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蘧伯玉』,是孔子那个时代卫国的一个大夫,姓蘧,名瑗。「蘧伯玉」是孔子的老朋友,孔子也非常的尊敬蘧伯玉。在卫国的时候,孔子曾经就住在他家里。那时候孔子,这章《论语》里面所讲的时候,孔子在鲁国,蘧伯玉派一个人,就是使者,到鲁国来拜访孔子,大概是来问候这位老朋友。

  孔子就请这个人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请他坐了,跟他一起聊天,就问他,『夫子何为』,这个「夫子」是称呼蘧伯玉。这个话是孔子问,说蘧伯玉他老人家现在怎么样?使者就对答,『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这个使者应该是跟蘧伯玉学习的学生,他也称蘧伯玉「夫子」,夫子是老师,尊称。这个使者回答说,蘧伯玉老师「欲寡其过而未能也」。根据何晏的批注是讲,「言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无过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蘧伯玉天天都想减少自己的过失,天天都在改过自新,但是还没有达到无过的境界,无过是没有过失了。没有过失,那就是圣人了。

  『使者出』,等到这「使者」辞别离开以后,孔子就说,『子曰:使乎,使乎』,这是赞美的话,赞美这个使者很会讲话。「使乎,使乎」,就是做使者的这个人真正是非常适合,很称职,蘧伯玉也是非常的会用人。夫子这样来赞美,赞美这个使者,实际上正是赞美蘧伯玉。根据《淮南子.原道篇》里面说到,「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这就是说明那个使者说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你看他到了五十岁,都看到自己四十九年里面犯的过失,这就是欲寡其过而未能。这使者讲的话是恰如其分,非常的谦虚,又同时显现出自己老师的德行。德行在哪?德行就在他改过。

  《了凡四训》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专门提到蘧伯玉,我在这摘录下来跟大家分享。它说,「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这个讲的就是蘧伯玉,你看他二十岁时,就知道自己要改过了。天天改过,天天发现自己的过失,这叫开悟。发现之后,把它改过来,这叫修行。了凡先生当时也是这样过来的,天天对照功过格检点反省。我们用什么来改?对照就用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天天干,就跟蘧伯玉一样。等他到了二十一岁,蘧伯玉还知道前之所改未尽也,还没有改完,可能有些过失还会犯,还有一些新的过失,以前没注意到。到了二十二岁,再看二十一岁,还是在梦中,依然还有很多过失。

  现在我也感觉到有这么样一个情况,学习传统文化,以前学得很浅,感觉到自己还不错,看看旁边的人,好像自己都比别人强。结果愈学深入了,发现自己真不行。所以别人问我,你现在进步很大,你用什么方法修?你现在境界提高了。我说,大概境界提高,就是能够发现自己过失了。过去,真的自己过失不知道,这叫麻木不仁。麻木不仁是中医上讲的话,这是讲人的手脚已经麻木了,就没有那个反应,感觉不灵敏了,这叫不仁。我们自己要是有过失自己不知道,没有感觉,那叫麻木不仁,就叫犹在梦中。所以愈学,惭愧心愈增加。如果一个人愈学愈没有惭愧心,愈发现自己不错了,肯定有问题了。忏悔的眼泪,如果三个月没流了,自己得好好想想,到底出现什么状况?这是曾经有一位大德居士这样告诉我的,说你学佛三个月没流眼泪,说明你没有真干,满身过失自己不知道。你看人家印光大师到晚年称自己「常惭愧僧」,绝不敢认为自己是什么大德,绝没有那种傲慢,只是不断的发现过失改正而已。

  所以岁复一岁,递递改之,一岁又一岁,天天改、年年改。行年五十,到了五十岁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这叫真修真干,没有丝毫自欺,没有丝毫的因循、放逸,这样的人才能成圣成贤。蘧伯玉是孔子非常敬佩的人,真正是一位贤者。他的功夫得力处,就在于他不断改过。夏莲居老先生就说过这么一段话,说浑然发现自己满身不是处,这才是功夫得力处。觉得自己满身都是优点,这人就完了,堕落的开始。吾辈身为凡流,我们这些人身为凡夫俗子,过恶猬集,真的是满身过失,就像刺猬的刺一样,全身都是。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你想想过去所干的,如果你还不觉得那是过失,不用说太久了,就是看今天,一天下来,如果自己找不到过失,我这一天好像没干什么错误,不是说没错误,要真没错误就成圣人了、就成佛了,你现在是佛吗?你现在肯定不是佛。不是佛,那怎么能没过失?只是自己看不到,心粗而眼翳,太粗心了、太大意了,眼睛就像有蒙蔽一样,看不见自己。

