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这一章是汇集了古圣先王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真的把这一章意思吃透了,那么现在我们讲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就不难实现。这一章根据皇侃和邢昺的注疏,把这章分为五节,因为很长,我们分成五个小段来讲。

  第一节是从开头『尧曰』一直到『天禄永终』,这是第一节。这个是帝尧给舜的一个命辞,给他下达的命令,也是一种嘱咐。我们知道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尧舜禹的时期,天下大同,帝位不是父传子的,而是选贤人、圣人来传位,天下为公。到了禹的儿子王启,建立了夏朝,这就开始家天下。夏、商、周三代叫小康,不是大同;夏、商、周三朝开国的王都是圣王。这里我们看到了尧舜禹汤和武王这些圣王的教诲。第一节是尧对舜的一个嘱咐。

  尧在这里跟舜讲话的时候应该是禅让的时候,把王位传给舜,然后嘱咐他。所以一开始先发出感叹,『咨』这是叹声,很感叹的说。底下又呼唤着舜的名,『尔舜』,「尔」就是你的意思,「舜」是他的名,名之前加个你,那这是一个语气助词,提起他注意。『天之历数在尔躬』,这个意思是说,依照天的历数,帝王这个位子当传给你。「尔躬」就是你身的意思,你可以身继王位了。「天之历数」,根据孔安国在《尚书》里头的注释,《尚书》有《孔安国传》,这是《尚书》的注释,说历数就是天道。尧在这里对舜讲的话以及后面看到的汤王、武王讲的话,其实最初都是出自于《尚书》,《尚书》是上古时代的一部书。按照天的运数,帝王要改姓了,从唐尧要换到虞舜,这是讲到天道。尧这样对舜说,也是告诉他,你肩上的使命重大,你要继续为万民去谋福祉,要对得起天赋予你的使命。

  底下说『允执其中』。这个「中」是中道,「执」是执持,「允」字可以当信字讲。根据何晏的《论语集解》,这个允是信的意思,信实的意思。「允执其中」就是尧在禅让的时候嘱咐给舜说,要信实的执持其中道。这个中道是古圣先贤以心传心的大道,尧舜禹汤这些圣王他们都证得中道。舜他已经证得中道,所以尧才传位给舜。这中道很难讲,一般来说不偏不倚就谓之中,不落二边。不落二边是什么个境界?是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更没有分别执着,这才是中道。稍一动念头,已经偏离了中道。如果起了念头,还要分别执着,还有爱憎好恶,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惯,那离中道是十万八千里了。所以中道是讲心法,这跟佛法讲的中道没有两样。儒家是讲中庸,相传子思作《中庸》,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把孔子的心法表达出来。《中庸》里面讲到这个「中」字,它先讲个「和」字,中和、致中和。什么叫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这叫中。和是发而皆中节,这叫和。所以和比中就容易了,中是未发,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中,这个难做到。喜、怒、哀、乐还没有发的那个状态,那是指没起心、没动念。我们凡人做不到,也很难体会。所以要有一个阶梯,这阶梯是和,和是你发了,你起心动念了。可是起心动念皆中节,中节就是有规矩、有礼度,不能够偏邪。换句话说,起心动念用得正,这叫和。用和做为阶梯,逐渐逐渐达到中,这叫致中和,慢慢入圣人境界。

  和字我们怎么修?这个和是从内心来做。内心里面,如果还有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念头,这就不和了,因为内心有冲突。所以先要把内心当中的对立、矛盾、冲突化除,和字才能做到。你心和了,那你跟外面的境界就能和。外面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能和谐了,都没有矛盾。这就是什么?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外面境界是家、国、天下,内心是境界的主宰,境由心转。你心和了,境界没有不和的;心不和了,境界肯定也不和。所以和与不和,跟外境没有关系,跟你自己心有关系。

  所以当我们在批评外面的人,那个人怎么样,那个怎么不好,这事情怎么做得这么糟,在那里批评指责的时候,实际上你心都已经不调和了。谁错了?不是别人错了,自己错了。尤其是做领导人,一定要会把握这一点。如果一个领导常常是批评别人,批评自己的下属,你做得怎么不好,你这个怎么样做得怎么不如法,全都是不满意,那你带这个团体肯定就不和。为什么?你心不和。你不和怎么能够得到中,和是中的基础。所以我们现在希望和谐世界、和谐社会要先我自己内心要和,不看别人做错了什么,而是看我自己内心是不是永远保持平衡。别人的错误我不放在心上,但是我要有这个使命来教导别人,我要做好样子,但是不批评别人。先从这做,慢慢你能够入中道。尧对舜说的这个话「允执其中」,那是比和的境界更高,他是中道。舜是不起心、不动念的状态,所以他那个世界是大同世界。如果我们还起心动念,只是和了,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了,你的境界是和谐世界。和谐世界跟大同世界还差一点距离,就在乎你有没有起心动念。尧、舜、禹在这里都给我们做到了,真正是大同世界,他们允执其中,永远保持心地清净、平等,哪里会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所以他们只会说找最贤能的人来继位,找圣人来继位,他不会想到给自己的儿子留这个位子。所以由圣人来做我们的领导,这是人民的福分。

