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这章是讲知命、知礼、知言,这三方面都非常重要,学者不可不知!孔子把这段话做为告诫,这味道是无穷的。编排《论语》的人把这章放在最后,也是有他的深义,一会我们再谈。首先孔子第一句话是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命」是什么?我们先看先儒的批注,孔安国注「命,谓穷达之分也」。穷是贫穷,行不通,达是通达。穷达之分,分就是有数,一个人一生贫还是富,穷还是达都有个数,这叫命。

  皇侃的《论语义疏》就把这个意思展开来讲了,「命为穷通夭寿也」,穷通还加上夭寿,夭是短命,寿是长命。换句话说,人的富贵、寿命、儿女、功名等等都有个数,这叫命。我们平常人讲你命很好或者说命不好,这就是讲穷通夭寿。「人生而有命,受之由天,故不可不知也。若不知而强求,则不成为君子之德」,皇侃这个话解释得好!就是人一生下来他就带着个命数,这个命数受之于天,就我们讲的天生的。基督教宗教里面讲的上帝创造的,上帝设计好的。那么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因果。人这一生命好,是因为前世修得好,前世他能修财布施,他这一生就有财富;前生能修无畏布施,这一生有健康长寿;前生有法布施,能够常常教导别人,他这一生有聪明智慧,这都是前因决定后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恶果报丝毫不差。不可能种瓜的得豆,种豆的得瓜,没这个道理。所以所谓受之于天,这个天应该解释天然、自然,果报自然,不是人为预设的。前生造的是什么,这一生就决定是什么,「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大家读《了凡四训》,这个道理就明白了。明朝的袁了凡先生,真有其人!他就是从小的时候遇到一位孔先生给他算命,算定了。二十年真的完全按照孔先生所算的来走,一点不差。考功名考秀才第几名,得到国家多少俸禄,一点不错。还给他算命中无子,秀才以上就没有功名,举人、进士得不到,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算得太精确了,这二十年来丝毫不差!所以了凡先生知道不用打妄想,人所谓「进退有命,迟速有时」,该来的会来,不该来的想也没用。「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他明白这个道理,这叫知命了。知命的人他不会强求,他生活就随缘。但是了凡先生只知道一半,没知道第二个,另外一半。另外一半是什么?人虽有命,但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就不是宿命论。

  了凡先生二十年来是宿命论,他承认是有命,没错,算准了,不承认也不行,摆在面前的事实,这是前生所造作的因果决定他这生的命。那命能不能改?这个问题他是在栖霞山云谷大师的禅堂里面坐了三日之后,被云谷禅师激发出来的这个问题。因为他跟禅师对坐三日三夜,不动一个念头,没有妄想,太难得了。云谷禅师也觉得好奇就问他,凡人之所以不能成圣,就是因为妄念相缠,你这坐三日竟然不起一个妄念,你用的是什么功夫?了凡先生就老实告诉他,我没什么功夫,只是知道有命,命定了,没什么想的了,所以心很安。了凡先生这么一说,云谷大师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一个豪杰,没想到你还是个凡夫。这就激发出了凡的疑情,这话怎么讲?云谷禅师就说,这二十年来你的命给孔先生算定了,怎么就没想到改一改?完全受到命运的束缚,你说你是不是凡夫?这时候了凡先生就好像醒悟了,命能改吗?能改!云谷禅师告诉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你怎么改?断恶修善就能改。这一生好的命过去修善得来的,这一生不好的命是过去积恶得来的。我要希望未来的命运改过来,那就断恶修善。

  所以云谷禅师让了凡先生自己反省,你为什么没有功名?你为什么命中无子?这一问了凡先生就开始反省了,想了半晌说,确实我不该有功名。为什么?自己德薄,所以福就不厚。譬如说很爱谈论是非,很爱嘲笑批评别人,而且做事常常不耐烦,急躁,不能够耐大事。大凡福报大的人,做到高官的人,他都有种耐烦做事的心态,他有定力,而且不会乱说话,慎于言。你们发现没有?做得官愈大的人,他的口封得愈好。慎于言的人才可以信赖,多言则少信,多怒则少威。整天发脾气的就没有威风,整天说话的常常别人就不信赖他。就像我们刚才读到的孔老夫子讲的这个四恶,了凡先生发现自己好像也常常有,所以他没有官当,没有功名。他命中所以做一个小小的官吏,一个很小的小县城的县长。

