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前面我们有提到,有子是有若,是孔老夫子的学生。他这里讲到『礼之用,和为贵』,礼是什么意思?朱子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这个礼实际上反映的是天理,所以说「礼者,天地之序也」。天地是代表什么?自然,自然而然就有这样的一种规矩,这是礼。所以它是天理的表现,「节文」可以解释成表现。「人事之仪则」,人与人之间,待人、处事、接物时候所遵守的礼仪、规则。这些礼仪规则,其实不是说圣人制定出来约束我们,不是的,实际上是自然的秩序。我们必须要遵守自然的秩序,也就是符合礼,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美满。所以不要把它误解为圣人的那种约束、那种法律、那种规章制度来制约我们。圣人没有这个意思,只是希望我们更幸福,更美满。循着礼,我们就能够回归本性,它是性德的流露。

  『和为贵』,这个和朱子解释「和者,从容不迫之意。」也就是说,他遵守着礼,这个用是表现在他从容不迫。这个意思有一些牵强,在这里我们不这么讲。我们来看李炳南老先生的批注说,礼就是规矩,这个讲得很实在。讲规矩,是不能乱。但在用的时候,应当以和为贵。所以这个和是解释为和谐,礼的用处就在于和谐,以和谐为贵。如果说遵循礼反而不和谐,遵循的礼这方面也有问题,它的目的是以「和为贵」,也就是恢复和谐。

  我这里讲恢复和谐,不讲构建和谐,是因为和谐我们本来就有,本来的面目,不是说你创造出来的。只要你能够把障碍和谐的东西放下,就能恢复本来的和谐。这个和谐包括三种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说地球、太空、宇宙,这大自然要和谐;也包括人与不同维次空间生命的和谐。这三重和谐,是礼的用处,礼的方向。

  下面说的『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这个意思朱子解释说:「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先王是指古圣先王,确指是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些先王之道,就是以礼达到圆满的和谐。所以这称为美,美是一种圆满。「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符合礼,都没有违背礼。在还没有成圣贤之前,还是凡夫的时候,我们必须用圣人制定的礼来规范自己,这叫克己复礼,克服自己的习气,遵循着礼而行,遵循久了,慢慢就习惯了。到了像孔子七十岁的境界,是「从心所欲,不踰矩」。「从心所欲,不踰矩」就是这里所说的「小事大事无不由之」,都没有违犯规矩。为什么?他已经证得本性,成大圣人,性德自然流露,这就是礼。他的一切行为,你去观察,他都符合礼。可是他有没有一个心要去遵循礼?他没有,圣人没有心。有心、有念头,不能成为大圣。

  所以《尚书》告诉我们「克念作圣」,你把这个念头都克服住,控制住,放下了,你才能够作圣。等你作圣的时候,你的身口意三业的造作,一切的行为、言语、念头,统统符合礼,那就叫做「从心所欲,不踰矩」。所以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圣成贤之前,先要遵循这一套祖宗圣贤留下来的礼,这就是圣贤的教诲。

  底下讲到的『有所不行』,这里古注有讲到另一个方面的意思,它把「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合在一起讲。皇侃和邢昺两位大学者的注疏,都是把这个两句合在一起讲。「小大由之」的由是做用字讲,就是小事大事都用礼。这里隐藏着一个意思,只用礼而不用和,「礼之用,和为贵」,如果只用礼而不用和的话,这就有所不行了。也就是说,这样就不圆满,甚至会有缺憾,这不可行。

  我讲一个例子大家就明了了,只用礼不用和是不可行。我记得过去我在美国教书,有一次回国探亲,探望我的父母。我的父亲他跟我母亲离婚以后,自己成家。我的庶母姓王,王姨。他们知道我回来,非常高兴。王姨很会做饭,说要给我做一顿好饭菜,给我接风。当时我父亲因为患有脑瘤,在恢复当中,所以一般上午他都要休息。上午睡觉睡多了,起来穿衣服当然也很缓慢,结果王姨把饭菜都做好了,跟我在桌前就等他。等他很久都没见他来,王姨就有点不耐烦,说:「我们先吃,别等你爸了。他平时起来时间不固定,我都是单独给他做来吃。」当时我就起了个执着心,说「我们一定要等爸爸来,吃一个团圆饭,人齐了才一起吃,这是《弟子规》」。所以我执着这个礼,而且把这个大道理一摆出来,王姨也没话好说了。我们俩就一起在等,等啊,等啊,等得饭菜都凉了,我爸才上桌来。这时候我父亲也很不好意思,就说「为什么你不先吃?不要等我」!那王姨也是辛苦了一个上午,做了一顿好饭菜,结果我们大家只能吃凉的饭菜,心里也很不愉快。也有点埋怨父亲的意思:「怎么上午起得这么晚,睡得这么多」!结果家里本来很高兴的气氛,都变了味。

