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公谓鲁公(1)曰:“君子不施(2)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这章是记录了周公(就是武王的弟弟),训示他的儿子伯禽的话。伯禽封为鲁国的国君,是武王所封的,所以鲁国是周公之后。孔安国批注就说,「鲁公,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周公在这教子,这个话就是很重要了,周公的家训,圣人的家训,教你怎么做君子。这个君子尤其是指在上位的人,就是你怎么做一个国君,做一个领导。

  『君子不施其亲』,这是第一条。这意思是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族,这个「施」当作弛字讲,松弛的弛。《刘氏正义》说,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说,「施弛二字,古多通用」,这两个字常常是互相通用的。「周官遂人注,施读为弛,可证也」。这找一个证明,在《周官》里面,就是《周礼》,「遂人篇」的批注当中,它把施字读成弛字,两个字可以互用,读音都是一样的,这可以证明「此文不施,即不弛假借」,是个通假字,所以不施就是不弛。「不施其亲」就是不弛,不跟他的亲族疏远的意思。「郑注坊记云」,「坊记」是《礼记》里面的一篇,郑康成的批注,说「弛,弃忘也。以训此文最当」。这是讲训诂,把施字解释为弛字,弛是讲弃忘、遗弃,忘失,忘掉亲族,这是不可以的。这是第一条周公的家训。

  第二,『不使大臣怨乎不以』。这个「以」,孔安国批注说,「以,用也,怨不见听用」。就是不要让大臣,报怨不被重用、不被任用这个意思。这是第二条。第三条家训,『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故旧」就是老朋友,老朋友如果没有恶逆的大罪、大过,这个「大故」就是罪过的意思。那就不要遗弃他。皇侃的注疏说,「大故,谓恶逆也。朋友之道,若无大恶逆之事,则不得相遗弃也」,就是这个意思。第四条周公的家训是『无求备于一人』,就是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人的才能因为都有限,不能够说用人办事,要要求他方方面面都是圆满周全,这不可能,只能是什么?取人的专长来用,不可以求全责备,不可以要求他每一件事都是专家,这样自然你就能够得人才。否则的话,你事事求全责备,别人都不敢来给你服务。

  蕅益大师在这里没有批注,我们直接看江谦先生的一个补注。「此言居上要宽。宽则得众」。这一段《论语》就是讲到居上位的人,这里讲的君子是居上位的人,要以宽和做为自己的品德。宽以待人,这就能得众,你手下就有人才。特别是做领导,领导要把事情办妥,没有人才怎么行。要人才都能归顺、归服,必须自己要宽,要礼贤下士,要能够赦小过,不能够求全责备。所以周公的这四句教训都是很重要,非常足以令从政者采用。譬如说「君子不失其亲」,就是讲孝道,有了孝心才能够有忠心。做国君,上面有天子,对天子要忠心耿耿,你要带领好自己底下的团队,把国家治理好,这就是孝心的表现。《孝经》当中就说到五种人如何孝亲,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大夫之孝,士之孝,庶民之孝,如何去尽孝。归纳起来不外乎就是自己敦伦尽分,这就是行孝。你是在什么样的岗位上,你就做好你本分的事情,思不出其位,这就是君子。

  「不使大臣怨乎不以」,这是让每个人都各得其所,这也不容易,那你要善用人,你有识人之智。你要不识人,那真是人才你没用上,庸才你就反而去用他,那就让真正的人才不服,他就会生怨。当然真正圣贤人不会生怨,这些都是凡人。有才华的人往往都有一种清高的心理,你不用他,他反而就觉得有不平。那这个就很难使团体和睦,家和万事兴,你这团体和睦了,你才能办成大事,所以这也很不容易的。怎么能做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你要能够知人,必须自知。换句话说,还得从修自己下手。孔老夫子讲的「修己以敬」,对自己诚敬,如果身上有毛病不肯去除,这就是对自己不敬,不自重,那就得修,修掉这个毛病才是对自己的尊敬。而「修己以安人」,你能够自己自重,能够改自己的习气毛病,你就能让人心安。你能察觉到自己的毛病习气,这就是智慧,这就是觉悟。你能查出自己有什么错误、什么毛病,你就能会识人,你就知道别人有什么毛病习气,应该怎么去用,怎么取长补短。别人有毛病,我们不要看毛病,我们只看别人的优点、长处,这用人之道。但是他有毛病习气,我们看得清楚,我不用就行。你真能这样做,大家都能服,你就是领袖。

