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这也是子张的话,他说『执德』而不弘扬,『信道』就是信圣人之道而不笃厚,这个『笃』有厚的意思。『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就是何能说此人有道德,或者是又何能说此人没道德?换句话说,这种人就无足轻重了。这两句孔安国的批注说,「言无所轻重也」,就是他有没有道德都无所谓的那种人,这种人无足轻重,对这个世界也没什么大的影响。他的存在不会给这世界增添太多的东西,他的不存在世界上也不会损失什么,所以「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有无都无所谓的这种人。《皇疏》就是皇侃的《论语义疏》,这是批注论语的,说「世无此人,则不足为轻,世有此人,亦不足为重,故云无所轻重也」,就是这种人有和没有都无足轻重。换句话说,这种人执德而不弘扬,信圣人之道而不笃厚,那他对这世界没什么太大的帮助,既无损也无益,不增也不减,没啥轻重的分量。
《雪公讲要》又引了竹添光鸿《论语会笺》说到,这是位日本的大儒,「执德也,信道也,而不弘不笃,则未足为有执有信也,甚言不弘不笃之失耳」。就是你能够执守着道德,能够信仰圣人之道,但是你不去弘扬、不能够笃厚,这个笃一方面是自己认真的力行,你信了道还得去力行,力行之后还要去弘扬。这个笃有两个意思,自利、利他的意思。那不能这么做,未足为有执有信,就是你那个所谓执守的德和所信的道都不足为一谈,对这个世界也无足轻重。这是甚言不弘不笃之失,说得很重,甚言是说得很厉害。有道不弘、有道不修,这是很大的过失。
《朱子集注》里头也有两句话,在这个意思上做引申,说「有所得而守之太狭,则德孤」。你学习了圣人的教诲你有所得、有心得,但是你守着不肯做法布施,不肯去弘扬、去跟别人分享,这是太狭隘了,所以德就孤了。《论语》上讲「德不孤,必有邻」,德孤了就没有邻了,没有人会跟你学,那你学的那个对这个世界没什么用处。「有所闻而信之不笃,则道废」,听了这些圣贤教诲,我们听了,现在,听了之后你要真信,信得要信得笃实,不能怀疑,你的道才真实,否则道也就废了。可见这信心之重要。《华严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道的源头、功德的母亲,它能生功德,一切善根从信心出生,所以笃信圣道,你才可能成就。当然笃信圣教的人必定是自利利他,不会做小乘,只顾自己修行,不肯兼善天下,那是小乘。
所以子张在这里说的这两句,实际上是用很重的语气来提醒学道的后学(我们这些人),对我们所学的道要深信不疑。那深信必须你要真正理解你才可能深信,要不然成了迷信,一定要理解,理解才是正信。正信还未必是真信,看你肯不肯去做,你要是不肯做,不肯依教奉行,那就不是真信,这充其量叫正信。你明白道理了,知道是这么回事,但是信得不够真,就不叫笃。你真信了你就真力行,力行就有心得,那你要弘扬。你弘扬不一定说上台讲课,就在你日常生活跟人接触的当中,你就做人家的好样子、好榜样,你就在弘道了。所以学道德的人必须是要做大众的好榜样,行为正直没有邪曲,光明磊落。大家看了你那才敬佩你,否则真的是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就是你有和无都无所谓的、不足轻重,别人就不敬佩你。所以要别人敬佩,首先你自己要自重、要自爱。你自己不自爱、不自重,别人怎么会爱你、尊重你?