  往往这样的人,他很爱看别人,他眼睛都往外看了,那个人有过失、这个人有过失,就没看自己有过失。所以常常挑人家毛病的人,就是这种人,不见自己有过,专看别人的过。六祖惠能大师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儒家讲的君子,佛门里讲的菩萨,他们只会看自己的过,就像蘧伯玉一样,天天改自己的过,这是古之学者为己,为己就是他改过。学了圣贤之道对照自己,绝不看别人,这种人能成圣人。你想想,他真正一心一意的去发现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过失,他就没有那个闲工夫去看别人有什么过失了。

  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一定放松,一定有宽恕,一定能包容,就不会跟人家有矛盾。矛盾发生了,他只会发现自己的过失,找自己的毛病和原因,绝不埋怨对方;即使别人都认为是对方的错,而君子他只会认为自己是错的,这叫反求诸己,我自己德行不够,没感化他,才会让他对我这样。他会这样想,矛头都指向自己。当看人家错,指责别人,你看,你的手指一指别人的时候,一个指头指别人,三个指头指向自己。所以看到别人有一个过错的时候,自己同时三个过错就有了,三倍。见人恶,就是恶,而且是恶再乘上三倍,大恶。所以,当你指责别人,你马上看看你自己的手指,是指向谁的,就懂得回光返照了。

  蕅益大师批注当中说,「千古圣贤真学问真血脉,不亿使者一言点出,真奇真奇」。蕅益大师这里是总结得很好,千古圣贤真学问真血脉,就在于这句话。什么话?「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就这句话,这一句话才能使人成圣成贤,古今圣贤都是这样成就的。能够寡其过,这叫好学,这叫勇猛精进。「知耻近乎勇」,知耻是什么?就是知道自己过失,有过失就是可耻,这就是勇,大勇。知过才能会改过。而发现自己还有未能改之过,所以会更加精进努力的去修正自己。修到最后真正没有过失了,没有过失,不仅是自己没有过失,是自己跟一切众生都没有过失,这叫真正无过了。如果看到是我没有过失了,别人还有过失,对不起,你的过失多着!首先,你人我这种分别执着还很深,那就是最大的过失,那是造业根源之所在。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都从这个根源里产生的,人我的分别。

  所以到成佛了,刚才我们不是讲,成佛了他会发现众生跟我皆是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同成佛道。那就叫止于至善了,就没有过失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之道,就是圣贤真学问。大人之学,在什么?在明明德。明德是性德,自性中本具的,你把它显明出来了,这叫明明德,也就是你成佛了。成佛,不仅是自己明明德,还要帮助别人、帮助众生明明德,这叫亲民,帮助别人。最后自己也明明德,别人也明明德,自己跟众生都圆满的明明德,这叫止于至善。那个时候就无过了,那叫大圆满。

  所以真学问、真血脉,这血脉在古圣先贤那里传承下来,原来就这么简单,就这一句话,不断让你改过而已。所以我们能不能够真正继承圣贤血脉?你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继往开来,绍继圣贤血脉,靠什么?没别的,勇于改过而已。没想到,不亿使者一言点出,不亿就是没想到,那个亿通竖心边的忆,这个字古今通用,就是竖心边那个忆,就是没想到这个使者一言点出。孔子所赞叹的,不光是赞叹这使者很会说话,也不光是赞叹蘧伯玉是个真修行人,赞叹什么?圣贤真学问、真血脉,但是又给这个使者一言讲出来,真奇真奇!所以这种赞叹真是发自由衷的。孔子没听别的人这样讲过,一个不很起眼的人,蘧伯玉派来的使者,居然能讲得出来。古圣先贤的心法给他点出来了,这叫奇哉奇哉。就像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他也讲「奇哉奇哉」。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蘧伯玉:蘧,音qú。人名,卫国的大夫,名瑗,也孔子到卫国时曾住在他的家里。

论语,宪问第十四
阅读全文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全唐诗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宋词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