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雪公老人的《讲要》里头引用皇侃的注疏说到,「约,犹贫困也。乐,富贵也」。所以约是讲贫困的环境。不仁之人,他心里没有仁爱心,也就是他自私自利的人,只想到自己,没有想别人,这是不仁。那这种人不可以久处于贫困,为什么?「久困则为非」。他老在贫困的环境里面,他一定会为非作歹。他不会甘心那种贫困的环境,他会用种种手段来谋取他的利益,甚至不惜做出损人利己、伤天害理之事,所以他不可能久处于贫困。那么他能不能用非法的手段脱离贫困?那要看他有没有这个命。他要是没有这个命,无论用什么手段都达不到,得不到自己的利益,反而造的业愈来愈重,他的苦报愈来愈深。「不仁之人,不可以长处富乐,长富则骄奢淫佚」。这个不仁的人,他要是在富贵的环境里,他有很多五欲之乐,他也不可以长处在这样的环境。如果长在这种环境当中,必定是骄奢淫佚,因为他不能自律,他肯定很多邪思邪念,也一样会做出伤天害理之事。

  『仁者安仁』,这个安是心安。「仁者天赋仁厚,为仁无所希求,只为心安理得」,否则他心不安,这叫安仁。仁者的心想自己的少,想别人的多。他的天性仁厚,所以他不在这个外界环境当中太过的讲求,他只有一个志愿,就是为仁。逐步逐步提升自己,让自己的仁慈心愈来愈大,愈来愈广,对其他的没有任何希求,特别是对于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这些希求,他没有。他能做到心安理得,心安了,理就能得到。他对于宇宙万物之理,他因为心清净,他能够明了。如果心不安,那理就得不到。我们自己是不是仁人?那要问自己是不是对这些生活享受、名闻利养无所希求。如果心不安,怎么办?那要明理,心安能得到理得,那理得也能够得到心安,反过来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要学道理,认认真真的学习圣贤教诲,理得了也就心安了,那就能够安仁了。安仁就是《大学》里讲的「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虑是智慧,得是什么?得成圣贤。

  『知者利仁』,雪公说到,「智者知行仁为有利于己而行之也」,这个解释很实在、很具体。什么是智慧的人?智慧的人他不一定是仁人,可能他还是有想到他自己,有我这个念头在。但是这个人他聪明,他知道行仁修善一定有利于自己,至少他能明白因果,他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明了《尚书》里面说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他了解《易经》里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对这个因果道理,他能够明了,他深信不疑,所以他乐于行仁,这个有利于自己。愈修善就愈有善果,愈有善果又加深他对于因果的信心,更加努力去修善行仁,这是属于「知者利仁」。

  雪公又说到,「交友必须知其仁与不仁,不仁者无论贫富皆不可交」。这个是跟前面第一章所说的「择不处仁,焉得知」延伸下来这个意思。前面是说到择地、择居处,这里讲择友。特别是一起学习圣贤之道的这些朋友,必须知道他是仁还是不仁,他的心地是善还是不善。孔子讲过,「无友不如己者」。你看,在德行学问上比不上自己的,都不要跟他交朋友,就是不要跟他学习,不是说不帮助他,而是不跟他学习,不以他做为帮助自己道业的同修道友,那更何况不仁之人?所以,不仁者无论是贫富都不可以跟他交往。你跟他交往,一来会受他的影响,被他拉堕落了。二来别人会看,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为什么跟他交朋友?你肯定跟他一类人,保全自己的名节。更何况,第三个,不仁者,你跟他在一起肯定会有烦恼、不愉快,因为我们还是凡人,我们自己如果自私自利没放下,跟那些不仁者在一起,肯定会起冲突,因为他也自私自利。他自私自利,你也自私自利,这不是冲突了?那关系肯定闹得很僵,很不愉快。除非你真正是仁者,真正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心都没有,就像下面一章所说的,「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你真正是仁者,你志向是求仁道,你心里没有恶人,你没有你所厌恶的人,那个可以。你看一切人都是好人,一切人都是善人,一切人都是仁人。他即使不仁,在你的身边,他也被你转化。这个境界,你要达到了,那你跟什么人在一起都没有问题。如果没达到这个境界,确实要有选择。选择的目的是尽快的达到这个仁的境界,然后去帮助别人。

