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这章跟前面一章就有连带关系,也是孔子跟子贡的对话。『子贡方人』,这个「方」,根据郑康成的批注,做为谤字讲,就是毁谤别人,在那说人家的不好,讲人家的过错。孔子听到了,把子贡唤到身边,对他说,『赐也』,「赐」是子贡的名字。老师称呼学生都称名。父母长辈可以称名,老师也可以称名,其它人就不能称名,只能称你的字,就是对你的尊重。连皇上都不能称人的名,只能称字,唯有父母、老师地位是平等,所以直呼其名。『赐也贤乎哉』,你本身贤吗?『夫我则不暇』,以我来说,我自己自顾不暇。就是我自己想改过自新还没改完,又怎么能够毁谤别人?所以,孔子在这是教训子贡。

  你看,孔子前面一章表现谦虚,「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所以他天天干什么?不断的在力行君子道,提升他的智仁勇,所以他无暇顾及别人有什么毛病、缺点。改自己毛病都改不完,还有什么闲工夫去理会别人有什么毛病?夫子批评子贡,说你倒好,你有这个闲工夫,你比我还高,你怎么尽看别人毛病,你自己怎么样?你是不是就是圣贤?夫子说,我自己君子都不能称为君子,你还是圣贤?比我还高?教训得很厉害。当然子贡没有夫子高。所以《礼记.大学篇》里面就说,「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就是讲毛病缺点,诸是之于的意思,无之于己,就是自己没有缺点了,你才能够去批评别人,非是批评。自己缺点没改过来、没改完,自己还不完美,不可以批评别人。《无量寿经》里也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要护着自己的口业,不能够讥讽、批评、毁谤别人,这是修行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夫子在这给我们以身示教,现身说法。你看,这两章合在一起,一个给我们示现谦虚,不断改过自新;第二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甚至不仅口不说人家过失,心上都不想别人有什么过失。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就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人,不会看人家有什么过失。不见世间人的过,不是说他见不到,懵懵懂懂、胡里胡涂的见不到了,那就不是智慧。智者不惑,他能看得很清楚,一点不疑惑、不迷惑。但是,他不放在心上,看到了,见如未见,不落印象,这叫不见世间过,这是真修道人。为什么?因为修道的人,念念想着改自己的过,真的没有闲暇去管别人有什么过。如果想着别人有什么过,自己这个念头不在自己身上,在人家身上,那自己过失就大了。所以六祖又讲,「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左是更低、更下,自己的错更厉害。看到别人有错,自己的错比他更厉害。因为古人右是上,上位,左是下位,自非却是左,左就是更低了。当看人家过失的时候,不想到自己的过失比他更重。当你指责别人过失的时候,自己过失更严重。

  你看,你的手指一指别人,一个手指指别人,三个手指指着自己。人家一个过,我是三个过,三倍。所以夫子在这批评子贡,这也是教育我们。我们可不能看热闹,子贡原来还是这样的一个境界,那就把子贡看得做这么多过失。你完了,这句话你没懂。看见别人有过错,应该怎么样?立刻反省自己,到底自己有没有?有,赶紧改;没有,注意防范不能犯,这就是聪明人,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看见孔老夫子,那真是贤,你看君子三达德我们就得学,真修实干,见贤思齐。见到子贡,他这里「子贡方人」,他在那毁谤人,我们立刻反省,我们有没有?会不会说别人的是非、长短?《弟子规》上讲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注意口业,这就对了,见不贤则内自省。其实,别人全是圣贤示现。刚才不是讲了,等你成佛的时候,你就明白了,看到一切人都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们都是示现给我看的,帮助我提升。所以看到这些境界,立刻反省自己,反求诸己,这就是圣贤功夫。

  底下我们再看蕅益大师的批注,「不暇二字,顶门针也。若能思齐内省,则虽妍媸立辨,不名为方人矣」。子贡方人的方,《朱子集注》里头是讲,做比方的意思来讲,就是人比人,这种意思就不如郑康成的《批注》,说是毁谤人这个意思好,因为孔子也不排除人比人。像曾经子贡向孔子请问,自己跟颜回怎么样,这就是比,夫子也跟他讲,说你不如颜回,所以孔子并不反对去跟人比较。所以朱子的《集注》确实这个意思有点偏了。我们的李师公,李炳南老先生的《论语讲要》,赞成的是郑康成的批注,用毁谤人来讲,这个意思贯通下来就很好。蕅益大师在这里也是用毁谤人的这个意思来讲。

  夫子告诉他,「夫我则不暇」。不暇二字,顶门针也。顶门针是什么?就是中医常常用针灸,扎针的时候,在顶门上扎针,顶门一针扎下去,就是比喻什么?刺中要害,这一针下去管用。所以,这个不暇两个字就像顶门一针,让人警醒。夫子的教学,言简意赅,叫一针见血,既能够一下指出子贡的习气,更是教诲我们。我们看到子贡,立刻想我们,子贡是示现,他是谁?他是圣贤,我们是凡夫,没有他这样给我们表演,我们可能得不到夫子的这种教诲,我们就可能自己认不到自己的毛病。所以,夫子讲夫我则不暇,其实给我们顶门一针,让我们一下警醒过来,到底我有没有讲人家是非?有没有批评过人家?这一想,真有,无形中就爱挑人毛病,讲人的过错。可能学了圣贤之道之后,好一些了,口里不说了,眼睛里还看着,心里还不服,看人还不顺眼,都会有这种情形。夫子给我们当头棒喝,你是贤人吗?我就没这个闲工夫去管别人有什么过错了,我修自己。这是给我们唤醒了,我们自己得好好修。

