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西周。”

  这一段是讲了鲁国曾经发生的一个故事,孔子遇到这种情形所做出的一个行动。从这个行动中,我们要去体会圣人的存心。『公山弗扰』是一个人,在鲁国他是季氏家的一个邑宰,在费邑。『以费畔』,这个「费」不念费,念必,是鲁国当时的一个城邑,就是一个小县城。根据《左传》的记载,「公山弗扰」当时曾经跟阳虎一起把季桓子给拘留了,他自己(公山弗扰)就在自己的管辖地域里头反叛,这个「畔」就是叛乱那个叛字。当然具体的事情历史上记载得并不详细,但是《论语》上这段话确实是有出处,就是《左传》上曾经讲过公山弗扰曾经反叛过季氏。在他反叛的时候,曾经派人来召孔子去为他服务,所以『召』就是来召唤孔子。

  孔子『欲往』,孔子竟然要去。这个行动就令很多的弟子不能理解,因为孔老夫子是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孝、忠。公山弗扰违背、叛乱他的主人,孔老夫子竟然还要去帮助他,确实弟子们不能理解。孔子「欲往」,当然这个欲往还未往,实际上也没去,但是他是想要去。子路这个时候沉不住气了,他是一位比较直率的人,所以『子路不说』,这个「说」就是通喜悦的悦字。不高兴,就发话了,说『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这个「之」,第二个之是动词,孔安国批注是说,「之,适也」,就是到的意思、往的意思。这个话意思就是说,「无可之则止,何必公山氏之适」,这是孔安国的批注。子路就跟老师说,公山弗扰这个人不值得要跟他共事,我们没有地方去就罢了,无可之则止,就是没地方去就算了,何必一定要到公山氏那里?这就是「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的意思。

  结果,我们来看孔老夫子的回答,孔子『曰:夫召我者』,「夫」是语气词,他说『召我者,而岂徒哉』。意思是说,「岂」就是怎么能够,「徒」是徒然,既然有人召我去辅助他,我怎么可能是徒然无功?底下就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这个意思根据李炳南老先生的《论语讲要》,是说如果有人要用我,这就像公山弗扰一样,那我就当为周天子而行。当时是周朝,不过周天子已经没有实权,实权都分散在诸侯国手中。很多国家(诸侯国)实权也不在君主那里,都分散在大夫手中。像鲁国,季氏专权。到那个时候,已经是连大夫都没有权,季氏都没权了,你看阳虎、公山弗扰他们掌握了大权,这都是严重的违礼行为。孔老夫子一心要改变这种状况,要变乱为治,所以他是要为周天子而行,也就是说,让天下恢复礼治。这个是心怀天下,要和谐世界。当然,他有这个心志,必须要有缘、有条件才能够实现这个理想。所以只要有缘分,孔老夫子一定会紧紧把握这个机会,哪怕是像公山弗扰这样的,所谓是乱臣,孔老夫子尚且都不放弃这种机会。这个是,从中我们能体会到孔老夫子那种仁爱的存心,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节而去尽心尽力为天下人做一分贡献,真正是古人所谓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我们要细细的体会。孔老夫子绝不是为名利而去投靠公山弗扰的,真的是悲天悯人。

  在古注上关于这段事情,因为在历史的记载当中没有定论,所以也不知道公山弗扰是何时叛变。《史记》里头「孔子世家」,认为是鲁定公九年。根据《左传》记载是定公十二年,而且当时孔老夫子应该是在鲁国做大司寇,那么好像公山弗扰没有理由去召孔老夫子去为他服务。假如孔老夫子是大司寇,那这个地位比公山弗扰还高,他是大夫,公山弗扰只是家臣。当然,这种说法不一,也很难考证,我们这里姑且存疑就好,不必去钻牛角尖。当然古注里面还有关于东周和西周的说法,为什么孔老夫子在这里讲东周不讲西周?他要为周天子而行,那应该是恢复西周的,最好是文王、武王、周公的那个时候的礼治。

  这个蕅益大师的批注当中也有提到,他讲到,「原不说公山决能用我。卓吾云,言必为西周,不为东周也」。蕅益大师在这里讲,孔老夫子没有说公山弗扰一定会用我,但是这里却是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可能这个用我者不一定是指公山弗扰。那这个意思好像给我们透露一点点,孔子说这个话,「如有用我者」,到底这个「用我者」是谁?我们在这里猜,很有可能是鲁君,鲁国国君。但是当时的情况确实不宜公开,孔老夫子是秘而不说。可能当时孔老夫子有了一个这样的使命,要去平定内乱。或者是更有甚者,藉公山弗扰来削弱季氏家族的势力,而让鲁国国君重新掌握实权、恢复礼治。这个都是我们在这里后人猜猜而已。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孔老夫子去投靠公山弗扰,绝不是只为公山弗扰个人来服务,他是为全天下服务,他为周天子而服务,这个是可以肯定的。孔老夫子有这样的智慧和能力,能让公山弗扰或者他回头,或者能够实现孔老夫子让鲁国国君恢复君权的这样一个使命,这就不得而知了。很可惜孔子没有去成。当然个中原因我们也没办法考究,历史没有记载。