  所以我们虽然未必能做到仁者,至少得做一个智者。智者是会选择,选择的方向一定是朝着仁者这个方向去走。到了仁者,你心就安了,安仁。安仁是什么?心没有任何希求,所谓「能好人,能恶人」,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能好人能恶人。为什么?因为你心中没有善恶、好恶,但是你又对于善恶的这些情形清清楚楚、明明了瞭,你只会帮助别人断恶修善、改过自新,这叫安仁了。

  蕅益大师的解释说,「见有心外之约乐,便不可久处长处。可见不仁之人,无地可容其身矣。安仁,则约乐皆安。利仁,则约乐皆利。何等快活受用。」蕅益大师这几句话,完全是他自己修行体验,他证得夫子所说的道理了。什么是真正的安仁、利仁?这里说,如果见心外有约和乐,约是贫困,乐是富乐,就是有环境的好坏善恶,你看到了,你这是分别,有这个分别,你不可能久处长处。因为你有分别,你会产生执着,一执着,你会生烦恼,那你怎么可能久处长处?你不能够安心,不能够守本分了。就像《中庸》里面讲的,「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这个心不安了,为什么不安?因为有分别、有执着,那就不能叫仁人。所以可见得,不仁之人无地可以容身,他到哪里都不安。不管环境是好的是坏的,他都不安。常常也有听过一些人成天抱怨,说以前小的时候生活很贫苦,受尽了苦,吃尽了苦头,在抱怨。等他后来生活改善了,富足了,他还是抱怨,还是处处不满意,而且比以前烦恼更多。为什么是这样?他心不安,他不乐。不管是贫困的环境还是富乐的环境,他都不快乐,他的心不安,简直是无地可以容其身。其实,心外的环境没有什么好坏,好坏是你自己心的分别执着。

  就像胡小林老师在讲课当中他检讨自己,他很难得,他学了传统文化,他就知道自己过去想法错了。说以前,文化大革命刚一结束,很希望去读书,认为能够读上书是最快乐的。结果后来也考取了研究生,读上书了。发现读上书,自己很穷,还是不快乐。于是想到有钱,有钱就快乐,结果读完书出来就赚钱,赚了很多钱。可是赚了钱之后,他觉得还是不快乐。天天在生意场上要应酬,因为常常想着利,所以心就浮躁,很容易发脾气,他还是不快乐。常发脾气,后来长了癌症,那更不快乐,这觉得能有健康的身体,哪怕没有钱,没有书读,都快乐。原来不也是这个样子吗?后来他还觉得这样才快乐。结果后来癌症好了,身体恢复健康了,他还是有很多的焦虑烦恼。一直到学了《弟子规》,学了传统文化,才真正知道,其实快乐由心,心外没有什么快乐不快乐,全都是你自己内心的感受。

  所以你看看,颜回他箪食瓢饮居陋巷,都不改其乐,为什么他不改其乐?因为他内心真正有法喜,「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真正得到了。胡老师他给我们的分享就说到,真正学了传统文化才知道,那些追求物质生活、欲望的满足,只会增加烦恼,不会快乐。现在学了传统文化才快乐,心才安。所以心能安仁,「约乐皆安」,就是贫困和富乐心都安。像孔子的学生颜回他是处于贫困,他安他乐。子贡他是富贵,富贵他也心安心乐。所以不是说你要得到富贵才乐才安。如果安是建立在外在的环境的基础上,那这个心永远不安。「利仁」,是「约乐皆利」。只要行仁,不管你是处贫困还是处富贵,你都能够得到大利,这是「何等快活受用」!

  我们看到蕅益大师这句话,也非常的欢喜,非常羡慕。学习传统文化,用世间的话来讲,这个收益很大。你只要肯学,你不用花一分钱,你也能得到快乐,得到受用。现在学习传统文化方便了,上网就能听到这些文化的讲席。我们恩师的讲演,蔡老师、胡老师,还有我的这些讲课内容都是免费上网。只要你肯去听,你肯去照做,你这种快活受用就能得到。所以,如何才能够安仁、利仁,说到底还是要真干!学懂一句就照做一句,认真依教奉行,处处以仁做标准,慢慢把自己自私自利的念头淡化。学着想别人,把自己忘掉,一切为社会众生着想,逐渐逐渐你这心就愈来愈仁爱了,你心也愈来愈快乐。所以,学传统文化是要用心去体验的。如果没有体验,所学的只是皮毛,只是语言文字,不是真实受用。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论语,里仁第四
阅读全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