  那为什么自己没有儿女?不懂得惜精神,有洁癖,所以水清则无鱼。而且爱心不够,为人也比较刻薄。见到人家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肯帮助,矜惜自己的名节,把自己的名节看得太重了,很多该做的正义的事情都不想去做,不敢去做,爱心不够。天地能够生养万物,凭什么?凭爱心,好生之德。如果爱心不足的人就没有后代。愈是刻毒的人愈是没有后代。所以要有后代,要能生儿育女,改变自己刻薄的心,要长养仁爱的心。所以了凡先生反省自己很多过失,明白了,原来自己这个命还是因为自己的习气、自己的性格决定的。那要改造命运,先改习气。所以云谷禅师给他功过格,他回家认真的来修,每天反省自己有什么过失把它写下来,每天修的什么善事把它写下来,慢慢修,愈修愈顺,习气渐渐都改了,所以最后命运全改了。你看,他本来命中无子,他生了一个儿子。本来命中只有秀才,他后来做到了进士,考上进士了,做的官也大了。他没有求寿命,但是寿命延长了二十年。他本来是五十三岁要死的,他是到最后七十四岁才走。

  《了凡四训》是他六十九岁的时候,写给自己两个儿子的家训,改了命运了。所以人受命于天,立命在我,这个要懂,这就不是宿命。故不可不知也,这个不能不知道!若不知而强求,则不成为君子之德。强求就是什么?不是按照因果,那叫强求,勉强的求,那是向外求,不是向内求。向内求是什么?通过改自己的毛病习气增加福报来改命运,这是向内求。向外求是什么?不改自己毛病习气,拼命在外面攀缘。即使给你攀到的,也是你命中本来就有的,你不必去攀也该得到的,你何必去强求!强求可能会提早一点,但是这可能会折损你的福报。君子知命,所以乐得做君子;小人不知命而强求,冤枉做了小人。君子不仅不强求,反而什么?不断的修身立德,修己以敬,改造命运,这就更快乐了。君子改造命运,自强不息,他很勤奋,他不是宿命论,不强求,什么都不做了,那还是小人,他不能自强不息。同时还是厚德载物,养自己的厚德。

  君子效仿天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各人的前因虽然不同,就是所生的命不同,这个可以算,但是你知命还要懂得改命,怎么改命?修德,这叫立命,这不是宿命论。你能自己立命了,你就能为生民立命。怎么个为生民立命法?用教育。把古圣先贤这种道理,尤其是因果的道理为大家讲清楚,而且以身示范,你先做出来让大家看到。就像了凡先生他这篇《了凡四训》,你看四篇文章第一篇叫「立命之学」,他先做到了,他把自己经历写出来了,太有说服力了!他自己能立命,他就能为生民立命。大家每个人看到了这篇文章都受感动,都明暸了因果事实真相,都能够自强不息的改命,这是真正的君子之德。所以宋朝的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不仅是君子了,圣人了!圣人如果不能够改自己的命,不能叫圣人。圣人得到天地的心法,为天地立心,这是讲天地宇宙心法得到了,佛法里讲的明心见性。自己和生民的命都能改了,才能够为往圣继绝学(绝学是古圣先贤的道统),为万世开太平。这是第一个,君子知命,能知命就能立命。知很重要,知难行易,知特别是难,真正知道了,行起来不难。他一定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第二条,『不知礼,无以立也』。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无从立身了。《皇疏》对礼的解释,他说,「礼主恭俭庄敬,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礼者,无以得立身于世也」。所谓礼,儒家非常重视。礼讲什么?我们讲礼的精髓何在?皇侃总结得好,礼主恭俭庄敬,恭是恭敬,俭是节俭,庄,端庄,敬是恭敬。恭是对人,敬是对事。换句话说,就是要恭敬,礼的精髓就是恭敬。《孝经》上讲的,「礼者,敬而已矣」,这是做为立身之本。君子修身修什么?就是修己以敬,修自己的诚敬心,通过待人处事接物当中修诚敬心。你能修己以敬,才能够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你才能够真正做出利民的事业。自己不能做到修己以敬,你也不可能利民。为什么?你做起事来你会起烦恼。可能事情太烦了,你就烦躁,你生气了,自己都没修好,你怎么能帮助别人!或者看到利养起贪心了,对名利执着了,做起这些事情就不是利民了,可能是害民了。所以儒家以礼修身,修什么?把诚敬心修出来。如果只是在形式上去循礼、守礼,而不是真正修诚敬心,那没有得到礼之本,那只是搞形式。学儒要重实质,形式是帮助修实质。人若不知道礼,无以得立身于世。真的,不学礼无以立,立是立身,在这世间行不通。一个人没有礼,不懂礼貌,待人不能恭敬,那别人也不会恭敬他。他无礼,那别人也不能容他,他最后没容身之处。

