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子语(1)鲁大师(2)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3)如也;从(4)之,纯(5)如也,皦(6)如也,绎(7)如也,以成。”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这个「语」,是去声,作动词,是告诉的意思。大师,是乐官的名称,专门主管音乐。《朱子集注》当中说到,「时音乐废缺,故孔子教之」。当时春秋时期,正逢于乱世,可谓是礼崩乐坏。乐是反映人心的,音乐的荒废,雅乐缺失,这反映了社会人心堕落,道德沦丧。所以孔子这段话是教导鲁国的乐师,如何用音乐来扶正人心。

  这个『乐,其可知也』,这句是总纲。下面文章里面就分两段,分别把「乐,其可知也」的要义,分述出来。首先是『始作翕如也』,「始作」,这是讲开始来作乐、弹奏了。翕当合字讲,它是和合,有合的意思。下面的一段是『从之』,从就是放,一首乐曲有收有放。放开来的时候就是『纯如也』,这个纯当和字讲。『皦如也』,皦当明字讲,是光亮、光明的、皎洁的这个意思。通常我们说皦月当空,这个皦就是光亮、光明。『绎如也』,这个绎是讲相续不绝的意思。这是讲到第二段,「从之」放开了的时候,也就是音乐渐渐进入高潮。最后音乐收尾的时候,『以成』,成就是乐曲到了收尾,最后结束。

  朱子引谢氏的话说,「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浊高下,如五味之相济而后和,故曰纯如。合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故曰皦如。然岂宫自宫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连,如贯珠可也,故曰绎如也,以成。」

  这里谢氏是指宋朝的谢良佐,他讲到,他对这一段话的解释非常的好,说「五音六律」,这是音乐的基本组成,一首曲子必定要有五音六律。这个五音是指「宫、商、角、征、羽」,现在我们这个音乐用「哆唻咪发嗦啦西」七个音。七个音实际上也是跟五个音是相对应。音乐的这种音调、音律,合起来才能够组成一首乐曲,所以要有基本的五音六律,但是又要把它合成,所以「翕如也」,这个翕如就讲合成。把这些音调合在一起,又要让乐曲听起来很美妙,这是需要有一定的节奏旋律,所谓清浊高下,有跌宕起伏。有时候听起来很清,有时候听起来要重浊,有时候音高,有时候音低。就像一个小说里头故事情节一样,它有一个曲折跌宕。就好像煮饭煮菜,五味要调和,不能只有一个味道,有一个味道怎么好吃?所以讲「五味相济而后和」,一个美味佳肴,它里面有五味,但是这五味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调和的。用这个来比喻乐曲的音律调和,所以叫「纯如也」。

  五音能够合成,又能够调和,还不够,这里下面讲,「欲其无相夺伦」,互相要配合得很好,不可以听起来不协调。这个伦,是讲这些音律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协调,还有这些各种乐器,像钟、鼓、笙、瑟,种种的这些乐器,搭配得非常的协调,这是讲皦如。搭配得很协调,音调与音调之间又不能够是孤立存在,所以这里讲五音,宫商角征羽,这里讲不能够宫自宫、商自商,一个音它不能够是孤立的,应该怎么样?它跟其它的音调串连在一起,就像珠子用一根线把它贯穿起来成为一串珠子。这个串起来的意思,是讲「绎如也」,所谓「余音袅袅,相续不绝」。一首曲子就这样非常的和谐,音调乐器都非常的协调,相续不绝,一直到最后,乐曲演奏完毕,给人以非常美好的享受。

  孔子非常重视乐,他说要以礼治身、以乐治心,乐是调和我们的心地的。你想想,我们心里头的念头,每一个念头,不正像一个音符一样吗?一个念头弹出来,又一个念头弹出来,我们这些念头相续不绝,如何使这些念头调和,跟外在的人事物种种境界不相冲突,不相对立,而且让我们的念头纯净纯善,达到尽善尽美。你看,调心的道理跟调乐曲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孔子以乐治心,让心地和谐美善,不是光为了听那个音乐美妙享受而已,真正就是用它来治心。

