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话在《论语》前面「泰伯篇」已经有出现过,这里再次出现,但是意思又稍有不同。为什么?底下还有一句,就是『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我们还是把这个话稍微解释一下。「位」,就是职位,或者泛指地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政是政事,也可以泛指别人所办的事情。孔子在这教人,不在其位,你不是在那个位子上,就不要去筹谋那个事情。原因当然有多种,其中一个,你可能不在他的位置上你去谋划那个事情,你干涉了别人的职责;第二个,你谋划未必是正确,你不在其位,对情况未必了解;第三个,你也没安分守己,所以君子要安分守己。

  那么底下这个话,「曾子曰」,可见得这个话连着下来讲,就跟「泰伯篇」所说的有些不一样了。估计这是曾子在讲话的时候,先引用或者证明孔子的话。如果这个话是曾子讲「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就为了证明底下曾子说的「君子思不出其位」。如果是另外人记录的,那也是用曾子的话来证明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以这两章合并起来意思就跟前面的「泰伯篇」,就光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还是不同的。所以这两章,就是「子曰」和「曾子曰」这两句应该合在一起讲。因为朱熹朱夫子他分的时候,把「曾子曰」又分成第二章,就跟「子曰」分开了,而说「子曰」那个是重复,这个意思就没有那么完整。所以在这里,有一些古注说「子曰」和「曾子曰」两句应该合为一章,这就不算是重出。

  曾子讲的「君子思不出其位」,这是《周易艮卦的象辞,曾子引用来解释和证明夫子讲的两句话。不出其位,就是安分守己、安守本分。思不出其位,就是他所思虑的,没有超过他所在的本位,这就是讲安分守己的意思。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批注,「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正是思不出其位」。蕅益大师在这又引用了《论语》里面「子罕篇」孔子的一句话,就说「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这个话是讲,你没有去想,可是那个并不遥远。没有说明到底什么东西不遥远,想的是什么东西。朱子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是讲仁。所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个仁,就是仁爱的仁。这个话就是说,我没有想去成为一个仁者,要想,何远之有?这并不遥远,这跟「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个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当然,实际上把它更广泛来讲,不管你思什么,只要你一思,就是一动念头,那个东西就能现前,夫何远之有,并不遥远了。

  当然这个境界极为深广,是圣人之境界。孔子讲这个境界是他的现量境界,念头一动立刻现前。这是什么?佛法里讲的,「一切法由心想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宇宙万物是你念头创造的,所以你只是没有动念头而已,你动念头,眼前就是。当然你要成为仁者,仁的境界,像夫子对颜回说的「天下归仁」,不仅你一个人成为仁者,天下都成为仁者,天下归仁。那是什么?你自己只要内心归仁,你的「思」归仁了,那你就看到普天之下跟你同成仁者。就好像释迦牟尼佛成佛了,看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同成佛道。所以佛的境界遥远吗?并不遥远,就在当下。

  蕅益大师用这句话来说明,「正是思不出其位」,意思就很深刻了,这讲的都是圣贤的心法。思,真的不需要出其位,就在当下,它并不遥远。所以,当颜回问夫子什么是仁,这仁是圣贤境界,夫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你自己真正克己复礼,克己就是克服自己的毛病习气,就是像蘧伯玉每日都在改过自新。复礼,就是回归到礼上来,礼是性德、是明德,恢复你的性德,回归自性。你自己克服掉毛病习气,就是回归自性了。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仁,不用时间很久,一日就行。其实一日都太长了。这里讲的思不出其位,思就是个念头,念头一动,立刻回归,连成佛都是当下一念而已。你只要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当下一回头就是成佛了。回头就是岸,所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么叫屠刀?屠刀是比喻,比喻妄想分别执着,那是伤害你自性慧命的屠刀。你把屠刀一放下了,立地成佛。

  你看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哗」就成佛了,什么文化都没有,大字都不认识一个,没读过经。听五祖弘忍给他讲解《金刚经》,还没讲完,讲到一半,大彻大悟,就成佛了。五祖就将衣钵传给他,告诉他识得本心即是天人师、佛,给他鉴定他成佛了。所以他不出其位,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儒家讲的天下归仁。所以,真正修行没别的,转自己的念头,何必要在自己其位之外,别外的寻求什么归仁的方法?当下你克己复礼,就是天下归仁。所以君子思不出其位,就这个意思。不出其位,就是不攀缘,全是往内求。

  《礼记.中庸篇》就有一段话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君子,这是真正的修行人,佛门里讲是菩萨,他即使是要度众生,要明明德于天下,他也是素其位而行。素其位而行,就是不改变自己的状况,现在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绝不攀缘,而行什么?行仁道。他就在自己的岗位上,就在自己的生活境界里,他能够成圣成贤。不愿乎其外,不需要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叫攀缘,这叫外道。外道,我们通常想的邪门外道,外道,实际上是指什么?心外求法就叫外道,那条路不是正道。正道是返回自心,回归自性的。

  所以素富贵,行乎富贵,这里讲的好几个,富贵、贫贱、夷狄、患难。无论你是富贵的境界,还是贫贱的境界;是处在夷狄那个环境里面,夷狄就是古时候少数民族,那个文化落后的地区,那叫夷狄,还是处在患难的境界里头,你都能够去行仁道。这个素字,是不改变那个环境,他不改变外面环境,只改变自己内心。为什么?君子明了环境是自己心所变现的。境由心造,境随心转,只要改变自心就行了,何必要心外去改变什么境界!所以,不离自心而成圣贤之道。就在当下的境界里头,就悟明本心了,这叫思不出其位的意思。

  所以孔子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般人理解比较浅显,就认为你不是坐那个位子的,譬如说,你不是那个国家元首,你就不要想国家的大事;你不是这个省长,你就对那个省长所做的工作少操点心。你给他建议,比较宏观上的、大方向上的,建议就可以了,不需要很具体的。一般人就这么想,这样想也能说得通,你不会干涉别人的内政,但是这浅显了。曾子在这里,他用「君子思不出其位」就一解释把这意思深化了。原来,这是讲不去攀外面境界,全在内心里头求仁道。离心,哪能够有什么境界?境和心,其实不二。境就是心造的,有这样的心就有这样的境。所以愚人、小人,他老在境界上下功夫,埋怨那个境界不好,他从来没有去反省自己内心。所以君子反之,他就是反省自己内心,不去埋怨境界,这叫行仁道。

  【评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被人们广为传说的一句名言。这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君子思不出位”也同样是这个意思。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与“正名分”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论语,宪问第十四
阅读全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全唐诗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宋词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