很苦了。你要学一门,这书包就放一本书,这多好,轻轻松松。另外,上午上三堂课,上完语文一小时,完了下来隔十分钟又上数学,隔十分钟又上英语。这上了语文,那个语文的知识还没有消化吸收,立刻就换了题目,上第二门课的时候还是胡里胡涂,那个思想还在第一门课上,这脑袋里像浆糊一样,所以这个往往可能是事倍功半。

  所以古人讲的博学不是说同时开很多门一起学,那学不好。博学还是一门一门的学,学了一门通了,再学第二门,「愈学愈博」,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也是这样,你看传统文化,至少我自己是这样学过来的,这三年多,我们恩师教我怎么学?方法就是习讲。因为习讲,我认真备课,学得就认真,但是不是让我同时开好几门课,不是,只能讲一门课。所以我讲《弟子规》,全副精力就准备《弟子规》这个课。《弟子规》讲完了,再讲譬如说《孝经》,《孝经》我讲了四十小时,从头到尾讲下来。讲完了,然后譬如下一个就是《朱子治家格言》,也是从头到尾讲。学了一部经典,学好了我们再学第二部。我们恩师要求是什么?这部经你要能讲,那才叫学通,这是最低标准。你要是不能讲,那不能叫学通。学完这个之后,我们再开始学四书。先讲完《大学》,现在讲《论语》,都是一部一部来,不能同时开两门以上,这就不行,就一门。两门以上,这心力就分散了。这样我们的学法,真的感觉到很有受用,很法喜。你譬如说我现在准备《论语》,我就不要再花心思去想别的科目,专心在这《论语》上。人专心了,对于这里面的意思就比较容易领悟。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人专心可以事半而功倍。这个是方法。

  底下雪公讲,「约之以礼者」,什么叫约之以礼?「曲礼云」,曲礼是《礼记》第一篇,「道德仁义,非礼不成」。道、德、仁、义,这是讲到四桩事情。道是讲宇宙人生的本体、真相。道是无形无相的,德是有形有相的,可以见到的。道我们是没有办法看到,可是看到德,随顺道是德。仁?仁是讲我们的存心,内有仁,对外也要行仁,半内半外。道和德,道是无形的,德是完全是内、内在的,仁是半内半外。义?义是宜也,应该的。假如道和德和仁都不能够推行,也要推行义,就是该做的我们去做。上古时代,大家有道,有道就不需要讲德、仁、义和礼,自自然然他就有德、有仁、有义,这叫性德,道本来就应该是这样。

  道不存了才讲德,所以你看老子道德经》里面讲的,「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本来是和的,这五伦关系本来是和谐的,这是道。有了道,何必还要讲孝慈?父慈子孝那是德,不需要讲了,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可是道没有了,就六亲不和的时候,道没有了,那么就得讲德了,要讲父要慈、子要孝,这就有五伦里面的十义了。十义是随顺道的,叫德。德没有了就讲仁,你看到孔子讲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到孟子战国时代,仁都没有了,就讲义了。义都没有了,就得讲礼了。礼是最低界限,如果没有礼了,说老实话,这天下大乱,道德仁义礼什么都没有就大乱。礼是最基础的,礼是什么?礼尚往来,大家都有个礼节、有个规范,行为规范。至少虽然没有道德仁义,也不会出格很远。道德仁义需要用礼去体现。

  「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论语》里面下一篇我们会说到。志向是「志于道」,「据于德」这个据就好像我们拿着拐杖,依据,要依靠着德来实现我们的道。「依于仁」也是,这个仁是刚才讲的内心存仁,对外行仁,半内半外。「游于艺」这个游就像我们游泳潜水,可以潜得很深,说明你有很深的功力。在技艺方面我们要专精、要精深,艺可以表现道、德、仁。我们用我们的这门技术去实现我们的理想,推行仁,实现道和德。「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一般儒家都讲究六艺,就是礼,我们说礼节;乐是音乐;射箭;驾御,骑马驾车是驾御;书数,书是写文章,数是推算。这些六艺当中,「以礼为首,故虽博学,而首须学礼」。所以,博学里面是学艺,学艺先学礼,所以称为「约之以礼」。

  「学礼则通世故人情,然后一切学问行之能合中道,故曰亦可以弗畔矣夫。」人懂礼了,就能通人情世故。通人情世故,他才能够跟一切人和谐交往,不会跟人产生冲突,一切的学问他就能够「行之能合中道」,他用中庸,他不会偏激,这是有礼。我们讲知书达礼的人,一定是温文尔雅,温良恭俭让之人。『可以弗畔矣夫』这个「畔」有两个说法,一个当背叛的叛字,就是离经叛道的意思。这种讲得比较的尖锐,好像如果不「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就会离经叛道,这个意思又太偏激了,所以雪公说这个意思不采用。另外一个意思当偏字讲,偏离,这个比较中庸一点,说的语气比较和平一点。所以,这个意思是能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就可以不偏离于道,也就能够得中道。这样讲比较合乎他语气的意思。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批注中说到,「学于文,乃就闻以开觉路,不同贫数他宝。约以礼,乃依解而起思修,所谓克己复礼,不同无闻暗证,所以弗畔」。这个学于文,就像《弟子规》里面讲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余力,则学文」。这个学文就是学什么?学圣贤的道理,不光只是单纯说学六艺。所以学文,文以载道,它这个文里头蕴含的是圣贤道理,可以「闻以开觉路」。我们闻到了这种道理,开觉路就是我们开悟了、我们明白了,不会盲目。盲目叫「贫数他宝」,这是我们盲目,就等于是自己昧去了自己的真心,方向搞不明白,但是这个也不能够称为贫数他宝。什么意思?就是当我们贫穷的时候,我们数别人的宝物,不是自己的,也就是说自己得不到受用。这里讲的学文,不同贫数他宝,跟那个贫人数别人的宝物是不一样的。如果有人光学文,不力行,那就等于是贫数他宝了。因为文以载道,它所记载的这些道理是圣贤人他们的所证所得,那是圣贤人的,不是你的。你要是光学文,没有去力行,那你就好像是说别人的宝,跟自己无关,得不到受用。所以我们学文的同时,要避免光学文,不力行,是这么个意思。