  蕅益大师引了卓吾先生的话,这是李贽,他有一部《四书评》,是明朝人,言必为西周,不为东周也。「吾其为东周乎」,因为当时东周是乱世。我们知道西周最后一个天子是周幽王,周幽王因为宠褒姒而乱国,天下大乱。犬戎叛乱,推翻了西周的政权,被迫迁都,是周平王建立了东周。东周以后,诸侯渐渐就争权,所以就形成天下的大乱。到了东周末年,春秋时期,这就很乱了,真的是礼崩乐坏。此时孔子出世,他自己真是以仁为己任,他有使命感,要在天下恢复周礼,从鲁国做起。所以当时他是说必为西周,也就是说要让这个天下恢复到西周那个时候的治世,而不再像东周这样的乱世。这是孔老夫子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使命。

  所以《论语》当中说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木铎就是比喻,它是一种金口木舌的钟,能敲得很响。这木铎就表示孔老夫子的出世能够震醒世人,这是乱世中圣人出现。所以他把握一切可能把握的机会来帮助世间,这就是仁。仁不是只讲自己的存心,我现在是为天下人着想,那你要真正做,要做出来,这个仁心才能是真实的。而在做的当中又能够随缘,一点都不执着,随缘妙用。妙用就是因为不执着,这就是妙用;如果一执着,这就不能妙用。你像孔老夫子当时,公山弗扰召他,他就去,这是随缘。随缘当中他知道,他有把握藉此机会让鲁国恢复礼治,从而影响到整个天下,让天下恢复到礼治。可是后来不成,不成也只好作罢。不成还要削尖脑袋去,这就是攀缘。孔老夫子没有自己的私利,所以既不执着,同时又能够抓住一切机会去帮助天下。自己是清白的,清者自清,浊自浊,外面的污染染不上你的。

  据《雪公讲要》当中有提到,《论语》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子欲居九夷」,九夷这个地方在哪,现在也考据不了,但是在那个时候说的,可能跟公山弗扰有关,是不是在他那个地方,难说。他要欲往,想要去。别人说九夷那里是「陋」,陋是那里很不好,风俗很坏。孔子怎么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到风俗很恶劣的地方居住,他能够转变这个社会风气,他自行化他,所以何陋之有。只要心不陋,这个陋是简陋的那个陋,那社会也就不陋了,这是境由心转。所以圣人他只在改自己心念上下功夫,只是内求,绝不外求。因为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内心的一个反映,会随着你的内心变化而变化,正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只要深得义趣,你就能够此生入圣贤之域。

  像这种公山弗扰召孔子的事情,《论语》中出现过三次,底下我们还会讲到「佛肸召」,第七章,一会就会讲到,他也是跟公山弗扰一类的人。之前在第六篇,我们也看到「子见南子」,孔老夫子见南子的这一章。这三章召孔子的人都是不贤的人,小人,但是孔子都愿意去见他们。我们把「子见南子」这段也读一读,三章一起合起来看,来体会夫子的存心。「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这也是子路不高兴。南子是卫国的君夫人,当时卫灵公宠爱南子。南子是个非常淫乱的女子,她把卫灵公迷得神魂颠倒,所以卫灵公对南子是言听计从。当时在卫国,几乎是所有的这些大臣、大夫都非常敬畏南子,贤臣就敬而远之,像当时有蘧伯玉,这是贤臣,蘧伯玉也是孔老夫子很好的朋友。还有一些佞臣。南子见到孔子来投靠卫国,就要召他见面,孔子就见了。子路也是不理解,为什么夫子这样卑躬屈膝。这个心理跟公山弗扰和下面讲的佛肸召孔子,这子路的心情是一样的。当然不是因为怀疑孔子见了南子,有人会非议孔子,说他、南子淫乱,学生们不会有这种怀疑,但是就是不高兴在于孔老夫子竟然这样的卑屈自己,很不能够令弟子们接受。

  「夫子矢之曰」,当时他向子路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思是说,如果我有做到什么不对的地方,这个予所否者,具体是讲,如果我做得不合乎南子的心愿,必会触怒南子。这个天就是代表南子,根据刘宝楠《正义》的说法,南子就会生起愤怒。因为当时她是不可一世的,所以孔子也不愿意太固执己见。不见南子的话,触怒了南子,就影响到他在卫国推行礼治。所以,你看看孔老夫子为了行道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甚至对自己的名节也并不在乎。名节还是小事,天下是大事,为了天下人,自己什么都可以牺牲。这是圣人的达节。达是圆满,这种节操不是俗情所能够理解的。如果不是完全放下自我,办不到。这个不是小人,就是一般普通人的「言必信,行必果」,而是真正大圣那种随缘妙用,毫无自我。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公山弗扰:人名,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末之也已:末,无。之,到、往。末之,无处去。已,止,算了。

  之之也:第一个“之”字是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去到的意思。

  徒:徒然,空无所据。

  吾其为东周乎:为东周,建造一个东方的周王朝,在东方复兴周礼。

论语,阳货第十七
阅读全文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