  怎么个修?这里底下讲若能思齐内省,蕅益大师的批注中说,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则虽妍媸立辨,不名为方人矣。妍媸,是讲美丽和丑陋,妍是美丽,媸是丑陋。美和丑立刻就能分判,这是讲什么?自己见到贤人,立刻生起效法的心,要思齐。见到不贤的这些人、事,立刻反省,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立刻就没有毁谤的心。自己到底是贤人,还是不贤人,立刻就分判出来了,就是起什么念头就能判断。如果我们能够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你就是妍,你就是美的、善的,贤人。起一个念头,看别人都是有毛病,不顺眼,那就是媸,就是丑陋、就是不贤,立判、立辨,所以我们自己从这认真的反省。

  江谦补注是对蕅益大师的一个补充说明,说到,「可知圣人,无时不是修己」。圣人用什么功夫?没别的,无时无刻不在修自己,念念都在反省、检点、观照自己,稍有不贤的念头和行为立刻修正。你看他的心全是专注在自己身上,修己,他不是修人。凡夫,专爱看别人,修人修得很来劲,从来没想到修自己。所以凡人跟一切人在一起,他看人的毛病,跟人家不和谐,他指责人,人家当然就不满,矛盾就这样产生了。所以圣人修己,修己以安人,通过修自己,让人也能够安心,也能够效法圣贤,断恶修善,改过自新,他也就修了。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就是修己以安百姓,这是尧舜之道、圣人之道,就在一个克己的功夫。

  圣人他能明了家国天下跟自己是一体的,它不是一分为四,它是一体。而这一体当中,自己的身心是根本,家国天下是枝末。就像一棵树,树有根本、有枝末,花果枝叶就是枝末。这个本就是身体,自己一身,根是自己的心,所以身心是根本。因此《大学》里讲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抓住根本了,从根本修。为什么以修身为本?因为身是家国天下之本,自己把身修好了,你的家国天下也就修好了。修身在正心,所以心又是根本。佛法里讲的,身、心是正报,家国天下乃至宇宙是我的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所以我们只用修正报,自然就能够安依报,这是圣人的心法。懂得这个道理了,他就只是安心修己,无暇顾及去修别人,不用修别人,把自己修好了,别人自然就正,正己化人。

  你看舜,舜王,圣人,这大孝子,我们看到「二十四孝」里面有他。他父母这样虐待他,甚至要陷害他,几次要把他置之于死地,可是舜没有看父母不是,只是反省自己没做好,所以让父母对他这样,就是修己。你看最后,不仅感化他父母,感化天下人,所以尧请他出来做天子,把王位传给他,禅让。他就是修己以安百姓,他治理天下还是用这个孝心,他原来怎么对父母的,现在就怎么样对百姓,一味的心,不看父母的不是,他也不看百姓的不是。

  你看他有一次在雷泽,看到大家在那捕鱼,都在争深潭厚泽,那鱼多。结果老弱者争不过年轻人,只好到浅滩上去垂钓。舜看到这种情形,他没有方人,他没有批评人。他要是批评人,那很容易,有这么高的地位,做天子,说一句话,谁敢不听?他没有这样做。他怎么做?他到雷泽这里,他也跟着大家垂钓,然后把深潭厚泽让给别人,那些老弱的人。看到别人也跟着这样做了,他就很赞叹,到处跟人家赞叹,某人能够把他的深潭厚泽让给老弱的人,真是好、真是仁厚!隐恶扬善,绝不讲人家的不好,就说好的。结果,大家都纷纷的效法,不到一年,那个地方大家都能够互相相让,民风就改过来了。这就叫做《孝经》里讲的,「以孝治天下」。他对父母,没有看父母的不是。古人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他对百姓也是一样,天下无不是的百姓。谁的不是?自己的不是,如果百姓有不好,自己没教好他们,德行不够,没感化他们,圣人是这样的一个心态。

  所以你看汤王,商朝的开国皇帝,他也是圣人。他建立商朝以后,七年天大旱,没有下雨。底下的官员就说,可能是我们的百姓犯罪,天不降雨了,我们应该找一个活人做牺牲,祭祀天,希望能感动天下雨。汤王说,不行,「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天下百姓如果有错,全是我的错,他们没错。我这做领导人的没给他们带好,要做牺牲,我去做牺牲。于是,他就叫人把柴火堆起来,自己坐在柴上面,命人点火。命令一下达,没想到立刻天降大雨。至诚感通,这就是圣人,修己以安百姓。

  所以真正你要是彻底悟透了这一点,我们的心就安了。安在哪?安在修自己,一直修到什么?成圣人为止,成佛为止,你再看外面境界,那没有一个众生不是佛。就像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讲的,众生原来就是佛,你修成了。如果你说我成佛了,他们还没成佛,我要去度他们,行了,对不起,你也没成佛!成佛的人,看一切人都是佛。《华严经》上讲得好,「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仅是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山河大地也都是佛,佛的法身,这就是孔子说的仁的境界。仁,就是一体,同一法身。所以这几章都是极深、极广的意境,我们真的是要好好的去参究。最重要的,参明白了要力行。从哪做起?从不讥他过、不见他过做起,这叫真修行。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方人:评论、诽谤别人。

  赐也贤乎哉:疑问语气,批评子贡不贤。

论语,宪问第十四
阅读全文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