  《皇疏》又引《礼记.礼运》篇孔子的话说,「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这说明礼的重要。礼不是说人为制造出来的规范,孔老夫子或者是古圣先贤故意搞一套禁锢我们、约束我们的规矩,那你这样想就错了。它是先王承天之道。所谓天就是自然,符合自然,也就是说随顺自性的,性德,这是承天之道。人本来就应该这样生活的,无礼是不正常的,不符合自然的、不顺自性的,其结果只有苦恼,不幸福,甚至是灾难。所以先王他都是证得自性之道,他们所言所行无不符合礼,然后把这一套规矩定下来,让我们先遵守这个规矩,慢慢顺乎自然,做得自然了你就也证得自性了,你也成圣人了。所以他是以治人之情,情是我们的情欲,是烦恼,要对治,不能纵情纵欲,以礼来做规范。所以失了礼就要死,得了礼就生。以死生做为得礼还是失礼的一个后果来讲,这是讲到绝了,所以不学礼就不行!这个礼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不是学那些礼仪制度而已,要学那里的精神,要学圣贤的心法,而在当今社会活学活用,这才能行得通。不是学死的,得活学活用。所以经义得讲透,让我们理解透彻了,我们才知道怎么去做,不能学呆了。

  下面一条,『不知言,无以知人也』。雪公引刘氏恭冕说(就是刘恭冕,他是刘宝楠的儿子,也是清代的大儒),「言者心声,言有是非,故听而别之,则人之是非亦知也」。这是教我们懂得听话,人的讲话、言语是心之声。人讲话都是心里想的他会用语言表露出来,但是表露的有的是,有的非。如果是小孩,童真的小孩,他心里想什么他就说什么,那就是是。但是大人就不一样,大人有时候他会把它扭过来,心里想这样他就说那样,这叫非,心口不一。可是能不能听出来?可以听出来,因为起心动念了就有偏向。有智能、有学问的人他能够判别其中的是与非。故听而别之,你能够判别、辨别,你不会迷惑,不会上当,这是智慧。故人之是非亦知也,他心里想的真实意图就知道了。

  所以知言才能知人,知人是知道这个人的心地,善人还是恶人,是忠信之人还是狡诈之人,这个能够听得出来。但是这要学,要有学问才行,还要心要细。学问,其实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学问就是把放出去的心抓回来,这叫学问。我们凡人那心都往外跑,攀缘于六尘境界,现在要从六尘境界中收回来,管住自己的那颗妄想心,不让它再跑出来,这就是真实的学问、真实的功夫。你有这种学问,你听到别人讲话,你能够知道他的心地。一般讲他心通,他心通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神通,是人的本能。你只要把放出去的心收回来,你心清净了,你就有他心通。不仅有他心通,你还有宿命通,你知道过去,知道未来。过去生生世世都能了解,未来发展你也知道,心里感知很准确。甚至有天眼通、天耳通,很远的地方发生什么事情,你知道,那里的声音你能听到,这都是人的本能。只是我们现在的妄想心太厉害了,收不回来,失去了这个本能。也不是真失去,只是被妄想心给盖覆住。把妄想伏下去,本能就现前。