  「约以礼」这个所谓约,这里可以作约束来讲,约束我们的身心,这是「乃依解而起思修」。解是从学文而得来的,我们解悟了、明白了,要起思起修。闻思修称为三慧,闻从学文那里就是闻,思修就是你要真正把你所学的道理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思是你的思想,你要改变思想;修是你的修为,你的言谈举止要变化,改变思想、改变行为,这叫约以礼。所谓是克己复礼,所以约以礼就是克己复礼的意思。这个己是烦恼、毛病,自己的习气要克服掉,那个不是真正的自己,那是一个虚假的自己,要把它克服掉。然后你要恢复礼,这个礼是性德,本来具有的,现在你把它恢复出来。怎么恢复?克己就能恢复。所以你得真干。学文,像学《论语》是学文,学了之后能不能真干?你要真干了,就叫约以礼。

  所以学文和约礼相辅相成。「不同无闻暗证」,无闻暗证是不学文,这是无闻,暗证这是「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昧理真就是暗证,自己是昏昧,不知道方向,盲修瞎练,这就是无闻暗证。所以这个约以礼不同无闻暗证,是因为我们要博学于文。博学于文,这就有文了,然后约之以礼,这就有修证。这个修证是完全方向正确,符合圣贤教诲,「所以弗畔」,就没有偏离,弗是没有,没有偏离圣贤之道,也就是你会慢慢的修成圣贤。

  底下,蕅益大师又说,「畔者,边畔」,这个畔他当作边畔,像湖畔,湖边那个边字来讲。「以文字阿师,偏于教相之一边。暗证禅和,偏于内观之一边。不免罔殆之失也。」这里更进一步给我们说明。这个畔他当作边畔来讲,边是二边,不能够取中道,落到二边了,弗畔就是不落二边,这个讲法也很好。怎么不落二边?既不落偏于学文而不能力行这边,又不落偏于力行而不学文,这二边我们都不能落,要既学文又力行,学文和力行并重,就是博学于文与约之以礼并重。这是我们真正求学圣贤之道这种方法。

  博学于文是解门,解得愈透彻愈好。学《论语》就是求解,学四书都是求解。行门愈简约愈好,约之以礼,所以我们提倡就是《弟子规》就够了,这是力行,力行就用《弟子规》,天天对照《弟子规》反省忏悔,改过自新,够了。只是什么?你对《弟子规》的理解要愈深愈好。理解如何才能深?你得读四书。你读了四书,你才明白《弟子规》哪一句、哪一句该怎么讲法,你的领悟力增强,那你力行就更得力了。

  所以这里讲,「以文字阿师,偏于教相之一边」,只是搞文字。「文字阿师」这是那种专门搞文字的法师,那些老师、儒生也包括在内,偏于教相,光学文,我们恩师讲的搞儒学的、搞佛学的、搞道学的、搞学术的这一边,这个我们不能够采用。「暗证禅和」,禅宗里面有一种禅和子,他一味参,但是他方向没搞正确,他往往会走偏,这是暗证,无闻暗证就是「任己见,昧理真」,反而离道更远,「偏于内观」。其实他那个知见还不正,他就在那里修观,愈修愈错,这叫盲修瞎练,不可能成就。这两个都是偏,偏于一边,都「不免罔殆之失」。这个罔和殆,《论语》里面「为政第二」里面讲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的学是博学于文,这里的思是思和修,就是学了之后你要改变你的思想、改变你的行为。当然行为是受思想所支配的,你改变思想就能改变行为,所以这是讲修、讲力行。所以,光学而不行就会罔,罔是惘然,惘然是胡涂了、迷惑了:到底我这样学到最后有用处吗?各种疑虑、各种问题就产生,甚至最后没有信心了。包括我们刚才讲到的宰我,他问那个问题,那是什么?他就是,我们估计他,因为他擅长于文(语言),语言和文学,肯定是读得很多,博学于文,但是缺少力行,最后就惘然了,问出这些问题,显得信心不足,这是偏在搞学术方面了。

  「思而不学则殆」,这思是包括你专门去研究,和你按照你自己所研究的那个方向去修学,这是盲修瞎练,你不学文,你不接受圣贤的教诲,你搞自己一套,那就殆了。殆就是精神疲惫的样子,搞得最后搞不成功,盲修瞎练,练得是很用功,不能说不努力,但是你没有很好的理论做指导,那最后也会搞到疲惫不堪而中途就停止了。幸亏还能停止,要不停止,一直走下去,那可能就没救了。这是蕅益大师为我们说明这修学该怎么修。简单的来讲就是解行并重,不能有解无行,也不能够只行不解,所以学文和力行并进就对了。

  【评析】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畔:同“叛”。

  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论语,雍也第六
阅读全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