  雪公老人,就是李炳南老先生,他在《论语讲要》里面讲,对这个话解释当中说到,「吴季札闻各国之乐,而知各国之兴亡」,这是吴国的季札大夫,他很懂得判断每个国家的音乐,它的美丑、善恶,听到这个国家音乐,就知道这个国家将要兴、还是将要亡。为什么他有这个本事?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批注当中说到,「乐是心之声,闻其乐而知其德」。音乐就是我们的心声,音乐是人创造的,人的创造灵感是心的一种体现。创造出来的这些乐曲,能够为社会大众所喜好,也正反映了社会大众的心声。国家的兴亡,这些社会大众的心里头的善恶念头,就可以从音乐当中去感知。所以闻其乐而知其德,听到这个国家这些人民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广义上的来讲,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就知道这里的人民道德水平在哪里。如果这些人民都很喜欢雅乐,像孔子推崇的韶、武,这正是反映了盛德的音乐,那我们就能晓得,这里的地方人民道德水平高。乃至艺术,艺术里头歌舞、戏剧种种的表演,它反映的是什么主题,什么样的内容,从这些艺术里头我们就能判断这个国家将兴还是将亡。如果人心善,当然这个国家就将兴;如果国家将亡的,人心一定是喜欢恶,那是什么?人民肯定喜欢那种乱糟糟的音乐,或者是靡靡之音,让人生起奢淫的心。那些艺术表演、戏剧歌舞都是乱人心思的,引人产生邪知邪见、产生邪思邪念的这些艺术,这都是人心感应,所以国家一定会出现乱象。

  所以蕅益大师讲,「故翕如纯如等,须从明德处悟将来,非安排于音韵之末也」。这个「翕如纯如」,是讲它音乐的音调如何协调,如何把这些音律很好的串连在一起,这个是「从明德处悟将来」。人,我们讲艺术家追求明德,追求至善,从这里去思悟,从这里得到灵感,便能创造妙音雅乐。这些妙音雅乐,不是从技术上就能获得的,安排这些音韵,那都是技术。但是重要的还是他的心地,那些技术的,对于音韵安排,枝末而已。所以艺术,它的根本还是道德。孔子《论语》讲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最后一条艺术。艺术基于前面三条,道、德、仁,那个是根本,艺术都变成枝末,枝末必定反映根本。要有好的枝末,必定要使到根本美善,所以这里教育就很重要,教育是根本,因为教育能够帮助人转化人心,提升道德。有好的教育,才能有好的音乐艺术。所以《礼记·学记》里面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江谦先生对蕅益大师的补注当中说到,「孔子论乐,即是论心。乐由心生,亦即正心之具也。孔子知正心,故知乐也」。这个补充非常的好。他讲孔子谈论音乐,实际上谈论的是心,乐是心之声。所以这里孔子讲到的「翕如也、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都是讲调心的。乐由心生,心是乐之根本,它也能够帮助我们调心,所以是「正心之具」,具就是工具,可以用音乐来端正我们的自心。那孔子为什么能够知乐?「乐其可知也」,为什么他能知乐,因为他能知正心。乐,奏乐的道理跟正心的道理没有两样。