  尧在这里,底下又跟舜说,『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执中道是不起心、不动念,但是不是麻木的,什么念头都没有,像个石头一样,那不是中道。中道是有用,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它是有反应的。就像湖水,非常平静的湖水,没有风、没有浪,那水面是平平的,非常的静,一点不会动,这是用中。不起心、不动念就是这个状态,我们的心水就像湖水一样平静而不动。但是湖水能够映现万物,它照在外面的这些山河、树木,它能照得清清楚楚,你在湖水那里看到,像一面镜子一样。它不是不能照,它是有照的功能,它不是死死的。虽然能照,但是又是静止,它有作用,在作用的同时它又是静止。如果它动了,那水有波浪了,它也就不能照得那么清楚。我们凡人的心就是这样的,起心动念,而且动得很厉害,像狂风大浪一样,那水怎么能照?照不出来。所以他失去了中道,也就不能够用中,所用的全是偏邪了,照不出来本来的面目。

  尧在这里叮嘱舜,你要执其中,但是又不能没有用。用是什么?能够感受到「四海困穷」的疾苦。四海的百姓、人民、天下万民,他们有困穷之苦,有困难或者贫穷。根据《孟子.滕文公篇》记载,尧当时是洪水泛滥,四海有困穷。尧当时举用舜来治理灾难,来帮助百姓,所以尧在这里也叮嘱舜要忧悯、怜悯天下万民。看到天下万民疾苦不能没有反应,要努力的为百姓服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才能「天禄永终」。天禄永终是尧祝福舜的话,是讲天会赐予你禄位。你是帝王,你能够长享帝王的富贵荣华,能够得善终,这个永终是长享于终身的意思。根据《孔安国传》,这是《尚书》的传,里面讲到「天之禄籍长终汝身」,这个讲法。有的先儒,他把这个终当作绝字讲,就是绝灭了。像朱熹朱夫子的《集注》里面就说,这句话是讲四海的人困穷的话,帝君的禄位将要永绝了。这是一种警诫的话,这是两派的意见。

  我们看到李炳南老先生的《论语讲要》,他就是赞成用孔安国的说法。孔安国是西汉人,汉注就比宋注要好,朱子是宋朝人,意思应该更接近原文的原意。《雪公讲要》当中引了毛奇龄《论语稽求篇》来做为引证。我们看到雪公对《论语》下的功夫非常深,真的每一个意思都有考据。他也是述而不作,绝对不敢靠自己的意思,片面的去解《论语》,往往会解错,要经过详细的考据,然后加以判断。毛奇龄他是清朝人,是一位大文学家。他有一部书叫《论语稽求篇》,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他引了阎潜丘说的话。阎潜丘也叫阎若璩,号潜丘,也是清朝初年的著名学者。他在这里说,「四海困穷是儆辞,天禄永终是勉辞。四海当念其困穷,天禄当期其永终」,这个讲法就比较顺。

  阎潜丘他这里说四海困穷是对舜的那种警诫的词句,告诉他现在的百姓还没有真正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所以你做帝王要加把劲,不可以懈怠,不可以享受。天禄永终是勉励他、祝福他,那个意思就是四海的人民你要当念其困穷,他们还在水深火热当中,你要怜悯他们,所以要努力。天禄当期其永终,你的天禄、你的帝位希望能够永保,就是终身都能够保持。你何以能够终身保持你的帝位?只有一个,你真正为万民着想,修善因得善果。如果你为享受,你搞自私自利去了,那就没有办法了,那天就会把你的禄位收回去了。《尚书》上有句话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你行善积德为民着想,天给你降下吉祥,保你的长久禄位。如果你要是行不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话,那么天就会把你的禄位收回去,降下的是祸殃。

  毛奇龄《论语稽求篇》还做了对先儒的一些判断。他说,「虽与子良说亦稍有异,而其旨则同」。子良就是包咸,包咸字子良,包咸是汉朝的大儒。包咸的意思说「永终」是永终汝身,你可以能够保住禄位至终身。虽然说法稍有不一样,但是他的旨趣是相同的。「盖天禄永终,则断无作永绝解」。这是对《朱子集注》的批评,天禄永终不能把这个终字当作绝字讲,断断没有这个意思。「潜丘」就是他阎潜丘本人说,「当谓汉魏以还,俱解永长」。终字是讲永长的意思,就是你能够长久的保住你的禄位。「典午以后,始解永绝」,典午就是指晋朝,晋朝姓司马,这皇帝是姓司马。在十二生肖里面马是午,午属马,所以晋朝就称为典午。典午以后就是晋朝以后,才把终于汝身,永终这个终字就解成绝字,这是一种考据。雪公的意思还是要把它当作勉辞,当作永,永终是能够你长享于终身,这样的解释。这是第一小节,从这里看到尧对舜的那种嘱咐。