蕅益大师在批注当中引用了两个人的话,第一个是「卓吾云:骂得很」。李卓吾先生这个话也很犀利,说子张这一章话骂得很,骂谁?骂「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的人,这种人基本上是个废人,对这世界没啥好处,他所学也没什么用处。从这一句就可以看到,读书人志在天下,要为天下人服务、要教学,读书人的使命应该是教学。士、农、工、商,士就是主管教育。教育首先要身教,你先做到,然后才是言教,否则被子张骂了,就成了一个庸才。「方外史曰:弘字,笃字,用得妙」。这方外史到底是指谁?我查了一些数据,我想很可能就是指憨山大师。以前我没有去认真查这方外史是哪一位大德,没查到。后来发现原来憨山大师他有一个号就叫方外史,就是明朝一位佛门的高僧,他的法号是德清。这也是一位明心见性的禅宗大德。
蕅益大师当时就想跟他出家,憨山是蕅益大师最敬重的老师之一。当时憨山在世,看蕅益大师他的年谱,弘一大师有写了一个蕅益大师年谱。蕅益大师在二十四岁时发心出家,出家前梦到憨山大师,一个月当中梦了三次。在梦中他很清楚,见到憨山大师就哭,蕅益大师那时二十四岁,说相逢恨晚,很想早点亲近老人家您,但是没有这个缘分,在梦中相见。结果憨山大师在梦中告诉他,「此是苦果,应知苦因」。为什么相逢这么晚?这是苦果,苦因在哪里?这是提点他考虑到世间苦因果。所以佛法讲四圣谛,苦集灭道四圣谛。世间法,集是因,苦是果。集是烦恼,烦恼集结在一起,最后就形成苦果。烦恼就造业,造业就受报,就苦果。出世间的因果是灭、道,灭烦恼这是果,要修道,这是出世因果。四圣谛,一个是世法的因果,一个是出世法的因果。这往往是小乘阿罗汉修这个成就。
结果蕅益大师在梦中就说,「弟子志求上乘,不愿闻四谛法」。蕅益大师志气很高,他志在上乘、大乘,不愿意闻小乘法。憨山大师告诉他,「且喜居士有向上志」,你有向上之志,利根人。「虽然不能如黄檗临济,但可如岩头德山」,黄檗临济、岩头德山都是禅门里大彻大悟的禅师。蕅益大师听了这个话还想再问,结果就醒了。就想到古人哪有什么高下?于是他就到了曹溪,禅宗的祖庭,要从憨山大师出家。当时憨山不在,他就跟随憨山的弟子雪岭禅师剃度,这也算是憨山的门人。所以他对憨山的著作可以说有深入研究,这个方外史应该是憨山大师。憨山大师对于儒、道也很重视,虽然自己是佛门的高僧大德,但是也鼓励大家学儒、学道。憨山大师有一个《道德经注》,注得也很好,还有一个《中庸直指》,解释中庸的。蕅益大师也有一个《中庸直指》,在憨山基础上又进一步做一个批注,做得比憨山大师更精要。所以《四书蕅益解》里头常常引用方外史,应该是指憨山。过去我没讲清楚这个问题。
弘字、笃字,用得妙!可见得当时憨山大师也批注过《论语》。但是很可惜我们没看到那个稿子,很多这些文献可能就是失传了。像蕅益大师《四书解》里头只有三部,《孟子》的批注没有,很可惜。执德不弘这个「弘」字和信道不笃这个「笃」字用得很妙,妙在哪里?孔老夫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个字很妙,道要靠人去弘扬。这个人首先他要有道德,他先做到,再去弘扬,这就是人能弘道,这种人是圣贤。如果是执德不弘,他想要道来弘,道怎么能弘?道不弘人,是人来弘道。所以反过来执德不弘的,就是指的是非道弘人的问题。所以人自己要成就,还得要去弘。首先自己成就,那自然就能弘。自己不能成就,就不能叫弘。笃,信道要笃、笃信,信得坚定、信得厚重。真信,那个信心清净的话,他就能够悟道了。《金刚经》所谓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道,宇宙人生真实相就见到了。所以这两个字是方外史提醒我们的。
83年猪女40岁后命运开始好,40岁的猪命最好
4-2983属猪的人十年大运
4-2983属猪的一生婚姻外遇
4-291947年的猪寿终是哪年
4-291959年属猪的是什么命,属猪人运势好不好
4-291971年猪十年大运预测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