  底下江谦给我们演绎出来,如何用调音乐这样的一个道理来调和我们的心。这个「始作翕如者,因该果海,故当慎之于初也」。「始作」是讲开始奏乐。「翕如也」,这个翕是合,两者相合,像一个音乐,前一个音后一个音,他要把它合成在一起。那前后这个关系,实际上是讲因果的关系,所以因该果海。每一个因,因果的因,合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大的果报。正如一首乐曲当中,每一个音符合成出这一首乐章,每一个音符都是重要的,一个音符出了差错,就影响了整首的乐曲,特别是开头。所以讲要慎于初、慎于始,这是讲我们自己的念头,要慎于始。当初一个念头不正,就会使到我们将来后果会不善,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你譬如说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圣贤的教育,当初最初这个念头是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学习?如果你真正是想这一生成圣成贤,这个因就正,你的果也就殊胜。只要你这个因地不变,念念相续,就好像后头讲到的「绎如也」,你这个念头,真心想做圣贤的念头相续,没有间断,那你这一生决定成就圣贤。可是开初这一个念头,想到有名闻利养,看见弘扬圣贤教育的人很受人尊重,很多人供养。好了,夹杂着一丝毫这种私心在里头,贪着在里面,很可能这一生也就毁了。即使是将来有一定的成就,但离圣贤已经是遥远了。圣贤之心只是济世利人之心,没有丝毫的对名闻利养的贪着,没有一丝毫想到自己。所以学习圣道,最初这一念先要摆正,我们讲立志,读书志在圣贤。这是讲到「始作翕如也」。

  下面「从之者,谓闻善言,见善行,沛然莫御,若决江河。」「从之」,是讲慢慢放开来,这个音乐已经弹起来,逐渐逐渐走向高潮。这是讲到我们用心,既然立志做圣贤,那么对于所有的善言、善行,听到了、见到了,立刻学习。这里是讲「沛然莫御」,沛,充沛的意思,这是讲到大水很充盛,没有办法抵挡,像决堤的江河一样,势不可挡。这个势不可挡,是学习人家善言善行,处处学习善法。而见到人家的恶,不放在心上,只学习人家的善。这是讲「从之」。

  下面讲「纯如」,「纯如者,用志不纷,乃凝于神也。」这种好学的精神保持下去,志向非常坚定,不受外面境界干扰,这讲「用志不纷」,自己全神贯注于学习圣道。这个纯,有纯一的意思,纯如就是志向坚定,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这一生做圣贤。这种人的精神集中,他必定是思想敏捷,心里有主宰,他心安、心定,他必定会有智慧。《大学》里面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讲他的志向,志向做圣贤,就一个志向,没有其它的想法了,他心就定,就能安静。这个心安了,就讲「凝于神」,这就是「纯如也」。然后他就能够有智慧,虑就是智慧,这里是讲「皦如者,光明遍照,无所障碍」,皦如是讲他的智慧开了,光明就是表智慧,智慧光明遍照。也就是他在日常生活当中,一言一行,全都是智慧朗照,待人处事接物没有过失,没有过失就没有障碍。

  最后讲「绎如也」,「绎如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尽于未来也。一切事如是而成,乐亦如是而成也」。这个「绎如」,绎是讲串起来,念念相续,用这一个圣贤之志串起来,中间没有断开。所以,他已不仅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是做到念念新,念念观照。如果一起心动念,与自己圣贤之志不相应,他立刻放下。所以念念回归本性本善,没有间断,尽于未来都没有间断。未来是讲从现在开始,从当下这一念开始,尽于未来。

  所以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奏起圣贤的乐章?什么时候开始奏?现在,现在立定这个志向,你做圣做贤的因你就有了,这就是「始作翕如也」了。然后念念保持这个志向,断恶修善,日新又新,始终不改变,你就决定能够成圣成贤。这里是用奏乐的道理来讲我们学圣学贤之事。实际上,一切事都是按照这个道理,只要我们用真诚的心,必定能够使所做的事成就、圆满。

  江谦先生又说到,「古者司乐之官,即司教之官,故称之曰太师」。这是讲古代主管音乐的官员,就是主管教育的官员,所以你看乐师也叫太师,师就是老师,主管教育的,他是用音乐、用艺术来做教育。正如现在讲的文宣,宣传部部长这么一种职责,专门搞艺术。「尚书舜典,命夔典乐教冑子」,这是举出《尚书》当中,《尚书》里面有「舜典」这一篇,讲到,舜命夔,夔是舜时代的一位乐师、乐官,舜命他做为典乐,典乐就是主管音乐事务的官员,命他来教胄子。胄子是古代帝王的长子,将来要继承王位,所以他必须要接受最好的教育,他才能够将来教导国民,为国民做出最好的榜样。