  所以当一个国家领导人,不是说为自己的,真的是为万民的。你要真正为万民先从修自己下手,《大学》里面讲的,修身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怎么个修法?《论语》里面也讲,「修己以敬」,用敬来做修身之纲要,一切都诚敬。你看尧在这里一开始就对舜说,「天之历数在尔躬」。这天道运转到现在,命数应该是你来做王了。这一句话让他生起诚敬心,有了诚敬心,他才可能是兢兢业业做好他的政事。所以最后是修己以安百姓。这是第一节。

  第二节,我们再看下去。就一句话,『舜亦以命禹』。这是后来舜让位给禹,也是用尧的这段话嘱咐禹。证明古圣先王他们传下来的道是这样一致的,都是教我们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禹,禹王在这里也是如此做下去,他也是往下传,一直传到后面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到孔子这里,孔子把这些古圣先贤之道把它形成文字,把它汇集起来,形成了儒家文化。中国文化的脉络就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所以孔子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自己不是自己创作,完全是转述古圣贤王的道。古圣贤王之道也不是他自己创作,都是他证得了中道境界之后,自性性德显发,流露出来就是这样子。他不像其它学派,有的是自己创作,自己创作用自己的意思,往往就有偏邪。为什么?他起心动念了,甚至他还有分别执着,那就不是中道,不是中道肯定就会有偏邪,就会有错误。

  我们再看第三小节。『曰:予小子履』,这一节一直讲到『罪在朕躬』,这节比较长一些。这段话是商汤,汤王在起兵讨伐夏桀的时候告天之词。等于替天行道,他要禀告上天,写了这段文,说的这段文。所以这个「曰」是汤曰,汤王。「予小子履」,履就是商汤的名字,予就是我,小子就是谦称,我是一个小子。谁的小子?上天,天帝的小子。《刘氏正义》上面说到,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汤告天,故谦言小子」,是这样的由来。汤王父天母地,以天做父,以地做母,所以他称天子。他要替天行道,要把天地圣道行在世间,他要做人民的好表率,要做圣人。所以这里汤王告天,就自己谦言小子。这句话的意思,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意思是说,这是汤在伐桀之前,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皇帝,他是昏庸淫乱,可以说是恶贯满盈,所以汤王革命,起来推翻夏朝,建立商朝。他这里是告天之词,说我小子履,谨,就是谨慎的谨,敢用黑牡做祭品,这祭天。「玄牡」,这个玄是黑的意思,黑色,牡是那种祭祀的牲口,像牛、羊、猪、马、狗、鸡,这都是祭祀的牲口,牲畜。牡是雄性的,牝是母性的。他用祭祀的这些牲口做祭品,说「敢昭告于皇皇后帝」。在《说文解字》上讲这皇是大的意思。《尔雅.释诂》里面说,后是「君也」。这个后字,那个后字应该是跟简体字后字是一样的。皇皇后帝,意思就是说大大的君天地,直译是这样,这是对上天的尊称。我敢明告于皇天大帝,禀告上天。

  『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这个话根据皇侃、邢昺注释是这样说,汤王在这里明告天地,他伐夏桀是顺天奉法,不敢擅自赦免有罪的人。谁有罪?夏桀。不敢赦免他,要讨伐他。「帝臣不蔽」,这个帝是天,帝臣是谁?是桀。桀当时是天子,但是他昏庸无道。天子他有事天的义务,他要事奉上天,就像事君一样。所以桀叫帝臣,他自己是臣。他居于帝臣之位,但是他犯的罪很多,不可隐蔽,上天看得清清楚楚。「简在帝心」,这个帝心就是天心,简当阅字讲,阅读的阅,意思是说天帝心里头看阅得非常清楚,你没办法隐瞒罪恶。这是汤王说的,这是讨伐桀的告天词。

  下面又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根据《尔雅.释诂》,这个「朕」字就指「我」。在古时候无论贵贱都把这个朕字当我字讲,是自称。到了秦始皇之后,只有天子才能够称朕。这个意思说我身有罪,「躬」就是身体,我身有罪,「无以万方」,请天地不要牵连万方之民。我的责任我自己承当,我的罪过我自己甘愿受惩罚,不要连累了万民。『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句话不得了!说天下万民,万方之民,他们如果有罪,这个罪责由我来承担,罪在我一身,这就是圣君的心量。人能不能成为圣人,就看他有没有这样的心量。看到这世上一切人不如法,有错误,不去批评、不去指责,更不去惩罚,反而回过头来反求诸己,责备自己,是我没教好他们,我没给他们带个好头,我得自责,罪己。真正能够这样做,他能够入境界,入什么境界?刚才讲的中道,圣人境界。这个跟自性相应,跟自性相应就是跟宇宙人生真相相应。什么是真相?简单的来说,整个宇宙万物跟我是一体的,这个就是事实真相。我以外没有人、没有物,是一体的,是一不是二。所以人就是我,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我,他们有罪当然就是我的罪。所以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个话太深了,是基于宇宙事实真相的基础上说出来的。反求诸己,一己以外没有天下人。

