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孺悲』是一个人,相传他是孔子的弟子,也是个鲁国人。「孺悲」那个时候『欲见孔子』,他要求见孔老夫子。孔老夫子推辞说有病,实际上他没病,找一个借口就不跟他见面。『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将命者」是传话的人,等到出去传话告诉孺悲夫子有病,在传话的时候孔子「取瑟而歌」,他拿琴瑟就弹奏起来了,而且还唱歌,意味着他自己没有病。『使之闻之』,还一定要让孺悲听到孔老夫子的歌声,就证明孔子不是真的有病,而是不愿意接见他,这就是让孺悲知道。这个事情我们就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孔老夫子不见孺悲,而且不见还不要紧,还故意让他知道不愿意见他,到底是什么原因?

  当然古注上众说不一,没有一定的解释,没有权威的解释,我们可以存疑。有一种说法是讲到,按照古时候礼节,弟子要拜师的时候,第一次必须应该由人来介绍,如果没人介绍自己找来,那就叫失礼。介绍之后拜了师,以后弟子再见老师就不需要再经介绍。有古注上说因为孺悲是初次来见孔子,就没有经过介绍,这是失礼,所以孔子不见他。根据刘恭冕《论语正义补》,刘恭冕是刘宝楠的儿子,跟着他的父亲学习《论语》,有家传。刘宝楠有一个《论语正义》,是清代以来最权威的一个批注,也是批注得非常周详。刘恭冕是刘宝楠的儿子,从小好学,他有一个《正义补》,就是补充他父亲有一些漏掉的地方。据刘恭冕说,「此欲见是始来见,尚未受学时也」,就是还没有正式拜师,第一次来见。孺悲来见孔子都不知这个礼数,孔子在这实际上是教育他,教育他不用见,不见也是教育。所以孔子推说疾病,不跟他见面。这个是圣人教学的善巧,让他学礼而且印象深刻。

  所以在江谦先生的补注当中他是这样讲到的,「既辞以疾,又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可知圣人之不肯妄语。虽不见孺悲,实已进而教之」。这是圣人教学的手段,用起来可以是非常的多样化。你看他既辞以疾,推说有疾病不见,又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这教育就很明显,用这种动作来点醒这个弟子一定要依礼行事。圣人不会打妄语,他没病他推说病,也要告诉你其实我没病,用歌声来告诉你,不肯妄语。虽不见孺悲,实已进而教之,这已经教育他了,没见已经受教。从这里可以看到跟老师相处、跟父母相处、和尊长相处,都要事之以礼,没有礼是不行的,这就是不敬,「礼者,敬而已矣」。不依礼而擅自自己做主,任意的来行事,这其实已经是对尊长、父母师长的不恭。孔子等于是先给他敲敲脑袋瓜,让他明白,既来入孔门做弟子,你得先学礼,给他个难堪,让他永远记住。

  这个既是教孺悲,实际上也是教我们后世弟子。一开始如果就无礼而不敬,以后你想学道是不可能学成功。要学道,最关键的是有诚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来拜师首先要把那些傲气,那些不恭的习气全部得打掉,做个老实人、做个守规矩的人,这才可以。儒家,你看一开始先教你规矩,佛家也不例外。古时候寺院一出家就得五年学戒,学戒就是学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学好了,自自然然都中规中矩,不失恭敬心,然后才能够算是个法器,他才能够接受大法,这是老师教学苦心。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

论语,阳货第十七
阅读全文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