  我回头一想,都是自己不对。虽然《弟子规》里面要讲「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吃饭怎么能自己先吃?要等长辈一起来吃。可是这个礼应该有开缘,这个开缘是什么?就是以和为贵,要大家能和谐,能高兴。所以如果我当时能顺着王姨的意思我们先吃,给我父亲留出饭菜,边吃边等,又能够满王姨的愿,又不会给我父亲造成心理的压力。他不好意思,心里有压力。这是什么?以和为贵。只要自己怀着恭敬的心,礼也是有开缘。如果是只用礼,而忘记了和,这就变得很呆板,甚至就伤了和气,还让对方觉得很不自在,很不高兴。你这个礼如果让人很不自在,很不高兴的话,那就失去它的意义了。所以我们学儒、学礼,要活活泼泼的学,不能够死守着那些条文。所以这里就讲到,「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如果就是不论大小事,不论什么样的情况,都是按照这个条文上的礼来进行的话,那很可能就不可行了。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也很好。说『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把「有所不行」跟下面一段连在一起,「有所不行,知和而和」。这个「有所不行」,朱子解释说是承接上文的意思。先王他处处都符合礼,不论小事大事都符合礼,可是也有所不行的时候。这个「有所不行」不是说古圣先王不行,是我们如果很呆板的去只用礼而忘记和,这就不行。

  同时另外一层意思,如果只知道和,知道和为贵,就一味的用和,这也不行。只要和,不要礼,没有用礼节去「节之」,这个节是节制。礼和节叫礼节,它不能过度,要有所节制。如果没有节制的话,那也不可行,所以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前面讲只用礼不用和,不可行;这里只知和不用礼,也不可行。譬如说与人交往,如果不分尊卑贵贱,一味的就是用一种礼,譬如说现代来讲,对人最敬礼是三鞠躬,如果是为了与人和谐,见人就三鞠躬,不分情形,不分对方的身分,都用这样的礼,这也是导致麻烦。你譬如说你走到路上,见到个老太太来了,你也不认识她,对她嘣、嘣、嘣,三鞠躬,把老人家也吓一跳。

  我记得有一次上电梯,从电梯里出来,跟我一起上电梯的有认识的人,认识的朋友。我先出电梯,他要继续往上走。我回头跟他招招手,告个别。结果他非常注重礼,对我就一个深深九十度鞠躬,头露在外面,差点被那电梯门夹到,把我都吓一跳。这也不可行。所以总是要看情形,看当时的状况,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你的礼敬,表达你的和谐。如果一味的要追求礼敬和谐而忘记了节制,这也不可行。所以学礼真的要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守教条。

  朱子说到,「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严而泰」,严是严谨,自己处处都要守着礼仪。像先王,「小大由之」,处处不踰矩,这是对自己要严谨。泰是泰然,有舒泰的意思。朱子解释那个和,说从容不迫,这有泰的意思,处事、处人都泰然。和是与人和谐,跟人和谐最关键是要尊敬别人,能够尊敬别人,才能和谐。「敬人者,人恒敬之」,但是又有所节度,要看当时的情形,这个叫「理之自然」。夫子所谓的「从心所欲,不踰矩」,也就是他真正证入了这个「理之自然」的境界。他所作所为完全随顺性德,真正自然而然,才能真正达到朱子所谓的从容不迫的这样的一种威仪,那么礼之全体就能现出来。礼的体是什么?礼的体就是本性,就是性德。「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稍微有偏差,过度,或者不及了,这都是属于有差,过犹不及。这个礼要做到正正好好,过度和不及,这都叫失礼,「失其中正」,就偏向一边去了,这都不可行。

  蕅益大师这里《点睛》讲了两句,说「由之,由其本和之,礼也」。这「小大由之」的由,这个由是什么?有依据、遵循的意思。「由其本」,本是本体,也就是我们的本性,跟本性相合,这种做法才叫礼。换句话说,礼实际上是本性自然流露出来的行为,不是从外面学来的,而是我们自己本性中具有的。当我们还没有证得本性之前,确实要遵循圣贤所制定的礼而行,以求最终证悟本性。

  蕅益大师讲,「不行者,废礼而尚和。礼不行,而和亦不可行」。《论语》原文里面讲到两个「不行」,这「有所不行」,后面又讲「亦不可行」,什么不可行?「废礼而尚和」,这不可行。废了礼,这是不可行,一味的崇尚和谐,却没有用礼来节制,这也不可行。所以这过和不及都属于失礼。礼不可行了,就是失礼了,「和亦不可行」,失了礼也失了和。为什么?和是礼的本体,本性本来是和谐,它表现出来的就是礼。所以失了礼之后,也破坏了和谐。这样我们才知道真正要做到一切如礼,那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境界。如果不是真正证入本性,怎么能做到毫厘不差,不失其中正?因此学礼的最终目标还是复其本性,恢复我们的本性。有这样的目标,我们才不会被文字上的礼的这种条文所束缚。所以这一段讲到这个道理是很深刻的,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去落实,在各种情形上去拿捏这个尺度,这需要有智慧。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论语,学而第一
阅读全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