  我们看到孔子传给颜回也是这个心法。孔子告诉颜回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个话可以说就是孔颜心法,跟尧舜禹汤的心法没有两样,同出这一个真心本性中。你看孔子告诉颜回,你自己克己复礼,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仁了,为什么?因为自己跟天下不二,是一。所以为仁由己,不是由人,你自己肯为仁,你自己就修自己,修己以敬,就能安人,就能安百姓,就能安天下。说得更究竟一点,就能安宇宙,宇宙万物都安了。宇宙大同,不仅是世界大同,世界才是个星球,一个地球而已,宇宙的大同。那就是佛法讲的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怎么成就的?都是修己以敬,只是修身而已。看到众生还有丝毫的过恶,说明自己没有修好,不能埋怨他,是我没修好,这就是地藏菩萨他的存心。所以他为什么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觉得他自己没有脸面成佛。为什么?因为还有地狱的众生,地狱的众生是有罪的人,「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地藏菩萨是这样的承当。地狱里的众生他有罪,谁的罪?我的罪。我还没修好,我不圆满,我怎么能成佛?所以他要拼命修,把这些众生都度成佛,真的一丝毫罪恶都没有了,他才成佛。所以这一个心法,何止是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颜之心法?不正是诸佛的心法吗?

  《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反过来说的。「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是从反面上说。众生如果还有过恶,是我的过恶,我还没修好,我得继续修。我修好了之后,我看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都成佛了。情是有情众生,无情是无情众生,这个范围就太广了,包罗宇宙一切万物。有情的众生像人、动物、诸天鬼神,这都是有情的。无情的呢?山河大地、植物、矿物,无情众生。「同圆种智」,都一块成佛了。成佛之后他的境界就是这样,没有一尊不是佛,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佛的法身。所以,还看到有没有成佛的众生,说明是自己没成佛、没修好,确实是罪在朕躬。所以你读一读这些古圣先王的经典,你想想,这不就是跟一乘佛法没有两样吗?不要分别执着,《论语》也是一乘佛法。蕅益大师之所以批注《论语》,就是开权显实,权是权巧方便,实是真实说。孔子孟子四书里面的很多是方便劝巧的说法,开权显实是把真实的东西告诉你,把它提升。不能说提升,就是他把真实义给你揭露出来。它本来就是这样真实、这样圆满的意思,我们可不能把它偏解了、错解了。

  再看底下第四小节,『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这一小节是周武王伐纣的时候誓众之词,他的一个誓言,对大众发的誓。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帝王,也是昏君,无道、淫乱、无恶不作,民怨极深。所以周武王顺民心,行天道,起来革命。他在这里说「周有大赉」,这个赉作赐字讲,赐予的赐,就是天给他的赐予,周家有天的大赐,受到天的丰厚的赏赐。什么赏赐?「善人是富」,这意思是说善人很多,周家人才济济,个个都是有德有才。在《尚书.泰誓篇》,武王曾经说过,「予有乱臣十人」。前面「泰伯第八」也引用了这句话,武王说的。这个乱臣的「乱」字是治理的意思,就是武王自己说我有能治国安邦的大臣十个人,都是十个大人才。所以善人是富,很多。贤臣又遇到明君,那真的成就一番大事业。这个明君是圣人,他完全没有私心,以国家、百姓为忧。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这也是《尚书.泰誓篇》当中的话。根据《皇侃义疏》的解释,大意是说,虽有周家最亲的人,但若不善则被废除;虽不是周家的亲戚,然而他是个仁者,也必重用他。所以亲人不如仁人,人是贤德之人,这是正式提出来的任人唯贤的道理。用人不是说只用自己的亲人,跟自己关系好的人,而是用贤者,这个很重要。如果任人唯亲,这就麻烦了,这就结党营私了,那人民就苦了。人民苦了,这国家社稷就不保了。

  孔安国批注《论语》当中是这么说的,就对这一句的批注,「亲而不贤不忠,则诛之,管蔡是也。仁人,谓箕子、微子,来则用之」,这是举例说明。周家人如果是亲人,但是不贤不忠的人,不贤的,他没有道德、没有品性、没有才华、没有能力,这种人就不用。你用了占着这个位子,那真的贤人就用不上,不用。不忠呢?那就比不贤就更差了,不忠是他起来造反、叛逆,那就诛之,那不能客气。管蔡是也,管蔡二人是武王的弟弟,他们俩就是不贤不忠,武王死了以后他们造反,周公起兵把他们给降服,后来就把他们诛杀。

