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在这里他说到父母之丧,这个『丧』是丧事,做为孝子能够尽到哀戚、哀思就可以了。换句话说,不能够悲哀过度,以免会毁伤身体,甚至会伤害了身命。那么这句话它的出处实际上是在《孝经》里面,《孝经》最后一章「丧亲章第十八」就讲到,孔安国的批注和邢昺的注疏都引用了《孝经》经文来诠释此章。在《孝经》上是这么说的,「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这个经文可以说是子游这一句话的详细说明。
《孝经》说的哭不偯,这个偯就是委屈的样子,一般人哭泣是哭声连续不断,但是如果是嚎啕痛哭的时候,那就接不上来。换句话说,哭得连气都接不上来,这叫哭不偯,表示十分的悲痛。礼无容,虽然是知书达礼之人,但是因为父母过世,行礼也都没有任何的表情了。换句话说,他的心思根本不在自己礼容上,而是一直在怀念自己的父母。言不文,讲话没有文采,不懂得修辞,那当然也会很少言。服美不安,穿衣服穿得好一些,心都不安。孝子戴孝期间,那是要穿麻衣,所谓披麻戴孝,麻衣是很粗糙的衣服。如果穿精美的服装,真的自己于心不忍,不安。闻乐不乐,听到美好的音乐也不快乐,没有心思去享乐。食旨不甘,吃到美味也不觉得甘美,这就是哀戚之情。那从这些表相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孝子丧亲之后那种极其哀痛的心情。这是人至真至善的情感流露,人的天性,父子有亲,父子是一体的,父母离开了,自己就觉得这世界上失去最至亲的人,所以对生活什么都感觉到没有味道,沉浸在痛苦当中,这是孝心的自然流露。
古人的心地厚道。所以如果这种哀戚之情没有一个节制,那真的会伤害身体,这不是圣人所希望的。所以圣人制定的制度,就是礼规定的三日而食,你这个孝子丧亲最多不能过三天,三天之后一定得吃饭。人在哀痛的时候真的茶饭不思,这就会伤身体,所以最多不能够超过三日。如果超过三日再不吃饭,那人自己都要倒了,这就跟孝道就相违背了。孝道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一个基础,这是个根本,爱护自己的身体,进而爱护自己的道德、名节,这都是尽孝。所以对一个孝子要有这样的规范,不能没有节制,要中庸。所以三日而食,是教民无以死伤生,不要因为死去的亲人而伤害了在生的人。
毁不灭性,这个性古注上解释当作生字讲,毁当作死字讲,死的人不能够伤害了在生的人,这是圣人的制度,政就是他的制度,他制定的这套规矩。那么古代的孝子能够是这样,今天我看有这样的哀戚之情的人都很少,为什么?现在的人受到社会污染,亲情淡漠,真情、天性被利欲所覆盖了,所以很难见到孝子说为了父母之丧三日不吃,恐怕这是凤毛麟角。更有甚者,父母死了不久,立刻自己还办喜事结婚的,还有朋友一起聚会玩乐的,这都是什么?他这个哀戚之情没有了。圣人他制定这个礼不是只在形式上,如果是没有那种真正哀戚之情,简单的在这个形式上做,嚎啕大哭一下,装个样子,披麻戴孝,一边披麻戴孝还有说有笑,照样是饮酒吃肉,歌舞享乐,这种人孝心也没有了。所以礼之根本是在于仁孝,祭礼、丧礼,这都是孝道的礼节。如果离开了根本,光在形式上追求讲究,那只是增加虚伪而已。
这里毁不灭性,我在讲《孝经》的时候给它以一个新的诠释,这个在古注上没有看到先儒有这么个说法,所以我把这个想法跟我们恩师汇报了,这样想行不行?恩师说这可以,这把世间法都提升了。因为《孝经》前面讲到的「无以死伤生」,底下接着讲「毁不灭性」,如果把性当作生字讲,这毁不灭性,就跟以死伤生意思是重复的。我相信孔子写《孝经》不可能在言语上有这个重复,古人写文章都是力求简洁,每一个字都是细细推敲,怎么可能说意思重复的还得讲两次?那这个毁不灭性怎么个讲法?这个性不当生字讲,就是性,什么性?自性,人的本性,真心本性是不灭的,这是真正的自我,真我,真我本不生灭、本不动摇,毁坏的是什么?毁坏的是自己的身体,肉体是可以毁坏的,可以死亡,但是真性不灭,这叫毁不灭性。
所以人到底有没有真的死亡?没有。孔子也知道,你看在《易经.系辞传》上面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讲人死了之后他投胎的样子,寻找父母投胎,「精气为物」是讲父精母血交会,这是一个受精卵做为生命的物质载体。「游魂为变」,这个游魂进入了这个载体里头,就成为一个生命,变成生命。可是自性没有变,不生也不灭,不因为身体之生而生,不因为身体之死而灭,这叫毁不灭性的意思,毁是讲这个身相,性是讲自性,圣人是这样教我们的。这就是夫子所谓的「性与天道」那个性,子贡感叹说是「不可得而闻也」,为什么?很高深,它叫形而上。形就是形相,形相之上的就是没有形相,你六根都接触不到,眼见不到,耳听不到,鼻嗅不到,舌尝不到,身触不到,连意都想不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全没办法接触到,这是真性,但是它真有,这是我们的真正的面目。
圣人证得了这个真正的本来面目了,所以对一切相都通达明了,凡夫迷在相上,迷在生灭这个相上,所以就迷失了真性。不是说他真的失去了性,他迷失了,因为迷而失,其实根本没有失。既然人没有生死,所以圣人制定这个丧礼,哀戚之情就应该有个节制,否则一味情执下去,这个跟事实真相也就相违背了,这就不符合中庸。所以你想想,圣人制定的丧礼有这样深度的含义,既不能够说不让人有哀戚之情,它是一种情感流露,这个情是情执,但是这是正的,用情用得正,是善的,所以圣人允许;但是又不能过度,因为情用过度了,这个又跟性相违背了。
