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这一章又是教我们君子跟小人的区别,孔子常常把君子跟小人这样对比,目的很显然,是教我们做君子,不要沦落成小人,这些都是标准。所以学《论语》,从头到尾学一遍,最起码我们要做一个君子才行,做了君子再进一步才能成贤人,贤人再进一步就成圣人了。所以学《论语》,不是学一个文化知识,那就学文字而已,真正学孔夫子的存心,如何来做君子。其实「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人人本来都具足君子的德行,只要把那个不符合君子的那些东西去除掉,你就成为君子了。
这里讲到,『君子泰而不骄』。这个泰字,三国时代的何晏,这也是大儒,他把这个泰字做为纵字讲,纵泰,就是有舒缓、没有约束这样的意思。这个骄就是骄傲、骄慢。「君子泰而不骄」,意思就是说,君子心中无拘无束,他非常的自然,但是他又不傲慢,你看他风度礼仪落落大方,一点不会拘谨。但是他对人还是很恭敬,一点没有骄慢的气息。小人跟君子正好反过来,小人跟人在一起,他觉得很拘谨,但是他心里又很傲慢。
李炳南老先生,就是我们师公,他的《论语讲要》里头引《程氏集释》,这是近代程树德老先生《论语集释》,这本书取古注批注说,「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何其舒泰,而安得骄?小人矜己傲物,惟恐失尊,何其骄侈,而安得泰?」这个讲法讲得很好。「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这三句话就出在《论语》后面「尧曰篇」里头的,这个是孔子答复子张的话。孔子讲的,「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这不就是泰而不骄吗?你看这就是后面已经解释了「泰而不骄」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泰而不骄」?无众寡,他心中平等的。这个众和寡是相对的,众是多,多寡就是多少,小和大是相对的,没有这些相对,就是说明君子心中是平等的。不会因为别人地位小,自己地位高,大过他,就傲慢,看不起别人。不会因为自己才能多,或者财富多,别人财富少,才华少,你就看不起别人,他没有这个不平等的心,所以「无敢慢」,不敢怠慢人。自己谦卑又恭敬别人,这叫平等心。如果自己看不起别人,高高在上,对人傲慢无礼,那心是不平等。所以君子心平等,他才能做到舒泰,「何其舒泰,而安得骄?」舒泰是他的言行态度都是这样的舒缓,落落大方,待人有礼,进退有度,不敢放肆,又不会拘谨,他哪里有骄?没有骄慢心。
小人反过来,「矜己傲物」,矜就是骄,骄矜。对自己很觉得自己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傲物,看不起别人,外面人事物他都看不惯。跟人相处的时候,因为他有这个傲慢不平的心,所以唯恐失尊,如果是在跟人相处的时候,要是丢了体面,他就觉得自己很羞愧,所以这是对他傲慢心的一个打击,他要维护他自己的傲慢心,所以要显得特别的尊贵有体面,这他就会很拘谨,很紧张。「何其骄侈,而安得泰?」这个心,你看骄慢,侈就是放逸,在人面前他会拘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放逸,不能慎独,跟君子刚好相反,他又怎么能够做到舒缓自然?
我们平常稍微留意一下自己这种心态,你就可以观照出来。我自己本身我反省,我过去也是一个骄慢心很重的人。这骄慢心怎么培养的?自己好像比别人优秀一些,学业优秀一些,工作能力强一些,就觉得自己了不起。要知道,你只有一样比别人优秀,你不是样样都比别人优秀。但是我们常人都有这个心态,只要有一样超过别人,就以为样样都能超过别人。所以跟人在交往的时候,往往就会处处显示自己有能耐,而对自己的弱处包庇得很严实,不想让人知道,得失心就很重。最明显的,譬如说你在公众讲话的时候,对着台下的大众,你要讲一段话,往往会很紧张。为什么会紧张?就怕讲错,就怕失尊,丢了体面,自己的虚荣心就会被打击。为了维护自己的虚荣心和傲慢心,往往就很紧张,得失感就很重。成功了,很高兴;稍微有一点闪失,就很窘迫,甚至窘迫得就在台上都会满脸通红。这个原因究其根源,其实就是孔子在这里讲的这段话,实际上就是骄而不泰,紧张、拘束、不自然,那我们要反省,为什么会这样?多半都因为这个问题,要把自己的骄慢心给去除掉。
