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这段是孔老夫子对学生子路的开示,这个『由』就是子路的名字,孔老夫子叫着子路的名对他说。叫着名字所说的话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开示很简单,『知德者鲜矣』。这个「鲜」是少的意思,就是说能知道道德的人非常的少。这个「德」字,它的古字的写法是双人边,上边一个直字,正直的直,下面一个心,也就是从直、心,这个就是德。换句话说,德是讲在心地上。心有真心,有妄心。真心是寂然不动,这个不动的真心,孔子也称为道。所以《论语》里面孔子说过一句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们的志向在求道,也就是见到宇宙的本体,见到我们真心了,这是我们学圣学贤的目标、方向,是为了道而修行。

  道没有形象,没有名字,是我们的六根没办法接触到的,寂然不动,没有生灭而又能生万法,整个宇宙都是它变现出来的。那么我们怎么能够知「道」?我们民间常常问,「你知不知道?」这个话可了不得,你要是知道了,你就是明心见性的人。知「道」难,大道无形,怎么知?通过德可以知,所以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这个据就是依据那个据。就好像人拄着拐杖走路,腿脚不灵便了,走路得靠一个拐杖,靠着它帮忙行走,能够走到目的地,我们的目的地是「道」。但是必须要靠拄着拐杖走,我们腿脚不灵便,所以要据于德。德是有相的,道是无相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德这个相而能够知道、悟道、证道。那德就比道简单一些了,容易一些了,因为它是有相的。通过有相来修无相,通过有为来证无为。这是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的意思。相都是假的,虚妄的,但是我们借假修真,通过假相证得真道。

  那么相从哪来的?这真心我们刚才讲不动的,这一动就会产生相。你看现在太空物理学里头有一个学派叫弦理论,他们就讲整个宇宙万物从哪来的?所有万物都是由这个最基本的粒子,粒子里头由这个弦,像弦一样的振动产生的,产生的粒子再组合成万物。所以有动才会有相,不动是没有相的。这个动而能够直,所以这个德字直心,双人旁,一个直,一个心。就是你所动的能够符合道、符合真性,这个叫德。不是弯曲的,而是直的。这对我们一般人,没有见性的人,这就有下手处了,我们怎么样来修道?当然首先要知德,修德,这个德就是符合道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道相应,跟真如本性相应,这叫德。

  那么知德者很少,所以这个证道的人当然就更少。那么孔老夫子教我们修德,目标是让我们证道,证道就成就圣人。孔老夫子在当时,二千五百年前就有这样的感叹,知德者太少了。为什么知德的人少?没人教。没有人去真正依照古圣先贤教诲来修。如果是你说我读了这些经典,是不是就是知?未必。你读了这些经典,如果你没有修,没有把经典变成自己的生活,那你还是不知。这个知德,不是说我知道那些文字就叫知,是你要做出来,你没做到,那就是你还未知。孔老夫子在这里讲,等于点醒我们,我们能不能够把圣贤教诲付诸于生活当中,用在我们待人处事接物里头?如果还没有,我们在这个生活当中还是用自己的知见,还会生烦恼,说明没有知。

  所以蕅益大师在批注里面下了一个点评,四个字,「痛下一针」。就好像是针灸似的,我们有病,气血不通,在那个不通的部位,穴位那里痛下一针,让你痛。那孔老夫子这句话是对子路讲的,子路是代表我们。子路有没有知德?孔老夫子的标准,他还没有知德,所以他修德还修得不够。他尚且未知,我们就更不知。我们学这一句话,不是说孔老夫子对子路讲跟我们无关,不是的。我们学习《论语》要存什么样的心态?好像现前就对着孔老夫子,接受孔老夫子的教诲、批评,这我们才能够有受用。我们自己要是不能够真正修德,不能把圣贤教诲变成自己的生活,那要在知上下功夫,得多学习。天天不能离开经教,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可憎。那我们现前这个社会比古时候更污染,一日不读圣贤书,一日不聆听圣贤教诲,也是面目可憎。所以要天天在知上下功夫,学了一定要去做,做了之后你再学习,你才能更提升,这是解行并重。解帮助你行,行帮助你解,这才顺顺利利的走上圣贤之道。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阅读全文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全唐诗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宋词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