  仁人不一定是亲人,谓箕子、微子,这两个人是原来商朝的大臣,商纣王底下的臣子。箕子是纣王的叔父,跟纣王是亲戚,亲叔父。他看到纣王荒淫无道,所以就带着商代的礼仪制度离开了纣王,相传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所以箕子可以说是朝鲜的始祖了。后来周武王建了周朝,还承认箕子,把朝鲜那块地就封给他,任他做那边的国君,这就用之。微子呢?微子也是纣王的兄长,他们同是帝乙的儿子,同父异母的兄弟。微子比较大,但是他是庶出,就不是正室所出。纣是正室所出,所以帝位传给了纣。纣无道,众叛亲离,所以微子也就离开了。离开以后,周武王伐纣成功,微子是自己把自己绑起来,到武王那里投降,等于归附圣明的君主。后来管蔡叛乱,当时周公平定了叛乱之后,成王,就是武王的儿子成王,就封微子做宋国的国君,而且让他继承殷商的祭祀,因为他是属于殷商的后代,甚至准许他用天子的礼乐来祭祀祖先。这是来则用之,来就是你归附就用你。这个是孔安国《论语》的批注。

  底下还是武王说的,「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百姓是天下的众民,百那是虚指的,不是数目字。实际上中国的姓氏不止一百,过去有「百家姓」这一篇文。但实际上的考证,中国姓氏有多少?现在发现有二万四千多个。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袁教授他多年去查找、去考证,汇集起来的《中国姓氏大辞典》里面,我们看到有二万四千个姓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包括少数民族的姓氏,所以应该叫万姓。像我们此地就有万姓先祖纪念堂,堂里面就供了两万个祖先姓氏牌位。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真的是个多元、多民族的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一家人。所以祭祀祖先,从黄帝有文字记载以来到现在四千五百年,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祖先,我们都要祭祀。我四月三号到五号应邀要去一趟河南新郑,那是黄帝故里,是河南省政协邀请,让我过去参加黄帝祭祖大典,八千人参加。在祭祖大典之前还有两天的国际论坛,请了好像是五位专家演讲,其中包括我一位。我主要去给他们说一说中国祭祀的这种深义,以及对孝道的这种理念的诠释,希望中国人的价值观回归到孝道上来。他们的这个会议的主题叫「黄帝文化与中国人价值观」,中国人价值观根本就是孝道。祭祀祖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们要想社会和谐,民心淳朴厚道,慎终追远,不忘先祖,这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方法。所以祭祖是教育,它能够帮助治国平天下。

  武王在这里讲百姓如果有过失,前面讲的「万方有罪」,跟这里讲「百姓有过」一个意思。罪跟过稍有不同,罪是有心做的这些错误,就叫罪,过是无心犯的。百姓即使有过失,过失在我一个人,算在我头上。我要改过自新,我不能够追究百姓的过错,甚至惩罚百姓,不可以,我是自己检讨。你看,武王跟汤王说的话异曲同工,一个意思。为什么他们都能说出这样的话?他们都证得圣人心法。圣人心法就是了知宇宙万物与我一体,他知道了。知道这个以后,所以他不会去责怪外面的人,因为根本没有外面的人,全是一个自己,一切外境都是我心变现的,我只去自责,在内心中改过。我自己真改了,外面的人跟着感化了。所以我们学《论语》学到最究竟处,要入这个境界才行。

  讲到现在也就快讲完了,二十篇。如果大家真正跟着下来认真听,那这个意思我们应该能听懂。真听懂了,那你的行为、你的心理肯定会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有不顺心的时候就怨天尤人,就责怪外面的这些境界,不会。那个心转回来了,外面没有境界,只是我心变现的境界,所以外面有过错,都是我的错。

  弘一大师《晚晴集》里头说了这么一个案例(一个比喻),说有一个人鼻子上有墨点,他去照镜子,发现镜子里的人怎么鼻子上有墨点,很难看。这个是个愚人,愚痴、迷惑颠倒的人,他不会回头想自己鼻子上有墨点,他迷在外境上了。看到那镜子里的人,就去指责他、批评他,你怎么有墨点都不知道?你太愚痴了,还不懂得擦,我给你擦!拿个毛巾在上面擦,使劲擦也擦不掉。能擦得掉吗?这是愚迷。觉悟的人,他不会擦镜子,他擦自己的鼻子,拿毛巾把鼻子上的墨点一擦掉了,他再看那镜子,那个人也干净了,这就是圣贤心法。所以六祖惠能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过就是过错,世间人有过错,修道的人不会放在心上。不是说他不知道世间人有过错,他知道,很清楚,但是他不认为这是世间人的过错,是我的过错,我要改自己,把自己改好了,外面人他也就改了。武王也是这个境界,所以武王是真修道人,他证道了。「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你看看,他没入境界他说不出这个话。

  再看底下第五小节。第五小节这是总结,『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一直到最后。我们先一句句来讲。这一节里头说的话,先儒都认为是孔子的话,《雪公讲要》里面引证了不少,像《汉书.律历志》、《公羊传》等等。《公羊传》里面的「何休注」都有这样的说法,也是孔子对于这些古圣先王的一段总结。总结他们是什么?他们所行的政法,就是他们的政治制度是怎么样的。通过把自己的行为修好了,把自己要做的事情都做好了,那么就能够让天下人安定。