后来一直学,跟着老恩师学经教,慢慢道理明白了,关键你的心态要摆正。现在上台来讲就很自然,也没有得失心,说一定非得要讲好,不能有一点闪失,不需要有这个心念。为什么?我们上台来讲,那是存着一个学生的心态,台下的才是老师,台上的是学生。学生在向老师做学习汇报,请老师来评分,看看这学生近期有没有进步,该打个多少分,有讲得不妥的地方,还得向这个学生提出批评改进意见。你看,我们上台讲,以这个心态,哪有得失心?讲得好,应该的;讲得不好,正好请老师们批评指正,也没什么不好意思,我本来就是不怎么样,老师们就是看得很清楚,我是以这样的一个心态对大家。你看自己马上就没有那个得失感,虚荣心也就没有了。没有虚荣心,没有傲慢心,自然你就泰而不骄,你就不紧张,你就不拘束,你发挥得反而更好,所以心态很重要。这个心态,关乎你是做君子还是做小人。那种紧张,很重的得失心,都是自己的妄念,自己折磨自己而已。
下面蕅益大师有一个批注,他讲到,「泰,故坦荡荡,从戒慎恐惧来。骄,故长戚戚,从无忌惮来」。这个解释非常的好,又把这意思深化。泰和骄,这是鉴别君子与小人这一个标准。泰,刚才讲的你很自然,不拘束。为什么有这样的一个结果?原因在坦荡荡,这个原因从戒慎恐惧来。泰,他就是坦荡荡,心地光明正大,没有什么说不可告人的,自然他就没有拘束,他也不会紧张。在人面前不紧张,实际上是因为平日里修戒慎恐惧的功夫。特别是在独处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没人看见你,你能不能做到戒慎恐惧?好像是别人在旁边看着你那个样子一样。
《大学》里面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你一个人在的时候,别以为别人看不到,其实有十只眼睛盯着你,十只手指着你。这是什么?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天地鬼神。如果我们在独处的时候放肆,任意妄为,天地鬼神他都知道。假如我们在那私下里、暗室屋漏中造恶业,天地鬼神就会加罪于我们,怎能不恐惧?怎么能够不戒慎?戒是防止自己作恶,慎是谨慎,防止内心动邪念,心动神知,所以君子能做到慎独。平日里都能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众人面前他还是这样的就做得很自然,他问心无愧,坦荡荡,对待大众跟自己独处没什么两样,所以他就没有拘束,他更不敢骄慢。
小人正好是相反,平时没有修慎独功夫,他显得骄而不泰,「骄,故长戚戚」。这个长戚戚就是忧惧的样子,什么事情都感觉到特别紧张,他得失感很重。临事就紧张,处众就拘束,就是因为平时他自己独处的时候肆无忌惮。所以一个人有修还是没修,是骗不了人的。你跟大众一相处,你还是那样的心平气和,泰然自若,你这种存养功夫是不简单的,全是平日里严谨修持得来的。像我们老恩师,他跟所有宗教长老们相处,乃至跟这些国家的领袖们在一起,我们在旁边看,他老人家真的是泰然自若,非常大方,说话得体,行为有礼有节。我们一看,简直是最优秀的外交家,那种风度礼仪,让我们都敬佩不已。也正是因为他这种风度礼仪,所到之处都受到这些领袖们、宗教长老们的尊重,所以他说的话自然就有信服力,人家看你这个人。
而你这个风度,不是说临阵上场就能表演得出来,平时如果没修持,上了场就会紧张,有的人上了公众场合都发抖,面色都青白,紧张得不得了。你看看我们老恩师平时的修持,一举一动都中规中矩,我们坐在他身旁的时候看到他,拿一个毛巾擦完脸,把它迭得整整齐齐,然后再放在旁边;用完一个纸巾也是迭得整整齐齐,放在旁边。你再去他的卧室一看,床,铺得整整齐齐;地,干干净净;书架上的书,都是非常有次序的排列。就从这一点一滴你就看到老人家那种修持,这真正《礼记o曲礼》中所说的「毋不敬」,一切都恭敬,养成习惯就很自然,所以出现大场合也能够做到泰而不骄。自然中自然相,非常的自然,没有丝毫刻意造作,这就是君子的存养功夫。平时要不认真修持,哪能得到这样的结果?你种如是因才得如是果。
83年猪女40岁后命运开始好,40岁的猪命最好
4-2983属猪的人十年大运
4-2983属猪的一生婚姻外遇
4-291947年的猪寿终是哪年
4-291959年属猪的是什么命,属猪人运势好不好
4-291971年猪十年大运预测
4-29