  「故旧无大故」,不弃,这是讲厚道,讲有情义。朋友之道,那真的是希望友谊长久,除非他犯了非常重大的过错而不肯改。不肯改就没救,没办法,你不能够影响团队,只好把他遗弃掉。但是他只要肯改、肯回头,你还要给他机会。过失的大小从哪里来分判?就是看他肯不肯改,能不能够忏悔。《朱子治家格言》里面讲到,「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如果造了恶怕别人知道,这是大恶!所以大恶怎么来看?就看你的心,不是看你的事。你造了再重的罪业,这是在世间人看来是很不能原谅的事情,但是你心里能够悔改,你知错,你勇于忏悔、发露,决心改过,那个恶都不是大的,因为他能改。如果是虽然事情造得是很小的事,譬如说动了一个念头,对君上、对师长起了叛逆的心,这个事情没做,但是念头起来了,你把这念头紧紧藏在心里,不露出来怕别人知道,这叫大恶。为什么?因为你不肯改。所以恶的大小要从心上看,他能回头,他只要真诚改过,都能原谅、都能宽恕,都不能遗弃。那种死不回头的,那就没办法,真的没救,只好作罢。

  「无求备于一人」,这个就是很重要的。江谦先生的批注当中说,「无求备于一人,是教凡有国者,造就人才之准则」。这是有国者,就是统治者(当领导的),造就人才用什么准则,这就是准则。人才怎么来的?是你领导人造就出来的。古人讲「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真正人才是千里马,那个不难找到,难找的是伯乐,伯乐是会挑千里马的人。伯乐不常有,那是英明的领导,慧眼识英才。那人才不是圣人,不可能说无过,他只能是在一方面突出,那你就取他所长、用他所长,这就是准则。「求备于一人,可使天下无一人。不求备于一人,而人才不可胜用矣」,这个话说得好!治国也好,经营企业也好,你凡是一个地方的,或者是团体的领导,用人之道不可不讲求。求备于一人,你要对人求全责备,要他成为一个完人,事事都让你满意,那你就找不到人了,天下没人了,个个都躲起来了。为什么?他都不能符合你的标准,你标准太圆满了,而自己也未必是圆满的。求备于人的肯定自己他不圆满。为什么?责人之心强,责己之心就弱,肯定是这样。对自己要是严格要求,对别人不会求全责备,他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求备于人。所以为什么有的领导他手下能人多,有的领导自己很能干,但是底下没人,原因在此地。

  这还是讲德的问题,《大学》里面讲,「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国家也好,企业也好,当然它要讲生财之道,对国家讲就是经济建设,财是枝末,德是根本。有了德,自然就有人跟着你。你看刘备,论才华不如诸葛亮,论武艺不如关公、张飞、赵云,可是这些文武人才为什么都死心塌地跟着刘备?刘备有德行,他能容人,他不责备于人,而对人都是非常的礼让恭敬。你看他能够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来,这种行持就不同凡响。这个是青史留名,被后世人传唱,礼贤下士的一个代表。所以他自己手下有人。所以不求备于人,人才不可胜用,那就多,人才多。人才多你才能办大事。有人此有土,土是土地,你看刘备他不就建立了蜀国,蜀汉,称帝。魏蜀吴三分天下,刘备是本来一无所有,他能建立政权。有土就有财,他就能生财,就能够发展国力。有财此有用,这个用他是希望能够统一天下,恢复刘汉的政权。当然他这个愿望最后没有实现,这都是众生的业力感召,他的儿子不行,不能继承他的家风。