  具体来讲,这里说到的「谨权量」,权是秤的意思,当秤字讲。秤物就要有秤才能够知道轻重。量是量物的器具,像斗、斛,这都是量物的器具。权和量加在一起就是度量衡。这个谨字就是谨慎,就是要统一的意思,要统一度量衡,而且还要在贸易当中要公平,谨字含有这个意思。「审法度」,审是审查,法包括这些礼仪制度,所以法度合起来是指这些像车、服、旌旗等等的礼仪。外表的这些形式不得不审查,要如法,所谓贵贱有别。因为古代春秋时期都有五个阶级,天子、诸侯、大夫、士人和庶民,每个人穿的衣服都不一样,不可以乱穿。通过衣服上面的花纹、花色,你能判断他是属于哪个阶层,这是便于行礼。要不然分不出来,那就会乱礼。儒家非常讲究礼,「不学礼,无以立」。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礼,大家没有规矩,没有规矩社会就乱了,所以制定这些种种的礼仪制度,其实是让大家守规矩,社会不乱,有秩序,这是审法度。「修废官」,官是职位,做事要有相应的人来做,你要给他官位,你要任命给他一个职务,这是官。要找到合适的人做这个职务,这也要有慧眼,慧眼识英才,让每个人都能够各尽其职、各行其道。这样的话,整个政治办得就井井有条,就不会乱了。所以,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则四方之政就能够顺顺利利的实行了。从天子,就是中央到地方,各级的领导各行其政,团结一致,互相配合,这个政治也就非常的安定,而且人民也就安居乐业了。

  底下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兴」是兴起,是动词。「灭国」就是已灭的诸侯之国,国是诸侯的国家。「继绝世」,这个世是讲卿大夫,比诸侯要降一级,绝是绝了祭祀的这些贤卿大夫。他们如果是祭祀断绝了,这家也就不成家了,所以要为他们立后,以便祭祀可以保持长远。「举逸民」,举是举用,逸民是隐居的,但是很有才华的、超逸的人,这叫逸民。他不想出来做事,你不请他,他绝对不会出来;你要请他,他还要看现在适不适合出来。如果天下有道他才出来,遇到明君了他才会出来。如果天下无道,说昏君在位,他就不出来,他隐居山林,这是逸民,贤人。

  像三国时代,我们看到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诸葛亮他隐居在南阳,高卧隆中。他不出来做事,但是他是满腹经纶,怀有济世安邦之才。刘备知道了,举用他,三顾茅庐,那真是礼贤下士。如果不是刘备这样的诚心,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出来的。你找他一次、两次他都不肯出来,找他三次,而且每次都是这样诚恳、恭敬,这打动了诸葛亮的心。过去读书人真的很有道义、情义,看到刘备是一位有德之人,而且他对诸葛亮这样的恭敬,这样的赏识,所以诸葛亮要报知遇之恩。古人讲「士为知己者死」,真正有气节的读书人,为了知己可以牺牲生命,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他明知刘备,就是按照天之历数,没有办法能够统一天下的。所以他在隆中就给刘备说出三分天下的局面,《三国演义》看到就知道了。三分天下这个战略部署,诸葛亮没出山就已经说了。果然后面就是这样,刘备他没办法统一天下,所以为什么诸葛亮不愿意出来?出来也是不可能,天之历数,天道。诸葛亮他懂天道,他是很能算,他精通儒释道。释,佛家当时也传进来了,不知道诸葛亮有没有学。佛法正式传进中国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三国时代是汉朝末年,诸葛亮说不定也学过佛,但是他是道家修养极高,他懂得这些历数,他会算。遇到这个缘,那也是天意,所以他就不得不出来。出来之后,为刘备,你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尽忠。他死得也早,为什么?积劳成疾。所以这样的贤才举用出来,那真的是对国家、对人民带来很大的利益。

  所以做到这三条,兴灭国,对诸侯、已灭的诸侯,我们要扶持他、兴起他,这样让其它诸侯看到了心也安。这个天子有道义、有情义,真的到哪一天我有灾难了,他也会扶持我的,所以他会甘心情愿为天子服务。继绝世,这对卿大夫,帮他们立嗣,卿大夫心就会忠诚了。举逸民,这个逸民能报知遇之恩。所以如此,这底下讲,「天下之民归心焉」,民心自然归服。古人讲,「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个国家安定繁荣关键是看民心,不是看你的军事实力,不是看你的经济实力,也不看你的外交策略,关键问题就是民心,国以民为本。古人讲,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帝王就像那船一样,小船在海里头漂,大海就是民,你要是能够让民心归顺,海就平了,没有风、没有浪,你就安稳了,坐享太平。要是民心不平、多怨、不服你,那就兴风作浪来了,这船就要翻了。

