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我们看雪公的《讲要》,他讲到这个恶,无恶的恶字,其实是有两种读音,一个是读入声,做善恶的这个恶字的意思来讲,就是『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另外一种解释读去声,读恶(音勿),好恶的这个恶。这两种意思都好,实际上两个意思不矛盾。我们来看雪公老人引的古注的说明,他引孔安国的批注。

  孔安国这个批注当中讲「苟志于仁」,这个苟就是诚的意思,就是果然。是说「诚能志于仁」,你能立志为仁,做一个仁人,那么「其余终无恶」,他不会做恶事。孔安国这里这个应该读恶(音饿)字。一个人真正立志为仁,他怎么可能做恶事?就怕我们不肯立志。《朱子集注》里面也是说这个道理。说「志者」这个志就是「心之所之」,心中所向往的。如果是志于仁,心中只向往仁,其它一切放下。如果果然是向往仁,这一生立志成圣人,则必定不会作恶,没有为恶之事。所以孔安国的批注和朱子的批注都是把这个当作恶(音饿)字讲。

  底下《刘氏正义》、程氏《集释》皆说:「案前后章皆言好恶,此亦当读去声」。《刘氏正义》和程氏的《论语集释》都把这个当作恶(音勿)字,为什么?他是顺着前面一章和后面一章来看的。前面第三章「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是讲好恶。后面的第六章,「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这也是讲好恶。所以他们说在这里也应该做好恶的恶字来解释。

  雪公老人他也是采取好恶的恶字这个意思来讲的。也就是说,这章讲,「诚然志于仁者,便无所憎恶之人。志于仁者,能以仁厚待人。遇好人,固然能以善心待之。遇恶人,亦能以善心劝之改恶向善。所以,一个人果然志于仁,即无所恶之人」。那这个意思就相当的明显了。所以一个仁者,心地淳厚,心里他不会见人之恶,他也就不会厌恶人。因为我们见到人恶了,所以才会讨厌他。那仁者见到恶人怎么办?是不是看不到他的恶?不是。看不到他的恶,就不是智慧了。仁者必定有智慧,他看到有恶的行为,他知道这个人是迷惑颠倒,才做出这些恶事。他的本性?本性本善。他对这个不怀疑。哪怕见到那些杀父害母、做五逆十恶的人,仁者见到他只会生怜悯心,不会生憎恶之心。知道他什么?学坏了,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懂得因果,不知道伦理道德,所以干出这些胡涂事,将来果报就惨烈。他只会怜悯他,怎么还加憎恶?这是真正的仁者,你看心地多么厚道。见到恶人,只会千方百计劝他改恶向善,就是救他。

  六祖惠能大师在《六祖坛经》当中说到,「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一个真正修道的人,他不去看世间人的过失。这个「不见」,不是说他真的是见不到,见不到是愚痴。是见了之后好像没见一样,不放在心上。他再恶,我见到了,就像走在马路上见到一个人随地吐痰,这是作恶,见到之后怎么样?过去了就忘掉,他那个人长得什么样子都忘了,根本没放在心上,也不会去批评他,或者是把他抓起来,没有这种想法。只是什么?可怜他没受过教育,这是仁厚的存心。

  雪公又引用古人的话,当中有一句话说,「使其中有恶人之一念,即不得谓之志于仁矣」。就是假使心中还有恶人这一个念头,看到有一个人是恶人,这个人不孝父母,这个人不尊敬师长,这个人很残忍,这个人老是发脾气骂人,恶人。那如果他心里有这样的一个念头,看到他是恶人,「即不得谓之志于仁矣」,那我们自己就不是真正志于仁。我们仔细想想这个道理。果然立志成圣人,只看人家的好处,不看人家的坏处,只存别人优点,心中不存人家的缺点,使自己的心纯净纯善,这是真正志于仁,他也一定能成为仁人。假如看别人这也不好,那也不是,那是什么?把人家的缺点全部装在自己心里。本来心是纯善的、纯净的,现在装上别人的垃圾,把自己内心当作垃圾桶了,专门收集别人的垃圾,然后用这些垃圾来折磨自己,生烦恼,这是愚痴到极处。所以学圣学贤就从这里学,不把人家的缺点放在心上,只学人家的好样子,不看人家的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好人,都是仁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你有这样的心,你真正志于仁了。

  蕅益大师《批注》当中说,「千年暗室,一灯能破」。这是什么?龙点睛。原来我们都处在千年暗室当中,不仅这一世,生生世世。老是什么样?看人缺点,老是有憎恶别人的心。憎恶别人的心是什么?这是最大的恶,这是严重的人我分别。因为有人我的分别,才会对人起憎恶,才会排斥他,才会跟他对立冲突。真正仁者,心里没有对立冲突,所以说仁者无敌。敌是敌对,是冲突。仁者心中没有敌对的人,全是好人。好人有时候他也会做胡涂事,但是他不是恶人,是好人。

  我们学了《论语》这一条才恍然大悟,原来看人不对,就是自己不对。《弟子规》也讲,「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扬人恶,不仅是口头去讲人家的恶事,心里看人家的恶,起憎恶的心,这已经是恶,自己最大的恶。所以我们常常处在迷暗当中,到现在孔子这一句话,「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这是一语点破。如同千年暗室当中亮起一盏明灯,把这痴暗给破除掉,从今以后立志为仁。从哪做起?放下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憎恶心,放下对人事物的对立、矛盾、冲突,放下人我的分别。

  人我本来一体,怎么能够憎恶人?憎恶人不就是憎恶自己吗?这一放下了,我没有了。放下了我相,连着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皆破,破四相。《金刚经》里面,你看它讲到两部分,前面一部分讲破四相,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后半部破四见,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四相、四见一破,你就成佛了,你就是大圣。这《华严经》里讲「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你就真正破迷开悟,开大悟、彻悟。成仁人、成圣人,就是这一念之间。你破掉了人我分别、四相、四见,你就成圣人了。

  【评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论语,里仁第四
阅读全文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