  这里又讲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都是「舜典」当中的话。「直而温」是正直而温和,这都是什么?通过音乐来调我们的心。「宽而栗」,是宽宏而庄严,栗是庄严的相貌。「刚而无虐」,刚是刚毅,虐是苛刻,虐待人,这是苛刻。「简而无傲」,这讲简易不傲慢,对人还是存心厚道,但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质朴,用真诚心与人交往。「诗言志」,用诗,《诗经》里的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歌永言」,永也是长这个意思,长言,就是歌是延长诗的语言,把这个诗里头的意思徐徐的咏唱出来,来突出诗里头的意义,你看这都是艺术。「声依永」,这是讲声音的高低,又依据「永言」里面的内容,这是音调跟内容相配合,诗歌。这个声就是讲五声,宫商角征羽。「律和声」,音律,我们讲六律,跟这个声相配合。「八音」,《三字经》里面讲的,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各种的乐器奏出来的不同的声音。「克谐」就是非常的和谐,这个克当能字讲,就是能达到和谐。「无相夺伦」,这些乐器不会相抵触,没有听起来冲突、混乱,次序井然。「神人以和」,这是讲神和人都能够通过诗歌音乐来交流,达到所谓的天人合一。

  所以音乐最后是让我们跟自然、跟道合一,也就是回归到我们本性本善。所以「此皆以乐正心之义也」,这就是讲用音乐正心的道理。「心正而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矣,故曰神人以和。」大学之道里面就讲到,要使天下太平,最初最根本在于正我们的心。心一正了,身也修了,家也齐了,国也治了,世界也和谐了。不仅是跟世界和谐,跟宇宙一切众生合而为一了,所以讲「神人以和」。音乐是真正达至和谐的很好的教学工具,因此孔子非常重视音乐。所以「孔子于乐屡言之矣」,常常提到音乐,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位对音乐深有造诣之人,在《论语》里面常常有提到关于乐的道理。江谦跟我们举出九条关于音乐的讲的这些语句,那我们简单的提一提。

  第一个是「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个是告诉我们,用诗来激发我们的志向,要学礼以成立。乐实际上是诗的谱,诗是乐的词,礼又是诗的动作,所以乐诗礼它三个是密不可分。诗乐是依礼而成立。诗礼乐是圣人学习的基本的修养,孔子弟子们共同学习的科目。「成于乐」,这个乐是让我们成就跟天地融合为一体的这种性德。所以诗礼乐,它最终的目的,帮助我们回归到自性当中。回归自性了,就是成就圣人。

  第二条又提到,这是江谦先生从《论语·子罕第九》提取出来的。前面第一条是「泰伯第八」当中提取出来的。这个第二条讲的,「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在鲁哀公十一年冬天,从卫国返回到自己家乡鲁国,当时鲁国已经是礼崩乐坏,孔子这个时候就定正音乐,还有雅颂这些诗章,使到这些乐诗都各得其所。孔子是给我们定诗礼乐,来扶正社会之风。

  第三是讲「曰乐则韶舞」,这个是出自于「卫灵公第十五」,颜回他请教孔子怎样来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要用夏朝的历法,要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这夏商周都各用其长。音乐要用韶和武,韶是大舜时期作的,武是武王时期作的。要舍弃郑国的乐曲,要斥退小人,这些都是危害社会,破坏道德,所以把那些负面的影响去除掉,这就是治国之道,可见得音乐多么重要。现在我们讲到媒体里面所播放的这些艺术,传播的内容,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秩序。