  所以古人虽然是帝王的制度,可是民本的思想,你看自尧舜禹汤一直下来,都是如此,到清朝还是如此。而历朝历代的历史也证明这一点,如果是天子失掉民心了,怎么失掉的?自己没做好,无道、昏庸,那民心就不服,这个朝代就肯定会被推翻。下面一个朝代,那个帝王肯定是最开初的几个帝王都是比较英明的。他知道民心是最重要的,民为本、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虽然那个君王高高在上,但是他轻,民为重。这个也是提醒君王,就是国家领导,一定不能够自己自高自大,把自己看得太重了,把人民百姓看轻了,傲慢、骄奢淫逸,到最后就完蛋了,肯定就灭亡。自己要轻,就像一条船,愈轻它愈能够漂得好,太重了它就沉了。君要轻,民要重。

  底下说,『所重,民,食,丧,祭』。你看看,帝王重视的这四条,孔子在这总结怎么做好帝王。在这段时间,我们都参与《群书治要》的编译工作。《群书治要》这本书,唐朝太宗皇帝他命魏征等大臣汇集的这部书,采用先朝,从上古时代一直到晋朝为止,这些古圣先贤,还有历史上谈到的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把它汇集成这一部书。唐太宗得到这部书非常欢喜,手不释卷。这部书总共五十卷,六十五篇的经典,就是摘要,凡是论治国平天下的就把它摘录出来。所以唐太宗之所以有贞观之治,这部书起了很大贡献。现在我们恩师在大力的推广这部书,真正把这部书学好了,你有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论语》这部书也搜集了,在第九卷,五十卷里面第九卷,重点的摘录。《论语》这部书它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理非常的圆满。

  你看,这「尧曰第一章」就是讲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也不离修身,修、齐、治、平是一不是四,一而四,四而一。凡是不能修身,只是在制度上、在方法上去琢磨、去考虑、去用功夫,不行,这叫舍本逐末。本是身,《大学》上讲得很清楚,「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修身这个根本失掉了,你去追逐末,末就是怎么齐家、怎么治国、怎么平天下这些策略方法,搞形式,往往没有效果。修身之根本前面也说了,「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这是古圣先王的修身要诀。有了这个根本才能谈到这些治国的方法。后面孔子说的这个话就是在本上衍生出来的方法,这些方法都不离根本。你看这里说的帝王所重视的四条:「民,食,丧,祭」。民就是人民。食,粮食,现在我们讲的菜篮子工程,让人民得有温饱,得有小康的水平,吃得上饭,衣食无忧了,民心才能安。丧、祭这都是讲礼,丧礼和祭礼。礼仪非常重要,这是教育。所以过去你看宰相底下设了很多部,第一个部,最重要的部就是礼部,礼部就是现在讲的教育部,教什么?主要是教礼,教怎么做人。

  孔安国在这里的批注是说,「重民,国之本也。重食,民之命也。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这个批注很好。重民,人民是帝王之为政的根本,国之本。现在我们国家领导人也这么提倡,说以人为本,这就是基于古圣先贤治国的思想。人就是人民,领导要一切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是说毛泽东提出来的,早就有了。过去就有谚语说,「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而且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重食,就是重经济建设。所谓「民以食为天」,他们有得吃才能安,这是一般普通人,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你说你没得吃,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服,你会造反的。历代,每个朝代到最后为什么人民会造反?就是因为吃不上饭,所以就闹革命。所以这个一定要重视,民之命也,没有吃的当然他命就没了,这是对普通人是这么说。真正对于圣贤君子,孔子的要求就不是这样,孔子要求什么?「君子谋道不谋食」。追求的是道,不要追求食,宁愿饿死也不能离开道。所谓「无终食之间违仁」,违背仁,吃饭这么短的时间都不能违背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无论是闲忙,造次是忙的时候,颠沛是流离失所的时候,吃不上饭的时候,必于是就是不能违背仁,始终谨守着仁道,这是对君子的要求。

  我们学儒要向这个境界提升,因为我们了解人的生命它是什么?这一期生命完了,身体没有了,他还有个身体,真正我们的灵性不会灭,所以道比食更重要,比命更重要。一般人他没认识到这点,要慢慢教育,但首先你得让他得到温饱,所谓「法轮未转食轮先」,他得吃饱了才能好好听你讲。所以经济富裕重要,先把大家的心给定下来了。但是不能只搞经济建设,更重要的你要有精神文明,光有物质文明没有精神文明不行。精神文明这里后面讲的要重丧、重祭。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这是讲精神文明建设,要教育。而教育最重要的教孝道。《孝经》上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从这里开始。丧礼、祭礼,这都是教孝道的,丧礼尽哀。《孝经》上说,「丧则致其哀」,致其哀就是尽哀,尽到哀思。「祭则致其严」,严就是庄严,就致敬的意思。这都是孝心的培养,教民以德。所以帝王所重的四桩事,民、食、丧、祭,既有养民,更有教民。没有教育不行,教育最重要的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这才能够让社会持久繁荣,我们现在讲的永续发展。

