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有人问子产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有恩惠于人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管仲。孔子说:“他是个有才干的人,他把伯氏骈邑的三百家夺走,使伯氏终生吃粗茶淡饭,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

  这段话是有人发问。这个『或问』,「或」是谁,这里没讲,那么当时肯定有这么一个人,没有写姓名,问孔子,问谁?问子产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所以,这个『或问子产』,不是问的是子产,是以子产等三人问孔子。问了三个人,子产、子西、管仲,就是这三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为人如何,请孔老夫子来评论评论。这夫子一评论,大家就有学处了,该怎么个学法,听听圣人的意见。这不是圣人去爱评论人,不是,这都是教化,举例子来教化。

  首先就问郑国的大夫子产,孔子说,『子曰:惠人也』,这个「惠」,根据孔安国的批注是爱,这个「惠人」就是爱人。根据邢昺的注疏,他批注说,「子产仁恩被物,爱人之人」,子产当时在办国家政治的时候,给人民很多的恩惠,施以仁政,所以孔子以惠字来评论他,说他是一个爱人的人、爱民的人。这也是一位贤臣了,能够爱百姓。

  底下,再问子西这个人怎么样?『问子西』,子西是郑国的大夫,他叫公孙夏,跟子产是同宗兄弟。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说是楚国的令尹,叫公子申,他也叫子西。这两种说法都有人说,雪公他就采纳了前面一种,是子产的同宗兄弟。那么,孔夫子在这里说,『彼哉!彼哉』!这个「彼哉」的意思,根据古注,是古成语,「彼哉彼哉」,就是一个常说的话。到底这个什么意思?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那个人吗?那个人吗」?好像是反问的话。孔子用这个成语来回答,没有去表态,说这个人是什么人,那不作回答,通过这个语气,你看别人问他子西是什么样的人,「那个人!那个人」,就不讲了。这样我们去体会一下,应该是贬义。夫子很有口德,不随便去批评人。赞叹人的时候,他就赞叹。这个人不值得他赞叹,他也就不赞叹,他不轻易去批评人。这个话听起来是贬义的意思,那么就没有下面的评论。换句话说,这个人也就不值一提了。

  最后就问到管仲,这是齐国的大夫。那么,管仲又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人也』。这个人字,在《论语》里面往往跟这个「仁爱」的仁字是通用的,「人」就是仁爱的仁,所以管仲是一个仁人。我们底下就在这一篇里面,第十五章,我们下面会讲到,当子路,到第十六章,子路在问关于管仲这个人是什么人的时候,孔子评价他是「如其仁,如其仁」,他是一位仁者。所以这里当仁字讲,仁爱的那个仁字讲,是应该没有问题的。再底下,孔子又引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管仲称为一个仁者。

  他说,『夺伯氏骈邑三百』,这个「夺」就是夺取,「伯氏」是齐国的大夫,他的名字叫偃。那么骈邑这个地方,原来是属于他的。根据《雪公讲要》里面的考证,它属于山东省境内。当时,伯氏因为犯了法,有罪,管仲是齐国的宰相,所以管仲他就依法处置,把伯氏的领地给剥夺掉,剥夺了他的三百家这么一个骈邑地方。结果,伯氏当然也就穷了,他只好『饭疏食』,生活很困难,吃饭只能吃那些粗疏的食物。可是,终身没有一句怨言,『没齿无怨言』,「没齿」就是讲他一世,一直到终老,牙齿都掉光了,这是讲他一世,终身都没有一句怨言。

  何以他能够做到自己的土地都被剥夺了,对于管仲还没有一句怨言?这正证明了管仲判决这个案子非常的公正,而且对他已经是仁至义尽,很有仁心,所以判得又很合理,让伯氏心服口服。如果是他心不服、口不服,没有办法做到「没齿无怨言」。这是当官的典范。你看,即使是处理一个人,都让他心服口服。那当然,他自己也是做得很好。如果他自己行为上有瑕疵,那被处理的人,即使是处理得很得当、很公正,但是他还会有怨言,「你不也有过失吗?为什么你不处理自己?你为什么揪着我不放?我算是倒霉了,被你给抓住了,还有没有被你抓住的,包括你自己」,他会有怨言。管仲能做到让百姓没有丝毫的怨言,这可见得他的仁。

  这一段话蕅益大师没有批注,江谦先生有一段补注,说到,「人也,犹言仁也」,这个人就是通那个仁字,两个字可以通用。「可知不仁即非人」,这个话点得很深刻。我们有没有资格称为一个人?这个人的称号,也是一个神圣的称号,不是说随随便便称的。我们一般讲,说人格,人格是什么?做人的资格。那我们问问,我们有做人的资格吗?做人的资格是什么?就是仁爱的仁。如果自己不仁,那就不是人了。现在是穿着人的衣服,那古德有一个绰号,叫衣冠禽兽。现在还有个人身,过没几年,死了,就得堕恶道,就不是人了,没有再做人的资格了。所以人而不仁,就非人也。这个话很厉害,可不是轻的,点醒我们,做人一定讲求仁义。

  那么仁的根本就是孝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你要做一个仁人,你要去行仁,一定要先从孝道开始。不孝父母,这个人就是非人。那管仲真正做到了,用仁爱之心对待万民,使万民归服,上下无怨。《孝经》一开端就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你看天下都顺了,人民都能和睦,都能够有温饱的生活,小康,最后到大同,上下无怨,都没有怨恨。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就是孝,以孝治天下。以孝治天下,就是仁政,就是圣治。那管仲受到孔子这样的赞赏,至少他能做到很大一部分了。所以,孔子称管仲是仁者。

  江谦先生后面还有一句话说,「使怨家无怒言,非仁者感化之深不能也」,这里刚才我们也就讲到这个意思了。这怨家就是伯氏,管仲处理他,把他的家产都没收了,他都能够没有怒言、没有怨恨,这不是仁者感化之深,怎么能做得到?这就是第九章,我们就学到这里。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子西:这里的子西指楚国的令尹,名申。

  人也:即此人也。

  伯氏:齐国的大夫。

  骈邑:地名,伯氏的采邑。

  没齿:死。

论语,宪问第十四
阅读全文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全唐诗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宋词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