  第四,「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述而篇第七」讲的。孔子在齐国的时候听到韶乐,听得非常入迷,身心都定在里头,很长时间,你看三个月都尝不出肉味,完全是被韶乐的美妙所摄受。所以他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这个什么境界?禅定的境界,三昧的境界。三昧是正受的意思,正常的享受。可见我们凡人的享受不正常,什么享受?我们不外乎四种享受,身体两种,苦、乐的享受;心中也是两种,忧、喜这两种享受。这四种受都不是正受,都是苦,是烦恼。正常的享受是什么?身离开了苦乐,心离开了忧喜,这一种受就叫正受,叫舍受,舍掉苦乐忧喜,心就清净了。如果长时间能够保持这种受,这叫三昧。孔子能在听音乐当中入三昧,他契入了圣人的境界,他在韶乐里面能体会得大舜的存心,跟圣人融合在一体了。你看看,这个音乐是多好的一种教学工具!

  第五条,「曰: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一条我们前面讲过,就在本篇「八佾第三」里面。讲做人如果没有仁心,那你学音乐有什么用处?即使是韶乐给你去弹奏,你也弹不出那个味道,为什么?没有那个圣人的仁心,所以乐是心之声,必须要契入心的境界,才能真正把那个乐的味道弹出来。

  第六条,「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是「阳货第十七」这一篇,是孔子讲音乐音乐,怎么只是钟鼓这些乐器才叫做音乐?换句话说,钟鼓乐器本身不代表音乐,它是弹奏音乐的工具。音乐是心之声,它的功用是能够移风易俗,怎么只是讲的钟鼓这些技艺而已?所以这是告诉我们,评价艺术的好坏,不能够只从技术水平上看,更重要的是看它有没有真正扶正社会风气的效果,这是好音乐。这是给我们现代艺术工作者很好的一个提醒,看看艺术它的好和坏,标准在哪里,标准还是用德行。

  第七条,「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这也是在「阳货第十七」篇。郑声是郑国的这些音乐,这些音乐是什么?淫哀,淫是放荡,哀我们现在讲靡靡之音,让人萎靡不振。当时孔子批评这种音乐「不得性情之正」,跟雅乐是相违背。雅乐是正好相反,让人生起好善好德的上进心。所以对靡靡之音,要把它排斥掉,不要受它干扰。也就是说,在我们现在来讲,对于那些污染人心的艺术,那些作品,应该把它去除掉,不要让它污染社会人心。

  第八条讲,「曰: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乐之关系成败兴亡者如此」。郑卫之音,在《礼记》上面也讲到,是「乱世之音」。亡国、乱世,这讲的都是一个意思。亡国之音是什么?「哀以思,其民困」,让人萎靡不振,让人没有自信心,颓废、堕落、淫荡。这些艺术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秩序、安定。

  最后引《孟子》当中讲到的,「故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下,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治国者,其知此义乎」。这是江谦先生用儒家孔孟的这些话语,来给我们说明治国之道。这里子贡讲到,见到一个国家的礼仪,就能够知道他这个国家的政治局面是不是安定、是不是有序的;听到这个国家的音乐,就知道这个国家人民的道德水平。夫子给我们讲出这些道理、标准,百世都可以去运用。所以「由百世之下」,就是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这个等是评价的意思,去评价百世的君王,都不能违反夫子的这些理念,也就是说「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所以一个国家希望要和谐,必须将礼乐扶正,用这些来教化国民,真正达到社会和谐,不难。像我们很欢喜看到山东电视台,早几年一直在拍摄录制「天下父母」的这个作品,弘扬孝道,弘扬伦理道德。这是真正扶正民心的最好的教育、最好的艺术。

  【评析】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全面,乐理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平。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1)语:音yù,告诉,动词用法。

  (2)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

  (3)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

  (4)从:音zòng,意为放纵、展开。

  (5)纯:美好、和谐。

  (6)皦:音jiǎo,音节分明。

  (7)绎:连续不断。

论语,八佾第三
阅读全文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