  最后说到『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这个意思是说宽厚待人则得众人的归附,「得众」,你得到很多人的归附,很多人帮忙,你得宽厚待人。信实来待人就得到人的信任,「民任」就是人民信任。一个领导、一个政府要信实,说到做到。我们看到一个国家,总统在竞选的时候说了很多大话,为了拉选票,结果上了台都不能兑现,只能做四年就得下台,为什么?人民不信他,他骗一次不能再骗第二次。不过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他就要那一次就够了,上台之后他能捞一把,捞完之后就下台了,他够了,这个就麻烦了,所以人民选举有利也有弊。人民往往如果没有真正学习圣贤教育,他听骗不听劝,很容易上当受骗,没有慧眼,不认识真正的贤才。而有贤德之人,他也不会出来竞选,他有道德的人他谦虚,他低调,他不会说,你看,我是最好的,你们都得选我。这话道德君子说不出口,所以他宁愿做一个逸民,无官一身轻,何必担这个责任?

  所以社会现在挺乱的,有制度上的问题。怎么办?古圣先贤教我们不要说要改变制度,制度好不好不是重要问题,关键是人要好,你把人都教好了,那个制度不完善,人也能做好事。要是那个制度很好、很完善,人不好,他能用这个制度也能做坏事。所以关键是人,怎么把人教好。所以现在我们把《群书治要》如果能推广出来,人民就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选做总统。这个标准都在《群书治要》里面,你怎么当好官?你怎么做一个领导?你要符合这个条件和标准。人民有这个慧眼了,他选的人就正确了。

  底下讲「敏则有功」,敏是办事敏捷,办事敏捷才有成功。如果拖拖拉拉,那就很难成功。往往做事错过机会,再找第二次找不到,没有机会了。所以要敏捷,善于把握好机会。「公则说」,公是公平,这是讲为政。为政者如果是公平的,那么民心就悦服,这个「说」就是喜悦的悦字,通假字,人民百姓心悦诚服。这是什么?做帝王的没有偏私,人民他自然就心服口服。在《尚书.洪范》里面,这一篇里面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荡荡是博大的样子,平平是平等,没有偏斜,无偏无党,没有偏私,这个党也是指结党营私。做为一个领导人、在位的人,他心地广大,就是他不想自己,想着天下人、想着百姓,这就荡荡。他的为政之道叫王道。如果只想自己的利益,甚至只想自己一国的利益,不能想天下万民的利益,那么他不叫王道。即使是他很强大,他出兵可以打小国,把小国征服,小国的总统(或者是领导人)不听他的话,他马上出兵把那总统换了,这不叫王道,这叫霸道。为什么?他有偏有党,有私心,不平等。王道什么?大国小国都平等,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这一段整一章五个小节,我们就讲到这。这一章可以说是总结了「二帝三王」他们的政治思想。二帝是尧、舜,三王是禹王、汤王、武王。你看古圣先王传下来的这个道,孔子在这里做总结,先把心法和盘托出,「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我和天下是一不是二,心法托出来了,然后再告诉你具体怎么做的方法。这是治国平天下的要道。

  蕅益大师在这里批注说,「修己以敬四字,便是帝王道脉,历历可考」。所以代代帝王那种治国平天下的大道,那种血脉在这里就看到了。从尧王到舜王、到禹王、到汤王、到武王,最后孔子做总结,它由祖祖相传下来的。中国的圣贤道统总结起来,蕅益大师总结了四个字,叫「修己以敬」。这个不是蕅益大师作的,孔老夫子说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尧舜汤武都是这个大道。不仅是领导人要这么做,每一个人都要这么做。即使是庶民,平民老百姓也有这一分责任和义务,帮助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古人讲「位卑未敢忘忧国」,虽然自己地位很卑下,不敢不为国分忧。范仲淹讲的,在朝的时候忧其民,在野的时候忧其君。我们怎么样来做?只有修己,自己把自己修好。用什么修?用诚敬修。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心圆满,那你这功德就圆满了。自己也修好了,家也齐了,国家也安定了,天下也和谐了,甚至宇宙大同。这就是帝王的道脉,古圣贤王的道脉。

  【评析】

  这一大段文字,记述了从尧帝以来历代先圣先王的遗训,中间或许有脱落之处,衔接不起来。后来的部分里,孔子对三代以来的美德善政作了高度概括,可以说是对《论语》全书中有关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思想加以总结,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尧曰:下面引号内的话是尧在禅让帝位时给舜说的话。

  咨:即“啧”,感叹词,表示赞誉。

  允:真诚:诚信。

  履:这是商汤的名字。

  玄牡:玄,黑色谓玄。牡,公牛。

  简:阅,这里是知道的意思。

  朕:我。从秦始皇起,专用作帝王自称。

  赉:音lài,赏赐。下面几句是说周武王。

  周亲:至亲。

  权量:权,秤锤。指量轻重的标准。量,斗斛。指量容积的标准。

  法度:指量长度的标准。

论语,尧曰第二十
阅读全文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全唐诗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宋词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