  那么「知言」,在孔子《周易.系辞传》上有这么一段话,这是做为一个示范如何知言,这孔子说的,「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这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将要叛乱的人,就是叛逆人,他的言辞带着惭愧,不好意思。为什么?心里虚,做坏事心虚。中心疑者其辞枝」心里有猜疑的人,那么他讲的话就支支吾吾的,不能够顺畅。吉人之辞寡,一个有福的人讲话少,那这种人堪受大任。躁人之辞多,讲话多的人这肯定是心浮气躁的。你看,听言语就能知道他的性格。

  诬善之人其辞游,这是讲是非的,去讲人坏话,特别讲善人的坏话,诬告。讲这些是非,有的人很会讲,讲什么?好像自己没有给你下什么结论,把这些东西都讲出来之后,让你自己下一个结论,这个人是个坏人,你这一听就上当了。他的其辞游就好像游来游去,你也抓不住他心里那个中心思想是什么,好像他这个讲话的艺术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你拿不住他的把柄,但是他也已经说出是非了。他的目的就是让你听这个是非,他诬告善人、毁谤善人。他讲这个词语闪烁其辞的,似有理实非有理。那这种话要听得出来,不能上当受骗,尤其是做领导的,最怕是听谗言,下谗言的人都是很会说话的,叫佞人。佞就是很会说那些话,也很会拍马溜须的。还有失其守者其辞屈,没有操守的人他讲的话自屈,好像很自卑,不能够有正气。

  所以你看这只是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听话,听人的讲话,而知道他的人心。那么我们自己要懂得举一反三。《雪公讲要》里面又引了《孟子.公孙丑》篇,也谈到知言这段,孟子讲的「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意思是说偏颇的词语,这个诐辞通偏颇的颇。诐辞,偏颇的言辞知道他遮蔽在什么地方,你要听他的话中带话,言外之意。淫辞是过分的言辞,有的人讲话非常激进,太过分,不符合中道,你要知其所陷,就是他失误的是什么地方。邪辞是邪僻的言语,你要知道他所背离正道的是什么地方。那逃避的言辞,遁辞就是逃避的言语,你知道他理亏辞穷在什么地方,这都是知言而后知人。

  蕅益大师有一段批注说到,「知命只是深信因果耳。知礼,则善于观心,所谓约之以礼。知言则善于闻法,所谓了达四悉因缘」,这个讲的跟佛法完全一致。孔子讲的知命就是知因果,非常简单,一点不复杂。只要深信因果的人,他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心性是本,根本,因果是相。一个是本体,一个是现相,所以因果不离心性。在《中庸》里面「天命之谓性」,这个命蕅益大师解释成能生宇宙万物的这个识叫命。有一切法唯识,因果是识所生。所以知命的人他知道万法唯识,而这个万法无非就是因果相续的现象,因为念念在相续,每一念生出宇宙,念念在相续,所以宇宙在相续,因果在相续,只要有念那就因果相续不空。这个道理真正明白了之后,他深信因果了,哪怕是起心动念都不敢乱来,知道念头肯定会有因果。善念就有善的果报,恶念就有恶的果报,所以他一定会克己复礼,知礼就是善于观心。所谓克己复礼,克服自己的毛病习气,恢复到自性的性德,这是礼。所谓约之以礼,约是约束,约束什么?约自己的心,妄想心,起心动念要约束。用什么约束?用礼来约束,能知礼就是能观心,能观心才能够约束自己的心,那你才能立得起来,立是修身立德。

  知言则善于闻法,这是善听法的,善于闻法所谓是了达四悉因缘,这个是佛法讲的「四悉檀」。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的意思,就是四种普遍的布施。这个时间关系我们就不能够再展开讲了,以前我们详细介绍过四悉檀,这个是所谓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这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不离这四悉檀。那真正善于闻法的,闻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不善闻法的把整部《论语》听完了,也没觉悟。所以这是知言才能知人。要知人先得自知,就是自己先觉悟,才能觉悟别人。觉悟自己是什么意思?了解自己的毛病习气,这叫开悟了。悟后起修,你就要好好的把毛病习气改过来,这叫修行。所以整部《论语》帮助我们修行。

  【评析】

  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论语,尧曰第二十
阅读全文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