  所以从这里我们能看到,人才其实取决于做领导的人,你有没有人才就是看自己,你是怎么对待人才。每一个人才都有其用,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他用处,要是没用他就不会生出来,天生我才必有用。哪怕是一个清洁工,他专门扫地,他就是扫地的人才;有人专门做饭,做饭的人才。百工技艺,各有人才,关键你会不会发掘出来,而且派上用场,让各人能够安于自己的职分,这就是领导的艺术。真会用人的人,那就是坐享太平,垂拱而治,自己什么心都不用操,就自然好了。要操心的就唯有一桩事情,就是办好教育,教道德、教忠信、教孝悌,让你手下的人不仅有才,而且有德。德才兼备,那你的事业当然能够兴隆。

  底下江谦又说,「后世科举学校,皆以求备一人之法。使天下英才,不能成材,不能成德,而国家之根本伤矣。可叹也夫」。他的这个分析也是很有道理。后世就是讲汉朝,秦汉以后开始有科举制度,科举就是国家选拔人才,尤其是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科举是到了极致。民国建立之后,科举制度被废除了,国家选用人才不是靠科举考试,而是靠学校培养,包括我们现在都是这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各类的学校培养人才。江谦先生说皆以求备一人之法,为什么?他说得也很有道理,因为科举的制度能选取什么样的人才?一定是很会写文章的。那很会写文章的人未必有德,而且他未必真有才华。虽然他读的是四书五经这些圣贤经典,但是他还没有真正领悟圣贤心法,他不是圣贤,他还是凡夫。那他又不能够学其它的才能,只会写文章,而其它的才华的人又被科举制度给筛除掉了,所以人才就出不来。

  那学校现在也是有这个问题,学校现在都是应试制度,学生都为了应付考试。小学考中学,中学考大学,这都是有规定的考试,就跟过去的科举考试性质上没什么两样。你不能考过这个试,你就上不了高一个台阶,所以怎么办?大家就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就像以前为了考科举而去读书。所以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你让他马上能够担负起一项重要工作,可以吗?不可以,担负不起来,他的很多的才华就在这个求学的过程中给扼杀掉了。这使天下英才,不能成材,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特别是现在学校学的东西很多、很杂。譬如说小学生一天上好几门课,第一堂课语文、第二堂课数学、第三堂课英语,这脑子还没转过来,第二堂课就开始。他脑子里一天到晚像个浆糊一样,乱乱的,不知学了些什么,什么都不精。到最后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了把知识全部还给老师了。古人讲「教之道,贵以专」,教学的方法用专。专是什么?一门深入。你只能学一门,不能同时学两门,这样你心专,你能真正对于这个学科精髓得以领悟。这样的话,你能够通一门可以触类旁通,这是什么?培养你悟性,培养你触类旁通的那种求学能力,而不是填鸭式的,学这一门只知道这一门,一点都没有变通,脑子木木的,这就没有真正的人才出来了。

  德,现在我们也知道,学校里教道德、教做人很少,都是教知识,教技能。对于孝敬父母、奉事师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道德没有真正去学。所以可能他知识很丰富,但是不懂得做人,这就使国家根本受伤。国家是以人为本,人要是不成材、不成德,那就根本伤了,所以现在确实国家领导人也在呼吁要重视德育。德之本在于孝,要从孝道开始提倡,而且应国家领导带头,自上而下一起来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把这个道德的根基稳固了。每一个人他只要专精一门就可以了。孔子讲的四科教育: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德行和言语每个人必学;政事就是你这一门要专精的技术,可以为国家服务;文学是你自己陶冶情操、修养这方面的学习。果然能够回归到重德的根本教育,和一门深入的教学方法,那我们国家会真正培养出很好的下一代接班人。

  所以这也是提醒领导,在培养人才方面要如何去做,另外在选择人才上也不要拘泥于学位,什么博士、硕士都不一定说真正是人才,选贤与能。贤是讲他的贤德,能是他的能力,他可能只有小学程度,但是他真有贤德,真有能力,就可以培植他。他要是好学的话,这学问他不一定要去读博士才能学得到,可以自己读书,自己就能成就。你看我们的恩师,他自己说自己是初中文化程度,当时抗战期间失学了,只读到初中。可是他好学、修德,你看,成就了伟大的教育事业,可以说他是当代伟大的教育家!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1)鲁公:指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于鲁。

  (2)施:同“弛”,怠慢、疏远。

  (3)以:用。

论语,微子第十八
阅读全文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全唐诗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宋词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