因此子游在这里讲,『丧致乎哀而止』,这个「致」就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算到顶点了。这哀戚之情有一个顶点的限制,到了之后不能再过,就要「止」了,不止那个反而适得其反。在《楞严经》里讲这是着了悲魔了,悲痛过度也是着魔,这个也不可以。那么《孝经》批注很多,我们在讲《孝经》的时候也讲到邢昺的注疏,邢昺是宋朝的大儒,他批注唐玄宗的《孝经注》,那么《雪公讲要》里面引了《邢疏》,就是邢昺的《孝经注疏》,他引了《孝经》章,《孝经.丧亲章》,这是他自己注的:「不食三日,哀毁过情,灭性而死,皆亏孝道。故圣人制礼施教,不令至于殒灭」。这是他的解释,这个解释可以说是这经典的权威批注了。要三天之内吃饭,如果三天之外还不吃,这哀毁过情了,哀是心情上的悲哀,毁是毁坏身体,过度了,过了常情,就会灭性而死,悲痛过度也会死的,这就是亏了孝道,这不是父母所希望的。真正的孝是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不是只是在那里放纵自己的哀戚之情,要赶紧去实现父母未尽的遗愿,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努力实现,这是真正的孝。所以圣人制定这个礼,施行这个教,就是教育,不令孝子过于哀戚而至殒灭。殒灭是讲身体死亡,过于哀痛那就会让身体过早因为受到伤害而死亡。
这一章我们就解释到这里。那么关键我们要体会的是,子游这个说法不是说在治丧期间不要哀戚,而是哀戚有节度。那现在的人往往是不足,不是过度,哀戚不足,为什么?孝心不足,真情没有了,这就需要我们去推动圣贤伦理道德的教育,把人的真性找回来,真情真爱找回来。现在的人因为没有真情真爱了,完全对人的疾苦麻木不仁,完全是自私自利。
我听说最近有个新闻,在北京有一个年轻人开车撞到了一个乡下人,把人撞伤了,本来撞伤了应该赶紧把人送医院去救治,结果这个人不仅没有去救治,反而下车把那个被撞伤的人给捅死了。后来抓拿了这个人之后,警方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为了避免麻烦。他怕什么麻烦?这个人找他要钱,你撞伤人了你得赔偿,他怕这个麻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那个人给杀了。你看看,这还了得!这种人叫天良丧尽,他现在等候判处,很可能会判极刑。那判极刑这只是现报,来生还有果报,因为什么?毁不灭性,人的神识会继续投胎轮回,那他下辈子去哪里投胎?这种人一定是下地狱。为什么他有这样的一种想法?怕自己惹麻烦而漠视生命,对生命没有一点的关爱,冷漠到如此地步,冷血,这不是杀人不眨眼的人了吗?因为孝道没有了,人没有爱心,是因为没有孝心了,父子有亲是爱心的原点,要培养仁爱的精神,只能先从父子有亲开始培养,对父母、对儿女的这种亲爱心,这是人的天性。
那人为什么这个天性完全泯灭了?就是因为被社会的污染,完全就给磨灭了,社会都讲的功利,讲欲望、讲自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自己不能有一点麻烦。如果谁要是让我麻烦了,我就可以干掉谁,你看,他是这样一个想法。那人下一代的年轻人是这种想法,将来他们起来了,他们成为了世界的担当人,他们将来会怎么办?我们现在就看到了,大国欺负小国,小国不听大国的话,大国就觉得你很麻烦,他就出兵打你,把你这领导人换掉,他就不麻烦了,你就听话了。现在会是这样,那将来呢?可能二十年后,他觉得出兵都麻烦了,干脆一个原子弹打过去,把它夷为平地,我重新建设,全听我的,那更不麻烦了。
所以这世间如果没有了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那社会的前途令人堪忧!要救世道人心,真的只有大力提倡圣贤教育。《礼记.学记》上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学以教孝为先,《孝经》上开宗明义就讲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圣贤的教学以教孝为先,人人都有孝心了,社会才能和谐。提倡孝道,这是和谐天下之根本,这是夫子所谓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就是和谐社会。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丧是慎终,祭,祭礼是追远。一个丧礼、一个祭礼要把它复兴起来,这是要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提倡丧礼、提倡祭礼。教育部在古时候称为礼部,礼部是主管教育的,首先教怎么做人,把丧礼、祭礼重新提倡起来以后,民德才归厚,那才能够人心淳厚,社会和谐。
致:极致、竭尽。
83年猪女40岁后命运开始好,40岁的猪命最好
4-2983属猪的人十年大运
4-2983属猪的一生婚姻外遇
4-291947年的猪寿终是哪年
4-291959年属猪的是什么命,属猪人运势好不好
4-291971年猪十年大运预测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